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識的時候來了)《詩經》中你最喜歡那一首詩,你對這首詩理解多少,是這麼理解的?

餘於娛記


比較冷門的一首,《摽有梅》,收錄在《詩經-召南》裡,有兩種解釋都很有趣。



全詩很短,三章,章四句。列在這裡:

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第一種解釋符合當下剩女現象,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第一章說一個還沒有意中人的女子,抬頭看著樹上的梅子發出感嘆,還有七成的梅子在呢,我等的那個會來追求我的人還沒有出現,大概他是在等著一個吉日吧。

第二章遞進,說過了一段時間,這個女子再次看著樹上還剩三成的梅子,明顯有了焦慮。她不禁在想,她理想中的意中人大概今天就會出現吧。

第三章再進一步,還是用梅子來起興,不寫樹上還有幾成了,直接說籮筐已經摘滿,寓意著樹上已經沒有了梅子。那她理想中的意中人到底在哪呢?

其實我們讀這首詩,和當下環境產生共鳴,很多大齡的剩女不是自身不夠優秀,而是不願將就而已。她們內心早就對意中人有了一個設定,但終歸只是理想中的人物罷了,現實裡很難遇到的。



第二種和政治有關,源於對詩本身的質疑

有一些學者認為,從詩歌語言來看,“我庶士”、“吉日”、“梅”這一類字眼不像是古代描寫愛情的。“庶士”感覺不尊重;而愛情一般用“桃”而不用“梅”;再有,沒有嫁娶的愛情一般用“華”而不用“實”。所以這首詩可能並不是愛情,而是寫君臣。

整體的意思是讓君王求賢臣,並且要越早越好,不要讓好的人才被埋沒,讓優秀的人才錯過了他們施展學問的時間。其實也不失為一種合理的解釋。


待曉兒


我喜歡《詩經》中《伐檀》這首詞。原文: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輻兮,置之河之側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輪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淪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鶉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這是先秦時期的民間流傳作品。反映當時勞動人民被奴役的生活艱辛,表達對權貴階層不勞而獲的強烈不滿!詞句共分三個段落,每個段落奴役與被奴役、底層人民的迫於生計與上層的權貴豐衣足食的狀態形成強烈的反差,使讀者感到當時社會貧富差距懸殊,窮人和富人差別很大!每個段落呈遞進,艱辛與享樂、貧窮與富貴的差距越來越大,讓讀者進行了解到當時社會已病入膏肓,統治者與被統治者成為不可調和的社會主要矛盾,意味著這樣的社會“改朝換代”是遲早的事,終將被革命!《伐檀$這首詞在我初中時學習過的,記得那年作為升學考試古文的綜合性重點題,自己考得也挺好的,至今難以忘懷!也影射出了當今社會貧富差距的現狀,老百姓都有不滿,尤其是新媒體平臺表達出不滿情緒或作了調侃,如同詩經中這首詞《伐檀》。


芬享藝術


我個人最喜歡的是《鄭》風中的《子衿》,全詩如下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這應當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首校園民謠,一個身穿青衫的學子孤獨地站在山上,輕撫佩帶,遠望懷思。獨愛這一首詩的清澈與深情,(當然,也討厭後世人的過度解讀),這首詩裡沒有虛偽,也沒有世故,更沒有賈寶玉眼中的那些“混帳話”。

沒有理想,沒有情懷,沒有使命,更沒有那些醜陋無比的仁義道德,只有簡單的我想你,只有簡單的我愛你,只有簡單的我想和你在一起。

“思無邪”到到不需要任何翻譯,哪怕經過了三千年的風雨離亂,可那高山上的孤獨身影依然清晰可見,每個人都彷彿拾階而上,走到少年的身邊,聽他訴說那些丁香色的記憶。

曹孟德長戈一橫,把它當做憂傷吟進詩裡。

陸放翁放遊江海,把它當成美酒倒進詩裡。

吳月灣微雨雨別,把它當成杏花摘進詩裡。

蔡林屋偶遇故人,把它當成淚水灑進詩裡。

還有李太白,杜少陵,孟浩然,陳子昴,白居易,李義山,杜樊川,韋蘇州,范仲淹,王安石,蘇東坡,黃山谷,元遺山……無數的詩人在這一片青色的襟之下淺吟低唱,情不能已。

觸碰到的他們心裡的不是天下興亡,不是仕途經濟,不是兼濟天下,而一定是那一份埋在心底的嘆息。

清澈,純淨,一塵不染。


亦有所思


本人最喜歡秦風-無衣

豈曰無衣?
與子同袍。
王於興師,修我戈矛。
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
與子同澤。
王於興師,修我矛戟。
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
與子同裳。
王於興師,修我甲兵。
與子偕行!

簡析:

怎麼能說你沒有衣服嗎?我把我的戰袍給你;國家征戰,我們要把刀槍磨得更鋒利一些,你的仇就是我的仇。

怎麼能說你沒有衣服呢?我把我的內衣給你;國家征戰,我們把弩箭長矛磨得更鋒利一些,我們一同奮起。

怎麼能說你沒有衣服呢?我把我的戰裙給你;國家征戰,我們把鎧甲武器都準備好,我們一起奔赴戰場。

詩歌內涵

“秦風”指的是傳唱於秦地的古老歌謠。《無衣》這首詩,出自《詩經·國風·秦風》,是一首吟唱起來令人熱血澎湃、豪情頓生的愛國主義詩篇。這首流傳於秦地的詩歌,後來傳唱於各地,成為一首戰歌。

看過《大秦帝國》小說的讀者,能夠深刻地體會秦人的尚武精神因何而來、因何而起。一個偏居西北的不起眼的諸侯國,其西北方野蠻遊牧民族無何止地騷擾、擄掠,其東南山東諸強國掠奪、欺凌,“赳赳老秦、共赴國難”,是盪漾在老秦人骨子裡的錚錚鐵血精神。

這就不得不讓人想起我們那群可愛的人民子弟兵,發生天災人禍時他們義無反顧的解救受困的人民群眾;發生戰亂時永遠衝在最前面將溫暖安全的後背留給人民。在這裡我想把這首秦風-無衣送給那些時刻準備為保衛家國而奮勇向前的人民子弟兵,你們是最可愛的人。


阿雲愛生活


說到詩經,很多想到的是關雎,還有桃夭,蒹葭 ,其實除了這幾首以外,還有一首上乘之作,美得令人心醉,那就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我們都聽過。其實,這是一首寫戰爭的古詩,卻成了史上堅貞的愛情詩詞,中間8個字驚豔世人,被誤用了三千年,成千古名篇。

詩經當中有一首名篇真實寫出了普通士兵在面臨戰場大局時內心的掙扎和悲哀,讀完之後,感到心酸之餘又不免有些慶幸。慶幸戰爭的陰雲遠離了現在的我們,卻又不由得為當時人們因戰爭流離失所的命運感到哀嘆。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與大家分享的《擊鼓》。

這首詩共有五章,其中的第四章經常被後人用來指代夫妻之間真摯又不可割捨的感情。然而在最初,這句詩只不過是用來表達出徵的將士與其生死與共的戰友之間的兄弟情誼。下面我們就來進入詩中描繪的世界。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邊疆的戰鼓聲聲作響,如我一樣的普通士兵都在將軍的指揮下進行日常操練。可是為什麼偏偏是我跟著軍隊來到了這裡?然而家鄉有很多人卻與我不同,即便是每日在城牆下服役也好,總能夠避免離鄉之苦。我們聽從軍中統帥的安排,遠離故土幫助盟國陳國。可是不能回到自己的國家,我的心中怎麼能安寧?

究竟有哪裡可以讓飄零在外的我暫時停歇?一直陪伴我的馬兒丟失了,我又要往何處去尋找?我追尋著馬兒的痕跡,卻發現它已經自由的生活在山林中。我和戰友早就發誓要生死與共,那麼在上戰場的時候也攜手一起度過吧!可我還是擔心我們兩個會因戰爭生死相隔,沒有機會守住最初的誓言。

這首詩最妙的地方在於由小及大,從戰場上一個普通士兵的角度道盡戰爭的殘忍和泯滅人性。詩的開頭簡單幾筆就刻畫出了軍營中備戰的情景,而後卻直接由士兵說出他對離鄉遠征的不願。隨後又指明瞭這場戰爭主要是為了幫助盟國這一意圖。可就是因為君王之間的野心,便要無數個“我”背井離鄉,冒著生命危險征戰。

藉由戰馬脫逃只為追逐自由這件事,說明遠離戰爭去追求平靜幸福的生活本來就是人的天性。不過即便是在充滿殺戮的戰場,其中也是有人性的閃光點的。比如說“我”和戰友之間的可貴情誼。然而就連這一點都要被戰爭無情的奪去,二人就連同生共死都很難做到。

以“我”的角度出發,待到讀者完全代入到“我”這個角色之後更能發人深省。“我”的不願,渴望,擔憂,再到最後就連“我”想要擁有的一切都成了奢望。同以往很多借助古蹟或者史實描寫戰爭的詩作不同,詩經裡的這首詩並沒有過多的修飾,完全只是以情動人。然而就是這種最質樸的角度,才會更讓人對戰爭的殘酷有切身的體會。這也是它能夠在千年後的今天還為人稱頌的原因。你們喜歡這首詩嗎?歡迎留言與我一起探討哦。


每天讀宋詞


《詩經》是古代中國詩歌的開端,是最早的一部詩歌集。共收錄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311首詩歌。有《風》《雅》《頌》三部分。


他的內容豐富,反應了勞動和愛情、戰爭和徭役、壓迫和反抗、風俗和婚姻、祭祖和宴會等等方面的內容。相傳是周朝采詩官採集民間詩歌加工而成。然後演唱給周天子,以供行政參考。這裡列舉一首我最喜歡的。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揚婉兮。 邂逅相遇,適我願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揚。 邂逅相遇,與子偕臧。


通渭關注


詩邀請,我最喜歡《詩經》中的《蒹葭》這首詩,作者把蒹葭也就是蘆葦花寫宛如生命中熱戀和堅強的女子,太美了。原文如下:i

蒹葭蒼蒼 ,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蒼蒼,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悽悽,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徊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釆釆,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徊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我理解這首詩的意思,就是深秋露寒而凝為霜,白蒼茫的蒹葭象一位白衣美女溯流之遊,前方的路擁阻而且慢長,白衣美女站在水中央。

淒涼的美女,在重濃的露水中溯水徘徊,道阻塞且躋,順遊而到達河岸,站在河的土堆之上。

蒹葭神采飛揚,在寒露過後仍再水邊徘徊著此時道路向右阻。她依然溯水而遊,站在了水中的陸地上。美麗的蒹葭堅韌不屈,在詩人的視線下越走越遠。她詮釋了女性的美與堅強。作為女性我特別喜歡這種女性美的詩。


寒冬暖曰


《詩經》中我最喜歡的一首詩就是《桃夭》,是《國風·周南》裡的第六首詩,這是一首祝賀女子出嫁,祝新娘子“宜其室家”的詩。也可以認為是一首新娘子即將出嫁,孃家的長輩女性對新娘子的心理方面的疏導以及告訴一些婚姻生活常識的詩。 這首《桃夭》詩可以算得上是中國美學史上最早的一篇關於給人物的外在美與內在美下定義的詩篇。我為什麼這麼說呢?先從詩的章節結構來看,這首詩共三章十二句,每一章四句,每章採用“復沓”形式重唱,一唱三嘆,循環往復,將詩旨詩意逐章遞進。

原詩:

《詩經·國風·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
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
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疑難解釋:

(1)夭夭(yāo):形容草木茂盛的樣子,詩中指桃花繁茂。開滿枝頭,花團錦簇的意思。

(2):灼灼(zhuó):顏色鮮豔的樣子,詩中指桃花盛開時的粉嫩鮮豔的顏色。光彩奪目的意思。

(3)華:就是“花”字,古文中華同花。

(4)之子于歸:之子,這個女子,詩中指這位即將出嫁的女子。于歸,古代稱女子出嫁就叫做“于歸”。

(5)宜其室家:宜,適當的意思。室家,指女子出嫁到夫家之後的家。室,是夫妻所居住的臥室的意思。

(6)有蕡(fén)其實:有,語氣助詞,無實意。蕡,又圓又大的樣子,詩中是指桃子成熟之女的樣子。實,果實,詩中就是指桃子。本句就是成熟的桃子掛滿枝頭,碩果累累的意思。

(7)家室:與室家的意思接近,但是又有差別,此處指結婚時的洞房。

(8)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樣子,詩中指桃樹的葉子繁茂。

(9)家人:指結婚後丈夫家裡的人。

桃夭

桃樹是多麼的繁茂呀,盛開著嬌豔欲滴的桃花。這位姑娘快要出嫁了,她是一位多麼美麗又漂亮的姑娘呀,她出嫁後一定會是一位賢良淑德的好妻子!

桃樹是多麼的繁茂呀,指頭上掛著又圓又大的桃子真是碩果累累呀。這位姑娘快要出嫁了,她是一位多麼美麗又漂亮的姑娘呀,她出嫁後一定會是一位賢良淑德的好妻子!

桃樹是多麼的繁茂呀,桃樹的葉子是那麼的鬱鬱蔥蔥。這位姑娘快要出嫁了,她是一位多麼美麗又漂亮的姑娘呀,她出嫁後一定會是一位賢良淑德的好妻子!

詩意賞析:

《桃夭》開篇起興“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是寫桃花在春季裡開放,嬌豔粉嫩的桃花在明媚的春光下格外引人注目,格外照眼欲明。用現在的詞語“養眼”來形容盛開的桃花給人的視覺享受真是恰如其分。設想一下,人們迎著和煦的春風,來到那桃花盛開的地方遊玩,眼見桃花朵朵,一樹樹,一枝枝嬌豔欲滴的桃花盛開著,這簡直就是一種視覺感官的享受,用“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來形容桃花盛開時那嬌豔欲滴的樣子真的是唯美的,這種比興的手法也就是借物喻人,用盛開的桃花來比喻女子美麗的容貌,形神兼備,很是貼切,嬌豔欲滴的桃花也成了形容女子容貌的代名詞,如“面若桃花”,“人面桃花”等詞語就是從此而來。這種桃花的嬌豔比興到女子的容貌上,就是女子的外在之美,外表的美麗,少女的外表猶如春季盛開的桃花,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自古以來,人們對女子的美貌從來都是不吝其詞的,“灼灼其華”就是最樸素的最美好的寫照。

第一章三四句“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言外之意就是說到了女子到了出嫁的時候了,嫁到夫家之後,就要做一個賢良淑德的妻子,和丈夫成家立業,對丈夫有所幫助,和夫家長輩和睦相處的品德。這在西周時代就是稱為“婦道”。這是女子在出嫁之前,家裡的長輩女子的一番苦口婆心的說導,也可以看做是現存最早的關於婚前知識的輔導。賢良淑德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內在之美。

第二章的一二句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是對第一章的復沓,只不過不是再寫桃花了,而是寫果實桃子的,桃樹碩果累累的景象,一番成熟的喜悅景象,一派收穫的歡樂祥和氛圍。又圓又大的桃子掛滿枝頭,這是桃樹表現出來的外在美,由此而比興到女子身上——“之子于歸,宜其家室”,到了婚姻嫁娶的時候了,家中的長輩女子們語重心長的對著這位即將出嫁的女子說“之子于歸,宜其家室”,從這種諄諄教導中能看出來她們是多麼希望女子嫁到了夫家之後能成為一個“宜其家室”的賢良淑德的妻子,這種美德就是內在美,只有內外兼修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第三章一二句“桃之夭夭,其葉蓁蓁”是寫桃樹的葉子繁茂的,只有桃樹樹葉繁茂,才能看出來這是一棵能“碩果累累”的好桃樹。這種比興手法運用到女子身上“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就不難看出對第一章和第二章復沓的意義了,這種反覆的詠唱將詩旨與詩意深刻的反映了出來,就是一個主題,內外兼修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桃夭》這首詩的主題也就彰顯地非常明朗了。三次復沓重唱“桃之夭夭”,三次復沓的“之子于歸”,使《桃夭》這首詩的主旨更加顯得豁然明朗。從桃花到桃子,再到桃葉,三次變換比興,描繪出的是一幅女大當嫁的祥和的愉悅的景象。作者通過桃花桃子桃葉的外在美,巧妙地和“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結合起來,表達著人們對家庭成員和睦相處,安居並且樂業的美好向往。“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只有如“桃之夭夭”的外在美,只有如“宜其家人”的內在美,這兩種美都具備也就會有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了。

一部《詩經》,三百零五篇,開卷頭幾篇幾乎全部是寫婚姻家庭問題的,這是一個值得令人深思的問題。我們暫且拋過《詩經》成書的原因,光是開篇這六首詩所反映的現象,就是在現代社會,也是頭等大事。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當年編修《詩經》的人是何等的重視婚姻和家庭問題的。


一縷英雄


屈原詩“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

以另一種形式悼念為國捐軀的烈士、英雄!


屈原傳說傳承人鄭承志


幼兒蹣跚百家善,

無思親近不知愁;

執子一日咫尺疏,

萬里陌路同歡笑。

小時候一切都好,等到長大各種煩惱迎面而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漸漸疏遠,相反對於陌生人卻是微笑不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