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气死周瑜为何又去哭吊,是外交手腕需要,还是痛失伯乐?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最终把周瑜活活气死。虽然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并非正史,但故事内容却相当精彩,在今天我们仅谈《三国演义》,不说《三国志》。《三国演义》既然能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一定有其独特的价值。如果每次都和正史放在一起,难免矫枉过正。

诸葛亮气死周瑜为何又去哭吊,是外交手腕需要,还是痛失伯乐?


这里,我们就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周瑜的故事说起。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非常精彩的一个片段。因为这个故事不但深入刻画了两个人物的特征和心理,而且也展现了诸葛亮的超群智慧。读一本书,尤其是演义类的史书,最主要的是从书中悟到处世的智慧。

周瑜和诸葛亮的故事,许多人都知晓。三气周瑜,第一气,就是在争夺南郡时,两人商定由周瑜先夺,可诸葛亮却趁周瑜与曹军交战时占领了南郡,周瑜知道后被气得金疮迸裂。

诸葛亮气死周瑜为何又去哭吊,是外交手腕需要,还是痛失伯乐?


第二气,周瑜让孙权把妹妹嫁给刘备,本来是想把刘备骗到东吴,然后预谋杀害。但是却不料,最终被诸葛亮识破,一个锦囊妙计让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第三气,周瑜以帮刘备攻取西川的名义想夺取荆州,被诸葛亮识破,最后只能退兵,不久便病逝。

诸葛亮气死周瑜为何又去哭吊,是外交手腕需要,还是痛失伯乐?


那么,诸葛亮将周瑜气死后,又去凭吊周瑜,号啕大哭,显得极其悲伤和痛苦,并且边哭边歌颂周瑜的功绩,还说周瑜是知音,周瑜一死,天下再无知音。那么,孔明的凭吊和哭悼是真是假,是装腔作势、故弄玄虚,还是“猫哭耗子,假慈悲”,故意气东吴的人呢?

诸葛亮气死周瑜为何又去哭吊,是外交手腕需要,还是痛失伯乐?


笔者认为,诸葛亮的哭悼,虽然有出于外交的需要,但更多的是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周瑜是一位难得人才,文武兼备,仪表超凡,雄姿威凛,英气逼人。他十二岁便做了东吴水军总督,可见其才能非常人可比及。若非周瑜设计诓蒋干,曹操又怎能轻易杀掉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又怎么会接受凤雏庞统战船连锁之计,以致火烧战船,几十万兵士,一败涂地?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功劳不可谓不大,诸葛亮是明白的。他也明白,正是周瑜当初的主战思想,才保得刘备的平安,才使得自己的主公开始有了创业根据地。

诸葛亮气死周瑜为何又去哭吊,是外交手腕需要,还是痛失伯乐?


第二,周瑜和诸葛亮,才能相差无几,彼此看待问题可谓不谋而合,是难得知音。赤壁之战中,在破曹操大军时,周瑜和孔明各自伸出手掌,写下了心中所想的破敌之策,结果两个人手中所写都是“火”字。两个人不谋而合,观点如此一致,彼此也觉得是知己,于是抚掌大笑,畅心痛饮。这里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是才能和谋略几乎不分伯仲的两个人。

只是比较可惜,两人各为其主,身系大任,立场不同,一个是蜀国军师,一个是东吴的大都督,在乱世之中也都是为其主争夺天下,两国的强盛衰败可谓与二人直接相干,两人也只能拼死各为其主。如果是在同一阵营,两人定是难得的知音,可以堪称是三国时期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了。如此想来,知音离世,诸葛亮怎能不痛哭感慨?

诸葛亮气死周瑜为何又去哭吊,是外交手腕需要,还是痛失伯乐?


第三,诸葛亮此时投靠刘备不久,也久未逢遇如此才能卓越的知己,念及如若在草庐,或能把酒言欢,不禁潸然泪下。

诸葛亮先前身在南阳时,躬耕陇亩,游山玩水,拜访名士,弹琴对弈,何等逍遥自在。如今却也卷入乱世繁杂争斗当中,终日操劳。若天下平定,世事安和,百姓安居乐业,那时,自己如果和周瑜相逢,一定会成为至交好友,甚至还会义结金兰,共入草庐,谈古论今,把酒言欢,又是多么令人向往的情景。

诸葛亮气死周瑜为何又去哭吊,是外交手腕需要,还是痛失伯乐?


然而现在,因为两人处在不同的立场,不得已而以对方为敌。如今,知音逝去,念及此处,诸葛亮又怎能不伤感,不惋惜?所谓朋友可求,但知音难觅,如今知音被自己气死了,又能怨谁恨谁呢?只能怪他们身处乱世当中,偏又不在同一阵营,各为其主,纵有知音之遇,却恨无知音之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