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男子出门买菜未戴口罩被感染,短暂接触仅15秒,说明了哪些问题?

曹猫鱼


可能很多人看到这个新闻的第一反应是害怕,因为仅仅15秒就被感染,那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强度可想而知,但是我觉得

大家不必过于恐慌,阿丹来告诉您为什么。

首先我们看原新闻:

大家认真看新闻会发现,患者病发前除了去双东坊菜场买菜外,还去了青林闲庭菜场、两个超市、一个餐厅等地方。在其他这些场合有没有接触疑似患者或者处于潜伏期的患者呢?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可能有些朋友会讲,在其他地方新闻上都没有说呢,应该是没有接触的,其实未必。因为宁波这位男子与61岁的女患者15秒的短暂接触之所以会被发现,那是因为这两个人都是已经确诊了,所以追踪起来会更有针对性。但是我们知道,除了确诊的患者有传染性之外,还有一些人也具有传染性:

一、已经感染但是尚未发病

因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有几天的潜伏期的,目前发现最长的潜伏期是14天。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人感染了,但是因为在潜伏期里面,他并没有发病。那大家可以想一下,这样处于潜伏期的患者应该是没有任何医疗记录的,也自然不会被追踪到。(因为没发病没症状,谁会去医院呢?)

二、携带病毒者

还有一类人,可能是自身体质比较好,他接触了新型冠状病毒,也过了潜伏期,却没有发病。但是他自身携带了病毒,会传染给其他体质差、免疫力低下的人。这样的人更不会有相应的医疗记录,也不会被识别和追踪到。

所以这位宁波男子有没有接触上述这两类人,我们不得而知。更何况,病毒传播方式除了空气传播,还有接触传播,他也有可能用手接触了其他被感染者接触过的物品,通过这种方式被感染。

因此,我觉得由此得出“不戴口罩,接触15秒就被传播新型冠状病毒”的结论还是有待进一步商榷的。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欢迎有其他意见的朋友来留言,我们共同讨论,共同成长。


医生阿丹


这个新闻刚出来的时候,我是怀疑的,这个人活动轨迹太复杂,传播路线都没有理清楚,怎么能信口雌黄。直到我把新闻发给了父母,又发到了家族群里…

十天前后对比

疫情期间到菜场买菜时,如何做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呢?

1.不要每天去菜场。

菜场相对密闭,人群聚集,应尽量减少出入的次数。每次可多采购一些东西,备足菜量,避免每天去采购。

2.尽量错峰采购。

应该改变原来赶早买菜的习惯,避免人群过多聚集,造成额外风险。建议大家尽量避开购物高峰,若发现菜场人多,可换个时间再去。

3.进菜场戴口罩。

进入菜场一定要全程正确佩戴口罩,遮住口鼻。手不要接触口罩外侧,更不能拉下口罩交谈、进食。

4.注意洗手。

回到家后,第一件事情要先洗手,然后再把口罩取下来,再洗一次手,避免口罩上的细菌病毒再次污染手。处理食物前后也需要洗手。洗手前,手部不要接触眼睛和口鼻。

5.与他人保持1m距离。

新型可通过飞沫传播,因此买菜时与人保持1米以上距离,避免过多说话,不要争吵。

记住身体不佳的时候不要去市场咯。



今天这则新闻相信很多人看了以后毛骨悚然,

宁波男子(后面简称A)出门未戴口罩买菜,正好碰上了一后来确诊的患者(后面简称B),两人都未戴口罩。

但是短短的15秒,A就被感染了。

这里面说明了很多问题:

病毒的传播途径:

目前我们确定的传播途径有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这里解释一下,A可能沾染上B讨价还价时的飞沫,由飞沫途径传播;A也可能是接触了B摸过的菜或者钱币,由接触途径传播。

当然,我们也并不能排除有气溶胶等其他形式的传播,但完全是有可能的。

病毒的传播力:

病毒的传播力比较强,至少强于普通流感。

摊主为何没有被传染:

原因可能如下:

  1. 病毒有人群易感性,不是每个人都容易得的;

  2. 摊主佩戴了口罩;

  3. 每个人每个时间段的免疫力是不一样的。

我们应该怎么做:

  1. 我们不能改变是否易感,但是我们可以佩戴口罩;

  2. 不出门,勤洗手;

  3. 保证睡眠,保证营养和水分,增强免疫力。


骨科王医生


宁波男子出门买菜未戴口罩短暂接触仅15秒被感染的事件,随着发达的网络传播几乎家喻户晓,成为了反面教材,相信有绝大多数日常不带口罩出门的人心慌意乱,担忧不已,自此出门以后定会口罩不离,处处防护。

这则消息简明扼要阐述了新型肺炎病毒传播性很强,可通过近距离接触感染,同时也告市民百姓,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做好防范措施,为家人为自己以防万一!

离开家门该如何保护自己?

1、细心戴好口罩再出门,有条件的连同手套一起准备。

2、尽量不去人流众多的地点,大街上很宽敞,与陌生人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接触。

3、接触感染不限于口沫,触手之处可能有多人触摸,出行尽量步行或乘坐私家车。万不得已坐公交之时,尽量少到处触摸栏杆等,到达目的地或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是洗干净手。

4、不去接触未戴口罩的路人。

5、在无法确保自己的手完全干净时,不要用手摸脸或者眼耳口鼻,以免造成感染。

6、手机是每个人常用之物,须得日常每日清洗擦拭,以防万一。

宁波男子为何出门不带口罩?有以下几方面问题存在:

1、男子心存侥幸,觉得疫情并不严重,或者自身身体强壮,不易被感染。这属于日常对疫情缺乏了解的人群,需要做好小区入户安全防护宣传工作,务必家家户户都了解到事情的严重性!

晴空家中不但有防疫宣传单,手机中的短信更是每天更新十来条防疫信息,各个部门发送的通知,看多了也就牢记在心。

2、疫情蔓延过于迅速,不少人家中并未准备口罩,可能觉得路上人并不多,所以出门没佩戴。关于口罩的问题,不少口罩加工厂的员工都在加班加点制作供应,各地如今也有提供口罩派送或限量购买的网点,逐渐满足市民出行的所需。

晴空家在厦门,实行的是口罩摇号限量购买,定时定点分批销售,极大地避免了人群排队聚集所耗费的时间,也极大缩短了群体接触时间,避免意外。

如何应对此次事件发生造成的恐慌?

1、劝解家人或朋友,如果没有口罩一定避免出门,需要购买的东西可以通过快递或者邻居朋友代买,能不出门就别出门,在家找一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打发时间,分散一下时时紧绷的注意力。

2、居民应配合各小区的进出管理要求,测量体温,排查身份证,填写常住登记表格,妥善隔离近期外地返回本地的人员,每天体温测量。早发现早救治,防止扩散,这是我们普通人力所能及的小事,只要人人都能做到,那就是铜墙铁壁,必定心中不慌!

欢迎补充,待讨论@晴空莽莽


晴空莽莽


宁波男子出门买菜被感染,原因仅仅是他没有戴口罩。

加上他,浙江省已经出现了两病例活动轨迹:均与此前患者短暂共同驻留未戴口罩。

值得一提的是,前后短暂接触分别是:15秒!50秒!这四人都没有戴口罩。

那么这位仅仅15秒被感染的宁波男子,已经破了一次感染记录,还请所有人引起注意。

根据相关消息,该宁波男子的活动轨迹如下:

江北辖区(主要区域)、双东坊菜场、清林闲庭菜场、青林湾三江超市、天水三江超市、江北万达倪阿姨餐厅等场所。

如果你正好在这些地方的附近,还请多谨慎防范。

病毒传染的命中率太高了,然而大家为了生活,隔三差五还是需要去菜市场和超市的。

只是这些区域的人群密集,而且感染风险高,还请大家多多注意,一定要戴口罩!

如果还是买不到口罩怎么办?

建议哪怕用用布做口罩,也比什么都不戴要强,当然更希望每个人都可以买到口罩。

什么情况下不可以重复使用口罩?

如果我们需要出入医院,或者疫区,以及人流密集的地方,如车站等。

以上这些情况就不能重复使用口罩,因为这些地方都是病毒比较多的地方,口罩中容易带有病毒。

一旦重复使用,非常容易造成感染。

既然出门戴口罩这样重要,希望以后不要再发生类似的悲剧。

现在已经是疫情严重和关键期,希望大家都保重好自己。

最后,你家里的口罩还够用吗?出门,你们都戴口罩了吗?欢迎大家留言!


长春同城


宁波男子出门买菜未戴口罩被感染,短暂接触仅15秒,说明了这次疫情的复杂性,特殊性、偶然性和必然性同时存在。同时也说明了戴口罩的重要性。

这次疫情的复杂性

自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暴发已来,随着人们对新冠病毒认识的一步步加深,除了前期知道新冠病毒具有传播速度快,症状上95%以发烧、咳嗽为主,还有30%的患者伴有胸闷、腹泻和部分胸痛、呕吐,死亡病例以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外;随后还发现有无发烧、咳嗽等基本症状其核酸为阳性的确诊病例;有无症状、不发病但携带有病毒成为感染源情况出现;有暂时查找不到感染源的确诊病例;还有内蒙的那例无外出、无接触,住患者楼上被感染的;到从患者粪便中和门把手上检测到病毒;加上宁波这例出门买菜没戴口罩,仅短暂接触15秒就被感染的病例,就足以说明这次新冠肺炎被感染的复杂性,也就是说,在对新冠病毒的认识还有很大局限性的情况下,任何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特殊性、偶然性和必然性

为什么说特殊性、偶然性和必然性并存?从以上所列举出的这些病例并不表明普遍存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偶然性,但也有其必然性。就以宁波这位男子为例,首先表明没戴口罩,虽然仅仅有短暂的15秒接触,我在昨天的回答中已经说过,飞沫从出口到落地的时间也就只有10秒钟,如果在说话时飞沫中携带的病毒传入到呼吸道15秒足足够了,再加上携带的病毒数足够的化,被感染的几率还是很大的,还不象内蒙的住在患者楼上的那例存在着一定的距离都被感染了呢。这就是他的必然性。

为什么专家们一直在强调,出门一定要佩戴口罩,宁波这位男性的情况也充分说明戴口罩的重要性。面对疫情不出门少出门是前题,但出门一定要记着戴口罩,千万别有侥幸心理。


yc老杨话养生


“15秒”并不是重点:

听到这则新闻之后,大家的重点全部落到了“15秒即传染”这个问题上,然而这件事情中存在的传染并不一定就是“短时间的飞沫传染”;除了飞沫以外,它也有可能是因为患者手接触确诊者沉淀在物体上的飞沫,导致发生后续可能由于接触到自己的鼻子、眼睛等部位导致的“接触性传播”问题。所以,大家没有必要完全纠结于这个15秒,或者是50秒,传染形式也应该是您关注的一个问题。

“飞沫传染”的速度有快有慢:

很多人在疑惑病毒的传染性为何会那么强。其实,我们人体每分钟如果呼吸20次,那15秒就会呼吸5次,这个过程本身就可能吸入病毒。另外,都知道“病毒需要蓄积到一定量的时候才会致病”,但对于新冠病毒来说,都知道它的传染性强,目前来看可能少量病毒就会导致患病。

大家都明确,多数病毒都存在一个潜伏期,但这个潜伏期的长短并不确定,“新冠病毒”虽然存在潜伏期,但是这种病毒比较特殊,它不仅会在发病之后传染,潜伏期同样能够传染,这也恰恰代表着它的传染性强。

面对“新冠病毒”,唯有科学预防才是“真理”:

换一种角度来说,很大程度上,其实我们根本无法判断站在你面前的人是否感染了“新冠病毒”,那我们能做到的一定是“全方位的预防”。

“新冠病毒”,其主要的传播方式就是“呼吸道飞沫传染”和“接触传播”,因此,无论您外出去了哪里,都请严格、正规有效的佩戴口罩,这是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有效途径,如果您不戴口罩,那必然会增加被感染的风险。

  • 佩戴口罩要“留神”:

普通人佩戴口罩,建议选择“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和“N95医用防护口罩”。

口罩也需正确使用,避免戴反、错戴以及“戴无用”;佩戴口罩首先要分清正反面,特别是对于“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一般口罩颜色更深的是正面(正面朝外),颜色较浅的一面要正对脸部;医用外科口罩上都会有“鼻夹金属条”,这个带有金属条的部分应该处于口罩的上方。分清上下和正反后,请您在洗手之后佩戴口罩,口罩佩戴完毕之后,请用双手压紧鼻梁两侧的金属条,使口罩紧贴于鼻梁,接下来适当向下拉伸,避免口罩出现褶皱,要全面覆盖住你的鼻子和嘴巴。

注意,外出时请先将口罩佩戴好,回家之后将口罩反向折叠后放入密封袋中,妥善扔掉。

  • “洗手”是预防新冠病毒中重要的一步:

预防病毒,请各位不要小看了“洗手”。正确、科学洗手是预防呼吸道感染和腹泻的最有效措施(之一)。预防“新冠病毒”,请您在生活中勤洗手、靠谱洗手。

洗手的过程中,请用肥皂或洗手液加水全面清洗;办公、传递文件的前后要洗手,咳嗽或者打喷嚏之后要洗手,做饭、烹调之前、过程中要洗手,饭前、便后要洗手;手脏了之后要洗手;接触过别人或者动物之后要洗手,外出回家之后要刻意洗手。

除此之外,您还需要做到:

  1. 减少到人群密集处活动的次数,及时关注自身的症状。

  2. 好好吃饭,食物多样;适当运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3. 保证每日三次的“开窗对流通风”,每次30分钟,做好家居清洁,保持干净的环境。

一则“15秒即被感染”的新闻,请您减少恐慌,加强预防。面对疫情不害怕,做好预防是关键,您自己的健康,由您自己说了算。


王思露营养师


看到这个事件,有人会觉得惊慌,仅仅15秒,怎么这么快就传播了呢?

一般来说,如果新冠病毒能够接触到嘴唇、眼皮、鼻腔和口腔的黏膜细胞,并且与受体结合,感染就开始了。所以,新冠传播的途径无非就这几种:

1、空气传播:当与患者近距离接触时,患者咳嗽、打喷嚏甚至说话时喷出的飞沫都可能会使人体与病毒接触。

2、接触传播:当与患者握手、抚摸患者都有可能接触到病毒,并不是说病毒就直接“跑”到人体皮肤,而是患者的飞沫可能在他平时不留意的时候就溅到了皮肤上,比如打喷嚏或者咳嗽的时候直接用手挡住口鼻部,这个时候手上就会接触到带有病毒病毒。如果其他人不知道情况而与患者接触。若用接触病毒的手直接接触自己的口、鼻、眼睛,就可造成病毒的感染。

另外,并非与患者本人接触才有可能会感染病毒。普通的群众感染的风险可能更多来源于间接的接触。此前,内蒙古的一名确诊患者,无外出史,无野生动物接触史,也没有接触过确诊患者。后经证实,此名患者在确诊前曾多次经过三楼,而这里居住着另一名确诊患者,这名患者家门经常敞开、门口常有生活垃圾堆放。如果病毒附着在物体表面,自己的手触摸到被污染的物体表面后有进食、揉眼睛等动作,也一样可以感染。

这些事件无非就是想继续警示大家戴口罩、勤洗手的重要性。千万不要存在侥幸的心理,这是对自己负责,这是对他人、社会负责的态度。

此外,我们丢弃口罩的时候也应该注意,避免造成二次污染,正确摘下口罩的方式是抓住耳跘摘下,手不要接触口罩外侧,有条件的话可往口罩上喷洒75%的酒精消毒;然后将口罩用密封袋装好丢到有害垃圾的分类垃圾桶中,丢弃后记得洗手哦!


家庭医生在线


说实话,我看了这个新闻既惊讶也感觉正常。

惊讶的是:证明了此次病毒传播性是很强的。

正常的是:我认为如果一个病毒的存在,我们根本不知道它在何方,例如:就算你不出家门,只是家门口旁的楼梯间倒了一次垃圾,也许就是这次机会就有可能感染病毒,病毒的来源是有人在你门口经过,刚好就把病毒带到你家门口,你出来倒个垃圾,不巧就碰上了,就是一个极不可能事变成了可能,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凡事皆有可能了。那时你可能会说:“我没出门也被感染了”。

现在,我们在不知病毒在何处情况下,自己应防患于未然,应该听从政府及专业医护人员的建议和做法,尽量做到少出门,少聚集,家里应适时开窗透风,飞沫传染是最直接的,实在要出门应要戴口罩,买完东西回家换鞋,勤洗手等,都是较有效阻断病毒的方法,尽可能做到让病毒无法传播渠道。

上图是普通感冒和病毒肺炎的区别

如发现身体不适或者有发烧现象应及时就医

相信我们的合力,很快会战胜此次疫情的。

(以上图片来自中国物流和采购网)


蚂蚁之行


事件回放:患者,男,56岁,现住江北区文教街道双东路小区, 2月4日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确诊病例。目前在定点医疗机构隔离治疗。

经流行病学调查,该患者发病前14天内无疫区居住及旅行史,未有野生动物接触史,与之前确诊患者不相识。病发前活动轨迹主要在江北辖区,活动地包括双东坊菜场、清林闲庭菜场、青林湾三江超市、天水三江超市、江北万达倪阿姨餐厅等场所。

根据区公安部门2月5日公共视频比对发现,1月23日早上7:47,该患者在双东坊菜场买菜时与路人(确诊患者,女,61岁,家住文教街道翠柏西巷,1月19日应约参加祈福活动)在同一摊位有过短暂(约15秒)的近距离共同驻留,且两人均未佩戴口罩。目前,已追踪到患者5密切接触者共19人,均已实施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新冠肺炎疫情下,你该怎样防护?

如果你是普通居家人员

1.减少外出活动。减少走亲访友和聚餐,尽量在家休息。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尤其是相对封闭、空气流动差的场所。2.做好个人防护和手卫生。随时保持手卫生,从公共场所返回、咳嗽手捂之后、饭前便后,用洗手液或香皂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免洗洗手液。不确定手是否清洁时,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肘衣服遮住口鼻。3.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居室整洁,勤开窗,经常通风,定时消毒。平衡膳食,均衡营养,适度运动,充分休息。不随地吐痰,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弃置于有盖垃圾箱内。

如果你是出行人员

1.日常生活与工作出行人员,外出前往超市、餐馆等公共场所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要佩戴口罩,减少与他人的近距离接触。2.需到医疗机构就诊时,应佩戴口罩,可选用医用外科口罩,尽量避免乘坐地铁、公交车等交通工具,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3.如果需要远距离出行,应事先配备口罩、便携式免洗洗手液、体温计等必要物品。旅行途中,减少与他人的近距离接触,在人员密集的公共交通场所和乘坐交通工具时要佩戴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口罩在变形、弄湿或弄脏导致防护性能降低时需及时更换。妥善保留赴流行地区时公共交通票据信息,以备查询。

如果你是特定行业人员

1.公共交通工具司乘人员、出租车司机、公共场所服务人员、武警、交警、安保人员、媒体记者、快递人员等行业人员,因日常接触人员较多,存在感染风险,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规范佩戴口罩上岗。口罩在变形、弄湿或弄脏导致防护性能降低时需及时更换。以及备好手消毒液、消毒纸巾、体温计等物品,注意保持手卫生,用洗手液或香皂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免洗洗手液。一般环境下,不必穿戴防护服、防护面罩等防护用品。2. 对于隔离病区工作人员、医学观察场所工作人员、疑似和确诊病例转运人员,建议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或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防护面屏或护目镜、工作鞋或胶靴、防水靴套等。3.对于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开展密切接触者调查时,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医用外科口罩、工作服、一次性手套,与被调查对象保持1米以上距离。开展疑似和确诊病例调查时,建议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医用一次性防护服、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防护面屏或护目镜、工作鞋或胶靴、防水靴套等。4.对于标本采集人员、生物安全实验室工作人员,建议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双层手套、医用一次性防护服、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或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防护面屏、工作鞋或胶靴、防水靴套。必要时,可加穿防水围裙或防水隔离衣。5.对于环境清洁消毒人员、尸体处理人员,建议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和长袖加厚橡胶手套、医用一次性防护服、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工作鞋或胶靴、防水靴套、防水围裙或防水隔离衣等。环境清洁消毒人员使用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时,根据消毒剂种类选配尘毒组合的滤毒盒或滤毒罐,做好消毒剂等化学品的防护。

不管怎样最基础的还是要先戴口罩,戴好口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