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國外寄來的一句詩可以這麼美?


為啥國外寄來的一句詩可以這麼美?

這幾日,朋友圈被一句話刷屏了。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一番查看,才知道,是一份來自日本的包裹,裡面是口罩,寄往武漢。


包裹的外面就寫著這句充滿靈氣的詩句。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這句詩。


這是唐玄宗時期來自日本的一句詩,那麼唐玄宗是誰呢?


在歷史上,唐朝曾有兩個時期治理得特別好,一個在初唐,稱為“貞觀之治”,另一個在盛唐,稱作“開元之治”。其中,開元之治就是由唐玄宗治理出的政績。


當然,那個導致唐朝走向衰敗的“安史之亂”也出自他的手筆。


他還有個寵妃叫楊玉環,沒錯,就是“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的那個胖女人。唐朝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大地的文明高度,而唐玄宗引領了唐朝的盛世。在那個物質和文化的發展都盛極的時代,必然引起中國與周邊其他國家密切的交流,而其中,與日本的使者僧人更是往來不斷。


在這樣的一個時空大背景下,這首詩能得以誕生,也就不那麼奇怪了。這首詩來自開元年間的一位日本皇族,名叫長屋王。


他身為皇族後裔,一生為官。他做的官高到什麼程度呢,這個官有一個名字叫“左大臣”,是一個僅次於日本天皇的職位,放在今天,也就相當於國家的總理了。

其實,長屋王作為日本皇族,為官再高,也並沒有多稀奇。比起官品,更難得的是他的詩品,這詩品還不是日本語的詩品,居然是的漢語的詩品。

就好比我們現在聽外國人說話,能讓他把話說清楚明白就已經很不容易了。可是這個外國人站在你面前,不但會用漢語和你講話,還會給你即興賦詩一首。


更何況他使用的是聚合性更強、表意更復雜的古漢語。


可以想見,這是有多麼難得。


日本最早的漢詩集《懷風藻》中,記錄了長屋王的三首作品。


在此,我只引兩句,讓大家感受一下:


高旻開遠照,遙嶺靄浮煙。嶺高暗雲路,魚驚亂藻濱。


不少學者將《懷風藻》作為那個時期中日文化交流的考據,因為它能反映當時日本與唐朝詩文互通、社會風氣等多方面的情況。


但詩集中的詩大多是在宴席上的酬和,整部集子從頭到尾,都充斥著工整的對仗、華麗的辭藻,讓人看兩句就疲憊不堪想睡覺,所以詩集中詩的評價並不是很高。在這裡,我想插一嘴。


他們在宴會上寫的這種詩,在唐朝被稱為“宮體詩”。


在宮體詩的背後,站著一位大佬:唐朝宰相上官儀。如果你不認識上官儀,那你一定聽說過他的孫女。他的孫女,名叫上官婉兒,她不是一名刺客,而是唐朝極具才華的著名才女。。


上官婉兒的爺爺上官儀開創了“綺錯婉媚”的上官體,其詩歌辭藻華麗,語言精緻,一時間得到上流社會推崇。


那些詩歌的題目如果翻譯成現代文,名字大體就是《記一次盛大的早朝》、《記一次精緻的午餐》、《記一次愉快的出遊》。


雍容華貴,枯燥無味。這樣的宮體詩跨過滔滔水流,流傳到了日本,讓長屋王得以領略漢語的魅力,並深深地被它感動。


在那個信息閉塞、交通阻隔的年代,一位在高閣歡歌不息的王公貴族,吟誦著異國的詩歌,這樣奇異的畫面,讓人動容。


所以我說,文學的力量是不分國界、不分人種的。


它可以跨越兵燹水火、渡過千難萬阻,穿越時空,直抵內心。長屋王這些王侯將相受到的不只有詩詞帶來的感動,還有來自遠洋的救贖。


靈魂與政治的雙重救贖。


根據文獻記載,當時的日本正經歷一場有關佛教的政治危機。


那個時候,日本的階級矛盾尖銳,人民生活困苦,奴隸主統治階級競爭激烈。


而當時日本的寺院持有免除課稅的特權,因此有些人就私戒為僧,以逃避課稅負擔。寺院逐漸淪為了奴隸主勢力,打擊影響了世俗奴隸主的利益。


於是,朝廷下令,沒經過官方認證的僧人,都是野行僧、下九流,不算數的!別想掛個牌子就行醫,你資格證呢?


同時,派遣兩個僧人前往中國,邀請聖僧救場,坐鎮中央,主持大局。二僧人西渡大唐,找到了高僧鑑真。


鑑真是何方神聖呢?他為啥能吸引來國外勢力關注呢?


在中國文學史上,只有兩位傳教的和尚特別出名,一位是“白龍馬,蹄朝西”的唐玄奘;另一位,就是這位鑑真大師了。


鑑真的故事,同樣可歌可泣,有許多版本可供看官感受,在這裡,請容許我稍作杜撰。


這一日,在揚州的大明寺,門外有兩位日本僧人求見。

鑑真囑人迎入,敬過香茶,三人坐而論道。


二僧人:神様、助けてください!(大神,救救我們!)

鑑真:阿彌陀佛。


二僧人:Master, help us please!

鑑真:阿彌陀佛。


二僧人:大師,995!

鑑真:阿彌陀佛。


如果沒有長屋王贈出的一千件袈裟,鑑真真的很有可能拒絕這個請求。


因為長途跋涉,而路途兇險,海上風大浪大,一個浪打過來就可能一去不返。憑什麼你喜歡我唱的歌,就要我去當評委?


甚至有一個版本的鑑真傳教,是在其他師哥師弟都拒絕的情況,才將鑑真推上前的。然而長屋王在政治危機之前,就十分崇敬佛教,曾派人制千件袈裟,繡上詩句,送到長安。

試想一下,外國的國務院總理,用你國的語言親自寫一首詩,繡在袈裟上,不辭萬里,跨過汪洋大海,託人送到國家首都。


這足夠令鑑真感動了。


而繡上的佛偈,就是抗疫物資上的那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當然,還有後兩句:“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在那篇報道的評論區,有人在爭論,這箱口罩到底是不是日本人贈的、中國已經被小國看不起了等等。


但我想說的是,不論這箱口罩來自何處,帶著何種目的、何種緣由。


當它的封皮被印上那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一瞬間,這箱口罩,就帶有了文化的重量。


這份重量,已經遠遠超過了口罩本身。


它是兩個文明交互、碰撞,迸發出的火花。


它是文明與文明之間平等交流、相互學習的見證。


我說你聽,很容易。你唱我和,才難得。


今天的中國,吸納著來自日本的動漫文化。


動漫文化在中國的流傳,正如同曾經的古詩文化在日本勃發一樣,動漫正在中國這片充滿故事的土地上大放異彩,讓來自各行各業的人們為之歡喜若狂。


依稀間,我彷彿又看到了長屋王在宴會上,舉杯賦詩的目光。


那目光,是陶醉於來自另一個文化魅力的目光。


這個包裹,不僅是為重慶同胞的救助,更象徵中日交往橫跨1500年的歷史,而這段歷史,2020年年初這個多事之秋,被我們這一代人回溯。


我可以想象,口罩捐贈者們對郵遞公司職員的囑託。


就如同長屋王當年對下屬的認真囑託:“這袈裟,請務必送到大唐,這是我的心意。”


“這口罩,請務必送到中國武漢,這是我們的心意。”


數千年來,時空交錯,中國與日本有過多少次的摩擦,就有過多少次的互幫互助。


汶川、雅安大地震,武漢疫情、日本地震、海嘯。


記憶中的任何一場災難,都少不了兩國之間互相幫扶的新聞。


而每一次的遙相守望,都充滿了溫度,這溫度,融化了兩國人民的心,溫暖了世界尺度上的那片天空與海洋。


“待到春風傳佳訊,我們再相逢”


我期待這場抗疫戰迎來轉折點的那一天。


我希望,疫情帶來的不僅僅是謠言、恐慌、封鎖。


我們應該學著看到、感知到所有的善意,不論它來自同胞,還是外國友人。


因為,他們都是一顆顆相同的、替武漢焦灼,煎熬著的心。


在經過這場考驗後,中國人民也將有更強的勇氣、更廣博的胸襟,與日本人民、與世界人民緊緊相擁。


那時候,我們走上街頭,迎接春天,淚流滿面。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