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疫情发生后,这些产业可能快速发展


经济发展与疫情防治并不冲突,疫情发生后同样有对中国经济积极的一面。中国的服务贸易逆差较大,以旅游业为例,逆差接近1000亿美元。从这个角度来说,对国外的经济影响较大。如果疫情把许多中国的游客留在国内进行消费,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将是正向的。同时疫情也刺激了防疫和生活必需品消费。除了口罩、医用物资、防护产品、抗疫药品的消费明显上升外,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呈现明显上升态势,一些本来积压的生活日用品,也成了各地民众的抢手货。

疫情当前,首要任务依然是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扩散,但在抗疫同时可以适当采取稳预期、稳消费措施。加大疫情的防控,尽可能地减少疫情地扩散,缩短其持续时间,依然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但在防控疫情的同时,也可以适当采取一些措施防范金融市场的过度波动和经济的快速下行。具体措施上,一方面有必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优势,在进一步公开信息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疫情及经济走势的预期引导,避免预期混乱可能导致的经济秩序尤其是金融市场的波动;另一方面,在疫情高发期,可以适当支持电商、物流等企业有序开展业务,在疫情高发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物资的平稳运输,促进居民部门消费。当前网络消费占我国社会零售额的比重已经高达20%,网络消费的快速增长可在一定程度上缓冲消费下行。

其次,确保必要的物流畅通,应制定明确标准,保障交通基础设施畅通。同时,高度重视物流运输行业的关键作用,在坚持防控疫情标准的情况下,物流运输业应尽早复工、恢复正常运转,且在疫情完全得到控制、物流瓶颈完全打通之前,不宜大规模实施总量刺激。

第三,加强制造业、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重点领域信贷支持。金融机构要围绕内部资源配置、激励考核安排等加强服务能力建设,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支持力度,要保持贷款增速,切实落实综合融资成本压降要求。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款。

第四,提供充裕的临时性短期融资,为疫情冲击较大行业的困难企业提供周转资金。尤其是对因疫情冲击陷入困境的民营企业,要帮助其稳住资金链条、渡过暂时难关。

第五,支持开发性、政策性银行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要结合自身业务范围,加强统筹协调,合理调整信贷安排,加大对市场化融资有困难的防疫单位和企业的生产研发、医药用品进口采购,以及重要生活物资供应企业的生产、运输和销售的资金支持力度,合理满足疫情防控的需要。

第六,刺激带动防疫专业企业的发展,也为今后中国市场培育一批颇具实力的防疫重点企业,为未来中国应对疫情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第七,促进医疗、生命健康产业得到新发展空间。健康产业本来就是消费升级的重点领域,通过这次疫情公众对健康意识将进一步提高。在这个领域如卫生防护、医疗保健、运动等发展空间会进一步打开。

第八,加快新支柱产业培育和“新基建”建设。例如,大力发展办公自动化、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适应5G、智能网联汽车、量子通信、电子商务、在线医疗、远程教育等产业发展需求。同时,加快构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以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支撑产业及社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发展。

第九,加速智慧城市、智慧公共服务、智慧医疗等向更智能化、智慧化发展。从本期疫情人员控制上,我们还做不到对同车次人员的跟踪,或者疫情“点对点”通知。可见,我们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在城市级别,我们的交通数据、医疗数据等之间并未打通。此外,智能制造不仅仅是国家倡导的方向,智能制造对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功能将进一步强化。在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缓解人工短缺,应对疫情期间应对生产,企业将加大机器代人,一批无人工厂、无人车间会不断涌现。因此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市场对于智能产业的需求将会出现巨大的增长。

第十,促进电商为代表的新经济进一步深化发展,随着5G布局,泛互联网产业迎来第二次春天,同时网络企业将对非互联网领域的进一步重构,网络信息技术将与传统行业业务深度融合,催生新技术、新服务业态发展的新机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