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李文亮」們

有關醫生的故事,總能輕易觸動淚點。


鍾南山,說“沒什麼事不要去武漢”。


第二天,就搭上了去武漢的高鐵。


只能靠眼神認出對方的醫生夫妻


在走廊短暫相遇,幾秒的擁抱後,再次分開


謝謝,「李文亮」們


說起醫生,我們會說他們偉大,值得尊敬。


白衣天使,是舍小家顧大家的好人。


但,和死神頻繁打交道,被無力感反覆折磨的他們。


真的,沒想過要放棄麼?


《中國醫生》(2020)


謝謝,「李文亮」們


01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能用一根金屬絲在血管中穿行。


日常打交道的,是幾毫米的腫瘤,十公分的閉塞。


謝謝,「李文亮」們


稍微錯一毫米,代價可能就是一條人命。


“六小時生命圈”,又告誡他們。


慢一秒,可能就錯過了搶救時機。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而心血管科醫生最頭疼的一種,急性心梗,“一旦發病,隨時都有致死可能”。


發病突然,要求醫生得“24小時隨時待命”


病人推進手術室,十幾個小時的持續工作,就開始了。


而高強度工作,讓他們沒有空閒“多喝水,多鍛鍊”。


“唯一的健身方式”,是從十五樓走到四樓手術室的步行。


謝謝,「李文亮」們


很多醫生,被不同程度的病痛折磨。


有經驗的醫生,會帶頸託彈力襪預防脊椎病和靜脈曲張。


笑稱自己,“已經是個殘廢了”。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但離開了手術室,熬過了生理上的極限


還有心理上的困境等著他們。


不僅“病危通知書”不好通知,病人的一次短暫暈眩、臨時加的一項身體檢測。


都容易讓病人家屬陷入恐慌。


“好好的人送到醫院,怎麼就讓你們醫死了”,這種說法再耳熟不過。


但更刺耳的,是一些血淋淋的詛咒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老伴沒在手術檯上醒來。


老太太一邊罵“我要把你撕成碎片”,一邊要求朱良付為她看病。


過後,還是照樣舉報了他。


普通老百姓在醫療領域存在的巨大盲區,讓治療每一步,都不太好走。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所謂醫生,不但要有一把利落的手術刀。


還得有一副能把複雜手術知識普及給村口大爺的好口才


謝謝,「李文亮」們


術前術後,都需要至少一小時的溝通


日常治療還有緩衝時間,碰上病情危急的急診。


“最佳搶救時機”擦肩而過。


但不通醫理的家屬,都更傾向於看起來更安全的“保守治療”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家屬多一秒猶豫,醫生就多一點煎熬。


謝謝,「李文亮」們


一場手術接著一場手術,可能是拯救,也可能是告別。


生理心理上的雙重壓力,沒鍛煉出面對困境的信心。


相反,增長了對死亡的恐懼。


但朱良付說,“不敢死”,死了浪費國家資源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前面,是不允許有閃失的醫生責任


後背,是一個家庭的託付


當醫生挺難的,但更難的是。


醫生和病人,醫生和家屬,對於“治好”的定義,永遠存在分歧。


02

“不是冷酷,是冷靜”


剛剛28歲,工作三年的住院醫師徐曄說。


最怕患者出問題的人,是醫生。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但殘酷的現實是。


和健康相比,患者本人,和他背後的家屬們,還有許多更在乎的東西


醫療費,是橫在病人家裡的一道坎。


有個自嘲的段子,很多人都聽過。


“你說人命賤吧,可一進醫院,就貴得不行。”


醫院的走廊上,也不乏有陪床家屬,為了省錢打地鋪的。


謝謝,「李文亮」們


不同家庭,不同病重程度。


催生出了對健康的不同看法,對醫生的不同需求


徐曄,就遇上了一個“一生都忘不掉”的病人


在火災中逃過一劫,全身燒傷面積95%的老人老劉。


每次換藥對老人來說,都是一次酷刑。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創面大,但經過手術,是完全可以治好的。


可前提是,得有能支付數次手術的費用。


“多做幾次就是多花幾次錢”


謝謝,「李文亮」們


鎮上醫院還負擔著一個燒傷面70%的母親


老人兒女,只能在能力範圍內,“走一步算一步”。



但徐曄清楚,不說別的,鎮上醫院甚至沒有翻身床


老人換藥的痛苦,會再加深一倍。


情況也可能,會突然惡化。


謝謝,「李文亮」們


同一醫院的巍嘉,也有一個不能釋懷的病人。


胃癌晚期的李燕,同樣是病重患者。


很幸運,有一個不顧一切也要治好她的母親。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但擋不住病情的急劇惡化。


為了留住她獲得的新愛情。


她拒絕了醫院提出的“切除子宮,延長生命”的方案,改為化療。


直到出院,李燕的生命。


還是“能拖幾年拖幾年”的狀態。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巍嘉說,很想為她做點什麼。


謝謝,「李文亮」們


但雖為醫者,還是有太多事情,無能為力。


老劉最終還是被家人強制出院


徐曄感覺,“自己能承受的極限,又被抬高了一點”。


同樣的病房,一個月前,也是和老人同樣的情況。


被家人強制出院,後來,宣告死亡。


他想起一位燒傷科前輩說的,很多治療沒達到

醫術的瓶頸,就先遇上了人性的瓶頸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當醫生的,隨時會被人性的瓶頸絆住腳步。


被醫術的極限,反覆折磨。


無論從醫多久,對於突然而至的死亡,也不能淡漠以對。


只不過是先接受,再冷靜


最終,唯一可以用以療慰的,也要從病人身上找。


03

醫生,也需要被治癒


“不要和病人做朋友”。


這是醫學生們正式入行時,都會收到的勸告。


付出的私人感情越多,越容易自責,越難走出來。


從業三十年的血液病專家孫自敏


就因為和白血病病人做了朋友,整整24年,一直活在自責中。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直到2000年,做臍帶血移植成功的第一例病人出現。


鬱積多年的心結,才正式解開。


病人吳維榮則在痊癒後,選擇成為一名護士


謝謝,「李文亮」們


和孫自敏,形成了醫患關係之外的,另一種紐帶。



反過來,病人,也能治癒醫生。


身為醫生的成就感,說過太多。


最普遍的一種說法是,看著病人因為自己的力量,慢慢痊癒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所以,徐曄查房時。


聽到燒傷老人一本正經的報告。


“我今天吃了一個獼猴桃,還吃了一個香蕉”。


他會覺得欣慰,覺得,“救治的希望很大”


所以,等待了24年。


孫自敏終於去看了她印象中,那個漂亮得像林黛玉的女孩。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但派爺覺得,更應該被知曉的。


是他們身為醫生,一直不為人知的脆弱


和那些站在醫生身份後的,

鮮活的普通人


記住這個剛剛回家和兒女相聚,因為一通電話又馬上離開的缺席父親


謝謝,「李文亮」們


記住為了給病人帶來希望,而

錯過“女兒第一次說話”的忙碌母親。


朱良付、徐曄、孫自敏、巍嘉、舒茂國......


這些出現在《中國醫生》中的每個名字,我們應該記住


他們就像海報上那排小字說的。


有時去治癒,常常要幫助,總是去安慰。


我們接受了他們的治癒和安慰,是時候,給他們以幫助。


那些藏在“一線醫護人員”、“支援軍”後的無數個名字


需要我們留意。


就像今早剛剛離開我們的李文亮


謝謝,「李文亮」們


我們都知道他的名字,有人叫他“吹哨人”


是最早發佈新型肺炎人傳人可能的醫生之一。


但我們在他離開後,才算是真正的瞭解了他。


知道他是《慶餘年》的劇迷,倒數第二條微博下面。


還有他和主演張若昀的互動。


謝謝,「李文亮」們


知道李文亮妻子,也是醫護人員之一。


知道他有個5歲兒子,如果再等等。


就可以看到妻子肚子裡是小公主,還是淘氣包。


知道他給《北京愛上西雅圖》打了五星。


可能脫掉醫生外套的他,不過是個喜歡浪漫的天真男孩


但,醫生的使命感,讓李文亮在察覺到危險的第一時間


做出了一個眼科醫生職責範圍以外的事情。


謝謝,「李文亮」們


為普通人,敲響了警鐘。


而此時此刻,所有醫生,也像李文亮一樣,在職位上,醫病救人。


同時,在力所能的地方,不斷努力。


想讓這個世界,更好一些。


想讓病魔離開我們的速度,再快一點。


謝謝,「李文亮」們

謝謝,「李文亮」們


在這裡,派爺想說。


別讓李文亮們的悲情,再次發生。


別再讓為眾人抱薪者,凍斃於風雪。


別等到再也聽不到他們的任何消息時。


才發現,原來我們對他們的關心,真的太少,太少。


謝謝,「李文亮」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