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治百邪--甘草

時珍曰:甘草外赤中黃,色兼坤離;味濃氣薄,資全土德。協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贊帝力而人不知,參神功而已不與,可謂藥中之良相也。

【處方用名】甘草 :最早記載於《神農本草經》。

【性味歸經】性平,味甘。歸心、肺、脾、胃經。生用偏涼,長於清熱解毒,祛痰止咳; 炙甘草(蜜炙偏溫,長於補中緩急,益氣復脈)。

【基本功效】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藥性。


普治百邪--甘草


【臨床應用】

1,用於氣虛證

本品入心經,能補益心氣、益氣復脈,又歸脾經,有補氣健脾之功,唯其力緩,常作為補氣之輔助品。用治: ①心氣不足之心動悸、脈結代,常重用本品,如炙甘草湯(《傷寒論》); ②脾胃氣虛證,常與人參、白朮、茯苓同用,即四君子湯《《和劑局方》)。

2. 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食中毒 生用,性微寒,長於清熱解毒。

用治: ①熱毒瘡瘍,常配金銀花等,如仙方活命飲(《校注婦人良方》); ②咽喉腫痛,宜與桔梗、薄荷等解毒利咽之品同用; ③藥物、食物中毒,可單用或與綠豆煎湯服;

3. 用於痰多咳嗽

本品能止咳,兼能祛痰,隨證配伍,可用於多種原因所致的咳嗽,如溼痰、燥痰、寒痰、熱痰、風熱、風寒等,均可配伍他藥治療,但一般不作為主藥應用。

4. 用於脘腹及四肢率急疼痛

本品味甘能緩急,有良好的緩急止痛作用,與白芍配伍,名芍藥甘草湯《《傷寒論》)。臨床常以芍藥甘草湯為基礎,隨證配伍,用於血虛、血瘀、寒凝等多種原因所致的脘腹、四肢攣急疼痛。

5. 用於調和藥性

本品在許多方劑中都可發揮調和藥性的作用。通過解毒,可降低方中某些藥物的毒烈之性,如四逆湯《傷寒論》)中用本品緩和附子的毒性;通過緩急止痛,可減輕某些藥物對胃腸的刺激作用所引起的腹痛,如調胃承氣湯(《傷寒論》)中甘草對大黃的調和作用;其甘味濃郁,可矯正方中藥物的滋味。

【現代運用 】現代臨床以本品配伍他藥,可治療慢性咽炎、消化道潰瘍、抑鬱症、食物中毒、急性乳腺炎、痤瘡等。

【使用注意】反海藻、大戟、甘遂、蕪花;不宜大劑量長期服用。


普治百邪--甘草


本草摘要:

甘草 有補有瀉、能表能裡、可升可降。味甘。生用氣平,補脾胃不足而瀉心火。火急甚者,必以此緩之。炙用氣溫,補三焦元氣而散表寒。入和劑則補益,入汗劑則解肌, 解退肌表之熱。入涼劑則瀉邪熱,白虎湯、瀉心湯之類。入峻劑則緩正氣,姜、附加之,恐其僭上硝、黃加之,恐其峻下,皆緩之之意。入潤劑則養陰血。炙甘草湯之類。生肌止痛, 土主肌肉,甘能緩痛。通行十二經,解百藥毒, 凡解毒藥,並須泠飲,熱則不效。小兒初生,拭去口中惡血,綿漬汁令咂之,能解胎毒。故有國老之稱。中滿症忌之,甘令人滿。

《經》雲以甘補之,以甘瀉之是已。故《別錄》、甄權並雲除滿,脾健運則滿除也。【陶弘景,著《名醫別錄》,發明藥性。】、

仲景治痞滿,有甘草瀉心湯。又甘草得茯苓,則不資滿,而反洩滿。大而結者良。補中炙用,瀉火生用。達莖中腎莖用梢。梢止莖中痛,淋濁症用之。

白朮、苦參、乾漆為使,惡遠志,反大戟、蕪花、甘遂、海藻。然亦有並用者。胡洽治痰癖,十棗湯加甘草。東垣治結核,與海藻同用。丹溪治勞察,蓮心飲與蕪花同行。非妙達精微者,不知此理。十棗湯,蕪花、甘遂、大戟等分,棗十枚,仲景治傷寒表已解,心下有水氣、喘咳之劑。

故仲景有甘草湯、甘草芍藥湯、甘草茯苓湯、炙甘草湯,以及桂枝、麻黃、葛根、青龍、理中、四逆、調胃、建中、柴胡、白虎等湯,無不重用甘草,贊助成功。即如後人益氣、補中、瀉火、解毒諸劑,皆倚甘草為君。必須重用,方能建效,此古法也。奈何時師每用甘草不過二三分而止,不知始自何人。相習成風,牢不可破,殊屬可笑。附記以正其失。


普治百邪--甘草


附茶方一個:生甘草1-3克,桔梗3克,陳皮3克,大棗1枚代茶

功效:祛痰利咽、咯痰不爽、咽痛音啞

此文僅供參考,大家如有己見,可在評論中分享交流經驗,一起學習。

持續更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