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為何又叫《詩三百》?

六兒電競


誠邀,一縷英雄為您解答

《詩經》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一部詩歌總集,一共有305篇。在先秦時期人們習慣上把《詩經》叫《詩》,也叫“詩三百”。《詩經》中大部分詩歌寫成於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關於《詩經》的收集和編選,大致有“王官采詩”、“獻詩說”和“孔子刪詩”三種說法。

一、王官采詩說

《孔叢子·巡狩篇<strong>》記載:“古者天子命史官採歌謠,以觀民風。”《漢書·食貨志》中記載,周朝朝廷派出專門的使者在農忙時節到全國各地採集民謠,然後由周朝史官彙集整理後給天子看,目的是為了瞭解民情。

西漢劉歆《與楊雄書》中也寫道:“召問三代,周秦軒車使者,遒人使者,以歲八月巡路,求代語,童謠,歌戲。”

從以上史料的記載來看,《詩經》最初的收集和編選是由周王室主持的,也就是說採集詩歌的工作是由官方主持的,而且是由專業人士負責整理彙編。這是一個持續進行的工作。從官方人員到各地區採集民歌,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從全國各地收集上來的詩歌數量肯定是很多的。

二、獻詩說

這種說法也是由根據的,周朝初期的時候,周天子為了“考其俗尚之美惡”,下令各地諸侯獻詩。

後來到了周厲王時代,周厲王這個人可不像他的先祖那樣,他沒有勵精圖治的能力,是一個比較昏庸的人。當時召公曾對對周厲王勸諫,在勸諫的這段話語中,召公也提到了周代的創始者讓諸侯獻詩的事情。

他說了這樣一段這樣的話“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曚誦,百工諫,庶人傳語……”,這就是被記載在《國語》中的有名的篇章《召公諫厲王弭謗》。

從這段記錄能看出來,《詩經》的採集也是由周天子發出的,他是讓各地的諸侯獻詩。

三、孔子刪詩說

這種說法見於《史記》,據說原有詩歌3000篇,孔子根據周朝的禮儀標準,整理選編出了300首詩歌。

但是對於《史記》中記載的孔子刪詩的說法,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學者都持懷疑態度。

(孔子繪像)

根據《左傳》中記載,公元前544年魯樂工為吳公子季札所奏的風詩次序與今天的《詩經》基本相同。在孔子出世的時候,已經有了基本篇數、編排方法和今本《詩經》大致相同的總集了。而孔子出生於公元前551年,那個時候當時他才六、七歲,是不可能完成《詩經》的整理工作的。

孔子後來確實進行過刪述“六藝”的工作,至於孔子對《詩經》是如何刪述的,筆者認為,這是春秋末期的事情了,而且是孔子晚年才進行的一項工作。他對當時流行的《詩》版本經行了整理和校訂,推出了一個比較理想的版本,一來是教育自己的學生,二來當然是“禮樂”方面的考量了。

為什麼《詩經》又叫《詩三百》?

為什麼《詩經》又叫《詩三百》?這是為了敘述方便的原因,也就是在人們的口口相傳中感覺方便明瞭的原因,在先秦時期,詩經主要的流傳方式就是口口相傳。

在先秦時代,是沒有《詩經》這個名字的。那時候的人們把它稱為《詩》,之所以改稱《詩經》,是由於漢武帝獨尊儒術的緣故。漢武帝把先秦時代的儒學經典著作《詩》、《書》、《禮》、《易》、《春秋》合稱為“五經”,所以自漢武帝之時起,人們才把《詩》稱為《詩經》的。

又因為在漢武帝時期流行的《詩經》版本篇數是305篇,取其整數部分,正好是300,這是一個約數,而這這個叫法在漢春秋時期就已經有了,比如孔子就曾說過:“《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yǔ)!”逐漸地,出於流行傳播和敘述方便的原因,人們口中的《詩經》也就有《詩三百》叫法了。

總結

筆者認為,《詩經》是各諸侯國協助周王室採集,之後由專業的樂師和史官合力編纂整理而成,而《詩經》在先秦時期的叫法是《詩》,從漢武帝之時起,《詩》才叫《詩經》的。《詩經》現存311篇,此外有6篇只有題目而沒有內容,所以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有內容有題目的《詩經》篇數是305篇。


一縷英雄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共311篇。

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

孔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司馬遷也說:《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可見,古人在其提及《詩經》時,取其篇目整數,而常說“詩三百”!




笑看風雲風雲嘯


《詩經》為何又叫《詩三百》?


《詩經》原來不叫《詩三百》,甚至原來也不叫《詩經》。不過《詩三百》的稱呼甚至要比《詩經》來得更早。

詩最早存在的形式,就是歌詞,是人們在曲調附著之下的唱詞。即使在沒有文字的時候,這種帶有曲調的哼唱其實就是“詩”。隨著文字和音樂的發展,到春秋時期,詩的形式已經成熟並穩定下來。

民間存在著大量自發的詩歌創作,《詩經》就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這個詩歌總集,是官方性質的。是周天子的中央音樂機構——樂府派出采詩官走訪天下,蒐集歌詞,整理、加工、美化。

中央從民間採集上來的,稱為“風”;周天子君臣創作或者諸侯進獻的,稱為“雅”;而主要由樂師創作,用於祭祀,歌頌先輩的詩史類作品,稱為“頌”。

官方把這三類作品集合成一個集子,最早就叫《詩》。

其中“雅”又分為“大雅”、“小雅”,這是根據樂曲來劃分的。但從內容上看,小雅主要的宴會歌舞的唱詞,還有一部分民歌;大雅主要就是大型宴會的歌詞了。

所以我們說《詩》分三部分“風、雅、頌”,也可以說四部分“風、大雅、小雅、頌”。

這裡還有個對聯故事,北宋的時候,遼國來了個人,出了個下聯“三才天地人”,刁難宋朝文人。這個確實很刁鑽,因為首字是三,上聯肯定不能再用三字,但是“天地人”又正好三個字,難倒了很多人。

最後這個上聯讓蘇軾給對出來了,就是“四詩風雅頌”。三詩、四詩,其實就是一個東西,都是指“風雅頌”。

周天子為何要費心力派人到處蒐集整理詩歌呢?這個問題因為不是這裡提出的,我們就留到文章裡講。我們還是說為什麼《詩經》由《詩》變成經,又被稱為《詩三百》。

春秋末期,到春秋末年,中央政府權利架空,天下開始混亂。而孔子的儒學的理想就是恢復周朝禮制,他將以前整理的詩蒐集起來,進行了刪減,作為儒學教材,共有311首,其中有6首隻有名字,沒有內容。個人猜想,這6首應該是純粹的舞曲,而不是歌曲。

剩下的305首有歌詞記載,就是如今的《詩經》內容。孔子自己評論說: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

到漢代以後,漢武帝獨尊儒術,孔子地位提高,這個集子的地位也得到提高,成為儒家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之一,逐漸和《易經》、《樂經》、《書經》一樣被稱為《詩經》,成為至今我們對這本集子的正式稱呼。

所以“詩三百”這個稱呼是孔子自己叫出來的,也為後世儒家文人所通用,但是一般都是指代《詩經》。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詩經 - 中國最早詩歌總集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一。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說起詩經,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對於一些詩句,很多人都能脫口而出,

例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逃之夭夭,灼灼其華;桃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等等,這些非常有名的詩句都是出自於詩經。

詩經,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詩歌總結,在這一本書裡面收錄了從西周初期,到春秋時期的一些詩歌。詩經還有一個名字叫做詩300首,是不是這一本詩歌集裡面,只有300首詩歌,所以就取名為詩300首呢?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這本詩歌集裡收錄了311首詩歌,

既然不是300首詩歌,那為何要叫做詩300首呢?

其實古代的編訂者,就是為了好叫,取整數稱詩三百首,如果不取整數的話,那就唸詩311首,讀起來會拗口很多,所以取名詩三百首,其實就是為了好叫一點吧!再說了,300跟311,其實也差不了多少,就沒有必要叫到那麼具體了。

詩經的內容十分的豐富,這裡面有很多的詩歌是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或者是壓迫與反抗,以及戰爭等等,反映古代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我們在讀這一本詩經的時候,不僅可以學到優美的詩句,還可以看到西周時期人民生活的樣子。

在現代這個快節奏的社會里,很多人都沒有時間讀書,但是不管什麼時候,我們還是要抽出一點時間來讀一讀詩經的。


千指魔音


眾所周知,《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部詩歌總集,地位極高,目前收錄了詩歌305篇,存目311篇,其中6篇有目無辭。在之前,《詩經》是有三千餘篇的,那為什麼只剩下現在的三百餘篇呢?有人說這和孔子刪詩有關。

最早提出“孔子刪詩說”這個觀點的是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裡記錄到: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包括當時的班固、鄭玄都是同意這個觀點的,認為孔子是覺得裡面重複的太對,所以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這種說法對於《詩經》的編輯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對這個觀點持反對意見的人也有很多,比如朱熹、葉適,以及後來的梁啟超、胡適等人,現在越來越多的論據都證明孔子不可能刪詩:公元前544年季札觀樂,“詩”的總體面貌和今天的留存差不多,而孔子那時只有八、九歲,不可能“刪詩”;孔子談到的他對“詩”的處理是在“自衛返魯”之後,而此前孔子談到“詩”時,也稱“詩三百”;《詩經》中很多不合於孔子道德思想的詩篇。最關鍵的一點,孔子怎麼可能一個人把《詩經》從三千餘篇刪減至三百餘篇呢?

詩經的編輯,是包括孔子在內的,歷經了從東周到西周的許多人之手,孔子只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代表,經當時的樂工或者樂官刪汰整理然後彙編成集的,最後只剩下三百餘篇,所以會被稱為“詩三百”。



劉律師講法規


眾所周知,《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它收錄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共有311篇,其中有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而沒有內容,稱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應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共五百餘年間的社會風貌。

提起《詩經》,人們耳熟能詳的便是“風、雅、頌,賦、比、興”;和“《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這兩句話。 其實,這兩句話,分別從兩個不同的方面,給《詩經》作了一個簡略的概括。

所謂“風、雅、頌”,是指其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指周代各地區的歌謠,共十五組,一百六十篇。“採風”一詞,即由此而來。《雅》是指周人的正聲雅樂,共一百零五篇,又分為《大雅》(三十一篇)和《小雅》(七十四篇)兩部分組成。《頌》是指周王室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曲,共四十篇。又分為《周頌》(三十一篇)、《魯頌》(四篇)和《商頌》(五篇)。

“賦、比、興”是《詩經》的表現形式。“賦”是指“鋪陳直敘”,是直陳其事,直接描述一件事情的經過。“比”是指“託物擬況”,是打個比方,用一件事物比喻另外一件事物。“興”是指“託物起興”,是從一物聯想到另外一物。也就是先說他物,再興起聯想。與上文的“風、雅、頌”合稱為《詩經》六義。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集大成者。最初的時候,就直接叫做《詩》。在西漢初期,成為儒家《六經》之首,所以才改稱為《詩經》。因其含有三百零五篇詩作,故又稱之為“詩三百”。《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崇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開創了我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先河,奠定了中國詩歌的優良傳統。


老貓一九七一


詩經,為孔子編修的古代詩歌總集,分為風,雅,頌三種不同的形式。風又稱國風,是十五個地方的民歌,雅分為大雅,小雅,是宮廷飲宴,朝拜時候的音樂,頌是祭拜神靈,祖先時候的音樂,一共三百零五篇,因此,詩經又被稱為詩三百。實際上,詩三百這個稱號也是孔子提出來的。他曾經在論述詩經這本書的時候說過: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柘泉遺風


詩經原本叫《詩》,傳為孔子編訂,共三百零五篇,故又稱詩三百。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前11世紀至前6世紀),也是儒家“大六藝”之一,《詩經》約成書於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詩》,相傳為孔子所編定,共三百零五篇,因此又取詩的數目整數叫《詩三百》,本來只是一本詩集。

從漢代起,儒家學者把《詩經》當作經典,列入“五經”之中,它原來的文學性質就變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連的教化人的教科書,也稱“詩教”。漢朝毛亨、毛萇曾註釋《詩經》,因此又稱《毛詩》。

《詩經》就整體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間中國社會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創業的頌歌,祭祀神鬼的樂章;也有貴族之間的宴飲交往,勞逸不均的怨憤;更有反映勞動、打獵、以及大量戀愛、婚姻、社會習俗方面的動人篇章。

按照音樂特點分為“風”、“雅”、“頌”三類。“風”有十五國風,類似於民歌;雅分《大雅》、《小雅》,包括政治詩、史詩、諷刺詩;“頌”分《周頌》、《魯頌》、《商頌》,為廟堂樂章,用於宗廟祭祀。形式主要為四言,也雜有各種長短不齊的句子。

據《論語》記載,孔夫子教育大家說,學詩應該多認識點草木鳥獸,這是詩的日常功用;又說,學了詩,出使的時候不能正確運用,等於白學,這又是詩的政治功用,可見詩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


中式木文化裝飾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
五經之一《詩經》
《詩經》反映了周初到周晚期,大約五百年間的一個社會面貌,成書大概是在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詩》,孔子多次提到這個稱呼。比如他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司馬遷記載的也是這個稱呼“《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傳世的版本記載有三百一十一首詩歌,為了方便就稱作《詩三百》。之所以改為《詩經》,漢武帝以“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這樣一個緣由。
五經之一《詩經》
《詩經》就整體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間,中國社會生活面貌的一個形象反應。其中,有先祖創業的頌歌,祭祀鬼神的樂章,也有貴族之間的宴飲交往勞逸不均的怨憤,還有一些反映勞動打獵以及大量戀愛、婚姻、社會習俗方面的動人文章。我們首先讀到的是《詩經》的開篇之作《關雎》。
【作者】無名氏 【朝代】先秦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詩之所以美,就在於它的意會,在於他的意境。《詩經》在當時都是能夠演唱的歌詞。因為他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

那時情節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11篇,又稱《詩三百》.先秦稱為《詩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