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欢“攻击”别人,多半是“情感软弱”,父母要引起重视

对于孩子来说,长大以后好像就变的神奇了起来,孩子到了某一个年龄段,总会从开始时听话、顺从的小绵羊,演变成为一个不讲道理的小魔头,只要不顺着他的意思,就直接哭闹、发脾气,甚至还会动手打人。

邻居家孩子玲玲今年6岁,但很少有小朋友喜欢跟她玩,原因就在于她总是莫名其妙的动手攻击别人。

有次,玲玲和轩轩在一起玩积木搭房子,玲玲完成了一半时,轩轩就做好了全部。玲玲看家轩轩比自己做的快,一脚就把轩轩搭好的房子踢散了。

孩子喜欢“攻击”别人,多半是“情感软弱”,父母要引起重视

还有次,玲玲玩着橡皮泥,发现红色的橡皮泥没有了,就把花花的红色橡皮泥抢了过来,惹得花花一阵哭啼:“这是我的,还给我。”可玲玲就是不肯,见花花走过来就一把将花花推倒在地。

邻居也很郁闷:我什么都给她讲了,不能跟小朋友挣东西,可是她不听啊!现在,大家都让孩子躲着玲玲,也没人跟她玩了!

其实,往往有攻击性的孩子,自我的认同感都是很差的,他们由于经常受到批评、指责,导致自卑、抱怨的情绪偏多。认为别人只会对自己不理解,干脆破罐破摔算了。所以,经常对他人进行有意伤害,其中包括身体和语言上的伤害。

孩子喜欢“攻击”别人,多半是“情感软弱”,父母要引起重视

这些都表现出了孩子内心的另一面“情感软弱”。

一,什么是“情感软弱”那?

情感软弱一般是指在情感方面过于脆弱,孩子容易伤感,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都可能引起兴奋、哭啼的表现,不容易做到自控。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情感软弱”呢?

首先,家长对孩子过于冷漠,缺少感情的投入,经常反复无常的对孩子惩戒。

家长总是不问青红皂白的惩罚孩子,这样必然会使孩子的情感需要受损,给孩子一种别被人重视的心绪。

当孩子在对别人进行攻击时,基本也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看起来自己的这种行为是合情合理的,这样他们也没有机会锻炼控制自我的冲动。

孩子喜欢“攻击”别人,多半是“情感软弱”,父母要引起重视

然而家长还存在这样一个特点,就是他们得知孩子的攻击行为没有收敛时,一般就会惩罚孩子,像辱骂、打屁股等等。

其实,这有一次向孩子提供了一个可以模仿的攻击模型,最后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还能演变成一种暗示——当自己对别人不满意时,可以采用攻击的方式回馈。

所以,在孩子面前经常展现攻击的行为,也更容易培养出有攻击性的孩子。仅靠体罚、强制的方式来约束孩子的家长,就算他在家里表现的像“乖乖猫”,可一旦到了外界就会释放出他的侵犯性。

孩子喜欢“攻击”别人,多半是“情感软弱”,父母要引起重视

其次,家长对孩子的情感视而不见。

心理学家乔尼斯·韦伯说过这样一个概念——儿时情感忽视。就是讲的父母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回馈,从而造成心理上的伤害。

他觉得:父母是孩子们心中的一面镜子,父母的很多行为都会影响到孩子,更能得到一定的反馈和回应。

要是父母直接忽视孩子的一些情绪反应,那么孩子所发出任何信号,就像石沉大海,激不起来一点浪花,也没有一点反应,这样无疑是很可悲的。

作为家长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孩子内心的想法和需要,更不会给予孩子关心、支持和爱。他们缺乏对孩子应有的沟通和理解,只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事,这样很难给孩子建立规则和限制的。

孩子喜欢“攻击”别人,多半是“情感软弱”,父母要引起重视

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关爱,他们就体会不到作为孩子应该是怎样的,也体会不到自己的价值,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情感上太过敏感。

就像武志红说的:“一个人太过软弱,很少是因为被宠出来的,多半是小时候被情感忽视引起的。”

所以,经常被父母忽视,孩子就很少能体会到人生真正的含义、价值以及幸福感,他们往往会退而求其次,想通过别人关注的事,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二,孩子长期“情感软弱”影响一生,家长不能忽视

1、导致孩子“输不起”

情感太过软弱的孩子,很多时候不能坦然的面对失败的,更无法承受挫折。如果家长满不在乎,则可能使孩子情绪固化,最大的表现就是孩子长大后有“输不起”的表现。

记得新闻报道过这样一件事:

江苏有位10岁的小女孩,因为考的不好,回到家就服药自杀,还留下一段告别视频和两页遗书。

遗书大致内容这样写道:“在你们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也许已经不在世了,因为的成绩不好,我的死不是因为爸爸妈妈,也不是因为老师,都怪我自己……”

孩子喜欢“攻击”别人,多半是“情感软弱”,父母要引起重视

“我走后你们也不用天天打骂我了,我知道你们这样做是为了我好。可我不想忍受了!我活在世界上没有什么意义!”

可见,小女孩的话语真是让人心酸,哪怕考得不好,还可以重新开始吗,可是因为输不起,就早早的结束生命,是多么的可悲。

同时这也反应了家长平时对孩子教育的心态,因为家长太想让孩子成功,所以孩子内心就得承受无尽的压迫和挫败,这无疑是心理上的折磨。

另外,从心理学上来说,孩子不服输是很正常的,不管任何事他们都希望比别人做的更好,获得肯定和认可,特别是爸爸妈妈的关注尤为重要。不过因为孩子还小,很多方面都能力有限,难免会因为失败和挫折,产生各种消极的情绪和行为。

再加上家长对孩子失败的指责,就更加会使孩子内疚和愤怒的情绪加深。要么特别害怕失败,要么失败了也无法承受。

2、孩子过度情绪化

情感软弱的孩子看起来比较听话,但也会压抑能量随时等待爆发,就像比较老实的孩子,一旦发起火来就不可收拾。他们不是不愤怒,而是还没有到达那个点,一旦达到那个点,往往会造成更加严重后果。

孩子喜欢“攻击”别人,多半是“情感软弱”,父母要引起重视

在生活中,也有一些孩子情绪化的表现:

比如,一言不合就大吵大闹,说什么也不听;小伙伴不小心碰了他的玩具,就会发飙;父母不给买玩具就在地上坐着打滚等等。

孩子一旦发起脾气,不会接受批评,当然也不会承认错误,讲再多的道理都是徒劳的。

3、严重的自卑心理

所谓自卑是性格上的一种缺陷,对于孩子来说,自卑不仅会影响孩子身心消极,也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更会对未来产生影响。

自卑的孩子常常不敢再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在一些社交的活动中,也不愿和别人交流,常常眼神躲闪,手心出汗等。他们一般会对一些小事大动干戈,甚至在没人的时候有自残倾向。

孩子的童年本来应该是无忧无虑的成长,可一旦出现自卑的情绪,就常常心情低落,不敢和别人打交道,甚至交朋友都很害怕,把别人视为“洪水猛兽”。因为感觉自己哪里都不好,只能过自己的日子。

孩子喜欢“攻击”别人,多半是“情感软弱”,父母要引起重视

4、没有安全感

孩子出现软弱的情绪,就会对生活丧失信心,思想上也没有依靠,心理就会自然而然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缺失。

安全感是说:人在生活中有一种比较稳定的、不害怕的感觉。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

“安全感是决定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因素,一个人没有安全感,心理的成长就会停止不前,而有安全感的人则会更加关心心理的成长,追求更高的层次,从而达到自己希望的境界。”

孩子在小时候,对父母的依赖性是很强的,非常渴望被父母所保护,这样的依恋关系会让孩子的心理得到温暖,让他们在尝试探索外部世界时,因为有安全感做支撑,才会走的更加顺畅。

孩子喜欢“攻击”别人,多半是“情感软弱”,父母要引起重视

如果父母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爱,那么孩子心理就极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对此马洛斯有段比较形象的话来说明:

把世界比作一个充满危险的丛林,就会感觉丛林中的一切都是可怕的;孩子的内心感觉自己被孤立、被拒绝、充满敌意和焦虑,那么往往内心就会有不开心、悲观,以及冲突和紧张的情绪;一个人行为大多事是内在的倾向,因为这会使他的内心感到烦恼和不安。

三,父母应该怎样做?

第一,给予孩子情感的满足,用爱的言行回馈孩子

让孩子情感满足,父母就要给孩子一些鼓励、赞许和关心关爱。

有时候孩子会在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感受到了这种情绪的支持。对于孩子来讲,或许会更为简单一些,父母的一声夸奖就会使孩子得到满足,开心许久。

孩子在给父母分享某一个快乐的时刻,或者来自情感的呼唤时,父母也要用同样的行为和语言回馈孩子。

比如,孩子画了一张自认为很漂亮的图画让妈妈看时,妈妈要适当的予以肯定,或者告诉孩子真漂亮,我们把它挂在房间里吧,这样用行为和语言肯定孩子,那么他的内心也是比较满足的,也能体会到来自父母的爱。

孩子喜欢“攻击”别人,多半是“情感软弱”,父母要引起重视

爱其实得流淌出去才会让别人捕捉的到,而有些父母就是非常吝啬自己的爱心,然孩子感受不到爱,从而封闭内心,也不会像别人轻易表露出爱。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孩子,也会养成和父母一样的行为习惯,这样一直恶性循环下去。

第二,对孩子需要专心的感受,不能敷衍

心理学家武志红表示:“感受能被看到,才是最好的治疗。”就是说的“看见”的力量。因为看见才能理解,才会接受和认同。

所以,孩子感受的到,就不会轻易的暴露出叛逆、不耐烦的行为。因为他能感受到父母是爱他的,所以也就对一些破坏亲子关系的行为停止去做,从而各种各样心理问题也就会消失不见。

另外,“敷衍”是一种很伤害孩子心灵的行为,多次的敷衍只会让孩子更加寒心。当孩子想要和你交流感情的时候,父母总是用一种无所谓的心态来敷衍他,或者表现出不耐烦的态度,那么孩子以后遇见什么事也不会主动和你交流了。

所以,回应孩子时一定要是专心、充满爱的回应,因为这样才会传递给他们这样一种感受:父母是喜欢我的、是重视我的、爱我的。同时他的内心也会逐渐的肯定自己:我是好样的。

孩子喜欢“攻击”别人,多半是“情感软弱”,父母要引起重视

这样将会使孩子的自信心提高很多,同时他也会学着像父母一样,给予别人同样的行为,更加专注的对待别人。再者,父母也要时刻关注孩子的社交圈以及其他的心理变化,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入手,发现异常及时的跟孩子沟通,给孩子支持和安慰。

第三,要从正面教育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表示:“父母既不能对孩子过于惩罚,也不能让他们太骄纵,只做尊重孩子、理解孩子、鼓励孩子的行为背后的逻辑。正面教育,要求父母做到坚定与和善并行。”

和善是说要以温和的态度来对待孩子,而坚定则表示对情形需要的尊重必须坚持到底。比如,孩子不想写作业的时候,父母可以说:我知道你喜欢玩手机,不想写作业,但作业是必须要完成的;当孩子不想刷牙时,父母可以这样说:是不是很枯燥,来我们两个一起刷吧。

像这种坚定与和善并行的做法,既能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同时也能让孩子自我选择,相对来说这种方法要比命令的方式好很多。

第四,父母严格把控自己的情绪

很多父母都会不由自主的,将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而这些情绪往往是负面的,来自工作和生活中的不顺心引起的。

美国情绪管理专家,罗纳德博士曾做过研究:“如同暴雨般的愤怒,持续的时间超过12秒,将会摧毁一切,但过后又会风平浪静,把控住这12秒,才能排除负面情绪。”

孩子喜欢“攻击”别人,多半是“情感软弱”,父母要引起重视

所以,在自己心情不好时,一定不要去选择教育孩子。同时也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做好心理暗示,像:“我不能随便对孩子发火,发火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努力坚持12秒,告别坏的情绪。

如果实在控制不住,也可以选择“走为上",避开孩子。或者直接跟孩子讲明自己心情不好,但跟他没有关系。让自己先静下来,也是为了避免冲突,还能给孩子做了示范,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

家长在孩子面前的表现,也是给孩子树立一面镜子,从镜子里也能看见孩子会是什么样。

孩子在小时候,良好的教育和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强制性的管教方式,或者对孩子不理不睬,都会酿成一定的后果。所以,只有积极的情感教育,才会对孩子未来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就像《情感智商》中戈尔曼提到的:“塑造人生情感的倾向最重要的机会就是童年。”幼儿期是孩子萌发各种情感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情感健康的黄金时段。

所以,父母爱孩子不能只是一句口号,应该是具体的、可以看见和感受到的。我们更多陪伴下孩子,聆听孩子内心的想法和感受,让孩子度过一个积极的、健康、快乐的童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