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好在哪?你怎么看?

月清陌萦


其实,范仲淹一生写的词很少。因为他很忙,基本上没有时间写词。在范仲淹的理想中,他追求的最高目标是良相,辅佐君王治理国家,这叫医世,要是实在不行,那就做一个良医,医人。这就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

范仲淹是个文官,一直担任着宋朝的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他是一个很厉害的言官,他秉承着韩愈的不平则鸣的原则,看不惯的就说就骂,最终搞得自己仕途不顺,自己搞得改革也成为最短命的改革之一。

范仲淹后来改行做了武官,负责在西北和西夏人做军事斗争。在军事上,范仲淹不是个刺头,而是个老谋深算的战略家。他不会犯“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更不会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而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采取积极防御政策,培养出许多像狄青那样有勇有谋的将领,并训练出一支作战强悍的部队,为宋朝西北边境的安全立下汗马功劳。

所以,范仲淹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在文学上,特别是在诗词上,开了宋词的豪放派的先河,开了边塞词的先河,而在武功上,他又是北宋最著名的将领,他的存在,让北宋的边境安如磐石。

了解了他的为人之后,我们再来看看范仲淹最有名的一首边塞词,就知道这首词的妙处和对宋词的贡献了。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上阕写边塞风光。塞上之秋,战地风光万物萧瑟,不同于江南的绿意满眼繁花似锦,悲凉的胡笳伴随着长河落日,颇有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从写景来看,这首词已经突破了北宋早期花间词的窠臼,境界直白雄浑,仿佛一幅气势磅礴的山水画。

下阕抒情。范仲淹五十岁开始军旅生涯,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即使是浊酒一杯,但是“举杯销愁愁更愁”,乡思犹如自己的影子,挥之不去。范仲淹虽有乡关之思,但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所以“燕然未勒归无计”。想到此,白发萧萧的将军和常年征战在外的将士们,不禁流下了热泪。范仲淹留存于世的词作不多,这首词集中体现了他的思想,开启了宋代豪放词的新声。


好玩的国学


《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词]

边界线上的秋天来了,

景物萧瑟,满目凄凉。

大雁头也不回地向衡阳飞去,

对这里呵连望也不屑一望。

听,营帐中的号角刚刚吹起,

四方边地之声接连在耳畔回响。

千山万岭成为天然屏障,

日暮时分,烟霭笼罩孤城,

紧闭城门,为了把敌人提防。

且饮下这杯浊酒,

不要思念万里之遥的故乡。

既然还没有刻石铭功,

就用不着把归家的计划设想。

听,羌管的声音多么悠扬。

月光照射着满地繁霜。

远征的人们难以入睡一一

将军,正搔着满头白发,

士兵,热泪在眼中闪光。

[说明]

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侵扰。他在边塞达四年之久,对边塞生活和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时边地民谣中说"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词中反映了边塞生活的坚苦,表现了作者坚持反入侵的决心,以及外患未除、功业未建、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心情。这种复杂感受和苦闷心情,与当时宋王朝对内、对外政策密切相关。作者针对当时现政曾提出一系列改革方案,但都未得采纳。北宋王朝当时将主要力量用于对人民的镇压,对辽和西夏族统治集团的入侵则基本采取守势,这就招致了对辽和西夏斗争的失败,结果又加速了国内的危机。在宋王朝错误政策影响下,范仲淹在抵御西夏斗争中,虽然忠于职守,竭尽全力,但却无法施展自己的谋略,相反,却一度遭受诬陷打击。词中流露出那种功业末建的苦闷心情,就是这一历史现实的真实写照。

前片着力描绘边地景象。北雁南飞,毫无"留意",衬托塞外的荒凉,"边声"、"角起",渲染军旅生活气氛,"孤城"紧闭,反映军情紧急。用墨无多却充分反映出"塞下秋来","异"于内地的特色,下片写白发将军、远征士兵坚守阵地与月夜思乡的复杂心情,作者寄情于"浊酒"、"羌笛"和满地繁霜,更觉神余言外。

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反映真实的边塞生活,本篇实为首创。由于作者有较长时期的生活体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格调苍凉悲壮。


陈年往事1222


范仲淹不仅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而且还是文武双全,"出将入相"的军事家。多次担任北拒匈奴,西御西夏的将帅。

今天我们学习的《渔家傲.秋思》,就是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今延安),镇守边疆,抗击西夏时触景生情填的一首词。【后附田家英书写的《渔家傲.秋思》。

本词上片写景。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凄凉空旷而紧张的边城秋景图,我们仿佛看到了:肃杀的秋景,南飞的鸿雁;接着写:号角响起,在落日余晖的斜照下,处于大漠中孤城城门缓缓地关起。

下片抒情。说的是无数将土还是征夫,想家却无法回家,因战事紧急,只能暗夜里伴着悠悠的羌笛声落泪入睡。

这首词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豪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至今诵读仍凛凛然有生气。

从"词史"上讲,这首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之后的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李彬文


唐有王昌龄,宋有范仲淹,这首边塞词深沉挥洒,为苏辛之先导。

《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塞下:边境要塞之地,此指西北边疆。

衡阳:古代传说中秋天雁南飞至衡阳止,衡山的回雁峰便由此而名。

燕然:今蒙名境内,东汉时的窦宪曾北伐于此大破匈奴,在燕然山上刻石记功而凯旋。意味着将士保家卫国,功成名就的无上荣耀。

词意:西北的秋天与别处是不同的,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儿留恋都没有。战争的号角声接连响起。千山万峰,长河落日,一座孤城紧闭。饮一杯浊酒,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战争还未胜利,何来荣归故里!羌管乐音响起,起霜了,苍茫一片。戍边的人儿,怎能安睡,一位白发苍苍的将领,无数守边的兵士,泪悄悄的。

公元1040年,边境西夏李元昊率兵犯宋,于三川口大败宋兵,扬言攻城延州,战事吃紧。范仲淹自请知任延州,改建军队,与韩琦共同御敌,降服各部羌人,最终西夏元昊向宋俯首称臣。

这首词便是创作于此,据说他守边时作了《渔家傲》数首,述边镇劳苦,现只存此首。



上片写景。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秋来,表明特殊的季节,“自古逢秋悲寂寥”,何况身处边塞,亲历战事,词人更有深刻的感受。

一个“异”字,尤为巧妙。太多的边塞诗,“青海长云暗雪山”,“黄河远上白云间”,“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诗已将边塞写到极致,词人是无法迄及这样的高度的。词人只用个“异”字,而不着笔具体描述,便已然告诉边塞的多重意味,道出作者这位苏州人对西北边塞季节变换的敏感与惊异,强调亲历带来的震撼,凝练而高超。

“衡阳雁”:这是诗词常见意象。李清照《声声慢》“正伤心,雁过也,却是旧时相识”,写的是物是人非,国破家亡的痛苦。雁,南回北归,总与旧乡故国相连,是文人们寄寓的家国天下,身世漂零之感,此处亦然。“去留无意”,不是写衡阳雁的无情,而是强调边塞环境的恶劣与苦寒,萧瑟与荒凉,连雁都无留恋之情,反衬出边地将士深沉厚重,一无反顾的责任感与戍守边境的凄苦。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边地的号角声,哪怕是在黄昏时分,依然响起,甚至带有边地特色的一切声响都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点明了战事迫切的紧张,渲染了浓厚悲怆的氛围,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

后一句化用了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与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名句。将边塞重山叠嶂,硝烟直上,落日正红的壮丽与一座孤城的沧桑融于一体,悲壮中而显冷清,豪情中又有被冷落被遗忘的失落,融情于景。“孤城闭”,又依稀透露出大宋守军的力量薄弱,因而不得不一到傍晚就关闭城门的严峻形势。这是词人忧患意识的流露。

下片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杯浊酒”,物质条件的简陋,“家万里”,强化乡愁的浓厚,一杯简单的粗酒就足以勾起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这不是“葡萄美酒夜光杯”的临行欢狂,而是“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无比凄凉,数词的悬殊对比,诉尽了男儿戍边不得不承受的浓重乡愁与孤寂无奈。这与李益的“一夜征人尽望乡”是一样的乡情弥漫。

后一句化用了典故。

“燕然勒功”,典出《后汉书 窦融列传·窦宪》。东汉名将窦宪,率领汉军及南匈奴大破北匈奴,歼敌一万三,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碑文上记载“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这是汉将建功立业无上荣光的事,更成为后世功臣名将奋斗不止的功业巅峰。

然而范仲淹用这个典故,表明战争还没有胜利,谈何还乡,以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又谈何容易!他渴望像窦宪那样保家卫国,意气凯旋,并清楚认识到战争的形势,立下抵御外患,不胜不归的决心。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以景收束,深夜了,传来悲凉的羌笛声,大地苍茫霜冷。这比李益的“不知何处吹芦管”更为凄寒,满腔爱国激情的诗人思潮涌动,又如何入眠!“白发”,道出范仲淹作为戍军将领战事操劳,渴望战争胜利的焦虑与焦急的苦态,让人不得不对这位“先天下而忧”的忠职之士肃然起敬!



边塞诗多悲壮,仔细比较,范仲淹这首词是有许多称道的地方。

写景多有借鉴,言语凝练简洁,意境壮阔中又有了些许凄凉。对战事,也不是豪情般的必胜呐喊,而是强调困境和不灭的信念以及坚守过程中必须承受的对战争的焦虑,对家乡的思念各种复杂的情感。只有亲临边塞,亲历战争的人才知坚持与取胜是何等的艰辛!范仲淹作为战争的指挥者,他的词更为真实,愁更难堪,情更凄切。

苍凉深沉,沉挚厚重,一扫五代宋初,花间词的阴柔靡丽之风,开创苏辛豪迈的先声。

明代沈际飞《草堂诗馀正集》评价:“希文道德未易窥,事业不可笔记。燕然未勒句,悲愤郁勃,穷塞主安得有之。”


一绿浮芳


《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词人范仲淹的词作,全词如下:

渔家傲· 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是一首边塞词,词中描绘了塞外苍茫悲壮的风景,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到湖南衡阳而止,不再南飞。

起句展现边塞秋景与内地的不同,一个“异”字领起全词,北雁南飞,向衡阳而去,毫无留意,突出塞下环境之艰苦。雁无留意,人又何尝有留意呢,但是将士职责所在,必须留在此地为国戍边。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边境的各种声音。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

傍晚,军中号角吹起,周围的各种声音也随之而起。千山万峰里,长烟落日下,孤城的大门紧紧关闭。

这几句,写得气魄宏大,意境苍凉。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饮一杯浊酒,不禁思念起万里之外的家乡,可惜战事未平,无法归去。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羌(qiāng)管:即羌笛。

深夜里,羌笛的声音悠悠传来,让人难以入睡,让满头白发的将军和士兵们,流下了思乡的泪水。

词从唐至宋初,其题材不出歌筵酒席、宫廷豪门和都市风情之间,而范仲淹以亲身体验,描写了边塞风光与军中生活,使边塞词在词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再者,此词意境苍茫悲凉,一洗传统词富艳婉约的词风,故能成为词中千古名篇。


谢小楼


《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词人范仲淹的名作。

渔家傲· 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宋词中写边塞生活的很少,佳作更少了,这首《渔家傲·秋思》是其中的翘楚,读来颇有唐诗恢弘的气象。宋代是个内敛的朝代,不像唐代有着开疆拓土的豪情壮志,故写出的诗词也少了几分豪气,很难读到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样的诗句。

这首《渔家傲·秋思》好在景写的妙,写出了边塞风景肃杀的感觉。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直接点明了秋天西北边塞的风光与江南大不一样。秋天江南的风光是“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而边塞的风光是“长烟”、“落日”、“孤城”,给人以荒凉的感觉。

这首《渔家傲·秋思》好在情写的动人。王国维曾说道:“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通过对边塞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离家万里,此时的诗人他自己已经是个老将,头发也白了,跟随他而来的兵士也老了,但却边功未成,每每想到此,诗人夜不能寐,只有落泪,这当中有孤独,也有悲哀,令人动容。

一首诗词,如果景写的好,情也动人,必然是佳作。


阅读与思维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的这首《渔家傲·秋思》是秋词里的名篇。

整首词风格沉郁,苍凉,悲壮。有浓烈的思乡之情,更有作者深深的家国情怀。

词的第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

时序到了秋天,天气凉了,自然的景色变得萧索,让人看了心生悲凉。

所以远在边塞驻守的将士看到南飞的大雁,觉得它们也毫不留恋这里,去意坚决。

鸟类的迁徙是自然的本能,但是看在这些不能归家的戍边将士眼里,就带上了他们的感情色彩。雁去更助悲凉。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接下来这几句词,像一幅色彩浓郁又透着苍凉的画,把他们的处境表现了出来。

一座坐落在山峦之间的孤城,在夕阳西下的时候,紧闭城门,四处回响的只有军营的号角声。

这样的处境,触动词人的心弦~浊酒一杯家万里。

想家了,家在千山万水之外。音讯隔绝,惦念也只能在心里。

但是再想家也不是离开的时候~燕然未勒归无计!我还没有建功立业,没有像前人那样为国家建立盖世功勋,我怎么能就这样回去。

对国家对朝庭的忠心和责任感,让他坚守在这里,而思乡之情只能借助酒和文字来解了。

霜天里,浊酒一杯,听着羌管凄凉的曲调,夜深了,草木衰残满地霜。寒气透骨凉。

将士们在这寒冷的秋夜,听着这扰人心绪羌笛声,想起远方久未见到的亲人,久久不能入睡。

最后收句――将军白发征夫泪!

让人伤心,感动,震撼。

这首词写出了边关将士牺牲他们个人利益,为国家安宁,百姓安康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读来令人落泪,而又心生敬佩。

范仲淹,北宋名臣,为官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境界。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

他又是一位文学家,工于诗词散文。这首词也是他的一首传世名篇。





晴风微语


提起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一一一范仲淹,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那篇千古传颂,人人耳熟能详的《岳阳楼记》,就是不能通篇背诵也起码可以道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这种"忧乐情怀"被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津津乐道,被诸多士大夫高山仰止。

但今天我要阐述的是,作为一位军事家的那些事!我们从一首词《渔家傲.秋思》说起: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以西北秋天苍凉为背景,严格地说这阙词属于"边塞诗词"。表现镇守边关的将士们艰苦的军旅生活,以及他们的英雄气概。我们可以展开无尽的遐想,穿越到北宋时期的西北边疆。豪迈苍劲的羌笛管乐声吹响,一个深沉浑厚的男高音开唱: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秋天的到来,西北边塞的风物和景色出现了奇妙的变化,向着湖南衡阳方向飞去的雁群,似乎对此地丝毫没有留恋的意愿,一去不返。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军号声响起,各种风声、马嘶声,战旗猎猎,特有的交响从四面八方传来。在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环抱之中,矗立着一座孤城。孤城被弥漫的烟雾笼罩,天空布满日落残霞。抬头望天,大雁飞过,大地寂静,荒漠凄凉,给人一种冷落悲壮的感觉。在这种异域一样恐怖的地方,怎么能呆得下去呢?因而勾起将士们的思乡之情。作者想要离开,还是要留下呢?于是继续唱: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还是坚定地下来吧!我是不能离开的呀,只能斟上一杯浊酒,对万里之外的家乡,寄托思念的情怀。为什么?我们是军人,有自己的使命---边患未平,功名未立,怎敢苟且偷生?盘算回归家乡的日期呢? 这时画外音音乐响起⋯⋯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忽然由远及近,凄怨悠扬的羌笛声响起,那声音在孤城的夜空中回响盘旋,大地仿佛被寒霜覆盖了一样。此时此刻,虽然夜已深,但谁能入睡?将军已经愁白了头发,出征的战士洒下了满腔的热泪。

所以我认为,这首词无论从其文学性,艺术性,还是思想性堪称宋词中的佼佼者。中国古代的士大夫文人"以立志立言立德"都围绕着家国天下,真正有文史记载的历史人物,范仲淹也是屈指可数。如果说《岳阳楼记》反映的忧乐情怀是文正公的政治抱负,那么这首《渔家傲》反映出了范公的军事理想。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范仲淹的人格魅力一一一"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既有着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也有戍边杀敌,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不仅是个刚正不阿的文人,同样也是一个勇冠三军的统帅。《秋思》的悲壮和柔情,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范公伟业。

在此我用自己的一首词作来表达一下对范文正公的敬仰。同时谢谢悟空问答平台,给我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唐多令.范文正公颂】

夙幕百花洲,拜谒书院楼。

忧乐遗篇诵心头。

岳阳千载誉文坛,万世名,尽风流。

几度谪边秋,安邦铸成就。

西夏有君称臣久。

《渔家傲》曲戍边愁,怀社稷,轻王侯。


兵法天下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的代表作,也是边塞诗中的杰作,千百年来为人所称道。诗词是表达文人墨客内心感情的一个通道,所以一首诗词若想赢得大家的喜爱就必须要写出内心真实的感情,那些假大空的文章总会被时光淘汰掉的。所以《渔家傲.秋思》能够成为经典首先就是因为它够真。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不仅描写了塞外绮丽的风光还描写了军人的生活。其中对军人生活的描写是全诗的重中之重。


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以一个异字统领全文,向读者交代了塞外风光与关内有很大不同为接下来描写它的奇异之处做了准备。古代就有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的说法。这里的风景怪异,就连大雁离开之时也没有丝毫留恋,侧面烘托出了边塞的萧条气氛。紧接着以边声、号角、长烟、落日、孤城等颇有特征性的景物,为我们描绘了塞外荒凉的景象,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它的“异”。而且“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异曲同工之妙。

下阕则是全文精髓所在。“浊酒一杯”浇不灭思乡之情,家在万里之外,战士们多想回到家乡,但没有建功立业,归家无望。(《后汉书》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所以作者以燕然未勒表示战功未立)


“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以声色加以渲染,使环境较之上阕日落更加使人心酸。“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羌管悠悠”是人不寐时所闻,“霜满地”是人不寐时所见。将军长年守关鬓添白发,士兵思念自己的家乡留下了泪水。


范仲淹的这首《渔家傲.秋思》并不是为了读罢令人意志消沉,它真实的反映了守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加热爱祖国,坚守前线,志在报国的精神。


潮打的空城


《渔家傲、秋思》是宋词中抒写边塞生活的扛鼎之作。词风沉郁,感情忧伤,读来令人压抑,。把将军功业未成和将士有家难回的痛苦描绘的淋漓尽致。在这首词的商榷中,起笔一个异字,特地凸显出边塞与内地风景的巨大反差:离去大雁不愿回头,突出了边疆的荒凉,千嶂里写出了山峦的连绵起伏,长烟、落日更以大衬小,突出了边城的渺小与孤单,落笔一个闭字在荒凉的基础上更突出了边塞不利的军事形势,荒凉的景观与不利的军事形势进一步反应了戍边生活的艰苦,为下阕抒情奠定了感情基调。下阕通过浊酒、燕然未勒、将军白发、征夫眼泪等一系列意向抒发了在宋朝重文轻武的国家政策下,将军难以建功立业的深刻痛楚,广大戍边将士边境未平,有家难回的深沉忧伤,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自己的白发爹娘、自己的妻室儿女此事此景,也应该对月长叹,两泪涟涟。读来令人无比动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