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學校要求孩子從一年級開始背誦《詩經》、《道德經》有用嗎?

v天祥v


開卷有益,人生早期的背誦絕對有益,前提是選擇經典的內容。

提問中涉及的《詩經》《道德經》,還有《論語》《孟子》,唐宋詩詞和古今中外的格言警句等等,可以選擇背誦的內容很多,有選擇地引導孩子積累背誦,對孩子一生成長大有裨益。

可以根據孩子的理解能力循序漸進的安排背誦內容。背誦對孩子來講很容易,累不著孩子。一年級可選擇的《詩經》不多,其實死記硬背也不是問題。《道德經》比如“天長地久”篇;比如“上善若水”篇,當然要把握好“能”(nài)字;比如“以道佐人主者”篇,當然要處理好“還”(xuán)字和幾個“果”的真實意義;比如“知人者智”篇等等,一年級孩子也能背誦。《論語》和《孟子》可可供選擇背誦的多一些。

背誦是一種強化記憶,還可以開拓智力。在理解基礎上聯想記憶背誦效果出奇的好。

要避免黑瞎子掰玉米式的背誦,就要經常鞏固複習。一般說今天背誦的內容明後天得複習,然後一個星期複習,然後再過半個月複習,然後一個月、三個月複習鞏固。

背誦要與默寫結合,默寫成本子,既是成果,也是複習的參照。一天背誦一章、幾句,日積月累,一年就是365段,再回頭看孩子智力和知識佔有量,變化大了。量增必然會促進提質。

我小時候可沒有接受這麼好的薰陶。但那時背誦的毛主席語錄、老三篇至今不忘。

一年級孩子對背誦的內容理解還不深刻,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會不斷產生新的認識。背誦過的內容在他以後的人生中隨時都會信手拈來,派上用場,比如高考作文,比得就是知識佔有量。背誦的東西融進了骨子就成為自己的財富,不能小看它。


陳廣逵


這種做法叫“囫圇吞棗”,棗好吃,但孩子還不能咀嚼,也不知啥滋味。


學校這一做法是不科學的,沒有根據孩子的學習水平和理解能力來安排學習內容。孩子只能靠機械背誦,不能真正理解《詩經》和《道德經》的思想內涵,更談不上理解表達方式和藝術技巧了。小學一年級,學習主要以識字為主,應該讀些通俗易懂的詩歌和短文。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安排閱讀內容,不可好高騖遠,讓孩子硬啃艱深難懂的“國學經典”,不能打著“注重傳統文化”的旗號搞形式主義。如若真要從“國學經典”中選材,也應選擇學生易於理解的內容,如《唐詩三百首》、《三字經》、《百家姓》、《聲律啟蒙》等。


《詩經》是古代先民流傳的詩歌總集,時間跨越500多年,內容包括風、雅、頌,豐富而繁雜。《道德經》是老子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兩本著作雖是文化瑰寶,但沒有一定的知識積澱,沒有一定的生活體驗,沒有一定的治學方法,是難以研究透徹的。所以拿給小學生讀背,也就是做做樣子而已。即使到高中,課本雖有兩本書的內容,也只是節選一少部分高中生能讀懂和理解的。


我們常說教育要“因材施教”,對於小學一年級的孩子,不要拿這麼高深的東西去折磨他們,否則除了博得個狠抓國學經典的噱頭外,就只能讓人白眼了!


教育問道


我是遠方,我來回答!這個問題猛一看感覺很可怕,細一想嚇出一身冷汗,古時候吧,我們的兒童都是從學這些開始的,所有的詩經都能背下來,四書,五經,六藝,都要學,現在的孩子更多的是學數學,科學,英語,真有點搞不懂,為啥要學英語,有多少語言天賦不行的孩子被活活的扼殺在了英語上,我就是曾經的其中一個。

詩經和樂府學了,現在回想起來感覺那些句子很美,簡直是漢語言藝術的瑰寶,比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比如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比如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比如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所以小時候學是必須的,必須這樣學。

再比如論語,雖然裡面有很多固化人的思維的東西,但是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所以小時候不求甚解沒關係,慢慢就懂了,做什麼事情不能立竿見影就不去做那就是急功近利。

因此科學要學,這些人文修養的東西也要學,因為我們要創造美,必須學會發現美,,要發現美必須欣賞美,懂得了欣賞,才能夠更好的去發現有了發現,才能有創造美的意境!

我支持小學生學習古文化的美!



遠方的扶桑花


現代人的父母,已經不懂何謂‘文化’,讀書的真正意義是什麼,以至於社會大環境,從上至下,都在‘誤人子弟’。於是日本和中國都在留下‘佛系’……!

這其中,誰是罪魁禍首?這之下,誰又成為了‘悲劇’~?

不懂教育應該如何去做,但你們總可以去研究研究古之聖賢、大才大能……等等之類,讀書成長的經歷總還是可以的吧?

讀經典首要的條件,那就是‘背誦’~!所以,就應該從小就分段背誦。

佛家唸經講究‘有口無心’,其實,小孩子背誦經典,要的也就是這種‘狀態’~!

小孩子不需要知道什麼意思,只要產生一種類似於潛意識和條件反射的效果,那目的就達到了~!

大打個比方說:你隨便念一句,小孩子就自然能背誦出後面一句。

這就是需要的背誦效果……!

只有這樣,等小孩子慢慢成長,慢慢經歷人生的各種滋味和切身體會,就會有可能記起和‘明白與理解’經典書籍中的某些段落和句子。

為什麼現在的很多父母,雖然拿著什麼大學高級文憑,可其實依然還是一個‘文盲’……?

繼承不了古之聖賢的智慧,也只能去‘從洋媚外’了……


千萬化


記得小時候看電視,古裝片里老有那種一個教書先生手拿戒尺讓一群學生背書的鏡頭,如今我以為人父母,如果讓我來選,我覺得這是非常必要的

也許有人會說背那些有什麼用?考試又不考,那我建議那些人去看看道德經,詩經。即便已經成人,每次讀這些古聖先賢的經典依然會給我許多的觸動與感悟

也許有人會說小孩子都不懂文章什麼意思,背它有什麼用?從小就讓孩子們去接觸這些東西,潛移默化中其實已經給了他們欣賞的能力和做人做事的底線,在他們未來的生活裡這是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有這諸多好處,背背又何妨?


一面湖水979


在古代國學發達的時代,這些東西的學習也是循序漸進的,並不能想讀啥就讀啥,哪本經典就看,尤其是老子和道德經這類書。

學校教一些國學當然是好事,但心不能急,慢慢來給孩子一個啟蒙比較好,讀道德經效果一定不好,這些書一直被認為都是比較難的書,能搞懂的老師本來就很少。

摘錄一些名言警句給孩子背誦到是不錯,如果這樣學校的做法也無可厚非,個人感覺這個可能性大一點吧,整本教現在幾乎是不可能的吧。


愛抽牡丹


教育不是一刀切,學習也不是死記硬背,你認為小學生能理解《道德經》嗎?不能!只能用講故事講歷吏的方法簡介,讓孩子們瞭解,培養興趣學習,只能作課外讀書普及,渾入學習是初中,高中,大學生人的事,這是個人喜好,能力,智力,興趣的事,不能強求,因人而異,聖人之道需要有聖人之才智的人承傳,只能因才施教,不是人人都可為的事,如老子所說:上士聞道,勤而習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智有高低也,又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世人莫不知,莫能行也,知者與行者是兩個層次的事,好比看者與做者,效果和認知是不一樣的,只有行之實踐才是真知,法於往古,驗於來今,是先人之古訓,


養生男人699


太早了。詩經和道德經要稍微晚一點學,中學差不多


飆叔講故事


這不是有用的問題,孩子是記憶力最好的時候,我的一個學生,沒有上學呢,三,百,千,道德經,大學,中庸,笠翁對韻,全能背誦了。

對於喜歡讀書的孩子,那是幸福的事情,小學,家長建議就行,孩子根據自己特點努力實踐就好。

背誦經典,不僅僅有用,是太有用了,背誦下來,就可以前後貫通,對於理解非常有幫助。


道鹹齋


傳統文化於啟蒙教育之中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但讓一年級學生學《詩經》、《道德經》等典籍是毫不懂教育的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