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的王家和谢家谁的势力更大?为什么?

四哥聊历史


不给时间限制,而问势力大小,都是耍流氓。

这个问题我们得分几个部分来回答。

1、王谢是谁?分别出了哪些代表人物?

王谢是指东晋时期王氏和谢氏两个顶级姓氏,看清楚了,我这里没有说是两个顶级门第,因为这里其实是三家,王家分别为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而谢氏则是陈郡谢氏。这两个姓氏与东晋朝廷相伴始终。在东晋的朝廷上,皇帝司马做,权臣轮流来。东晋开国的时候,作为西晋皇室远支的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渡的中原顶级门阀琅琊王氏的帮助下,再加上江南的土著士族的协助下,终于在建康建立政权了,史称“东晋”。因为琅琊王氏有拥立大功,所以琅琊王氏从东晋一开国,就处在权力的顶层。有拥立之功的王导甚至被司马睿硬拉着要一起坐龙椅,不过在王导的死命推辞之下,才没有真的坐上去。随后,王敦就因为司马睿开始对王氏家族的权力开始掺沙子,挖墙脚而起兵造反,司马睿也因此而抑郁而终,虽然后来王敦叛乱被平灭,但是琅琊王氏在东晋政坛上的地位却没有什么变化,王导甚至都被尊称为“尚父”了。那个时候,陈郡谢氏还是一个被人视为“新出门户”的二等士族呢。

王导晚年的时候,东晋政坛开始发生变化,晋成帝时,庾亮以帝舅之尊开始掌握朝廷的大权,东晋朝堂上势力最大的开始变成颍川庾氏,王导被排挤。但是很明显的,王导是不甘心这种排挤的,于是王导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包括在苏峻之乱中的操作,将庾亮踢出了中枢,从而自己重新掌权。这之后,王导只跟郗鉴联合起来,一直到死,都没有动摇过他手中的权力。

王导在成帝时去世。他死后,来自谯郡龙亢的桓氏开始上台掌权,桓温已经差不多把皇权看成了自己的掌中之物了,所以这时候,东晋政坛上的最高权力者既非王氏,也非谢氏,而是谯郡桓氏。

等到桓温去世之后,陈郡谢氏开始上台,先是和琅琊王氏的王彪之联合,把桓温拖死,然后在淝水之战后达到了权力和声望的巅峰。这个时候,陈郡谢氏的势力明显的要高于琅琊王氏的势力。

陈郡谢氏在谢安、谢玄叔侄去世之后,开始走向沉寂,这时候另一支王氏开始崛起,这就是太原王氏。太原王氏虽然一直都是一等一的高门,但是在东晋前期一直处于蛰伏状态,直到这时候,才以外戚的身份进入中枢,以王坦之为首,开始掌握朝政。这个时候,太原王氏的势力又要高于陈郡谢氏了。

2、东晋政坛上为什么会有王谢这样的大族存在?

这个要从东晋开国说起了。怕一不小心说多了,简单来说吧,就是东晋的开国皇帝在江南的根基太浅,他必须要依靠世家大族对他进行保驾护航,既然需要人家的实力,自然就需要让渡出一部分的权力和财产。所以这些世家大族在南方广占田地,所以葛洪在《抱朴子》里面就说到: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也正因为世家大族有了这些东西,才有跟朝廷叫板的底气,比如王敦叛乱,比如桓玄叛乱等等,都是基于此原因。

3、那为什么最后却落得个“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了呢?

东晋朝廷的这种君臣共治的形态,实际上是封建皇权的一个变态,它并不是常态。常态是君为臣纲,也就是说皇帝一个人乾纲独断,底下的大臣只要去执行就可以了。所以,这种变态是不可能持久的,一旦有哪怕一点点的机会,皇权也会要拿回属于他的那份权力,进行独占,独享,而不是与人共享。所以到了东晋末年,晋孝武帝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收回皇权了,只不过孝武帝死于意外,而在孝武帝之后,东晋的皇室已经走向衰弱,没能完成这个历史任务。后来以军功崛起的刘裕则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任务,那些世家大族虽然有经济特权,却没有了政治特权,或者至少,政治特权已经被削弱了。世家大族也就越来越不吃香了,随着南朝的结束,隋朝的统一天下,住在乌衣巷中的“王谢”士族也就都烟消云散了。


老庄说故事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出自刘禹锡的名诗《乌衣巷》,其中王谢是指两个世家大族,指的是东晋时期的东晋时以王导为主的琅琊王氏和以谢安为主陈郡谢氏。

王谢两家,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都是非常牛掰的名门望族。东晋时期门阀林立的,王谢两门的尊贵地位也无人可及。究竟谁更胜一筹,就要看一看他们的底蕴和胜景了。比较之下,应该是王家更有势力。

01.王家的底蕴和胜景。

王家在东晋时期,以王导为主要领导者,王导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父亲,王家是诗书传家的典型世家大族。据说最初来源于周王室,从秦汉开始,历经七百年,直至东晋,担任宰相之位的近百位,成为驸马和皇后的加起来也有七十余位,在历史上非常显赫。

秦朝的时候,王翦、王贲父子为始皇帝统一六国立下汗马功劳,全部封侯;汉朝时更是宰相、三公频出,无可比拟;到了东晋时期,司马睿登基之时,就曾说过“王与马共天下”,这种殊荣与影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王贲的长孙名为王元,王元的曾孙名为王吉,王吉是西汉时期的谏议大夫。王吉为王氏定下了6字家训“言宜慢心宜善”,从此琅琊王氏历经千年而不衰,《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琅琊王氏自汉谏议大夫王吉以下,更魏晋南北朝,一家正传六十二人, 三公令仆五十余人,侍中八十人,吏部尚书二十五人。”

02.谢家的底蕴与胜景。

相比王氏家族的源远流长,谢氏家族的历史稍显薄弱,真正有史可考的第一人是曹魏齐王芳时长安典农中郎将谢缵。他虽然当时所任的官职不高,但是却为曹魏集团掌握有人力和物力大权,又在曹魏的权力中心工作,为谢氏家族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谢氏到了东晋中后期,传到了谢安、谢万、谢玄等人的时候,迎来了最辉煌荣耀的阶段。首先是谢安当上了东晋的宰相,其兄弟子侄谢尚、谢万、谢玄等人,垄断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手下兵强马壮,司马皇族成了谢家的傀儡政权。

特别是震铄古今的“淝水之战”,更让谢家的名气一时无两、无限荣光,成为了东晋时期最牛掰的世家大族。也因为此战,谢安等4人同日封公,鼎贵无比,不仅获得了应有的奖赏,而且还使家族的一流门阀地位得以确立。

03.从东晋到南朝,世家排名始终是王谢袁萧。

从东晋到南朝的世家大族,始终有一个排名“王谢袁萧”,王家就是琅邪王氏,谢家就是陈郡谢氏。这个排名,就是按照当时各个家族享受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特权确定的,连皇族也望尘莫及。

四大世家可以说在东晋和南朝比皇族的势力不遑多让,甚至可以左右朝政,主导王朝更替。但是终究抵不过历史的脚步碾压,再强大的世家也有力有不逮之时,最终只能落个“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结局。这是历史的必然。

04.结语。

综上所述,还是琅邪王氏的势力较为强大,并且在东晋和南朝时期,除了谢安、谢玄时期让谢家名声鹊起,其他大部分时期,谢家总是在王家的后面追随。总之,以历史底蕴和胜景考量,还是谢家总是没有王家牛。

但是,那都是历史了。就像刘禹锡所说的一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历史的烟云中,任何强大的世家,也没有传承不灭的时候。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阅尽千山观沧海



这是史上最具权势的的两大家族。

王家与谢家,无论是哪一家,都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士族大家,甚而王家还一度被皇帝老儿奉为可与之相并坐天下的家族,所以史上才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仅从这一个小小的侧面,也可以管窥出王家与谢家的威势赫赫喧阗夺人。

王家,是以王导为主的当时之大家。发源于王祥一支,到了王导这里被光大到了极致,成为了当朝首辅,天下臣子惟其马首是瞻。就连皇帝老儿也要看他们的脸色,给他们一些面子。

但是王家也并非都是一路绿灯的红到发紫,也有败麦城走背字儿的时候。比如王导的足兄王敦就给王家惹下了塌天大祸,他的狂妄无知扯旗造反,让王导和一族人等受尽了皇族和士族的怀疑猜测,一家人颤颤巍巍战战栗栗恭肃于皇室之外而胆战心惊,生怕一家人就此遽招灭顶之灾,死无葬身之地。

但王家也出了史页上流芳千古的人物,比如千古书圣王羲之,就是王家的后人,誉享千秋,粉墨丹青。


谢家,则是以谢安为主导的当世望族,一样都是皇帝的身边人,主宰了朝堂和天下。要不是谢安拼死力以少胜多保住了皇家天下,司马氏早就成了前秦苻坚的桌上肉盘中餐,谢安以区区八万人马硬是挡住了苻坚的八十万大军,这在那个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交战中是多么的伟岸与潇洒。却不知谢安早已汗流涔背,连走路都下了死力,竟然一脚卡在了门槛上,把鞋齿都卡掉了。

这样的两大家族,都对皇室有拥戴之力和拱卫之功,功昭日月,勋如参商。

他们的名望此消彼长,都是无可企及的当世之隆贵,不过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时之间成就了帝王也造就了自己。

所以刘禹锡才有了这首千古流传的著名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若真的论起来两家的势力,都在此消彼长之间,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

图片来自网络


龙吟148119260


🍎半斤八两、旗鼓相当、不相上下、平分秋色、棋逢对手…这些词来形容王谢PK结果最合适,原因如下: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的王谢是指东晋时期的王导和谢安两大家庭。在东晋时期,王谢两家不仅是官场上的两个家族,更是主导书法地位的两大家族。

🍏王导是王羲之的叔父,也是王羲之的书法老师,他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早年与琅玡王司马睿关系亲近,后来拥立司马睿为东晋元帝,由于王导的贡献,深得司马家族信任,历任三朝元老,位高权重。王导书法以行草最佳。他学习钟繇、卫瓘之法,而能自成一格,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有草书《省示帖》、《改朔帖》传世。据传,著名的钟繇的《宣示表》当时就在王导的手中,深悟其法,后传给王羲之。

🍎谢安也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与王羲之关系要好,他们经常游山玩水,颇有文人斯雅与风度。谢安是有隐身资本的,他出身名门,父亲谢裒官至太常,这让他从小就有机会结交到很多权贵,比如宰相王导,名士王濛。后来由于历史原因,谢安带领东晋将士击败苻坚九十七万大军,在淝水之战中立下了大功,成为东晋时期的政治明星。谢安擅长行书,其书法“山林妙寄,岩廊英举,不繇不羲,自发淡古。”(米芾)谢安的书法是从王羲之那里学来的,所以就有师出一门的风格。公元353年王羲之在写《兰亭序》时,其中就有谢安等41人在场。


东门雷晰22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句诗出自唐代,刘禹锡“乌衣巷”的一句。感叹“王谢”故居荡然无存。他们两家谁的势力大呢

王家在东晋早期是第一家族,当时南下的北方士族,可能只有琅琊王家是整个家族南下的,其他家族很多都是多方投注,力量就分散了。

王敦作乱,王家的的力量大衰。在王敦作乱后,真正的大权在陶家郗家庾家手上,王家的力量主要来自几个方面:一个是大量子弟,这些王家后代虽然不掌重权,挂的官职都不小;当时是庄园经济,每个庄园都意味着大量的土地和依附人口;王家盘根错节的姻亲世家。琅琊王家真正牛的其实就二十多年,后来一直不在权力中心。

谢家一直是抱王家大腿的,谢尚任职豫州后,谢家算爬起来了,不过也算不上大家族,谢家真正进入顶级家族是谢安时代,那已经算东晋后期。



lxl加油相信自己


功劳簿里见真章

说起东晋的建国,就不得不提起一个人,他就是琅琊人王导。孩提时代的王导与同龄人相比,思维反应速度总是慢半拍,在许多长辈忽略他的时候,同乡的高士张公却对其父耳语道:“令公子命中有大富大贵之相,你要悉心教导才好。”几年之后乏善可陈的王导继承了祖父的爵位,若不是好友刘实推荐他去做东海王司马越的参军,他的才能就会被淹没,更不会遇上伯乐司马睿。

事情分两面说,王导做参军不表。单说司马睿的遭遇,他出生在咸宁二年的洛阳,15岁继承了王爵——琅琊王。彼时正是西晋八王之乱的集中爆发期,哪怕司马睿抱着中立的态度,还是无辜被卷入了战争。元康二年他跟着叔父安东王司马繇起兵,讨伐成都王司马颖,悲凉的结局是在汤阴损兵折将,叔父被杀自己只身逃走。有道是无情却是帝王家,司马睿一路狂奔就怕被捉。殊不知河阳的守将,早就接到司马颖的命令,把口袋扎牢静等司马睿往里钻。果不其然司马睿落入陷阱,命不该绝的他得大善人宋典拉了一把。

——东晋开国元勋王导「276——339.9.7」

眼瞅着前半辈子待的地无法再待,只得回到自己的封地琅琊。而另一边东海王司马越在王导的辅佐下是如鱼得水,不费吹灰之力就攻占了下邳。此地是司马睿回封地的必经之路,也是两人首次相逢的地点。雄才大略的司马睿,心里揣着恢复太康之治的梦想,可惜无经天纬地之人辅佐,有了王导的帮助那是如虎添翼。

窗外的寒星点点,屋内人促膝长谈。王导分析道:“国家自从八王之乱以后,内迁洛阳的胡人已蠢蠢欲动。一场浩劫在所难免,因而中原不是你我施展抱负的地方。但南面的荆、扬二州,却是富庶的世外桃源。”听完王导的话后,司马睿犹如茅塞顿开。

就这样王导陪着司马睿去了江南,此时的江南是个极其注重名气的社会,其中尤以纪瞻、顾荣、贺循最甚。为了抬高司马睿的身份,王导找到他的哥哥王敦帮忙。上巳节的那一天,司马睿坐着马车在前,王导两兄弟骑马在后。窃窃私语的人们都在议论,王敦前面的那人是谁啊?而纪瞻、顾荣、贺循跪在道路的一旁。由此开始,司马睿树立起了威望。

——东晋开国帝王晋元帝司马睿「276.5.27——323.1.3」

和王导的预言一样,永嘉年间洛阳被胡人攻破西晋宣告灭亡。中原的名门望族纷纷逃至江南,其中桓彝、周頭两个人较为出名。当他俩到达建康后心一沉,再想起十里繁华的洛阳,悔意油然而生抱怨道:“我辈逃至江南躲避灾难,是因为他的繁华不输洛阳,如今看来是走错了地方!”一心一意想吸纳他们,为新创的东晋王朝效力。在听到他俩的对话后苦劝:“建康是座虎踞龙盘的城池,虽然比不上洛阳的流光溢彩。但他却藏着很多拼搏的机会,只要诸君愿和我一起拥戴司马睿,那么前程似锦不是梦。”一番肺腑之言,为东晋吸附了众多的人材!

有一句话叫“万事开头难”,虽然谢安在八公山上,挫败苻坚的前秦八十万大军。但我个人认为王导的贡献,还是比谢安的大。原因在于失去王猛帮衬的苻坚,在淝水之战爆发前就已败象层现。

退休生活谁惬意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评价谢安,我选用的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即使有淝水之战的盖世功劳,可也改变不了谢安掣肘的命运。先是是有桓温的捣乱,后是有司马道子的挑衅。最终导致谢安躲在广陵的步丘,孤苦无依在66岁时含恨辞世!

——东晋名臣谢安「320——385.10.12」

与谢安凄凉的结局不同,王导的晚年过得是惬意洒脱。在勘定其兄王敦之乱后,司马睿并没有迁怒于他,反而是安排他为托孤大臣。更优厚的待遇在后面,咸康五年王导病逝,享年64岁。晋成帝为他停止上朝三日,还特意命鸿胪寺为他操办丧事,其规模按照西汉博陆侯的来,待到下葬之际另外赐予九游辒掠车、黄屋大纛、鼓乐手等物陪葬!

之所以举王导、谢安二人的例子比较,是因为他二人是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的代表人物,从生前立下的功勋、死后获得的荣耀来看,我认为王导比谢安多了份幸运,也间接拉开了二人在权势上的差距,顾王导强于谢安!

——END——


惜缘小历史


当然是王家比谢家势力大。

“旧时王谢堂前燕”一句中的“王谢”是什么意思?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王谢是指东晋时期的王导和谢安两大家庭。在东晋时期,王谢两家不仅是官场上的两个家族,更是主导书法地位的两大家族。

王导是王羲之的叔父,也是王羲之的书法老师,他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早年与琅玡王司马睿关系亲近,后来拥立司马睿为东晋元帝,由于王导的贡献,深得司马家族信任,历任三朝元老,位高权重。王导书法以行草最佳。他学习钟繇、卫瓘之法,而能自成一格,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有草书《省示帖》、《改朔帖》传世。据传,著名的钟繇的《宣示表》当时就在王导的手中,深悟其法,后传给王羲之。

谢安也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与王羲之关系要好,他们经常游山玩水,颇有文人斯雅与风度。后来由于历史原因,谢安在淝水之战中立下了大功,成为东晋时期的政治明星。谢安擅长行书,其书法“山林妙寄,岩廊英举,不繇不羲,自发淡古。”(米芾)谢安的书法是从王羲之那里学来的,所以就有师出一门的风格。公元353年王羲之在写《兰亭序》时,其中就有谢安等41人在场。


明宇231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

朱雀桥:在朱雀门外秦淮河上.今南京城外.

花:此为开花之意.作动词.

乌衣巷:对朱雀桥,晋王导、谢安居处.

王谢:具体指东晋时王导和谢安,左右朝廷的两姓豪门望族.

【简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这首诗据说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自有其深意所在.

这一句话,概意是说:以前这些燕子是飞停在王孙贵族门,如今因为这些家族没落了,门庭冷落,这些燕子现在都飞到了寻常百姓家的屋檐下筑巢.诗人看到旧时盛极一时的家族没落的门第,感觉到了苍凉,不由得生出感叹,世上没有永远长盛不衰的门户,瞧瞧这些燕子都知道那些家族已经没落,而转飞入寻常百姓家,何况曾经住在这里的边的王孙公子呢.



謀略国学


王谢:具体指东晋时王导和谢安,左右朝廷的两姓豪门望族

王导是 东晋初年的宰相,权势显赫,威震朝野,当时有“王与马(指晋帝司马氏)共天下”的歌谣。成语中有“新亭对泣”,表示思念故国的意思,就是说的王导的故事。一次王导与北方逃难过江建立 东晋的同僚在南京郊外新亭(又名劳劳亭)饮宴。座中周侯岂页叹息地说:“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发出了山河沦陷的感叹(当时北方领土沦陷在匈奴人刘曜之手),于是在座的宾客都 相视流泪。王导见此情景,愀然变色地说:“当共戮力王室(勉力国事),克复神州(收复中原失地),何至作楚囚相对(何至于那样没有出息作当年被俘的楚国囚犯那样相对哭泣呢)?”王导 的话慷憾激昂,批评了在座同僚消极悲观的情绪。虽然只有这么简短的几句话,却把王导为人鹤立鸡群,见识不凡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事见《世说新语》)。

诗词中提到的“谢”,就是 谢安,别名安石,他是晋孝武帝的丞相,人称谢太傅,功勋卓著,曾一度辞官退隐浙江会稽东山,当时曾有“安石不出,将如苍生何”,足见他的威望之高。后复出主持大局,因此又有“东山再 起”的成语,表示免职以后再度掌权的意思。后秦符坚扬言投鞭可使长江断流,率领大军进驻淝水北岸,威逼东晋,朝野震恐。谢安时任征讨大都督,他从容调度,终于大破符坚、是为军事上以 少胜多的“淝水之战”。据说他侄儿谢玄从前线送回报捷书信,可是谢安得信后面上却了无喜色,对弈如故。及至下完棋返回内室,终于压不住内心喜悦,鞋后跟过门槛时折掉,他高兴得竟然没 有察觉,其镇静自若,儒雅风流,在历史上一直传为佳话。

王导、谢安与书法都大有渊源,两人都是东晋的大书法家。王导是王羲之叔父,擅长行草,《书断》称他的书法是“风棱载蓄,高 致有余,类贾勇之武士,等相惊之戏鱼”。意思是说他的草书写得既饱含棱棱风骨,又高雅而有韵致;既有武士的雄伟,又如戏鱼般的灵活娇曳。王羲之书法得以成名,与王导指点是有关系的。

在东晋书坛上,王导不仅是政治上的领袖,身居丞相职位,而且在书坛上他也是名列前矛。他闲下来就喜欢弄弄笔头,挥毫不止,他学的是钟繇、卫?笔法,即使在西晋末年、天下大乱,王 室南渡时刻,王导也没有忘记把钟繇的《尚书·宣示帖》藏在衣带里带到南方。足见他对钟繇书法的爱好了。

至于谢安,他是参加王羲之兰亭集会的一员,平日与王羲之诗酒唱和,书法切磋 。据《书断》所述,谢安学写正、草书体就是就教于王右军。《述志赋》称谢安“善草正,方圆自穷”。谢安的草书在东晋是很有名气的,有副对联写道:“谢草郑兰燕桂树,唐诗晋字汉文章” ,其中的“谢草”,看来就是指的谢安草书,又如宋代词人、书法家姜夔曾说过:《兰亭记》及右军诸贴第一,谢安石(即谢安)、大令诸帖次之,颜、柳、苏、米,亦后世之可观者。”由此可 知谢安书法、尤其行草书的知名度是仅次王羲之的了


九旭策划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

朱雀桥:在朱雀门外秦淮河上。今南京城外。

花:此为开花之意。作动词。

乌衣巷:对朱雀桥,晋王导、谢安居处。

王谢:具体指东晋时王导和谢安,左右朝廷的两姓豪门望族。

【简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这首诗据说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自有其深意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