“於七反清”對棲霞姓氏的影響,牙山周邊于姓村莊不多見

在膠東歷史上,明末清初發生的“於七反清起義”(前後兩次,下文統稱為“於七反清”)可謂大事,對後世諸多方面都產生影響,而姓氏結構就是其中之一。(於七反清經過,可以參考 )

根據史料記載,於七為登州府棲霞縣唐家泊人。唐家泊位於棲霞南部,距萊陽(當時海陽大部亦屬萊陽)不遠,因此棲霞、萊陽兩地,於七多有故舊,在反清失敗後,兩地受牽連的人也很多。史載,士紳即便沒有幫助於七,只是書信相通、一面之緣,也會面臨牢獄之災。《聊齋志異》對此也有記載:“於七一案,連坐被誅者,棲霞、萊陽兩縣最多。”

“於七反清”對棲霞姓氏的影響,牙山周邊于姓村莊不多見

(牙山周邊地圖)

在受牽連的人當中,於七的同姓宗族首當其衝,當地于姓或受牽連、或避亂遷走、或更名改姓,這種情況,在於七反清的根據地牙山周邊尤為明顯。于姓本是膠東半島的大姓,但在牙山附近,于姓村莊並不多見。

唐家泊村是於七的故鄉,當年於七既然是一方豪傑,想必當時村中於姓不少。但根據棲霞地名資料的記載,如今的唐家泊村,為鎮駐地,人口超過兩千,有李、高、欒、肖、黃、劉、牛、楊、馮等姓,沒有提及於姓。

鎮駐地的情況並非唐家泊鎮的特例,該鎮共轄67個村莊,有于姓分佈的村莊不過十多個,其中,除了泊子北莊村于姓較多之外,其他村莊即便有于姓分佈,規模也並不大。

“於七反清”對棲霞姓氏的影響,牙山周邊于姓村莊不多見

(以下配圖均為牙山周邊風光)

其中,于姓相對較多的泊子北莊村,根據棲霞地名資料記載,雖然是文登大水泊于姓遷此建村,但時間是在清嘉慶年間,距離“於七反清”已經過去一百多年。實際上,在其他那十多個有于姓分佈的村莊,于姓也並非明末清初就已落戶的土著,而是清代中後期才陸續遷來。

除了唐家泊鎮之外,桃村鎮是另外一個臨近牙山的區域。而根據棲霞地名資料記載,該鎮牙山周邊的村莊,于姓規模也不大。

從地圖上看,營盤、石字線、靈山夼、接官亭、西莊,東西草埠所在的山夼和東西瓦屋所在的山夼,總計約二十個村莊,距離牙山較近。以上村莊當中,除了東西草埠的于姓人成規模之外,其他村莊要麼沒有于姓分佈,要麼于姓規模很小。

“於七反清”對棲霞姓氏的影響,牙山周邊于姓村莊不多見

與泊子北莊村的于姓是清代中期遷來不同,西草埠的于姓落戶時間較早。根據村名石碑記載,明萬曆年間,于姓從海陽縣白水夼(海陽境內現無此地名,相傳在郭城南部)遷來。

如果按照這個建村時間推算,於七反清時,西草埠村的于姓應該受到波及,但似乎沒並無太大影響。因此推測,這裡的于姓應該跟於七家族同姓不同宗,或者即便同宗,世系間隔也比較遠。

“於七反清”對棲霞姓氏的影響,牙山周邊于姓村莊不多見

值得一提的是,海陽北部有個野夼堡村(現在屬於徐家店鎮),也是于姓建村聚居較早的村落,且距離棲霞地界和牙山都不遠,從村志記載來看,似乎也沒有受到“於七反清”的波及。其中是何原因,因資料有限,暫不知曉。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當時棲霞境內的于姓很多受到牽連,有一個例證就是現在西城鎮的遇家村。根據村名石碑記載,遇家村的遇姓,原本姓於,於七反清失敗後,當地于姓為避亂改姓為“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