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鼠疫》,看众生相。在苦难中寻找爱


《鼠疫》这本书很久以前是读过的,当时没有经历现在的情况,也没有产生太多共鸣,如今再翻阅,真是觉得沧海桑田,原来不分国度、不分时间,人世间的事情大抵都是如此发展,只不过现在多了一个网络媒介,让真实的不真实的纷纷涌到眼前。

阅读最美好的感觉是“共情”,不管唤醒的是阴郁的还是高兴的情绪,带来的感受最终是熨帖的“哦,原来他也如此”。更何况,虽然书里有这么多可爱的人,看看他们,再看看每天奋战在抗疫一线的人们,眼眶就会红润,真的感谢,原来我们都在彼此守护。

聊一聊阿尔贝·加缪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年11月7日—1960年1月4日),法国作家、哲学家,存在主义文学、“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局外人》、《鼠疫》等。

加缪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存在主义者,尽管他自己多次否认。1951年加缪发表了哲学论文《反抗者》之后,引起一场与萨特等人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最后与萨特决裂。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聊一聊这本书

《鼠疫》(La Peste)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该书通过描写北非一个叫奥兰的城市在突发鼠疫后以主人公里厄医生为代表的一大批人面对瘟疫奋力抗争的故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那些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拥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的真正勇者不绝望不颓丧,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的伟大的自由人道主义精神。

看这本书,有世间风水百年轮回的错觉。在这本书中有始终坚持医者仁心、始终奔走救助的大夫,有依据自己的责任或理想成立救助小分队的爱心人士,有趁机发财的人,有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权衡舆情与疫情爆发而不能下定决心封城的行政长官,有形形色色经历苦难而表现各异的人们。这瘟疫如此可怕,人群如此无能为力,从古至今,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连“死别”都变成了奢望

一开始,葬礼就有一个特点:快速!一切手续悉行简化,殡殓仪式一概取消。病人死时亲属都不在身边,守尸礼节又被禁止。

无意夸大而处处彰显的高尚

第二天起,塔鲁就着手干了起来,他组织起第一支队伍。以后又有许多小队纷纷成立。

作者无意过分强调这些卫生防疫组织的重要性。的确,我们城里的许多人如果处在作者的地位,今天免不了要倾向于夸大它们的作用。但作者则趋向于这样的看法:如果对高尚的行为过于夸张,最后会变成对罪恶的间接而有力的歌颂,因为这样做会使人设想,高尚的行为之所以可贵只是因为它们是罕见的,而恶毒和冷漠却是人们行动中常见得多的动力,这就是作者不能同意的地方。世上的罪恶差不多总是由愚昧无知造成的。没有见识的善良愿望会同罪恶带来同样多的损害。。。。。。如果没有真知灼见,也就没有真正的善良和崇高的仁爱。

01、写作背景

======如鼠疫般令人窒息的法西斯统治======


读《鼠疫》,看众生相。在苦难中寻找爱

《鼠疫》创作思想开始酝酿的时期,1940年6月14日,法西斯德国取得它战争史上最大一次胜利,进入了几乎不设防的法国。在这样的环境下,加缪打算用寓言的形式,刻画出法西斯像鼠疫病菌那样吞噬着千万人生命的“恐怖时代”。

加缪在1942年11月11日的日记中,曾把当时横行无忌的德军比为“像老鼠一样”。在另一篇日记中,他这样记下当时的情况:“全国人民在忍受着一种处于绝望之中的沉默的生活,可是仍然在期待……”。

======与亲人分隔两地的孤寂与痛苦======


读《鼠疫》,看众生相。在苦难中寻找爱

1942年加缪因肺病复发,从炎热的奥兰转移到法国南部山区帕纳里埃(后来作者在《鼠疫》中以帕纳卢作为一位天主教神甫的姓名)疗养,不久英美盟军在阿尔及利亚登陆,德军进占法国南方。加缪一时与家人音讯断绝,焦虑不安,孤单寂寞。

这种切身的体会使他在《鼠疫》中描写新闻记者朗贝尔的处境时,特别逼真动人。

朗贝尔先是不断通过官方渠道进行活动。据他所说,他一直认为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而从某种观点看来,他的职业要求他会周旋,善应付。他走访过很多官员和其他的人,这些人的资望向来是人所公认的。但是这一次,情况特殊,这种资望却毫无用处。

。。。。。。

朗贝尔为了不让鼠疫的魔爪攫住自己,正在进行着斗争。当事实证明通过合法手段出城已无希望,他就告诉里厄,决定另找出路。

死亡的威胁有时候远不如日夜忍受生离死别的痛苦。

“一个人只要学会了回忆,就再不会孤独,哪怕只在世上生活一日,你也能毫无困难地凭回忆在囚牢中独处百年。”

===========================姑且不去看原书隐喻=============================


读《鼠疫》,看众生相。在苦难中寻找爱


本书最明显的一个象征莫过于鼠疫,这个骇人听闻的疾病了。一方面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鼠疫就是灭顶之灾,大量的死亡,恐惧的阴霾,象征着凶残的法西斯分子。战争的阴云使人们分崩离析,痛苦绝望。另一方面也正如塔鲁所说的一样:“我们每天都经历着鼠疫,我不是今天才是鼠疫的患者。”鼠疫也象征着我们生活中那些不平等,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那些残酷的阶级之分,那些人生境遇中的厄运与磨难。人们每天在它们的荼毒下生存,痛苦折磨早已是家常便饭,所以他们学习去适应这种心理。就好像在鼠疫中期的淡然平静一样。

今天,我们姑且不去看背后的隐喻,只去看小说中描述的情节本身。这样,可能更方便体会其间蕴藏的种种大爱。

02.奥兰城——即使乏味,也是家园

奥兰建于公元10世纪,是中世纪阿尔及利亚西部商业中心。曾为西班牙要塞,统治达200余年。1708年被土耳其人占领后,两国反复争夺。19世纪上半叶,被法国殖民者占领。19世纪末,港口开始扩建,与附近的凯比尔港一起构成阿尔及利亚最大的海军基地。

作者笔下的奥兰乏味而沉闷,“怎么能使人想象出一座既无鸽子,又无树木,更无花园的城市?怎么能使人想象在那里,既看不到飞鸟展翅,又听不到树叶的沙沙声,总之这是一个毫无特点的地方?在这个城市里,只有观察天空才能看出季节的变化。”

这座城的描写在文章开篇,让人看来,哦,这是如此乏味的地方,城市乏味、生活在这里的人更乏味。但是就是这样一座城市,疫情来临,也会有这么多人守护它,因为,这是家园!

03.鲜活的人物

全文描写的人物众多,他们个性鲜明,推动着情节发展。

疫情之眼,奔走救助的里厄医生,基本上我们是从他的眼睛看到了鼠疫开始、蔓延、结束的整个过程,以及形形色色的病人和痛苦的病状。

每当感情脆弱时,里厄就意识到自己确是疲劳了。他控制不住,感情外露。平时,他大多能控制住自己,显得心肠很硬,不动感情,但偶尔也会感情爆发,有时甚至一发而不可收拾。他唯一的抵御方法就是躲藏爱这铁石心肠的外表之下,把他心中用以控制感情的绳索上的结紧紧扯住。他深知这是他能继续干下去的好办法。

这让我想起最近看的一篇新闻报道,一个医生强忍着不流泪,她说,我不能哭,我要保护眼睛看“片子”。就是这样,医生这个职业在此时,是最一线的一支队伍,她们的压力、痛苦,是无法想象的,只有暂时封闭自己的情感才能得到暂时的平静。

众生百态之眼,正义无私的塔鲁

,他作为文章的另一双眼睛,观察着这个城市的种种细节。从他进入这座城市开始,记录着这里的景物、人群、种种细节,“也正是因为他的记述,我们才得以了解当时发生的事情”。用他的笔记本记载着他所看到的每件事情,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疑问。他就像是一位过客,旁观着这座城市发生的一切。然而他并不是冷漠的旁观者,在鼠疫无情地侵蚀着这座城市时,他毅然地站了出来,与里厄医生等人组成了第一支志愿防疫队。然而,他却发现自己是鼠疫患者,他战胜了恐慌却没有战胜疾病,在鼠疫要结束的尾声,在城门就要打开、整个城市都在兴奋憧憬未来的时候,成为了鼠疫最后的殉葬者。

当然,文中不仅有正面人物。但是,作为旁观者,我们无权去鞭笞他们,灾难面前,这才是真正的众生相,是小说冲突情节下放大的众生相。这灾难就像是放大镜,放大了美,同时也放大了丑。


善于淡忘的人类,经历苦难,才会更坚强

人类是最善于淡忘的物种,也正是因为淡忘,才能让我们不被悲伤、喜悦长久地拖住步伐,才能坚定地向前走。

01.没有苦难来折磨人类,这个物种就真的与“太阳肩并肩”了

《鼠疫》的故事情节简单紧凑,描绘了20世纪40年代阿尔及利亚奥兰市突发的一场大瘟疫。先是从城中莫名其妙突增的死老鼠写起,后来鼠疫蔓延开来,省城下令封城。接着主要描写了人们在封城十个月里内心从开始的惊恐无措,然后是鼠疫达到顶峰时的恐惧失望甚至是一种慑人的绝望,到最终的一切归于平静的喜悦淡忘。形形色色的人物在这场大灾难中展现了多样的人性。政客们的冷漠教条,小市民的恐惧祈祷,投机商的大发横财……一幕幕场景切换。欲望在这里滋长蔓延,恐惧在这里拉开大幕,正邪在这里模糊界限……鼠疫这个三棱镜折射出哲学万象。

很像03年非典到现在的我们。当年不吃野生动物的坚定的言语还在耳畔,今天,我们又因为相似的事情再次经历这些事情。


02.人类凭借希望与爱生活

那个八十多岁的老人,逢危有我,八秩不辞!


读《鼠疫》,看众生相。在苦难中寻找爱

钟南山,有了钟院士,我们就踏实了!我想这一定不是我一个人的想法。

他劝所有人不要去武汉,他却去了!连一张票都没有,就这样在餐车!这时候,我们多希望能看到一点特权,给这个老人一点特权!让他能旅途更舒适些,不要如此操劳。2003年非典的时候,他说“把所有重患送到我这里来”,17年过去了,他84岁!84!84!让我们认清这个事实,他为了所钟爱的事业奋斗,为了同疫情抢时间奋斗,可是,他已经84岁了!为了这么多爱您的人,请一定保重身体!您在那!就是主心骨在那!

所以,虽然我们很想让钟老接受电视访谈,希望他能多说几句话,让我们更有底,但是,为了他的身体,我们更希望他能有时间多休息。

所以,再看到北京台派出如此不专业的主持人采访钟老时,我们才会如此愤怒!疫情面前,众志成城!怎么还会有博眼球谋出位的人!


读《鼠疫》,看众生相。在苦难中寻找爱

李兰娟院士,73岁。国士出征 不念归期


读《鼠疫》,看众生相。在苦难中寻找爱


1日下午,树兰(杭州)医院内,一场简单的出征仪式后,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率该院紧急医疗队立即踏上征程。

就在1月18日,她曾受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委托首次赴武汉研判疫情。回到杭州后,其多次表示,“我个人已经向国家提出来了,我可以带队去支援武汉。”

谈及再次的武汉之行,她说,希望把危重症病人救回来。“现在也做好了长期在武汉奋战的准备,与那边的医务人员共同奋斗,把病人救治工作做好。至于什么时候回来我自己还没考虑过。”

最美逆行,驰援武汉——若有战,召必回!

驰援,百度解释“驰援是一个汉语词汇,解释为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以最快的速度予以支援。”是一路疾行,在今天是舍生忘死!

除夕夜,千家万户还沉浸在

节日的喜悦和团聚的温馨中

最美“逆行者”出征了

经中央军委批准,解放军从陆军、海军、空军军医大学抽组3支医疗队,于1月24日晚23时44分抵达武汉。同日,联勤保障部队接紧急任务,为驰援武汉的3支共450人的解放军医疗队提供后勤服务保障。


读《鼠疫》,看众生相。在苦难中寻找爱

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医护工作者,主动请命,支援武汉!

在没有充足物资的情况下,一度她们几乎都是肉搏,同是血肉之躯!同为人父母,为人子女!一张张红肿的脸,一个个疲惫的身影。


读《鼠疫》,看众生相。在苦难中寻找爱


读《鼠疫》,看众生相。在苦难中寻找爱


读《鼠疫》,看众生相。在苦难中寻找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