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去世时,为何只见汉人前来吊唁,满人却掉头不顾?

闻名遐迩、享誉至今的《纳兰词》作者纳兰性德,他不是别人,正是明珠长子。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其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的母亲是英亲王阿济格之女,阿济格是皇太极之弟、多尔衮之胞兄,他老人家在多尔衮死后企图政变,后被顺治赐死。

不过,若真论辈分,康熙还得称明珠一声“堂姑父”,而纳兰性德,则与康熙算得上表兄弟关系(纳兰性德比康熙小一岁)。

纳兰性德天纵奇才,禀赋异常,其自幼饱读诗书,科举上也是一帆风顺,他17岁入国子监,18岁中举人,21岁中进士(康熙十五年丙辰科二甲第七名,1676年),可谓少年得意,令人艳羡。

纳兰性德去世时,为何只见汉人前来吊唁,满人却掉头不顾?

期间,纳兰性德曾拜国子监祭酒徐元文、翰林院编修徐乾学兄弟为师,并在两人的帮助下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一时名动京城。

当然,和他的词作相比,纳兰性德在儒学方面的成就未免要黯然失色多了。

22岁那年,纳兰性德的妻子卢氏(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因难产而死,后者悲痛之余,将其诸多悼亡词编选为《侧帽集》,此为《纳兰词》之发端。

后来,纳兰性德又著《饮水词》,后人在两部词集的基础上增遗补缺共349首合为《纳兰词》传世。

据时人云,“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可见,《纳兰词》在当时即广为传唱,为文人骚客们广泛认同。

纳兰性德去世时,为何只见汉人前来吊唁,满人却掉头不顾?

纳兰性德才华横溢是不争的事实,而尤其难得的是,他与父亲明珠一样喜欢交结汉人士大夫,尤其文坛名流,更是他的座上常客。

据记载,纳兰性德待友真诚,仗义疏财,与其来往者“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这些不肯落俗之人多为江南布衣文人,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

其中,顾贞观与纳兰性德为营救好友吴兆骞所作的三首《金缕曲》可谓清词绝唱,其中的曲折故事更是在士人中传唱一时。

最终,在明珠父子的援手下,遣戍宁古塔二十三年的吴兆骞最终获得赦免,纳兰性德与明珠也因此受到士人的极大赞誉。

更多精彩故事,敬请关注笔者康雍乾专栏:

与江南士人所不同的是,纳兰性德文武兼通,深受康熙皇帝赏识。同父亲一样,纳兰性德也是从三等侍卫坐骑,后升为一等侍卫,并多次随驾出巡,备受青睐。

有人说,曹雪芹之《红楼梦》说的就是明珠家事,其中主角就是纳兰性德;也有人说,纳兰性德早年钟情于他的表妹,但后者被选秀入宫,这就是惠妃纳喇氏。

当然,纳喇氏并非纳兰性德的表妹而是堂妹,后者为康熙生下两个儿子,一个是承庆(夭折),另一个就是皇长子胤褆。

所以,纳兰性德如果真的与康熙有过三角恋爱的纠葛,那这个表妹恐怕得另有其人了。

花边新闻暂且放下不提,这里说一说纳兰性德的结局。正所谓天妒英才,纳兰性德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时即因病去世,时年30岁。

纳兰性德去世时,为何只见汉人前来吊唁,满人却掉头不顾?

有记载说,纳兰性德在与友人游宴后偶染风寒,七日不汗而死;也有人说,这是因为纳兰性德扈从康熙东巡后,又受命考察雅克萨前线,由此染病回京而死。

而巧合的是,当雅克萨捷报至京时,正是纳兰性德的头七。

纳兰性德去世后,京师士人无不痛惜,但颇为吊诡的是,赠哀辞者均为汉人,满人却踪迹全无。

这一情景如果是真的话,或许也体现了满人同族对明珠父子偏好汉儒的不满吧。

纳兰性德去世时,为何只见汉人前来吊唁,满人却掉头不顾?

明珠的次子纳兰揆叙同样才华横溢,他曾先后担任翰林院侍读、掌院学士、礼部侍郎、工部侍郎、左都御史等要职,一向为康熙所赏识重用。

至于明珠第三子纳兰揆方,其名虽然不显,但也是好读书之人,据说于书无所不读,乃至于废寝忘食。

不过,或许因为太过勤奋,揆方不久即英年早逝,留下两个儿子,后来过继给了伯父揆叙,并在后来做上了内务府总管、侍郎等高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