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为什么总会有冲突?

洪浩仁慈


一部中国古代的历史,就是一部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的恩怨史。由于生产方式的不同,两大族群几乎不能共生,相互征战,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游牧民族的主要生产方式是畜牧业,由于草原和沙漠地区的土地,没法保证种植业能够养活足够多的人口,这就决定了游牧民族无法形成定居生活,他们逐水草而居,吃光了一片草地之后,他们收拾家当,想另外一块水草丰美的地方出发。由于没有固定的居所,他们往往以部落为单位,游走在那片广阔的草原上。


那么问题来了,游牧民族既然是追逐着资源而走的,哪里的资源比较多呢?当然是农耕地区!正是因为农耕地区土地肥沃,植被茂盛,所以才形成了聚集区,从而催生了当地农耕文明和政权的诞生。所以为了生存,追逐资源的游牧民族,注定会将农耕民族的资源当做自己的狩猎对象。而偏偏农耕民族,由于人口相对集中,都会在当地构建足够强大的防御体系。当农工民族不够强大的时候,他们修一道城墙,来保护自己的边界,但一旦自己强大了,他便会越过这道城墙,打垮对自己构成威胁的游牧民族政权。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侵略以及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的反击都是一种客观需要。


游牧民族生活的地区往往都是半干旱地区,这种地区根本就经不起自然灾害的折腾。如果夏季降雨不足,这草场就会严重退化,如果冬天太冷,牛羊马匹都可能会被冻死。如何为准备充足的越冬食物,是每个游牧部落和政权必须考虑虑的问题。每当秋高马肥之际,游牧民族的战斗力也是最强的,往往在这个时间,他们发动对中原地区的侵略。抢粮食、抢家畜、抢女人。正如汉朝前期的匈奴人,他们从来没有停止每一年秋季南下抢劫的习惯。

但是,游牧民族的政权,无论从人口,经济规模上,都无法和中原王朝的政权相提并论。这种等量级几十倍的差距从一开始就注定不是一场公平的竞争。或许有人会问,如果中原王朝的农耕政权足够强大,消灭了北边的游牧牧民族,或者说乘中原农耕政权正在衰落之际,北方游牧民族消灭了南方的农耕文明,他们不就彻底融合在一起了,以后也就不会再有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之间的冲突了!其实历史的实践证明了这种想法的可笑。鼎盛时期的汉唐,曾经横扫漠北、驰骋西域,但是都无法彻底的消灭北方的游牧民族。因为北方的这个敌人,他们居无定所,有若干个不同的部落和部落联盟构成。他们的土地无法耕种,也就无法形成固定的人口聚集区,无法形成固定的人口聚集区,就无法实现实际的管辖和占领。不出百年,草原上就会兴起新的一支力量。而游牧民族也有强大的时候,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征服了几乎整个世界,但元朝对中原建立统治的时候,他们永远都无法回避,已经成熟了几千年的华夏文明,更无法回避几十倍于自己的汉族人口。要么你变成农耕民族,要么你退回草原。故而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的冲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中央集权利力度最深的大清王朝,对游牧民族的统治,也未能将它们完全融合在一起。而是充分利用了蒙古各部落之间不同利益纷争有矛盾,让它们实现互相制约,相互制衡,但仍然会出现葛尔丹,大小和卓的叛乱。

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的矛盾是不同的生产方式来决定的,随着近代化的推进,工业时代的来临,这种矛盾由于生产方式的变革,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特别是在热兵器出现之后,马克沁让草原民族变得异常好客,越来越能歌善舞了。


牧渔子


生产和生活方式决定了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必然会有冲突!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的过程中,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中原封建王朝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屡有冲突。秦汉时期的匈奴,隋唐时期的突厥,宋代的辽,金,西夏和蒙古以及明代的瓦剌,鞑靼等蒙古诸部等等。


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环境非常恶劣,天寒地冻,居无定所,食不果腹!游牧民族的人都相对冷血彪悍,烧杀抢掠更是家常便饭,因为不去抢就可能活不下去,反正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农耕民族则相对稳定,生产条件优越,精耕细作可以基本保证衣食无忧,也不想着去偷去抢,毕竟自己家里就有,完全没有必要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去作赌注。

所以当北方遭遇雪灾等恶劣环境变化时,游牧民族的骑兵就会南下抢劫。如果农耕民族建立的王朝强大且内部稳定的时候,游牧民族就会抢完就走,如汉朝和唐朝时期;如果中原处于内乱和虚弱的时候,游牧民族就会趁火打劫甚至顺手建立政权,奴役南方的农耕民族,如五胡乱华时期和元朝时期;当南方农耕民族忍无可忍奋起反抗后又会把北方游牧民族重新赶回北方草原,如明朝的建立。



亘古怀念说史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争斗从公元前3000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5世纪,东亚,中东,欧洲都是如此。从总体上看,游牧民族占据了明显优势。随着火药革命的发生、西方世界的崛起,军事优势终于从游牧民族转移到了西方工商业民族一边。此后,技术与工业水平成为军事实力的基础,马背上的民族凭借弓箭,体力与机动性称雄战场的时代结束了。

为什么近代之前的战争主要发生在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简单地说,因为存在战争动机,这种动机就是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掠夺。可以这么说,在二者发生的绝大部分战争中,都是游牧民族主动挑起、农耕民族被动应对。这并不是说,农耕民族永远不会主动开疆拓土,而是他们不会选择居无定所物质匮乏环境恶劣人口稀少的游牧民族下手,农耕民族要扩张,也会指向农耕地带,扩大自己的可耕地和人口,比如罗马帝国在地中海周边的征服。

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在正常情况下,他们是逐水草而居,跟据季节和草场的情况不断迁移的。这种流动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对占领农耕民族的地盘并没有多少兴趣,那里的土地,气候,植被都不适合放牧。从理论上说,如果一切顺利,他们应该没有动机发动对农耕民族的战争。但这只是理论上,从实际情况看,存在两个问题。

一个是常态化的问题,即游牧民族缺少粮食丝绸麻布茶叶等生活必需品,需要与农耕民族进行经常性贸易。也许今人觉得贸易是一种正常行为,但当时中原王朝对边贸多有限制,并不愿意两边人民进行来往。所以,一旦和平交易受阻,游牧民族就会采取战争的方式进行掠夺,或强制中原王朝开放贸易。

另一个是偶然的状况,比如气候的变化,有的年份天气特别干旱或寒冷,比如发生虫灾,老鼠泛滥等,这些都会导致草原蜕化,饲料缺乏,牲畜冻死或饿死。发生这种情况,游牧民族只能通过抢劫农耕民族来解决生存问题。有学者的研究表明,历史上大规模的蛮族入侵,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与气候的重大变迁有直接关系。

游牧民族虽然在与农耕民族的战争中占了上风,但是由于他们人少,生产方式落后,所以很难对农耕民族形成长期稳定的统治,往往来去匆匆,个别成功建立了国家或登堂入室成为统治者的,都采取了农耕民族的那一套治理方法和文化制度,最终的结果是自己民族性的丧失。


进击的女武神


①游牧文明入侵的农耕文明不止是在中国历史上经常会出现,在古代欧洲史上也会经常被游牧民族的入侵,古代中国中原地区的土地相对富饶、物产资源丰富,环境和气候也比较适合人类长期居住。

②游牧民族主要是以畜牧业为主,气候环境变换块,天灾降临频繁,所以要经常进行迁移,在草原上随随便便一场干旱或雪灾就可能引发几个部族的生死存亡。为了生存他们除了去抢夺其他部落的水源和牧场外,南下抢掠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更是除此之外的唯一出路。如果这个时期是一个十分强大的中原政权,尚且可以抵抗游牧民族的入侵甚至剿灭游牧民族,如果赶上中原混乱,那游牧民族可能会趁虚而入了。



③游牧民族落后的生产力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所需。他们需要中原的茶叶、瓷器、丝绸等日常必须品。一开始还能和中原人进行贸易往来,或者交换,但是中原有的他们没有,也生产不出来,而他们有的东西我们都有,或者压根就不需要,借此,中原商人就开始漫天要价,导致游牧民族买不起中原的商品,而这些商品他们还不能离开,怎么办?那就抢呗!

④千百年来游牧民族无不觊觎中原民族,他们也想像南边的人一样生活稳定,物质资源丰富,凭什么你们能在那儿那么幸福而我们我为什么就要在这鸟不拉屎的地方受罪呢?所以游牧民族政权的最高宗旨就是入主中原,并且扎根中原。



⑤当然游牧民族也羡慕农耕民族的文明和先进的文化,前者有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进行汉化改革,后者有清朝进行全面汉化。都能看出来他们对中原文化的向往!

至于长城嘛!我个人理解的是长城并不能真正的完全阻挡游牧民族南下,其作用不过是相当于高速路上的一条减速带罢了!

中国的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相爱相杀数千年,部分游牧民族慢慢被中原融合,另一部分永远退出了中国历史的舞台。


明月清风阁


在古代,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经常会有冲突,有摩擦,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是因为农耕民族的大一统造成的。

以此图为例,图中的红线是400毫米等量降水线,线内适合农业种植,于是发展出农业文明,线外由于降水量不足,不适合发展农业,只能发展畜牧业,于是发展出游牧文明。而我国古代两大文明的冲突,主要集中在蒙古高原沿线。那么我们就以匈奴为例,来剖析一下两大文明的冲突根源为什么是农耕民族的大一统。

匈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活跃在蒙古高原上了,那时候匈奴部落还没有完成统一,与中原诸侯国之间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各国从匈奴人手里购买马匹和毛皮等物资,匈奴人从各国商人手里购买盐,铁等生产生活资料,边境贸易一度非常繁荣。因为能够充分竞争,所以双方都能以满意的价格成交。秦统一六国以后,修筑长城,制定法度,统一市场管理,形成了官方垄断。自由贸易的道路被阻断,匈奴的利益也就逐渐的受到侵害,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匈奴人便自发团结起来,小部落形成大部落,大部落形成国家,当贸易的成本大于战争的成本时,战争就成了可选项。到西汉的时候,匈奴完成了统一,并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向周边扩张,中原王朝也感受到了压力,刘邦御驾亲征,白登之围后,汉朝采用和亲,纳贡的屈辱方式,换取短暂的和平。


以上是冲突来源,那么我们接下来说说为什么冲突不断。农耕文明是定居文明,以西汉为例,经过文景之治,人口和国力得到恢复,到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削藩成功,完成了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的改革,国力空前强大。

游牧文明由于机动性强,不可能建立中央集权制,他们采用的是军事贵族制,也就是部落联盟体。推举一个大单于,大单于对各个部落并没有绝对的控制权,唯一体现大单于权力的地方在于物资的分配。比如说劫掠所得或者汉王朝送来的贡品等。大单于要扩大优势,就得不断的压榨中原王朝,但像汉王朝,到汉武帝时期,国家军事和经济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反倒是匈奴,因为继承人问题遭遇内乱,此消彼长,汉王朝就不愿意再给匈奴贡品,甚至依仗强大的国力,还要主动驱逐,打击匈奴,报仇雪恨。所以,你来我往,冲突不断,哪一方强大天平就像哪一方倾斜。欢迎有不同看法的朋友留言评论,路过的朋友就点个赞支持一下吧。


郑多维


因为海洋民族没有登上历史舞台。

物质有三种状态,固液气三态。其中固态就是土地,液态是水,气态空气。

表现在农业,不控制水的土地,就是放牧农业。比如匈奴,突厥,蒙古,包括沙俄帝国,都是这个类型。

先控制陆地再控制水的农业,就是农耕民族。包括中华帝国,美洲印加帝国,面对吴哥窟,都是水利建起来的农耕帝国。中国的农耕民族和其他国家不一样的是中国人喝热水,有钱人就是喝茶。

先控制水再控制陆地的农业,叫做海洋农业。但是水很难控制,水是会变质。人喝了变质的水会死人。日本今天的英国都是海洋帝国。

比较特殊是地中海国家,他们喝酒,在大海中生存,这就是西方文明的希腊罗马文明。

明白了这些,就知道,文化的冲突,本质上是水的使用方式的冲突。游牧民族跟着水跑,他们不控制水,当二百年世界气候大变游牧民族和其他文明的斗争自然会激烈起来,其实不止是农耕民族,和海洋民族的斗争也会激烈起来。

但是500年前,喝酒的海洋民族和喝茶的中华民族在大海上展开了一次竞争,这次竞争原本中华民族走在前列,郑和是当时世界上最强海军,后来郑芝龙郑成功父子也是世界最强舰队,本来拥有广阔的海域面积,他们都是喝茶的中华民族,已经从农耕民族进化到了海洋民族。但是最后以大清的出现,中华民族退出历史舞台而告终,也因此造成了今天西方世界的文明巅峰。在这些文明的区域特点都会发现,他们和中华民族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都是喝酒。

所以说不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斗争,其实这三种文明之间的斗争在历史上都是很很常见的,而影响最大的其实是海洋民族和中华民族的斗争,中华民族没有进化成海洋民族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他们本来在明代有绝好的机会。


梦香寒冰


游牧民族以畜牧业为主

少量种植业

邻居农耕民族以种植为主

少量畜牧业

就算没有发生自然灾害

他们之间就有非常强的经济互补性

一般来说

他们会友好相处

开展贸易;

但古时候国家主权属于国王

国王要修个墙那是他的意志必须实现

国王要一口通商也是他的意志必须如此

国王考虑的是江山的稳固

他的智慧也非常有限

贸易的成本经常人为地大幅度提高

或者根本就做不成

于是争议冲突战争就来了;

历史走到欧洲启蒙运动

思想家们发现了一个真理并给予充分论证

——国家主权属于人民

英国王室率先承认了这个理论

进行了君主立宪改革

人民的能量得到释放

工业革命产生

科学家层出不穷

经济学由亚当斯密创立

揭示了国民财富的原理

所以第一段的解释现在稀松平常

但古代根本想不明白;

回到题目

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发生战争

原因是经济贸易的原因

根子在于独裁者没有尊重人民的意愿;

现代战争无不是独裁者的原因

民主国家之间难于产生战争(领土争议除外)。


云端美


你好,作为一名历史领域的原创作者,在这里我简单的分析一下我的看法吧。

首先我们先了解下他们的生活。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则是这样的:他们衣披走兽的皮,食肉饮乳,居毡帐,乘坐骑,衣、食、住、行、用与牲畜永远不可分离。正像农民依恋土地一样,牧民则离不开牲畜、草原。对于南方的农耕民族,他们与耕地相连系,生长于此,病老于此,所以人们心中“不求空间之扩张,惟望时间之绵延”,只希望“天长地久,福禄永终”,农民的农业生产有定期,有定量,一亩之地年收有定额,很少有新鲜刺激的东西,而又生生不已,源源不绝,所以他们的生活是常感满足而富有。

造成经常游牧民族与农耕农族之间的冲突可想而知,我认为一共有以下3点。其一,受大自然气候的影响,游牧民族生活的地方都是在我国北方,受西伯利亚高压影响,这里的气候并不稳定,冰雹寒潮随便一次大降温就能死一堆的牲畜,遇到蝗虫灾时,牲畜也会因牧草死亡缺少食物而减产;而且,长城以南的广袤地区水资源丰富,水草丰美、气候适宜、世代以农耕为主,人民相对丰衣足食;为了获得中原优势地区、生存下去,北方游牧民族会挑起战争,攻打南方。其二,南北战争对环境的影响 ,凡是农耕文明的王朝或被农耕文明同化的游牧文明王朝控制了北方草原地区,生态环境就遭到大规模甚至毁灭性的破坏,吃不饱饭,为了生存,他们斗争就可想而知了。其三,南北文化的不同,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不同,游牧文明是人——动物——牧场之间形成的关系,农耕文明是人——植物——土地之间的形成的关系,不同文明的介质是不一样的,为了传播思想,他们的斗争也是难免的。

所以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当时为了生存和兼并,当时不是游牧民族打败农耕民族,就是农耕民族打败游牧民族,导致中国非常的混乱。其实两个民族是相互密不可分的,如今,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才真正把两个民族统一起来。而将之统一之后,我们才真正的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中国。

这就是我的观点,谢谢。


一两足矣


出现对立局面的原因。一方面,因为天灾人祸,生活物资极大匮乏时便会爆发战争。农耕民族在抵抗中逐渐学习敌人的长处,从而使骑兵大放异彩。游牧民族也从一开始的简单劫掠物资慢慢学习建立长久政治政权,相互影响进步。

另一方面。出现对立的因素是君王及最高统治者的政治野心。农耕民族财富和文化的极大诱惑。不惜刀兵相见,长期对峙。


林鹿苹


其实不是农耕方式和游牧方式的冲突,是文明与野蛮的搏斗。蒙古高原的游牧者在古代是一个文字都没有的群体。根本没有思想,文化,道德意识的非文明无国家的野蛮落后部落。见利起杀心,利用马速快的优势闯入中原区域,对农耕百姓进行骚扰抢劫。他们属于强盗。而中原百姓受到华夏先辈优质传统文明的教化,讲究仁义道德。再是缺乏牧马的草地而不饲养马,行动跟不上草原游民,只是甘受欺侮。时过境迁,古匈奴巳衰落成弱势民族,因为他们巳基本走进文明时代,他们的马无法与现代汽车等机械交通工具较量。他们没有现代武装。所以游牧民族的威胁一去不复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