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一到吃饭的时候,总有农民端着饭碗蹲路边吃,这是为什么?

农大知事


在农村一到吃饭的时候,总有农民端着饭碗蹲路边吃,这是为什么?

农民端着饭碗蹲路边吃,这道“风景”可能只能有在农村才能看到。在几千年的农耕生活过程中,农村形成并延续了很多区别于城市的生活习惯,比如城里人吃饭喜欢坐在饭桌旁边,而农村人则喜欢端着大碗,蹲在门口、道路牙子、石碾子等吃饭。或许农村的这种“吃像”在城里人看来有些太随意了,但农村人却没有那多讲究,只要是能吃的香、吃得多就行了。

当然了,对于农村人爱蹲在路边吃饭的原因,咱们一起听听村里人是咋说的。

一、蹲着吃得多

蹲着吃饭比坐着吃得多,可能很多人觉得不可能,但农村人的亲身体验告诉告诉我们,事实就是这样的。可能是因为,蹲着吃饭会使胃稍微压缩,不容易吃点饭菜就产生饱腹感,从而让饭量增加。把在过去,农村人以种地为生,他们做的都是体力活,只有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

二、蹲着吃省力

去农村逛逛就会发现,农村人吃饭一般用的是大碗,尤其在农忙时节。大碗既可吃得多,还能避免来回添饭菜,以节省时间。但不像小碗重量轻,大碗会比较的重,当满盛饭菜饭后就会觉得端着吃力,不一会儿手腕就会酸软,然而蹲着可以使两腿支撑胳膊肘,从而解决了端碗吃力的问题。

三、唠些家长里短

不像城里即便两家人对门住可能都不熟,而农村没有那多的“隔阂”,农村妇女一般都喜欢凑一起唠嗑,聊些家长里短的事情。除了农闲没啥事大家有时间围一起聊天外,也就平时的饭点,妇女们有时间端着碗围在一起摆龙门阵,大家吃一口聊几句其乐融融,当然了农村那些游手好闲的人除外。

四、视野开阔

端着饭碗在屋外蹲着吃饭,视野比较开阔,吃饭的心情也会更好,这或许有利于增加饭量的。

而且,在夏天的时候,端着碗到屋外阴凉地蹲着吃饭,会比较凉快,这样胃口会好些。


乡鉴


我小时候一到吃饭的时候就把饭菜端到过道吃,就是大门口,那时候都是用碗盛菜,把饭菜放地上,手里拿着馒头,坐砖上或者是直接坐地上要么是奶奶用玉米皮编的垫子上,对门是我大伯父家,两家人坐那吃饭,说闲话。那时候没有电视,有电视也不咋看,费电,坐大门那吃又可以聊天,饭也冷的快,小风吹着也凉快。真是想想都觉得那时候挺快乐的。到现在晚上我爸妈吃饭有的时候还是端着在外面吃,我家屋后面是村里建的广场,凉快也热闹,我觉得挺好。


农家小花


端着碗在外面吃饭是农村一个普片现象,邻里之间吃着饭,叙着话。你家今天做啥好吃滴,他家做啥饭😄😄😄小孩之间还换着吃,李家小孩想吃张家的面条了,王家小孩想吃谢家米饭了😜这都是常有的事🤓记得我小时候,街邻街坊的大伯,大婶啊都喜欢凑一起吃饭,把各自的饭菜放一起吃点他家的饭,尝尝俺家的菜🍜🍲🍚🍶🤗大人们聊着天,小孩们打闹着无时不刻透露着那种亲切的乡情和亲情!体现出农村那种朴实,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不像城里的生活习惯,门对门不一定认识☹️


李艳15003976227


题主所提问的此事已成历史了,农村已经少见了,起码在我们当地已经不存在了。过去农村确有这种习俗,每到吃飯时,当你走进村子就能看到家家门前有男女男端着飯碗吃饭,站的,坐的,蹲的都有,成了当时农村就餐时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改革开放后农民生活普遍提高,这种现象已经消失或者正在消失,为何当年农村会出现这种现象,城市为何没有,归根到底是穷导致的,作为过来人谈谈自已的看法。一,是穷所致,过去家庭人口多,一般家庭只有一张桌子靠墙摆放,如果家庭人员全部坐在桌子旁吃饭是坐不下的,如果坐满别人就不好到桌上挟菜,就是都在屋内吃,一是场所小也没那么多坐位,无奈之下只好端着飯碗在屋外吃,自找坐位,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习俗。二,传统思想的影响,过去家长制非常严重,就餐时只有二位长辈可以入座,如果三世同堂只有祖父母可以入座,儿子都不可一入座,其他妇女,小孩当然不可入坐,如果长子有点身份,或是头面人物可与父母入坐,时间长了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也是一种规矩。欢迎大家评论与补充。


蒋山老徐


在农村,一到吃饭的时候总有农民端着碗蹲在路边吃。这个在过去是非常常见的。现在呢?却是少多了。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习惯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是为了说话方便。过去的时候,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手机,甚至连收音手机都没有。农民的唯一的爱好就是凑在一块儿说话。天南地北,古今中外,无所不说,无所不谈。当然,他们也不会放过吃饭这个时间,大家都走出门去,凑在一起,去谈天说地。

二是为了食物的多样化。农民的饭菜比较单一,种什么吃什么。一顿也就是炒一个菜。大家凑在一起,你吃豆角,我吃西葫芦,你吃北瓜,我吃白萝卜。你吃我一嘴,我尝你一口。让自己的饭食更丰富。

三是为了纳凉。夏天天气很热,在家里吃饭,非常闷的慌,所以就端饭来到街里,巷子中,大树下,大风吹着,大树罩着,非常的凉爽,一边吃饭,一边纳凉,是何等的痛快。

记得以前的晚上,有瞎子来说书的时候,几乎有半个村子的人都会端着碗过来,一边听书,一边吃饭,用他们的话说,这就是神仙过的日子了。





石韮花开放的季节


在农村一到吃饭的时候,总有农民端着饭碗蹲路边吃,这是为什么?

在描述农村环境的电视剧中,总有一个场景必然是要出现的,就是端着碗蹲在村口吃饭的村民。不说别人,我自己有时候没有外人的时候,也喜欢蹲着吃饭,有时候蹲在大板凳上,如果在小桌子上吃饭,就蹲在地上。按理说,农村老话“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这种蹲着吃饭,显然是没有坐相的。

那么,为什么农民总是喜欢端着碗蹲在路边吃呢?有桌子为什么不坐?

一、常年在田间吃饭,习惯了蹲着

以前,农民每天最主要的事情,就是下田干活,俗话说“要想收成好,勤把田间跑”。那个时候,农忙的厉害,又距离家里较远,要么自己带饭,要么家里人过来送。简单在田间吃两口,在外吃饭没有那么多讲究,怎么舒服怎么来,正是乘着吃饭的时候休息一会。蹲着、坐着吃饭最合适,养成的这个习惯,每当吃饭的时候,还是觉得蹲着吃饭更自在。加上,保持蹲着的姿势,吃饭更容易产生饱腹感,在那个缺粮少米的年代,也没有办法能让自己每顿都完全吃饱,而这种蹲着造成的假饱腹感就成了应付饥饿的方法。

二、端着碗出来,可以和村民闲聊

农村吃饭,尤其是晚饭,不像城市里,都窝在家里,很多人都是在外搭个桌子。农村土地开阔,周边又都是乡里乡亲、沾亲带故的,白天上班的时候都在外面,正好乘着吃饭的功夫拉拉家常。记得小时候,经常是到了饭点,抱着碗就出去,一碗白米饭,菜都是在别人家里夹的,这样的日子觉得很有乐趣。

农民端着碗,出来吃,有时候碰到其他村民,就聚集在一起,站着又累,就都蹲着吃。边吃饭,边和村民聊天,尤其是农村的妇女,在吃个饭的功夫,村里的大小事已经传遍了。那个时候,有什么新闻,都是在这个点被传来传去的。这个在城市绝对没有,高楼大厦,你想谈怕也找不到地方,等找到地方怕饭菜都凉了。

三、蹲在路边吃饭比较凉快

农村的生活环境不比城市,没有空调,电风扇有时候也不舍得开。所以在夏天的时候,最凉快的地方莫不过门口、路边。端上饭碗,夹上饭菜,蹲在路边,扒拉几口,既解决了吃饭问题,又能享受来回的凉风。有人可能觉得夏天在外面不是更热,那你可能想错了农村和城市,城市的外面由于都是水泥路、玻璃窗、空调外机,所以外面的温度要更高。但是,农村大多都是泥土,树木又比较多,可能周边还有池塘或者稻田,地域比较开阔,没有什么遮挡,所以外面还是相对凉快的。在小时候,夏天晚上,都是架上门板,都外面睡到半夜再回去。所以,选择在路边蹲着吃饭,就是希望能凉快一些,尤其是刚刚劳作回来。

综上所述,农村人喜欢蹲在路边吃饭,是有一定缘由的,并不是完全说没有坐相的表现。很多时候,都是条件不足,只能选择更优的方式。对此,你认同这样的观点吗?欢迎留言。


指尖三农


惠农圈为你答疑解惑!在农村中端着碗吃饭还是很正常的,特别是在过去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习惯,而到了今天就比较少了,但在早上的时候还是有一些人会端着碗出来,那么为啥会有这样的风俗呢?

1.聊天

农村人的生活比较繁忙,每天都需要在农田里或者工厂里劳作,这样一来邻里之间的交流通常都会在吃饭的时间。因此大家都会将碗拿出来,边吃边聊天,讲着最近好玩的事情,这样的话吃饭也是一种放松心情的方式,彼此的情感也可以得到更好的维系。如今的农民生活节奏更快了,端着碗的现象少了很多,不过到了休息的时候大家还是会端着碗去外面吃。

2.房间内太暗

在过去农村人的日子并不是太好,一般都是能省就省。通常农民在很早的时候就会吃饭,然后就会投入到一天的工作中。可能早上的时候天才刚亮就吃饭了,而此时的室内光线还是很暗的,大家又舍不得开灯,所以都会端着碗去外面,这样的话更亮堂。而在下午的时候也是如此,农民吃饭比较晚,去外面吃光线好。

3.凉快

在夏天的时候,农村的室内比较热,在过去也没有风扇,更没有空调,而为了能够吃得更凉快一些,大家都会来到外面吃。特别是在大树底下总会聚集着很多人,大家也会在一起分享着食物。而到了今天,很多人也会为了让饭菜凉下来去外面吃,这样才能缩减吃饭的时间。

如今的农村中已经变化了很多,对于吃饭也有了新的讲究,外出吃饭的情况变少了,大家咋看?


惠农圈


在以前的农村确实有很多人会蹲着在大门口吃饭,这个也是一个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习惯而已,以前还被说成是农村的一个不好的习惯,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已经不再这样吃饭,接下来我就来说一说为什么大家会蹲着在外面吃饭。

一、蹲着吃饭习惯的来源

在老些年的时候,农村除了经济不发达之外,农业也不发达,有的时候甚至一年收的粮食,交完农业税之后,都不够一年的口粮,也就是没有余粮吃饭了。在那个年代就会有很多断粮的情况,大家后来为了相互接济方便知道谁家的情况就想了一个办法。



二、随着时间推进含义也在改变

这个办法就是乡亲们吃饭的时候都到大门外面来吃,这样的话就知道谁家有饭吃,谁家没饭吃了,不出来吃饭的就说明断粮了,这样的话大家好去帮助一些粮食。由于那个年代能吃饱就可以了,也没有条件农行个菜什么的,就是咸粥、窝头或杂面条之类的,一大碗就全包括了,大家吃饭的时候为了方便一般也不会拿桌椅板凳,都是往门口一蹲,端着个碗就解决了。


三、现在已经很少有蹲着吃饭的习惯

慢慢的农村条件改善后,很少会出现断粮的情况了,这个含义就有了一定变化,就变成了在外面吃饭时告诉我家里可以吃到饭了,也不存在需要接济的情况了,只是久而久之的形成的一个习惯而已。


习惯一旦形成后是需要慢慢改变的,现在在农村也就是一些年龄大一些的人还有部分在延续这个习惯,我们的新一代都很少延续这个习惯了。

欢迎大家点击关注按钮关注我的头条号【吕家姐夫】,我们一起探讨农村那些事。

吕家姐夫


蹲着吃饭,是农村的一道风景线,是物质匮乏年代的标志。这上面没有个为什么。

蹲着吃饭,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是农村的一道风景线,更是各类信息的交流场舍。每到吃饭时间,各家各户,他们都端着饭碗,三三两两一圈,东家搅团,西家粘窝面,边吃边聊。李家娃结婚,王家庄稼长的好,,,,总之在这交谈,喜笑声,叫骂声,一派农家风景,其乐融融。

现在农村农民生活与改革开放前比发生了天千翻地覆的变化。生活好了,物品丰富了,但村子人却少了,大部分出去打工。蹲着吃饭的景象再也看不到了,那个说笑声,叫骂声再也听不到了。



蹲着吃饭,现在还可在建筑工地上见到。蹲着吃饭,个人认为是那个年代的景色。


一树一世界刘


村里蹲着吃饭,被认为不雅观,但是其实是村里人互相聊天,社交的一种方式,非常接地气。

邻里乡亲边吃饭边边唠嗑,享受一下短暂的休闲时候,然后就要去干活了。我听过的很多故事,都是这样听来的。你见过这样的生活场景吗?

街头、巷尾

池塘边、大树下

邻里之间,男女老幼

蹲成一片,边吃边聊

很多人已经不习惯这样的生活了

可这样的场面,

曾经是最安逸的乡村风景

家家粗茶淡饭

大碗盛着

没谁羡慕别家的饭香

也不嫌弃自家的饭差

一碗面条、一碗咸汤

各自喝的呼呼作响

看似散漫随意

有时候,没有仪式感

才是最庄严的仪式

蹲着,面对一碗饭

用人身最低的姿态,

最谦卑的姿态

体现对这一粥一饭的感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