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百家姓源流考:堪比“长征”的泸东罗氏先祖入川轨迹

本文根据罗文鹤老师泸东罗氏资料编写,极具史料价值请收藏

泸东罗氏入川的路线

从湖南西南部的邵阳县入川,有几种走法:

一是走水路。沿湘江顺流而下,进洞庭湖,入长江,从宜昌入三峡到夔州(奉节)。这条路多是坐船,要省力点。但是,选这条路的人很少。一是坐船费用贵,二是费时。单是过三峡一段就要花几个月甚至半年。三是水急浪高,处处险滩,乘客提心吊胆,命悬一线。有的移民花了钱,买舟入三峡走上水,在激流中触礁翻船,一腔冤魂飞过三峡,飘到“丰都”当鬼去了。罗氏先人祖镜公绝不会走这条路。不然这一只罗氏族人的历史就可能要改写了

泸州百家姓源流考:堪比“长征”的泸东罗氏先祖入川轨迹

三峽行船

二是走陆路。根据先入川亲友的建议,他一定选的是陆路。从邵阳西行至沅州(今湖南芷江)、晃州(今湖南新晃县东北)西行,翻两省交界的雪峰山,进入贵州东部。再经过思州、镇远府,然后向西,经瓮安西北上,到达遵义。然后,北上进入川黔大道,到桐梓、习水、赤水,过赤水河进入四川的合江,过长江,进入泸县东部地界,目的地五通场就到了。老师估计,祖镜公走这条路的可能性极大。因为这是从湖南西南部的邵阳到四川泸州东部五通场的最短距离。大量的湖南、广东、广西、江西、福建移民清初入川走的也是这条路。

泸州百家姓源流考:堪比“长征”的泸东罗氏先祖入川轨迹

诸事备齐,就要出发了。不过还得选择吉日。旧时行事,讲究“择吉”,凡婚丧嫁娶,出门办事,无不选个黄道吉日。选来选去,根据各种入川族谱的纪录,统计起来,出发日大多是从阴历头年的12月,到第二年的二月。这和他们掐算的路上耽误的日子,和四川的春耕农忙日子,是衔接得起的。来早了,来迟了,都没有活路干。还有天气的问题。这几个月雨水少,不会因为大雨倾盆,桥塌路垮、泥泞阻道难行走。


泸州百家姓源流考:堪比“长征”的泸东罗氏先祖入川轨迹

罗氏祖镜公入川迁徙路线

祖镜公的吉日很可能选在康熙四十六年丁亥(1707)阴历十二月初某日。这天一大早,全家早早起床,“焚香宰牲,上祈先祖考妣,下别房族邻朋,再到父母宗宋公考妣墓前焚香,三拜九叩祭祀。当此生离死别之时,祖镜公老泪纵横。再与送行的亲朋好友话别,抱头痛哭,依依惜别。他心知肚明,像他这么大把年纪的人,这次是与宗亲绝别,不可能再回来的!

揩干眼泪上路了!一步一回头,千言万语在心头。 “父母亲老大人在上,儿子不孝,为子孙万代的福祉,无奈离别你们,到几千里外的蜀地去谋生。今后就无时日来祭祀你们了啊!望你们见谅,在天之灵保佑儿孙一路平安,在蜀地大吉大利,大发宏图……”

泸州百家姓源流考:堪比“长征”的泸东罗氏先祖入川轨迹

贵州山路,茶马古道

有位钟姓的移民,在入川时,其母杨太孺人扶杖,送至“十里长亭”(古时在郊外离城十里之路旁专为送别行人而建的路亭),钟徘徊不忍去。有叔祖公上前,将其母扶归。随即口占七绝一首以壮行之。其文曰:

“归时容易别时难,母子依依泪不干。

只要远行重觅橘,他年尚可策归鞍。”

咏毕,钟“乃挥泪而去”。

万水千山贵州行

泸州百家姓源流考:堪比“长征”的泸东罗氏先祖入川轨迹

300多年前的中国,由于交通不畅,信息阻塞,地处边远区域的人欲作长途迁移,十分不易。单枪匹马上路,怕遇到强人或不可克服的天灾人祸,危险,势单力薄,不好办。所以他们总是姑爷舅子老表,招亲聚戚,抱团结伴而行,以结为同一地域的自卫力量。面对跨省际的长时间,远距离的跋涉,他们必须相互依赖,彼此照应,抱团结伴而行。前面谈到由楚南入蜀者,“日不下数百口”,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抱团结伴而行”。

泸州百家姓源流考:堪比“长征”的泸东罗氏先祖入川轨迹

在贵州的山路上,走来了熙熙攘攘一群人,有挑着小孩的,有“滑竿”(两根竹竿绑上一把椅子)抬着老人的,清一色的白帕帕儿(头巾),身穿“家机布”(自家织布机织的布)蓝布衫,脚蹬鞋底有爪爪(防滑钉)的棉鸡婆鞋。在人群中,只见祖镜公背着背篼,威风凛凛,精神矍铄,一只手牵着小孙子大明,一只手拄着拐杖,在前面大步探路。后面三个儿子一人挑着80多斤重的担子。三个媳妇背着背篼。担子和背篼里装着生活必需品,吃的、用的、穿的。在祖镜公的背篼里,装的是族谱。

“水有源,木有根;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哪怕走到千万里以外,都不会忘祖。有了它,可以使远在千里之外的子孙后裔,依然保持与故乡宗亲的血缘和心境上的联系。一路上公小心翼翼地带着它,生怕有所闪失。

泸州百家姓源流考:堪比“长征”的泸东罗氏先祖入川轨迹

可惜“吾族自仲华公冒姓罗氏,易刘而罗,籍湖南已历九世。祖镜公迁蜀(1707)又历十一世(从“祖”到“绣”)共两百多年,老谱无存。唯前清道光十二年(1832)堂伯祖朝佐(七大房长房)昌修,及后同治十年(1872)堂兄凤起篹修…具世次苦心孤旨,不惮谘求,手录所传,犹留原稿,垂数十年”(老族谱序言),终保存了主要文献数据。

公入川若干年后,湖南老家的人背着刘君四郎的木头人像和湖南族谱,终于在川泸合谱,找到了同宗。
有的移民背篼里除了族谱而外,还背了“祖骸”(先祖的遗骸),入川迁葬。他们这样做,一表不忘根本,二便年年祭扫。

泸州百家姓源流考:堪比“长征”的泸东罗氏先祖入川轨迹

山寨废墟

云贵高原,横断山脉南北走向。公们是由东往西入川的。这条蜿蜒盘绕在崇山峻岭山路上的小道,势必成了横亘在他们前进路上的一道道拦路虎。众所周知,贵州“天无三日晴(气候多变),地无三尺平(多山),人无三分银(贫穷)”。

泸州百家姓源流考:堪比“长征”的泸东罗氏先祖入川轨迹

罗老师说,或许,冥冥之中祖镜公有意要考验他的后裔吧,他67年文革“步行大串联”就走过这条路。时间也是从头年的12月,走到第二年2月。不过,方向刚刚相反,我们是从四川走向湖南。记得是12月的一天午饭后,我们从从泸州小市上码.出发。沿泸永公路,第一站走特兴、兆雅、石马、云锦、立石,经永川、江津、璧山、白市驿、山洞,到重庆,看渣滓洞、白公馆、红岩村。第二站走川黔公路,从重庆南岸海棠溪往南走,过綦江、赶水、.松坎、桐梓、翻娄山关,到遵义,看遵义会议展览馆。(后来听有的人说走的是泸州、赤水、习水到遵义的。)


泸州百家姓源流考:堪比“长征”的泸东罗氏先祖入川轨迹

罗老师与初69学生石建摄于遵义会议纪念馆。

第三站由西向东横穿横断山脉,从遵义到湄潭、铜仁,打算再翻过贵州湖南交界的雪峰山,到湖南湘潭去看红太阳升起的地方——韶山冲。可惜到了铜仁,中央文革就宣布停止“步行大串联”,只好打道回府。从泸州出发时,我带着近十个初67、68、69级的学生。

泸州百家姓源流考:堪比“长征”的泸东罗氏先祖入川轨迹

与九个学生留影遵义会议纪念馆

罗老师回忆道:之前多走公路、铁路。从湄潭,到铜仁,为了赶路,放弃公路,我们专走小路、山路。这才亲自尝到了祖镜公和各位先祖爬山涉水,栉风沐雨,千里迢迢,来川的千难万险。当时我(罗老师)二十几岁,和孩子们每天要走70里山路。天刚蒙蒙亮就要起床,打豆腐干铺盖卷,打绑腿。

早饭后,出门就见山,45度的陡坡。路况好一点的有几块黑色油光石铺地,路况差一点的就只有人踩出来的脚窝。空手走,爬一段路都要歇一歇,扛着红旗,端着毛主席像,背着铺盖卷、挎包、水壶,就感到很累。外面寒风凛冽,周身大汗淋漓。

泸州百家姓源流考:堪比“长征”的泸东罗氏先祖入川轨迹

祖镜公是背着60多斤的背篼的哟。爬哟爬,爬哟爬,眼见得就要爬上山顶了。往上一看,哎哟,我的妈呀!才上了一道坎,还有座山在前面等你呢!又往上爬,又上了一道坎。后来干脆不看,硬着头皮爬。快到中午,总算到顶了。一屁股坐在路边石头上直喘气,说不出话来。

往上看,光秃秃的山巅巅,寸草不生,“刺破青天锷未残”撒。往下看,几十里方圆之内,荒无人烟。只见得,在陡峭的山坡缝里,有一两小块土地。土里长着稀稀落落几根包谷、高粱。半天不见个人影。吔!前面要出白骨精了啊!我们已经像诸葛亮一样“深入不毛”了。

泸州百家姓源流考:堪比“长征”的泸东罗氏先祖入川轨迹

歇息了一阵子,汗水干了非得走人不可,不然,山风一吹就要打冷颤。从地下爬起来时,哎呀!两腿有点不听使唤,麻木的。走,天黑前必须到达下一个接待站。一路又踢踢絆絆,下坡坡、下坎坎、跨沟沟、转弯弯。头晕眼花,两腿发软发麻,到后来,腿都不是自己的了。一不留神,踩虚了脚,连人带随身东西乒乒乓乓滚下去。还好,路边的荆棘拦住了人。

冬天衣服穿得厚,没伤着。含着泪水爬起来,一跛一跛地走。“上坡脚干软,下坡打闪闪”嘛。当年祖镜公,六十五岁的人,身背五六十斤重的东西,无法想象他是怎么走过来的啊。到了接待站(人民公社或场、镇革委会临时办的,专门接待红卫兵—毛主席派来的客人),吃饭、烫脚、打开铺盖卷睡觉。脱掉解放鞋烫脚时,才发现脚上打起了几个大血泡,痛得喊爹喊妈,用针刺破、挤血水、上药。完了倒头进入梦乡,满身的串联虫(虱子)都顾不上去捉。年轻人,累了一天,瞌睡好。

泸州百家姓源流考:堪比“长征”的泸东罗氏先祖入川轨迹

而祖镜公们却没有这么好的福气。浩浩荡荡的移民大军,走在山路上。“扶老携幼,千百为群,到处络绎不绝。不由大路,不下客寓,夜在沿途之祠庙、岩屋(洞)或密林之中住宿,取石支锅,拾柴作饭。遇有乡贯(当地的同乡人),便寄住。写地开垦,伐木支椽(房梁),上覆茅草,仅避风雨……”。在山路边临时搭个茅草棚棚,遮风避雨而已。

“天无三日晴”的贵州,气候多变,冬天也有时突然雷鸣电闪,大雨倾盆,更多的时候天一阴,下起鹅毛大雪,冰冻封山。山路一旦结上了薄薄的一层冰,(当地人称“桐油凌”),就惨了。躲在这种路边临时搭的茅草棚里,进不能进,退不能退,陷于饥寒交迫的处境。只有等到太阳出来,或大风刮过,冰雪融化,才能继续走。有的老人、病人拖不下去,倒毙路旁,只好就地掩埋,等入川安顿好后,再来取骨迁葬。

泸州百家姓源流考:堪比“长征”的泸东罗氏先祖入川轨迹

祖镜公们吃的可能是干粮。什么干粮呢?现已不得而知。肯定是能一两个月保存不坏,又很容易煮食的快餐。我大胆猜,是不是我们五六十年代家里还在吃的传统“快餐”——炒面?这东西就是把米磨成干米粉,放到锅里用少许菜油炒成金黄色的熟干粉。要吃时,开水一冲,搅拌成黏糊糊,加点盐或糖就可填饱肚子了。我们现在还在吃的黄粑、粽子呢?是不是祖镜公们一路带到四川来的?

泸州百家姓源流考:堪比“长征”的泸东罗氏先祖入川轨迹

为了补充长途跋涉、大量流汗所消耗的盐分,随身携带点盐,是必不可少的。而最方便不过的是,带上普通农家腌制的腊肉、盐蛋。四川著名作家艾芜在自传体小说《我的幼年时代》中说,他的先祖在上川路上,“沿途没有什么好东西吃,同时也缺乏盐,一块泡得很久业已黄白不分的盐蛋,每顿饭取出来,拿筷子尖沾点咸味尝尝,就这么样一块盐蛋在路上吃了一个多月”。好多民间传说,都说他们的祖先,只带了个咸蛋,就要吃到四川。只带了一袋白米,也要走到四川。

经过近两个月左右的苦行,他们终于到达泸州东部的凤仪乡(今云锦、立石一代)五通场!等待着罗氏族人的新的征程则又开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