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前,专家不应该有“口误”而应该有静心

在9日晚的湖北省第19场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组专家陈焕春表示,“分析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属于SARS冠状病毒。”

这一表述随即引起热议。“教父级”专家钟南山院士接受采访表示,SARS冠状病毒是一个专有名词,是专门指急性呼吸综合征的病毒,它(与新型冠状病毒)不是一回事,这两个(病毒)是两回事,“2019新型冠状病毒是另外一种病毒,都是属于冠状病毒。”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所所长许文波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也表示,“新型冠状病毒是一个新的病毒,不是SARS病毒”。陈焕春院士在发布会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型冠状病毒属于SARS病毒的表述,“可能是口误或者有一点错误”。

在这个方面,或许存在学术上的争论,莫衷一是。但我们这里要说的是,在防控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的形势下,作为专家,尤其是处在重要位置的专家,出口一定要谨慎,其发言对防控疫情及社会整体都具有广泛影响,决不可以存在所谓的“可能是口误或者有一点错误”。这方面的教训已经不胜枚举。

在对疫情采取严控措施之前的上月中旬,疫情已经非常严重,但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李刚公开表示,目前综合判断,对本次的疫情初步印象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力不强,不排除有限人传人的可能,但持续人传人的风险较低。随着各项防控措施的实施与落实,疫情是可防可控的。此前也有国家级的专家撰写论文指出了“可防可控”。李刚要职位有职位,要专业有专业(主任医师),也可以说是专家,但他发布的“疫情是可防可控的”的言论给今后疫情防控造成的影响大家有目共睹。

其后还有各种专家的各种言论出来。比如,有的专家称双黄连可以抑制新冠病毒,随即引起人们对双黄连产品的抢购。在昨日,李克强总理到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考察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工作。科研人员告诉总理,目前有效药筛选已取得积极进展:从全球2000多种药物中筛选出30多种,进而通过细胞实验从中又筛选出效果比较明显的几种药物,其中一种药物通过体外细胞实验表明,可抑制病毒复制,另外两种已启动临床试验,其他正在加快研究中。

疫情当前,专家不应该有“口误”而应该有静心
疫情当前,专家不应该有“口误”而应该有静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无疑是最权威的机构之一,但其科研人员出言十分谨慎。这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很难想象,当初向社会公众推介双黄连的所谓专家是否具备这种科学的态度。

专家为何有“口误”,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在媒体的追问下,不得以有所表示,说几句话,被媒体引用进而放大。这样的专家有点“无辜”。同时,也包括有的专家对自己所在的领域并不熟悉,因为形势需要被推到了前台。“因为我是代表整个湖北省(科研)攻关,我是把他们的这些成果综合起来讲的”,“有些材料也是他们提供的”。陈焕春的这番话很值得反思。作为一个院士,作为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组专家,位置十分重要,话语权非一般人可比,影响力也非同一般,难道可以以别人提供的材料说话?

还有一种所谓的专家,为了自己的特定利益而说话。这种情况在当下网络十分发达、信息十分透明的情况下,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古语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但前面还有“净口”两个字。“净口”不是不说话,而是深思熟虑后再说话。在当前疫情依然严峻的情况下,这是对专家提出的更高要求。

李克强总理到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考察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你们是在与时间赛跑,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科学防控至关重要。药物研制要尊重科学、遵循规律,把安全性和有效性作为根本标准。早一天发现有效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这个病毒就不可怕了,就能给全社会一个“定心丸”。

这个“定心丸”需要真正的专家静心努力。历史,也不会忘记他们。

(作者系第一财经评论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