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比较赏析白居易的《暮江吟》与张继的《枫桥夜泊》?

苔花文轩


#泛文化写作营#

怎样比较赏析白居易的《暮江吟》和张继的《枫桥夜泊》?

这个问题寥寥数语,貌似简单,实则不然,牵涉到唐代两位著名诗人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创作风格和表达技巧等要素,当谨慎待之。《暮江吟》和《枫桥夜泊》这两首诗既有相同之处,都是记事(咏怀)类七言绝句,又旨趣不同,在审美、意境以及情致上都有明显差异。下面将从作者背景、字词品味、画面欣赏、景物描述、意境探求和情感体味等诸方面作一分析。

一、诗人白居易和张继

同是唐代诗人,但张继是白居易的前辈,当白居易约7岁还是幼儿时,张继病逝于盐铁判官任上。但有趣的是,他们都曾在江西为官,张继任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盐铁判官,白居易任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

张继(生卒年不详,约公元715年—约公元779年),字懿孙,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二年(公元公元753年)进士。

张继诗歌特点为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有诗集《张祠部诗集》一部流传后世,而让他名垂千古的诗就是《枫桥夜泊》。

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 ,生于河南新郑。唐德宗李适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进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与元稹(唐朝大臣、诗人、文学家,白居易河南老乡)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诗魔”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相对于张继来说,白居易虽是后生晚辈,但其总体艺术成就要高于张继,因此张继相较于白居易的“存在感”又低很多。不过,在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远远“红”过于白居易的《暮江吟》。

二、《暮江吟》和《枫桥夜泊》创作背景

1、白居易《暮江吟》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党争混乱,朝政复杂,诗人白居易痛心疾首,无奈自求外任。唐穆宗(李恒)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因扫尽雾霾心情愉快,目睹红日西沉又新月东升,随口吟哦,即成佳句。这首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2、张继《枫桥夜泊》创作背景

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四年(公元755)一月,唐将安禄山和史思明反朝,发动背叛战争,即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玄宗仓皇奔蜀。这年秋天,张继亦逃往苏州避祸,在泊舟苏州城外枫桥的夜晚,被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所深深吸引,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意味隽远的传世之作。这首诗语言明快,意象活跃,意境凄清,情感丰盈,极具画面感。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三、《暮江吟》和《枫桥夜泊》比较赏析

《暮江吟》和《枫桥夜泊》这两首诗都是写景咏怀的上乘之作,但在景致赏览、意境探求和情感体味上又有稍许不同。

1、先谈谈《暮江吟》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在《暮江吟》中,白居易别出心裁,妙绝构思,提取“夕阳西沉、晚霞映江”和“弯月初升、露珠晶莹”两幅幽美的画面予以刻画,景象绚丽,夜色蒙眬,自然界的化境和内心的幻象水乳交融,极尽个性色彩,把远离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烦恼去之九霄云外,心绪释放之后的轻松愉悦之情跃然纸上。

白居易是诗坛巨擘,驾驭景色描绘与抒怀咏志之间的“文脉”链接和意象切换的功夫甚是了得,能娴熟使用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所以此诗能传颂千年。

2、再聊聊《枫桥夜泊》

限于篇幅,在此就不对字词品味、景物描写详加阐释,仅对意境的妙处进行描摹体味。

在《枫桥夜泊》中,诗人张继更是妙思喷涌,连用落月、乌啼、霜气、江枫、渔火等意象,营造出一个凄清而又壮美的意境,使得全诗如一幅美轮美奂的三水写意图,且借着这些意象黏连一个“愁”字,让整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愁”,把饱经乱离、羁旅漂泊的孤苦凄清意境臻于化境。

试想,泛舟异乡的江上,面对明月下沉,枫叶摇曳,渔火闪明,倾听乌鸦啼叫,钟声悠扬,一下子将诗人的离愁别绪和凄冷心境点染得感怀不已。在诗中,张继用密集的意象来表现凝重的意境,用疏宕的意象来表现空灵清远的意境,书法美学有“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之说,亦比较到位的评鉴此诗技法的高妙。

总而言之,《暮江吟》和《枫桥夜泊》两首诗的作者年代相近,创作背景类似,都是记事(咏怀)类诗歌的上乘之作。

我是阮军发,做过教师,当过记者,痴迷文字以及文字所表现的内容,但总不揣浅薄,喜欢写点东西乐己娱人。请条友、方家不吝赐教。

阮军发


白居易的《暮江吟》与张继的《枫桥夜泊》同样是两首绝美的千古绝唱,可从景色,意境,由写作背景所感受出不同的作者的心境。


一.《暮江吟》是人称“诗魔”和“诗王”的白居易所作。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首是白居易的“杂律诗”中的一首。

①诗中描绘的是夕阳西下时,满天晚霞映于江水中,映红了半江水。夕阳落山后,弯月初升,九月初三的新月如弯弓一样,夜色中的露珠晶莹剔透。

这里面包含了两幅绝美的景色,又契合得刚刚好,犹如两幅水墨画,匀合得天衣无缝。整个意境尽显轻松自由又恬静之感。

②当时白居易终于求得远离朝廷政治中心,看够了当时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激烈争斗。白居易自求外任,而这首诗是他在去赴任杭州刺史的途中所作,完全是轻松之感。


二.《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

在唐代诗人中,也算不上名家,但这首《枫桥夜泊》就被流传下来成千古绝唱,足见此诗的妙境。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①大致意思是月亮已落下露霜寒气满天,乌鸦啼叫,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上。

②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考取了进士。而在天宝十四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江南政局相对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逃到江南,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枫桥夜泊》里的夜色隽美,但又有一种离家的乡愁。


听听落雪天


怎样比较欣赏白居易的《暮江行》与张继的《枫桥夜泊》?

结合作者当时创作的背景以及诗句的意境,我们可以体会到,两首诗所反映出的作者的心情是不一样的。先看《暮江吟》: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写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 ,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再来看《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名胜。此诗自从欧阳修说了“三更不是打钟时”之后,议论颇多。其实寒山寺夜半鸣钟却是事实,直到宋化仍然。宋人孙觌的《过枫桥寺》诗:“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即可为证。张继大概也以夜半鸣钟为异,故有“夜半钟声”一句。今人或以为“乌啼”乃寒山寺以西有“乌啼山”,非指“乌鸦啼叫。”“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忧愁难眠”。殊不知“乌啼山”与“愁眠山”,却是因张继诗而得名。孙觌的“乌啼月落桥边寺”句中的“乌啼”,即是明显指“乌啼山”。

张继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左手品茶右手饮酒


怎样比较赏析白居易的《暮江吟》与张继的《枫桥夜泊》?

我觉得要结合诗人创作时的心境以及遣词造句进行着手。

首先这两首诗的作者皆生于唐朝,其中张继的《枫桥夜泊》创作于公元755年左右,白居易的《暮江吟》创作于公元822年,两首诗的创作相隔了近70年,两首诗的创作背景也有着根本的区别。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由于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人志士纷纷逃到今江浙一带避难。这当中就包括诗人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他泊舟来到苏州城外的枫桥,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枫桥夜泊》。

而《暮江吟》却是白居易鲜有的几篇写景的作品之一。白居易生于的唐朝已逐渐开始走入下坡路。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公元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离开朝廷前,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有机会离开对他来说,不可谓不轻松惬意,傍晚时分途经江边时,看到秀丽的风景,他便写下了这首为人称道的《暮江吟》。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作者张继创作此诗时,虽值深秋,江南水乡秋夜幽美。但我想诗人此时应该是没有太美好的心情。一叶孤舟,一个怀着旅愁的客子,又能有多么惬意的心情去品味一番美景呢!这首小诗虽然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但又无处不透露出客在异乡的悲凉和愁苦。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对比白居易的《暮江吟》,由于当时诗人心情惬意,傍晚时分到了江边后,对这江浙一带的秋景却是无比的欢喜。诗人得以远离朝堂的尔虞我诈,自然是心情轻松愉悦。这首暮色江景的诗但从字面来看确实是用新颖贴切的比喻,描绘出了深秋月夜的迷人景象。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的轻松愉悦,使得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的美好心情的表达。

月亮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诗人张继用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营造出了深秋夜里浓厚的忧郁氛围。夕阳即将落山,那一道道柔和的霞光铺在江水上,江水一半碧绿,一半艳红,竟是两种景象。诗人白居易通过傍晚夕阳斜射下的江面颜色,描绘出微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绚烂景象。一个“铺”字更是显得委婉、平缓,给人以亲切、安闲之感。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夜,实在是静得可怕,令人难以入睡。城、寺、船、钟声,结合一体,给人一种空灵旷远感觉,仿佛自己不属于这。诗人此刻应该是充分体会了孤寂之感,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这夜晚的秋景仿佛在告诉自己是多么的孤独落寞。再来看看白居易《暮江吟》中的感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今天是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连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都像稀少的珍珠一样,升起的一弯新月就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诗人用“露”和“月”视觉形象的描写,营造出了和谐静谧的感觉,犹如一幅绝妙的画卷,仿佛浑然天成,蕴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尽热爱之情。


轩窗听雨古诗文


写这两首诗时,诗人的心境是完全不同的。

先来说一下白居易的《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是真珠月似弓。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赴杭州刺史任的途中写的,这时他的心情是愉快地,他刚刚离开了那个朝廷可怕的政治漩涡。心情大好,可爱的九月初三夜晚啊!亲爱的月亮像一把弯弓,露水像珍珠一样美丽。

而张继的《枫桥夜泊》描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那个满天乌鸦的不眠夜晚,作者站在船上窗边,仰望一轮秋月,心中生出了无限的惆怅。

最有意思的是在寒山寺外,有一座作者巨大的坐像。我有幸在他怀里照了一张相片,本想能沾沾他老人家写作的灵气,可至今为止还是愚钝不化。

这就是天才和愚钝之人的区别。


收藏小齐哥


首先来看《暮江吟》

这是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绝。这是一首写景佳作。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全文如下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再来看看张继的《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通过写江南夜景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忧愁。

原文如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白话文意思是深秋的夜色,漫天遍野都是白白的霜花,月亮在西边的天际落下去了,偶尔听到几声乌鸦的惨叫,更加感到凄凉。松江岸边枫树下,停泊着几只渔船,劳苦了一天疲惫不堪的渔夫们和衣而眠。生活的愁苦挂在脸上,他们相视无言。远处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所以,综上所述,两者之间色彩搭配运用不一样(白居易色彩更加艳丽,也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表达的思想情感不一样(白居易是欣喜愉悦,张继的是孤寂忧愁)……

两首诗在我看来是平分秋色,不分伯仲,也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


宇宙闪电少女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这首诗是白居易主动要求离开京城,乘船赴杭州任刺史途中所作。

诗人选取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一半江水闪动着红光,另一半江水则显得更加碧绿。诗人善于炼字,一个"铺″字,不仅形象地展示出夕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平线的情状,而且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这种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令人陶醉,把那种喜悦之情寄寓于景物描写之中。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江边的草地上降落清凉的露水,恰似圆润的珍珠;一弯新月升起,恰似一张精巧的弓悬挂在碧蓝的天幕上,露珠映射着月光的清辉。而第三句既点明时间,又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诗人通过"露"与"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也直接抒情,将全的感情推向高潮。

这首描写暮色秋江美景,清新可爱的小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张继的《枫桥夜泊》,实际上只写"夜半″时分的景象与感受。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受过程。"霜满天″的描写虽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霜不在天而在地,但深夜舟中那种侵肌寒意却完全切合诗人的感受。

诗人接着写江枫、渔火、孤舟客子愁眠。"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和联想,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的印象。"对愁眠″,写一个泊舟枫桥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清愁,同时又隐含着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静夜里,不远处,从寒山寺传来一阵阵幽远而宏亮的钟声。"客船"羁旅之人本已有深重的愁绪,在漂泊的时空里胜寒意,此时更觉得自己的愁意与钟声遥相应和,萦绕于江天之间,盘旋不去。

此诗用白描手法,巧妙地把夜泊枫桥景物的远迈、明暗层次和谐地排列,而且将形象、色彩、声音浑然融为一体,形成一首意境清远、情趣隽永的好诗。


123老梅吳楣福


白居易《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两首诗均是一二四句押同韵,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一种绵绵的感觉。白诗写的是黄昏景象转夜,而张诗以夜景着笔。从感觉的看来,白诗突出视觉表达,用了“残阳”、“露”和“月”三个意象,采用了意象的视觉特点。开篇我们从“铺”字可以想象出夕阳投影的质感,像布,丝之类的,或是像将一点点东西铺起来,有将之展开的感觉,此处和后句的“红”融合得很好。但是仔细看看“残”、“瑟瑟”和“可怜”几个词,“可怜”表现得最为明显,“瑟瑟”其次,“残”则最后,衬托作者些许悲伤的感情。结尾一句应用了比喻的手法,作者只是在描绘景象,更像无我之境,待大家细细品味,各人有各人的感受。

而张诗没有具体仔细地描绘景象,或者说在细节上没有白诗那样突出,只是给了我们一幅较为朦胧的画面,不过乌啼和钟声却无疑将原有的静态感觉打破,尤其是到客船,钟声从寺中传到客船,有声出也有声入,“愁”字是唯一明显的情感表达,不知听了钟声的作者又有何感受呢?

两首诗都像极美的画卷,作者虽有忧愁,却给人一种心静的景象,或许作者想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感情,情景相合,浑然一体。


后来nike


关于欣赏诗词歌赋,我觉得最好的方法是带入感。

就是说将自己带入到行文所描述的那个场景中区,不管是写情写景,还是咏古咏别,都能有一个比较好的理解和体会。

当然带入感的基础就是能够读懂诗文所描述的意思,不然无法带入。

例如,暮江吟

九月初三的一个傍晚,夕阳西下,光芒万丈,我站在江边望着这夕阳的景色,夕阳印在江面上,金光粼粼,晚霞映江,夕阳染红了整个江面,江面的涟漪摇曳着夕阳,江天一色的场景让人动容,多么美好的秋日夕阳晚景,迟迟不舍离去,月如弦弓,月华初映,秋日的露水在月光的映照下晶莹生辉;

当你带入到这样一个场景中的时候,从晚霞映江,江天一色,金光粼粼,到月华初映,秋露闪烁,这样的场景是带给人冲击的,不由自主地感叹,去表达这样的场景,真正用文化人的角度去赏景,生动而且细腻

枫桥夜泊

我坐着小船,停靠在枫桥码头,月亮已经落下,夜已央,寒鸦数点,叫出一片肃杀的冷意,满身的疲态和心中的忧愁伴着枫桥和渔船灯火渐有睡衣,这样的夜晚寂静地出奇,寒山寺里半夜的钟声响彻山谷,传到了我这小船里边,我面对这样的孤独清冷的场景,身上的寒意逐渐上来,心中的孤苦,漂泊的无奈,也不由自主地开始酝酿。

有了这样的带入感,就会发现,诗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感情我们能更好地体会出来,

当然带入感,还需要考虑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人文背景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个中深意


云销雨霁L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半江映着残阳,红绿交相辉映,呈现出一幅彩色绚丽的图画。澄澈的江水是它的底色。可怜(可爱)的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全诗的意境是绚丽,优美,恬静。把读者带到深秋傍晚的江边,共同领略这优美安静的景色。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舟中夜泊的作者面对江枫和渔火愁思起伏,不能入眠。听到寒山寺半夜钟声阵阵传了过来。月亮渐渐落下去,满天霜落,只听到,乌鸦啼叫,一夜难眠,愁眠。用几个典型的事物画出一幅秋夜船泊愁眠图。表达了作者无法排遣的行旅之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