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滑縣民間故事:司馬光祈雨


河南滑縣民間故事:司馬光祈雨

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 年)秋,司馬光正式服喪滿,出任武成軍判官,仁宗慶曆五年(1045 年) 夏,司馬光以武成軍判官的身份,出任韋城代理知縣。

一件棘手的事情擺在司馬光的面前:此年夏末,韋城已經很久無雨,田裡的莊稼都乾死了,因為墒情不好,根 本無法補種,倉庫幾乎沒什麼存糧,老百姓的生活成了問題。按照當時人們的思維習慣認為這是龍王降怒。司馬光現在是一縣之長,他必須為百姓的生存負責,想出解決的辦法。當時的科學技術還無法完成人工降雨;可行的辦法顯然只有一個,那就是備些酒食,去向龍王祈雨。

仁宗慶曆五年(1045 年)的這個夏末,韋城代理知縣司馬光率全縣官員百姓,到豢龍廟,向廟中所供奉的龍王求雨。在那篇祈雨文裡,司馬光的史學專長得以發揮,他先歷數龍王的家世:“昔者聖王設官分職,畜擾(馴養)神物以為人用,後世喪業,神寔( 通“ 實”) 繼之,知龍嗜慾(音玉,慾望、嗜好),服事夏後,王嘉神勞,胙以此土。” 接著指出,目下的這種狀況實在已是龍王的失職,繼而向龍王具陳利害:“民實神主,神實民休;百姓不粒,誰供神役? 邑長有罪,神當罰之;百姓無辜,神當愛之。

天有甘澤,龍實司之;以時宣施,神寔使之。 槁者以榮,死者以生,旱氣消除,化為豐登,然後自邇及遠,粢盛( 音茲呈,盛在祭器中的穀物)牲酒,以承事神,永永無斁(音譯,厭棄)。” 司馬光為韋城的百姓求雨,但也像一個盡職的臣子一樣,想辦法使龍王明白,天旱對龍王自己也實在沒什麼好處。

司馬光向龍王祈雨,龍王是否恩賜甘澤,沒有查到史料,司馬光作為封建官吏在崇拜神主宰世界的年代竟能捨己為民,其精神難能可貴。 我們從本故事的另一方面,則證實了至少在北宋時期,韋城縣的豢龍廟還存在。 豢龍廟存在,豢龍則確有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