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云见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观察和数据挖掘

数据显示,病毒仍在指数扩散阶段,但积极信号已经显现,反映出近期举措在逐步起作用。


文 | 邵宇 陈达飞

自1月20日起,国家卫生与健康委员会(简称“卫健委”)每日更新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疫情扩散状况。但是,当日只发布前一日各项统计的新增和累计指标,并未展示增量和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市场上现有的实时更新数据也只是简单呈现,并未进一步挖掘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给读者留下的整体印象是各个统计科目的存量不断累计,增量更快速的增长。这样容易导致负面预期的超调,且无助于观察拐点的出现。如果进一步挖掘数据,可发现一些积极的信号。而且,现有的一些文章对统计数据存在一些概念理解上的误区,从而得出不太严谨的结论,引致诸多混淆。为此,我们策划此专题,一旦数据出现重要信号,便及时更新。

需要强调的是,卫健委公布的“累计”数据并不一定等于当日前所有增量数据之和,因为每一单一病例的状态会发生变化,例如:医学观察病例有可能转化为疑似病例;疑似病例可能转化为确诊病例;而确诊病例又有可能转化为康复或死亡病例;以疑似病例为例,1月30日,累计疑似病例为15238例,30日新增疑似病例4812例,1与29日累计疑似病例为12167例。如果将29日累计疑似病例与30日新增疑似病例相加,会得到16979,与30累计疑似病例相差1741例,这是因为,30日还会有解除疑似病例的情况,这就是1741的内涵。但另一方面,对于确诊病例,这一个算法又是正确的,第t日的累计确诊病例等于第t-1日累计确诊病例加上第t日的新增确诊病例。康复和死亡病例类似。

图1完整呈现了五类重要统计科目——疑似、确诊、重症、康复和死亡——存量与增量的时间序列数据。从存量数据来看,五类指标都还处于指数增长阶段,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未出现拐点。从增量数据来看,各指标均有一定的波动性,但整体波动的趋势是向上的。比较积极的信号是,确诊病例中的重症病例人数增速已明显放缓,已出现连续两日增量下降的情况,30日小幅提升,这意味着死亡人数也将出现一阶导拐点。

图1:新型冠状病毒病例全景:疑似、确诊、重症、康复和死亡

拨云见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观察和数据挖掘


数据来源:国家卫健委,CEIC,东方证券;截止到1月30日24:00.(下同)

为了更清楚的展示五类统计指标存量和增量的波动和趋势,图2-3分别进行了拆分,图2为累计数据,图3为增量数据。图2可以更清晰的看到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康复病例和死亡病例的对数扩散特征,而重症病例的扩散速度已经有所放缓。

图2:新型冠状病毒累计病例全景:疑似、确诊、重症、康复和死亡


拨云见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观察和数据挖掘


图3为每日新增数据,可以清晰的看到,重症病例除外,其他4类病例均在波动上升。

图3:新型冠状病毒新增病例全景:疑似、确诊、重症、康复和死亡

拨云见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观察和数据挖掘


卫健委并未明确解释接受医学观察的条件,但从医学诊断程序上可以看出,不完全满足疑似病例的个体大概率被列为接受医学观察的病例。

卫健委在1 月18 日发布的第二版《诊疗方案》将“观察病例”改为“疑似病例”,需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两周内有武汉市旅行史或居住史;或发病前14 天内曾经接触过来自武汉的发热伴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或有聚集性发病。二是临床表现具有发热,有诊疗方案描述的肺炎影像学特征;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等。1 月27 日发布的第四版《诊疗方案》在流行病学史的内容中增加了第3 条——有聚集性发病或与确诊病例、阳性检测者有流行病学关联。疑似病例定义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一条,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 条;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的,符合临床表现中的3 条。

从图4可以看出,追踪到密切接触者和接受医学观察者的数量仍在指数增长区间,每日新增接受医学观察者还在不断增长。

图4: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接受医学观察病例情况

拨云见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观察和数据挖掘


图5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疑似病例情况,从过去10天的时间序列情况来看,累计疑似病例数量还处在指数增长区间,每日新增疑似病例大致遵循线性增长规律。1月26日新增疑似病例出现爆发,目前以连续两日超过26日新增数量。

图5: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疑似病例情况

拨云见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观察和数据挖掘


疑似病例是新增确诊病例的主要来源之一,理论上,我们可根据下面的公式计算从疑似病例到确诊病例的转换率。但是,现有数据并未告知每日新增的确诊病例中有多少例是由非疑似病例转换而来的,所以并不能对其进行精确估计。除非,假定确诊病例全部由疑似病例转化而来,这样算出来的实际上是一个上限。

拨云见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观察和数据挖掘


图6显示了确诊病例的情况,分别展示了全国和湖北省的趋势,确诊病例仍处在指数上升阶段,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量仍在不断增长。在累计确诊病例中,湖北省占全国的比例已经连续4日维持在60%,这似乎意味着,区域分布特征正趋于稳定,好像具备了一定的“稳态”特征,这是否也意味着,从湖北向外的扩散渠道似乎已经被有效阻隔,未来的扩散态势主要取决于各省内部的防控措施,交通管制等措施的有效性有所体现。

当然,作此推演,还需进一步细化。

图6: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确诊病例情况

拨云见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观察和数据挖掘


图7为1月30日24:00之前9692例确诊病例的地区分布,其中,湖北省累计确诊病例为5806例,占比为60%。

图7: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确诊病例的地区分布

拨云见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观察和数据挖掘


在确诊病例中,重症病例单列。图8为重症病例的动态特征,可以看出一些积极信号。从累计重症病例曲线来看,似乎已经进入指数衰减阶段

,这也可以从新增数量看出,1月27日出现了一个拐点。这似乎也说明,医疗救助措施的效率在提高。

图8: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重症病例情况

拨云见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观察和数据挖掘


从Qun Li等(2020)对本次疫情早期动态的描述来看,在1月1日前的45例确诊病例中,从发病到首次去医院问诊的时间间隔平均为5.8天,95的置信区间为4.3至7.5天;在1月1日至1月11日的207位确诊病例平均为4.6天,置信区间为4.1至5.1天。可见,虽然平均值相同,但整体缩短了。再根据从发病到住院的时间间隔来判断,1月1日前的44例确诊病例从发病到住院的平均时间间隔平均为12.5天,95%的置信区间为10.3至14.8天(参考图2D),比1月1日至11日发病的189位病例(平均值9.1天,置信区间为8.6至9.7天)更长,这也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医疗资源紧张的状况有一定缓解。

在非重症确诊病例中,随着医疗救助手段的增加,康复的概率理论上会不断提高。根据下面的公式,可估算非重症病例康复转化率。

拨云见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观察和数据挖掘

图9为康复病例的情况。可以看出,累计康复病例在快速增长,1月28日和30日增长较快。到目前为止,由于时间序列太短,非重症病例康复转化率还是以大幅波动为主,未呈现出明显的趋势。我们希望看到的信号是,图9中的鲜红色曲线出现显著上扬的拐点,这将表明救助措施的有效性大大提升。

图9: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康复病例情况

拨云见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观察和数据挖掘


假定死亡率均由重症病例转化而来,则可由下面公式计算重症病例死亡转化率,其中,分母表示截止到前一日的现有的重症病例人数。


拨云见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观察和数据挖掘


从图10中也可以看到,累计死亡病例仍在指数上升阶段,新增死亡病例增量也并未出现下降的趋势。但一个积极信号是,重症病例死亡转化率一直在下降,这已经能够表明医疗救助措施的有效性在提高。由于95%左右的死亡病例都出现在湖北(主要是武汉),结合各项措施来看,全国各地医疗资源向湖北的调剂也有助降低死亡转化率。

图10: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死亡病例情况

拨云见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观察和数据挖掘


死亡病例主要分布在湖北省,我们认为,随着各项措施的落地,前期湖北省患者死亡率高企的状况将逐步改变,或将与湖北以外地区死亡率收敛。湖北死亡率和非湖北死亡率的差异并非异常,也非数据造假,人口扩散时间差、医疗资源缺口和患者年龄结构都可解释。比如,外流人口年龄结构更年轻等、外省医疗资源更充足等。随着资源调配和缺口的收缩,湖北省会逐步向外省收敛,但收敛的部分主要是由医疗资源补短板引起的,年龄结构导致的缺口可能无法弥补。

综合来说,自1月20日国家卫健委公开数据以来,数据显示的疫情状况仍在恶化,病毒仍在扩散进程中,但也有一些积极因素,如病毒的分离、相关疫苗的研制、有效治疗药物的发现、康复病例的增加,以及物资储备和医疗资源的调剂不断到位等。而且各项管制措施仍在加码,从“封城”到“冻城”、“封村”,公共交通的调整,以及各个区域出入检测的加强,部分城市复工日期延迟至元宵之后。通过观察医学各流程的转换率可以发现,政策效果或一些积极信号已经逐步显现。

终南山院士认为,未来7-10日可能会出现拐点,这也意味着,在拐点之前,疫情还将以指数扩散。期望各项措施能够将拐点前,我们也将在此实时更新。


(邵宇为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总裁助理;陈达飞为东方证券宏观分析师;编辑:苏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