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夫子的入乡随俗之道,包含了处理人事的智慧,与有效交际的窍门

孟夫子谨遵入乡随俗这一原则,他对齐宣王说过:“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即我来到贵国时,还没入境,就先打听了你们齐国的大禁。这问禁与随俗在人事上就包含了知其所恶、投其所好之意。

在现代所谓“人际关系”上,问禁与随俗都是十分重要的,知其所恶、投其所好也是必不可少的。很久以来,“投其所好”作为一个贬义词被人鄙夷,这主要是因为“投其所好”者的目的往往是自私的、不可告人的。假如目的是光明磊落、合乎情、顺乎理,“投其所好”就可以正名了。我们这里的攻心术上的用法,正是基于后一种意义的理解之上的。

孟夫子的入乡随俗之道,包含了处理人事的智慧,与有效交际的窍门

心理学表明,情感引导行动。积极的情感,比如喜欢、愉悦、兴奋往往产生理解、接纳、合作的行为效果;而消极的情感,如讨厌、憎恶、气愤等则带来排斥和拒绝。那么,正如管理心理学所证明的:“如果你想要人们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们喜欢你,否则,你的尝试就会失败。”这表明,要使别人对你的态度从排斥、拒绝、漠然处之到对你产生兴趣并予以关注,就需要最大限度地引导、激发对方的积极情感。“投其所好”实际上就是一种引导和激发的过程。

有一次,美国大思想家爱默生与独生子欲将牛牵回牛棚,两人一前一后使尽所有力气,也没能把牛牵进去。家中女佣见两个大男人满头大汗,徒劳无功,于是便上前帮忙。她拿了一些草让牛悠闲地嚼食,并一路喂它,很顺利就将牛引进了栏里,剩下两个大男人在那里目瞪口呆。

虽然这里面对的是一头牛,但也足见投其所好的威力。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面对自己所好,能有几人视而不见呢?

孟夫子的入乡随俗之道,包含了处理人事的智慧,与有效交际的窍门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汪伦与李白素不相识,但他渴望能与李白见上一面,于是便写信,邀李白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他在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听闻有好风光,还有美酒,便欣然而往。至汪伦处,李白见其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心中顿生几分好感,并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并留数日后方离去。

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迎来送往那套烦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已走时,立即携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因此有了那首千古佳作:“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孟夫子的入乡随俗之道,包含了处理人事的智慧,与有效交际的窍门

一位隐居的无名人士,一位狂放不羁的诗仙酒圣,就这样神奇地相聚,演绎了一段千古佳话。其实应该是汪伦聪明,知道投其所好,用酒来诱引李白,这位对酒当歌的大诗人,可以“天子呼来不上船”,用酒做诱饵是正中其下怀。

“投其所好”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劝说方法。

19世纪,在维也纳上层社会的妇女中,流行一种宽檐的帽子,帽檐上装饰着五颜六色的羽翎,十分华美。当这些女士们进入剧场看戏剧时,坐在她们后面的观众就只能看到她们的高高的帽子,而看不到舞台,于是就向剧场经理提出抗议。剧场经理起初只是一味请求女士脱帽,但谁也不予理睬。后来,经理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只听他说:“本剧场照顾年老的女士,只有她们可以不必脱帽。”此言一出,剧场的女士们纷纷摘下了帽子。

“只有年老的妇女可以不脱帽。”言外之意就是“脱帽的都是年轻女人”,这就迎合了女人的爱美心理,因此达到了想要的效果。

孟夫子的入乡随俗之道,包含了处理人事的智慧,与有效交际的窍门

在人际交往中,投其所好是一种智慧,是有效沟通的一种方式。要想使别人与我们交好,或者合作,必须善用投其所好的原则。为人处世,一味地以我为主,我行我素,看似有个性,其实很容易伤了别人的心,伤了大家的感情。而将投其所好运用得当,则友谊长存,皆大欢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