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万人都在逃离武汉时,他们却请战前往一线

李文亮医生走了,说真的心里很难过,昨晚都是辗转难眠!但是生活还需要继续,我们的生活还需要感谢一些专家,感谢他们不辞劳苦、辛勤付出!同时也感谢在前线奋战的广大医务人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

非典时期这几位专家就曾坚持在一线战斗,为国挺身而出,不畏艰险,进而战胜SARS病毒,保护我们健康成长;时至今日,在湖北武汉新冠肺炎(NCP)疫情在神州大地疯狂肆虐,大量人民群众仓皇逃离武汉之时,已是古稀、耄耋之年的他们不顾前方的危险仍挺身而出,义务反顾的前往一线去抗击新冠肺炎(NCP)!

一、耄耋之年义无反顾奔赴战场—廉波老矣,尚能饭否?

这位老人如今已是耄耋之年,2020年1月18晚上85岁的他在高铁票紧张的情况下被安排坐在高铁餐桌的一角,前往武汉。他到达武汉后,马上赶往金银潭医院了解病人的病情发展,然后在20日晚上接受采访,向全国广大人民群众阐述了以下情况,并告知我们如何去防控:

1、 确认可以人传人,基于武汉和广东案例。 2、有医务人员被传染。 3、源头目前不清楚,但可能是竹鼠、獾这种野生动物(尽量别去碰野味)。 4、如无必要,近期不要去武汉。 5、有发热及时就医。 6、买不到N95,普通(外科)口罩也可以起到阻止飞沫传播的作用(该戴口罩戴口罩)。 7、防控要点是阻止出现超级传播者。

500万人都在逃离武汉时,他们却请战前往一线

随后他身披战甲,目光坚定的带领众白衣将士投身到与新冠肺炎病毒的生死搏斗中,在1月24号接受采访中,他强调:"发现了,就隔离!只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及时被隔离,后期病人就会少很多。"他说,要尽可能减少传播,传播的病人越少,出现"超级传播者"的几率就减少。目前最有效的防控手段就是早发现早隔离。对于新冠肺炎病毒他并没有退缩,而是以一种"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的心态去面对该病毒,并战胜它。

在2月2日他在案牍之劳的时间外继续接受采访,向全国观众进一步说明新冠肺炎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他仍然是对我们广大群众要求佩戴好口罩,注意个人卫生。但是我们在镜头中明显的感觉到他虽然目光坚毅,但是已经略显疲惫。

在2003年面对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他冷静、无畏,他以医者的妙手仁心挽救生命,以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应对灾难。他说"在我们这个岗位上,做好防治疾病的工作,就是最大的政治。"这掷地有声的话语,表现出他的人生准则和职业操守。他以令人景仰的学术勇气、高尚的医德和深入的科学探索给予了人们战胜疫情的力量。他就是—钟南山院士!

钟南山院士出身于医学世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其父钟世藩,著名儿科专家;从医以来,钟南山先后取得了国家、省市各级科研成果20多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三等奖一项,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论文70多篇。

钟南山院士在2003年,荣获200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04年4月8日,被授予国内卫生系统的最高荣誉称号—白求恩奖章;2010年12月6日,钟南山等十人获评"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6年6月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荣膺第十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

2、 巾帼不让须眉—硬核老太斗病毒、传道授业解惑

在获悉湖北武汉疫情战火遍地狼烟时,年过70的她在2月2日主动带领整个团队,奔赴武汉一线疫情重灾区抵疫疫情,在收治重症的医院中她们夜以继日、宵衣旰食忘我的工作,为抗击疫情而忙碌,积极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病毒的认识、与医护人员共同商谈治疗方案;她甚至每天就睡3个小时........

500万人都在逃离武汉时,他们却请战前往一线

她曾担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党组书记,在任期间2003年非典病毒开始席卷整个浙江,她没有任何胆怯,直面SARS病毒,当机立断连下3条指令:"1.立刻将病人转移到专业的传染病医院隔离治疗;2.调查并找到所有与患者有过接触的人并予以隔离;3.研究人员连夜采样,对SARS进行深入的细菌分析和研究。"正是因为她这种横刀立马的魄力,使得浙江全省在当年没有出现传染,在当时乃至全国都是一个奇迹。最为难得的是"非典"病人们并不埋怨李兰娟"无情",反而充满感激,因为她说"我们在整个抢救过程中对激素、抗生素的使用都十分注意,只在关键时刻进行合理应用。"她们这样做使得患者几乎没有出现后遗症,她们是以一种妙手仁心、悬壶济世的心态来拯救患者。她就是—李兰娟院士!

李兰娟院士出生于浙江绍兴,出身贫寒,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她于1998年3月—2008年3月,担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党组书记,2005年,李兰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医药卫生学部(感染性疾病与传染病学)。

李兰娟院士作为中国人工肝的开拓者,她创建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获重大突破。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态学理论,从微生态角度来审视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为感染防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李兰娟承担SARS、手足口病、地震灾后防疫、甲型H1N1等传染病诊治研究任务,尤其在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救治研究中取得众多原创性成果,获国内外高度评价,为中国传染病诊治做出了重大贡献。

到目前为止,李兰娟院士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在Nature、Lancet、NEJM等SCI收录杂志发表200余篇 。主编出版了中国首部《人工肝脏》《感染微生态学》和教育部规划教材《传染病学》等专著36部。并且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

李兰娟院士认为科学科研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要大力培养,不仅要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还重在德育。她对学生做科研一定要严谨求实,绝对不允许弄虚作假。李兰娟院士这种教学风格不仅在科研技术上培养,同时也是在道德素质上培养,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素养,为的使得他们将来能够独自撑起我们国家、华夏民族医学的整个天空!

三、"不会人传人"的高院士—高福院士

高福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1979年在进入山西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兽医专业学习,1983年,毕业获得学士学位,之后进入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动医学院,师从郭玉璞教授 ,就读微生物学与动物传染病学方向研究生;1986年,毕业获得硕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北京农业大学助教、讲师(至1991年);1991年,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攻读生物化学博士;2011年5月,担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至2017年7月)。

截至2017年,高福专著、合著、主译、合译著作10多部,在SCI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450余篇(包括Cell, Nature, Science, Lancet, NEJM, NSMB, PNAS, PLoS Pathogens, Immunity等)

高福认为:教育只能改变人的职业,不能改变性格 。作为科技工作者,要时时提醒自己,别忘记科学探索未知的本来目标。无论从事科技工作,还是在农业、管理领域,都不要忘记从何出发、为何出发,都应该怀有同样的责任心、使命感,敢于担当。责任心是好品行的基础。人品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最后结果 。

作为博士生导师,高福对学生要求严格,在他的实验室里只谈科学,不许八卦。做好自己的研究,不去议论别人 。

高福院士作为国家卫健委第一批去武汉的专家组长,他进行实地考察、采集样本、收集数据,却以官方的身份说这种新型冠状病毒"可防可控","不会人传人",辛苦高福院士了!


今天在新冠肺炎疫情祸害九州江城之时,钟南山区院士、李兰娟院士等人挺身而出、直奔前线,义无反顾。我们透光镜头能看到钟南山院士因为疫情睡眠不足,导致眼里已经饱含泪水,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想起艾青的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钟南山等专家的日夜操劳是源于对祖国的这片土地的热爱,这也让我们在他们在身上看到了有一种伟大的精神相传,那就是爱国、爱家、爱民,正因为有这样一股激情相连,他们为国为民、勇于担当、不辞劳苦、严于律己、表里如一,堪称人之楷模、侠之大者,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500万人都在逃离武汉时,他们却请战前往一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