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朱由检是如何浪费掉大明朝最后一次崛起的机会的?

几米光阴_


崇祯朱由检刚接手这个风雨飘摇的烂摊子的时候,立下了宏伟的愿望,要励精图治,让大明中兴。刚上位就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铲除掉魏忠贤,清算阉党。

从这一点来看,他还是分的清先要干什么的,把阉党铲除掉后独揽大权,可以保持政令的畅通。但是他没想到的是朝政党派纷争由来已久,由于他爹和哥哥的不理朝政,你今天干掉了阉党,然后又出来了一个东林党,这个时候就把崇祯的短板显现出来了,由于长于妇人之手,有没有经过系统的帝王培训,对于这样尖锐的问题熟手无测,空有屠龙心没有屠龙技呀,那怎么办,只能再次卷入党争之中,至到明朝灭亡。

如果他能有识人的能力,党争对于皇帝来说只是小事,但是他没有,只能靠自己皇权去压制党争,慢慢的去耗尽明王朝最后一点气数。

在辽东战场上,轻信了袁崇焕,倾全国之力修建了一条长城,用来阻挡清兵入关(当时还是大金),结果大金骑兵从蒙古绕过了长城,直逼京师。他也不想想,让你造长城你能造多长,你的边境线能守得住吗?幸亏袁崇焕回访及时,要不然早玩完了。

轻信袁崇焕也就算了,怎么说也是自己手底下的大将,但是你轻信皇太极是怎么回事?竟然中了敌人的反间计,亲自给敌人挪开了绊脚石。祖大寿听说袁崇焕被杀了,赶紧的带领兄弟们投靠了皇太极,让皇太极兵不刃血的拿下了辽东防线。

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作为皇帝就算不相信手底下的将领,最多就是押回京城待参,或者戴罪立功,也不考虑下前线将领的感受。没有识人之能就算了是吧,但是也别瞎猜疑呀,这是会坏大事的。

辽东丢了,没事,咱还有内地广袤的辖区,也够咱折腾了,等这边发展发展,兵精粮足了,咱再去把辽东夺回来顺便干掉大金。这时候崇祯的周皇后出来全他了,说起这个周皇后也是贤良淑德,很聪慧的一个皇后,就劝他说,“现在的局势很不稳当,辽东防线已经没了,京师已经没有了屏障,不如迁都到南京,以图后事”。

崇祯一听这话,肯定火冒三丈,坚决不同意。本来事实已经摆在了面前,这就是打肿脸充胖子了,不知道哪里来的信心。

拒绝迁都那就拒绝迁都吧,那咱就继续发展。有句话说得好啊,叫做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国内发生了大规模的旱灾,旱灾玩了之后就是涝灾,这还没完,接着就是大规模的传染病,据史书记载,当时传染病最少让人口减少千万人以上。真的可以说是千里赤地,就这样崇祯为了抵御外族还要加税。

天灾加上人祸,导致老百姓大规模起义开始,闯王隆重登场了。



乖乖单眼皮xo


首先崇祯皇帝是一个很不称职的皇帝,因为无可辩驳,在他手上葬送了大明王朝。

勤奋不是评判事业成功的标准,当今社会也是这样,努力拼命干活的不一定能挣到钱,在娱乐休闲中挣大钱的也不少。

他犯的错误有以下这么几种:

他的第一个大错误就是勤奋,亲力亲为,没有战略思想,如果把大明王朝比作一个上市公司的话,朱由检就是老总,老总就是舵手,要把握住事业发展的方向就好,要放权,要会用人,他总是要自个干。

第二个错误,猜疑心重,如果他生活在现在社会,很有可能是一个家暴男,媳妇回来晚了,非要刨根问底不行,非要给自个带绿帽那种人。他杀了袁崇焕中了离间计就是因为猜疑,到底老袁是不是奸细,会不会谋害我啊,他自个怀疑!

第三,不自信,不自信给大臣们一种左右摇摆举棋不定的思想最要命,朝令夕改,让手下放不开手脚!

第四,死要面子又不想担责任,李自成已经兵临城下,在没有完成对北京的包围之前,大臣李明睿就劝他迁都南京,他不想担当放弃老祖宗创下的基业,给人留下骂名!李自成刚开始也是幻想崇祯皇帝给他招安,给他地盘,弑君他老李一开始真没有想过,结果老朱是一根筋,逼急了,只能杀,不杀老李手下的人也不答应啊!结果他先自杀了!

结果我大汉民族被满清统一了几百年!可恨呐!


笨脚鱼


上天没有给崇祯一次力挽狂澜的机会,因为崇祯不是那个能够力挽狂澜的人!

如果说,一个普通人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大概就是诚信、勤俭等等就够了,但是对于一个领导来说,要具备的素质就更多了,普通领导尚且如此,何况帝王呼!

恰恰,崇祯避开了帝王应有的所有必备素质。亡国,只是或迟或早罢了!!!

首先,到了崇祯时期,明朝已经是内忧外患了。这个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封建王朝自身的规律,这里不细说了,以后可以写文字专门探讨。

从崇祯自身来说,他不是一个勇于担责,眼光长远的战略家;崇祯具备的所有素质,都是一个普通百姓应该具备的素质。

从明朝政府来看,内耗严重,派系林立,政令不出朝堂。官员忙于内斗、敛财,而置国家存亡于不顾。

综合以上的因素,崇祯力挽狂澜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能够扶大厦于将倾的,大概只有朱元璋这样的人吧!


公民依宁


崇祯虽勤于政事,生活节俭,然而整个明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气数将尽,不要说浪费掉最后一次崛起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明王朝其实更本就没有任何机会!天灾:小冰河时期带来的大旱与大涝使得流民遍地,农民起义不断,如果是个风调雨顺的年代,国库充盈,人人丰衣足食,李自成能借此迅速崛起吗?人祸:庞大的文官集团把持朝政,为拆台而拆台,为反对而反对,朝廷官员皆以天下为己任,以江山社稷为己任,崇祯会遗言“文官皆可杀”,“诸臣误我”吗?外敌:没有虎视眈眈的皇太极强势崛起,兵精马壮,时时侵扰,明朝会安定太平吗?。性格: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崇祯其性多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到最后会无人可用吗?。在这多重夹击下,风雨飘摇的明王朝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机会。


灵蛇观史


从灭阉党 毁东厂那天开始 灭亡就注定了 皇权和士大夫之间已经失衡了 所以政令已经无法贯彻 就是想抄家怕都难了 孩子太小 没经验啊! 看看他太爷爷嘉靖 从来不灭任何一党 永远在权利集团之间找平衡 在看看他爷爷万历 不上朝 不管张居正还是申时行 还是后期东林 那叫一个会和稀泥 最后看他哥天启 那么宠幸魏忠贤 也没把东林赶净杀绝啊! 自己老师还是孙承宗这样的大拿 所以崇祯的问题是教育缺失 作为本来没有即位希望的藩王 没有大拿当老师 就是一大遗憾 因为少了军师 参谋 别小看詹事府和翰林院给太子当老师的人 名臣无数啊 崇祯就是心有余力不足典型代表 心比天高 命比纸薄


谭氏杂学馆


历史总有相似之处,自封建王朝开始以来每个朝代也逃不掉两百多年的时间不会超过三百年,这是为什么?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土地兼并严重,你一个朝代刚打下来的江山刚开始百姓们都能分到土地耕种,百姓们能吃饱饭了就不会有人去造反自自然然就能安居乐业,这就是为什么每个朝代都有他的盛世历程的原因,到明末崇祯年间官僚们地主们早已经把百姓们的土地资源兼并的很严重了,在古代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百姓没土地,没饭吃的地步下,还有当时处于小冰河时期,百姓们在如此的吃不饱穿不暖生活环境下得不到朝庭的妥善安排只有一个就是造反,内忧的诞生,此时外患的满清也在关外虎视眈眈,一个国家有人才有家,有家才有国,得人心者得天下……这也是一个朝代无论谁当皇帝也注定要覆灭!


Iove玉米提


崇祯这位皇帝实际上是非常的勤奋的,他对于国家的各种政事都是非常的勤奋并且刻苦的。他是一个世人皆知的非常勤政的皇帝,但是明朝却还是最终亡在了他的手上,这就令人非常的疑惑了。要知道,在他的上一位当皇帝的老哥,是一个成天都不问政事,将国家的事务全权交给了宦官和一帮子大臣打理,自己就成天待在后宫里面干木匠活,但是明朝在那时却仍然是运转十分的正常,并没有发生什么足以导致国家危机的事情发生。而崇祯这样的努力,为什么反而是让明朝灭亡了呢?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详细地讲一讲这其中的原因。

首先一点,我们大家都要知道的事情就是,一个勤奋的皇帝不代表着这个皇帝就是一个合格的好皇帝。这句话乍一看似乎是说不通,因为作为一个皇帝,他能够不被外物诱惑,能够整日都埋头在国家的政务之间,难道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吗?其实,我们要明白的一点就是,不是努力了,就能够有效果的。

一个好皇帝,绝对不仅仅是一个勤奋的皇帝,而是一个能够找到正确方向的皇帝。就像是一个好的领导,也不一定是最为勤奋的员工,他需要做的是为公司的人们指出一个正确的方向,然后再为之努力奋斗。而崇祯显然是在这一点上没有做好。作为一个好的君主,所需要的是能够用好人,而不是自己事必躬亲。我们大家在历史中看到的那些很有作为的君主,史书上都描写这些人是如何的努力,怎样的勤奋。但是这只是史书上写出来的明面上的东西而已。其实,他们最为重要的就是会用人。就比如汉高祖刘邦,他就是一个非常擅长用人的皇帝。他手下的众多人物都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而这正是因为刘邦能够充分的利用他们,能够将自己手中的权力放心地交给他们,让他们放心大胆地去干,才能够有这样的效果的。

第二个就是,我们大家都知道,崇祯做的很正确的一件事就是铲除了魏忠贤这个大祸害。但是我们同样要知道的是,崇祯其实仅仅是铲掉了魏忠贤这个人而已,并不是说将整个太监集团都给铲除了。他仍然是非常信任自己的太监的,并且是使用太监作为监军,甚至是给予了太监很大的权力。

其实要是说起来,皇帝使用宦官来对军队中那些手握大权的将领们进行制衡,这件事本来是正确的。毕竟权力是需要受到制约的。但是他崇祯任用的太监都是一群毫无能力但是又恨喜欢插手军队事务的人,这就很不对了。用太监作监军可以,但是太监们胡乱指挥就不对了。

其实,笔者看来,崇祯虽然是十分的勤奋。对于国家的治理也是非常的上心。但是他的方法却总是用不对。而这其中的原因,是和崇祯早年的时候并没有在皇宫内部接受到正规的帝王之术的训练是有很大的关联的。早年间,崇祯一直是在外作为一名亲王的存在,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对于皇帝的训练,没有像张居正这样的大臣来教导他帝王之术,也没有人能够教导他如何管理国家。他的出身和来历,使得他的眼界不够高,因此他看不到这个国家最为本质的问题,只是在一意孤行。他虽然是努力了,但是努力都没有用到正确的地方,这才是他最大的问题。而对着错误的方向进行努力,只会使得事情越来越糟糕。


用户85217718997


敲醒古老沉睡的梦,推开历史沉重的大门,打开历史的画卷,回忆着触目惊心,来了在目的画面。岁月的积淀使得酒清香四溢,也使得历史芳香醇厚。时间逇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也在不停的发展,让我们一起拨开历史的迷雾吧!说到历史,古今中外,历朝历代以来都有着无数家喻户晓的人物。欢迎大家来到今日头条,我是:“Zh上善若水w",谢谢各位!

为了千古流芳、留名青史,不知道有多少能人异士出生入死,忠肝义胆。不过向来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真正能达到如此境界的人,却是屈指可数。古话说得好:“一将功成万骨枯”,要想达到这般境界,可想而知。

崇祯皇帝朱由检是大明朝最后一位皇帝。但是朱由检并不是一个昏君,相反他还是一位很有作为的明君。大明朝的灭亡是因为他的祖先挖坑太深,多年的弊政积重难返而造成的。其实跟朱由检没有太大的关系。

朱由检继位后就立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先是诛杀阉党魏忠贤等人,又炸毁了东厂机构。随后还为杨涟等东林党忠臣平了反,各方面做的可以说都很深入人心。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如此有作为的明君,大明朝愣是在他的手上灭亡了。这不得不说朱由检是很不幸的,因为他有些生不逢时啊!

其实呢?朱由检本来是有一次机会可以挽救大明朝的,至少可以让大明王朝不会那么早就灭亡。但是朱由检因为坚守一句祖宗的名言导致没有把握住这次机会。 那句名言就是“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 。其实这句话真是误导了崇祯皇帝,让他不懂得如何变通啦! 公元1644年初,李自成的大顺军眼看就要攻进北京城了。内阁大臣杨嗣昌曾向崇祯皇帝建议先暂时战略放弃北京城,然后移驾到南方地区以求东山再起。这也是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真理。然而崇祯皇帝像中了邪一样油盐不进了,还说成祖皇帝在世的时候曾说过大明的皇帝在生死存亡之际当以“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意思就是说身为大明朝的皇帝就应该与国家共存亡。

崇祯皇帝就迷在了这句话上,于是断然拒绝了杨嗣昌的建议。他说:朕身为大明天子理应与大明朝共存亡,岂有弃祖宗宗庙于不顾自己逃命的道理。于是后来李自成率军攻破了北京城,崇祯皇帝吊死在了万岁山,大明朝彻底灭亡。

我们就以事后诸葛亮的身份来分析一下,其实从后来发生的事可以看出,李自成并非明主,也不是个守成之君。当时如果崇祯皇帝听从了杨嗣昌的建议的话,大明朝是绝对还有救的。第一:虽然当时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势力庞大,但是毕竟他们都不是正规军出身,战斗力上是远远比不上朝廷正规军的。只要崇祯皇帝转移到南方去,南方地区的大部分军队都还是听从朝廷的。一旦崇祯皇帝驾临南方,南方将士势必会拼死保护圣驾。这样的话就算李自成占了北京城短时间内也不会把朝廷南方的军队都吃掉。崇祯皇帝至少暂时是安全的。

第二:一旦朱由检在南方站稳了脚跟,就有时间通知北方的吴三桂等人的大军。命他们赶快南下勤王,然后配合朝廷南方的军队对李自成来个南北夹击,还是有很大的胜算的。

第三: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崇祯皇帝也可以对李自成来个恩威并施。让李自成认清自己的形势,与朝廷为敌是不会有好下场的。然后许以高官厚禄进行安抚李自成,把他收为朝廷所用,估计李自成这时候也得多少权衡一下利弊。毕竟与朝廷南北联合大军死拼下去也不见得有什么好的结果。

第四:在国内搞定了李自成以后,就可以专心对付辽东的皇太极了。可以命吴三桂坚守山海关,然后再派去收编的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前去支援吴三桂。这样山海关就会固若金汤短时间内清兵是不可能入关的。

若真如此的话崇祯皇帝也不至于落得个吊死万岁山的下场。大明王朝至少还能延续下去很多年,说不定在崇祯皇帝有生之年大明朝都不会灭亡。可惜崇祯皇帝因为一句祖训就固执的白白丢掉了大明江山,这不得不令人惋惜。







Zh上善若水W


从朱由检接棒成为帝国的最高领导人开始,明王朝就已经没有任何机会了,从那一刻起,失败是注定了,只是时间问题罢了,所谓的崛起,中兴都只是一个希望或梦想而已!因为以朱由检的能力及性格根本不可能成为政治强人,他也不可能扭转积重难反的艰难局面,正所谓性格决定一切,后来事实都有力地证明了这一切。


用户历史


杀掉魏忠贤,使文官集团失去制约,对武官集团又过于纵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