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可以理解為中國古代的一些歌詞嗎?

秋陽讀線裝經典


當然可以這樣理解。《詩經》成書於兩千多年以前,內容豐富,涉獵廣泛。我想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在沒有被文字記錄之前,應該是以“歌謠”的形式存在的。韻文的出現正是為了更便於吟哦和歌唱。“詩”與“歌”不應該分開。即便到了自由體、無韻體詩大量出現的今天,詩歌也從未被排除在歌唱這一藝術形式之外(朗誦也是一種“歌”的形式)。只是詩的押韻及韻腳要比歌複雜得多。歌詞大都是一韻到底,而詩則不然,它對韻律的要求更豐富更多樣。儘管一首好詩不一定適合譜曲演唱,但一首好歌詞基本上應該算是一首好詩。當然古韻和今韻也有很大區別。這也許是因為古今記譜法和語言的發聲習慣不同所造成的。比如古詩句末經常出現的“兮”,就使得整句詩非常容易入樂,類似於現代歌詞一韻到底的形式。比如“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一句,如果去掉“兮”,似乎就不易入樂。我對《詩經》的認識不夠深入,以上說的不過是片面之言,還望大家批評指正。謝謝。



靜竹詩雨



羅氏良哥在路上


《詩經》中的大部分詩歌,在當時是可以歌唱的,可以入樂的。但是少部分的詩作,抒寫當時的政治衰壞,以及描寫生活的日常瑣事,是一些帶有個人情緒的隨筆,並不能依譜而歌,也沒有人採取它們入樂。一概而論,全部《詩經》裡的詩篇在當時都是有譜的樂歌,理由難免會有點牽強。


整體分析《詩經》


  • 我國最早的文學產生於原始社會,但是原始社會文學年代太過於久遠,條件受限制,沒有文字記錄,大多都沒有流傳下來。流傳至今的只是少數原始歌謠和原始神話,它們成為了我國文學史的輝煌開端。《詩經》作為流傳至今,歷時最長的文獻,無疑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


  • 春秋時期出現了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收錄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詩歌305篇。《詩經》按體制分類,分為“風”、“雅”、“頌”,裡面的篇章大都是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人民性,表現了社會的複雜生活,表達了當時人民多樣的思想感情。


  • 《詩經》還靈活運用“賦”、“比”、“興”,三種表現手法,初步形成了民歌創作的藝術傳統,為後世的文學創作奠定了發展的基礎。

《詩經》出現在孔子、孟子時代的前後,對於一般的文人和政治家等等,都在他們的心裡樹立了一定的權威。政治家往往用《詩經》裡的一二詩來作為辯論諷刺的依據,許多人也常常諷誦《詩經》裡的一二句來表達胸臆。由此可見,《詩經》帶有鮮明的民歌色彩,在當時,用來作為傳唱的歌詞也是有據的。



能否入樂的爭論


觀點一


“風,風也,歌也……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衛宏《詩序》)


上述的觀點認為《詩經》裡的《關雎》以及“二 南”等詩篇,是受到了帝王的教化寫成的,而其它大部分分為“國風”的詩篇是諷刺當時的社會的。他們把“二南”裡的情詩作為后妃的的品德的詩作。那這麼一看,《詩經》的某些詩篇就不能當作民歌來歌唱了。我個人覺得,他們關於”二南“的看法並不是完全的正確,在文學史上,也存在著很大的爭議。


觀點二


鄭樵的“樂以詩為本,詩以聲為用,八音六律,為之羽翼耳。仲尼編詩,為燕享祀之時用以歌而非用以說義也”之說。(《通志·樂略》《六經奧論》)



鄭樵認為古時的詩作,都是可歌唱的。這種解釋也是備受爭議,範圍太大。我們單從《詩經》來看,真的所有詩篇都能用來歌唱嗎?我的個人觀點是大部分可以用來歌唱,少部分則不能。


例如幾個無名詩人的創作,《無羊》、《正月》等等,大多是抒寫政治的發展,農民的生活情景,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些時間情緒的產物,瞬間寫下來,肯定不是依照樂譜來寫的。我們如果仔細去看《詩經》可以用來入樂的詩篇和不可以用來入樂的詩篇,差別還是很大的。有的詩篇,真的讀著就有音樂美和旋律美,不由自主就能哼唱起來,有的則比較生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