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無能”?不,是父母不懂這3個敏感期

費洛姆說:“愛不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一種本領,而是需要通過後天習得的能力。”

但是我們卻發現很多人並沒有習得這種能力,往往“愛無能”,不具備愛的能力。他們不會戀愛,不知道如何與異性相處,無法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很難進入婚姻,即使結婚了也經營不好婚姻。

不僅成年人“愛無能”,越來越多的孩子居然也“愛無能”,隨便打開一個育兒節目,就可以看到孩子種種“愛無能”的表現:恐懼親密關係,即使是爸爸媽媽的親吻和擁抱也會排斥;性格孤僻,在幼兒園沒有朋友,喜歡一個人獨來獨往;內心缺乏安全感,極度渴望愛,喜歡粘人;不顧別人的感受,以自我為中心;脾氣暴躁,大吼大叫,一言不合就又哭又鬧。

作為一個家有一歲寶寶的媽媽來說,每次看到育兒節目中孩子“愛無能”的表現時,我都在想: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麼小的孩子,就沒有愛的能力呢?又有哪些方法可以避免孩子“愛無能”?父母應該怎樣培養孩子愛的能力呢?

這些育兒問題讓我越想越焦慮,直到看到《兒童敏感期成長指南》這本書,我才明白不是孩子“愛無能”,而是父母不懂孩子敏感期。

那什麼是兒童敏感期呢?

敏感期,是指孩子在0-6歲期間的某些階段,會由於內在發展的需要,對外在的刺激感到敏感,從而努力從環境中吸收、學習,以滿足成長的需要。


孩子“愛無能”?不,是父母不懂這3個敏感期

作者李芷怡不僅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也是一個擁有豐富的中美育兒知識與經驗的留美早教專家。她早期在國內一線城市蒙臺梭利幼兒園擔任高級教師指導,後來又赴美進修學習與工作,深刻理解蒙臺梭利教育理論精髓和實踐。

在《兒童敏感期成長指南》中李芷怡將0-6歲兒童的九大敏感期,以年齡為分割點,又細化為26個兒童敏感期。通過100個真實的育兒故事,生動的講述了孩子在各個敏感期的情感需求、行為特點及“特殊狀態”,讓父母瞭解並及時發現孩子的敏感期,幫助孩子順利的度過敏感期,讓孩子的心智、性格和能力得到全面的發展。

孩子“愛無能”?不,是父母不懂這3個敏感期

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敏感期,在敏感期裡,孩子會努力地從周圍環境中吸收、學習和發展各種能力。而愛的能力尤其重要,它幫助孩子從童年開始就學會愛別人、愛自己,學會如何去表達愛,在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過程中,建立初步的愛情觀和婚姻觀。

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要特別注意去發現有關愛的能力的3個敏感期,幫助孩子順利度過敏感期,獲得愛的能力。

1.渴望愛的敏感期(0-2.5歲)


“寶寶乖,寶寶聽話,要不就不喜歡你了!”

“寶寶聽話,你要是不聽話,媽媽就不愛你了!”

“你聽不聽話?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


孩子“愛無能”?不,是父母不懂這3個敏感期


這些話是不是經常聽到?甚至有的時候我們也會無意識的對孩子脫口而出。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尤其愛用這樣的話來嚇唬孩子,來達到讓孩子聽話的目的。

孩子雖然在父母“不喜歡你”“不愛你”“不要你”的威脅下聽話了,但是也接收到了一個信息:只有我聽話,爸媽才愛我;我不聽話,爸媽就不愛我。

這是一種有條件的愛。

美國知名育兒作家愛爾菲•科恩在《無條件養育》中提出,家長對孩子的愛有兩種:一個是因為“他們是誰”,這是無條件的愛。無論孩子做了什麼,成功與否,父母都會毫無保留的給予孩子愛;另一個是因為“他們做了什麼”,這是有條件的愛。只有孩子達到父母的期望或符合某些標準才能獲得父母的愛。

孩子都天生渴望父母的愛,感知愛的能力很強,能很快的感知父母到底愛不愛自己。父母有條件的愛,會讓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真正的愛,只會感到強烈的不安,沒有辦法獲得安全感和幸福感。

父母都是愛孩子的,既然愛孩子,就給孩子無條件的愛。無論孩子的相貌如何、聽不聽話,還是表現好壞、是否成功,都接納孩子本來的樣子,給孩子充足的無條件的愛,讓孩子知道父母是他們最信賴的人。

被愛和安全感包圍長大的孩子,愛是富足的,不缺愛,才能給別人愛。


2.婚姻敏感期(4-5歲)


《媽媽咪呀》有期節目來了一個小男孩,在表演完才藝進行自我介紹的時候,突然表白金星老師,要和金星老師結婚,還伸出小胳膊,展示自己強有力的肌肉,說要把金星老師帶回家。小男孩的這一舉動讓全場爆笑,金星老師也眉開眼笑,估計是第一次被一個這麼小的男孩子表白。

孩子“愛無能”?不,是父母不懂這3個敏感期

看看小男孩在說要和金星老師結婚時,臉上的笑容多麼燦爛,眼睛亮亮的,滿滿的都是幸福。當時評委程雷老師站起來鼓掌,說這是他在媽媽咪呀的舞臺上,甚至是中國的舞臺上,見過的最感動人的夢想。

這個媽媽並沒有什麼才藝,但是因為兒子喜歡金星老師,所以決定帶他來參加節目。在聽到兒子表白金星老師,要和金星老師結婚時,媽媽並沒有感到驚訝,我想這肯定不是她第一次聽到兒子這麼說,孩子肯定在家也一直唸叨著和金星老師結婚。

這個媽媽可能也許並不知道孩子正在處於婚姻敏感期,但是出於對孩子無條件的愛,這個媽媽沒有覺得這麼小的孩子要和大人結婚不正常,反倒帶孩子來實現夢想。

我要為這個媽媽鼓掌,她太會愛孩子了。

孩子通常會在4-5歲進入婚姻敏感期,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小傢伙常常說“我要結婚”。今天要和爸爸媽媽結婚,明天要和幼兒園的老師結婚,後天要和喜歡的明顯結婚,大後天和要幼兒園的小朋友結婚。有的時候要和一個小朋友結婚,有的時候要和整個幼兒園的小朋友結婚。

這些行為看似有點可笑,但這是孩子進入婚姻敏感期的正常表現。

婚姻敏感期是父母幫助孩子初步建立愛情觀和婚姻觀的好時機。在這個階段,孩子的情感會得到豐富,學會如何與異性相處,如何去表達愛,比如好吃的、好玩的給喜歡的人。即使是感情受挫,也能讓內心更加堅強。

孩子“愛無能”?不,是父母不懂這3個敏感期

當孩子提出要和父母結婚時,不要生硬的拒絕孩子,可以讓孩子講講他們對結婚的理解和想法,在孩子講述的過程中,引導孩子建立初步的婚姻觀,比如一個人結婚了就不能再和別人結婚了等等。

當孩子從幼兒園回來告訴你,他要和某個小朋友結婚時,不要緊張孩子是不是早戀了,你可以問問孩子為什麼要和那個小朋友結婚,你會發現很多幼稚而可愛的原因,比如經常和自己一起玩、對自己好等等。

如果孩子被拒絕了,父母要告訴孩子,還可以重新去選擇,讓孩子學會處理與異性相處時的問題。

對於孩子來說,結婚和愛一樣美好,結婚只是他們的一種特殊的表達愛的形式,這也是他們體驗愛的一種方式。父母應該去尊重理解孩子,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婚姻敏感期,為以後的感情生活打下基礎。

3.情感敏感期(4-5歲)


在孩子4-5歲時,還會經歷一個與婚姻敏感期同樣重要的時期,就是情感敏感期。

進入情感敏感期的孩子,會變得特別脆弱,特別依賴父母,開始變得粘人。會動不動的就感覺委屈,甚至哭鼻子。還會在意周圍人的看法,有的時候會因為沒有得到誇讚,而變成一個“小醋罈子”。

孩子“愛無能”?不,是父母不懂這3個敏感期

這些都是因為孩子極度渴望父母的肯定和愛,希望得到周圍人更多的關愛,都是為了引起父母的關注。

在這個階段,父母要給孩子更多的愛。

當孩子變得粘人時,我們要花更多時間、更有耐心地陪伴他們,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

當孩子委屈哭泣時,不要斥責、嚇唬、打罵孩子,這樣會讓孩子變得更委屈、更焦慮。父母要平靜地、耐心地面對孩子的情緒,溫柔的和孩子交流,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委屈,說出來,焦慮的心情就得到了緩解。孩子被溫柔對待,也能感受到父母是愛自己的。

當孩子看到父母肯定別的孩子,或是面對父母的親密關係時,會變得吃錯。這是孩子想要獲得父母更多的肯定和愛,父母要多對孩子做出愛的舉動,比如親親、抱抱、舉高高,還有講故事等等,幫助孩子順利度過敏感期。

情感敏感期如何發展,決定了孩子今後情感世界的構建,決定了他能不能學會付出愛、表達愛、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


寫在最後


與漫長的一生相比,敏感期很短,但是孩子會在敏感期獲得各種能力,尤其是愛的能力,會讓孩子受益一生。它能教會孩子付出愛、表達愛,建立初步的愛情觀和婚姻觀。

沒有人天生會做父母,也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育兒先育己,父母應該提前學習育兒知識,懂得孩子的敏感期,才能更好的愛孩子。正如《兒童敏感期成長指南》裡說的一樣:要想真正做到愛孩子,給孩子自由,就要首先擁有愛的能力,然後才是讓孩子得到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