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你们看过印象最深刻的书是什么?

潇洒人160550030


题主的问题,让我想到了自己看过的三本书,这三本书都是世界级名著,各有各的特色,下面我将把这三本书一一介绍一下,并说明自己对它们印象深刻的理由。

一、《战争与和平》:爱国与否和你的阶级无关

《战争与和平》以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为中心,描写了俄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英勇场景,展示了战争前后俄国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卷。在这本书中 ,我最关注的点是爱国与否其实真的和你的阶层无关,上层社会有像苦辣进家族哪样趋炎附势,投机取巧的墙头草,也有为了国家敢于牺牲的优秀青年。仗义每多屠狗辈,对祖国的热爱在普通百姓身上表现的更加明显。

二、《红与黑》:错误的奋斗方向只会让你死的更早

《红与黑》这部长篇小说根据1827年法国公报所刊登的一个死刑案件改编而成,用红色象征军队和革命,用黑色象征教会与封建王朝。司汤达以红与黑为喻,奠定了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石。书中的于连是聪明的,但是他的聪明并没有用到正道上,他的奋斗因为暧昧的男女关系而显得肤浅和投机。于连的失败败在自己的小聪明上,败在自己不肯脚踏实地的努力上,也败在他错误的奋斗方向上。他和玛蒂尔德的爱情看似动人,却不过是一场血淋淋的表演。于连是灰色的,他危险的游走在两种颜色边缘,故而要承受双倍的风险。

三、《复活》:人需要不断净化灵魂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永生

同样是讲赎罪,中国人写出了《苏三起解》,俄国人却写出了《复活》。贵族青年聂赫柳多夫引诱了女仆玛丝洛娃,使其怀孕并赶出家门,后来玛丝洛娃堕落成妓女,偶然卷入一起谋财害命案,接受审判,这时,作为陪审员的聂赫柳多夫良心发现,开始为她伸冤,并在这个赎罪的过程中慢慢和自己的阶级决裂,而玛丝洛娃也最终被聂赫柳多夫的行为打动,变回了最初那个纯洁善良的她,两人双双实现了人性的复活。

这三本书,讲的都是人性。细细读来,别有一番滋味,令人印象深刻。我是@宋薄翅,

每一个不曾读书或者观影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欢迎关注。

宋薄翅


你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书是语文书。因为语文书认到了我的亲人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叔叔大爷,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以及其他的亲人,认到了那么多的字,有亲情有感情知道的事也是认的字看到的,大道理也是老师们教的也是书本里学的,如果没有文化没有学问也就不知道那么多,也就不能有事做,找活干也就不好找,在这里平安顺利谢谢有文化的学问人老师们,真感谢大家,




56773165272


小时候读过的书,记忆最深的是水浒传,当时还在上初中,拿起了这三本书(上中下三册),简直一发不可收拾。虽然到了期末准备考试时间,家里父母亲一再反对。自己还是偷偷的一口气把这些书读完了。

高中的时候,记忆最深刻的就是一个白天加一个夜晚,通宵读完了梁羽生的《白发魔女传》。

渐渐长大,却再也没有这么深的读书印象了。就想起鲁迅在《社戏》里写的“再也没有吃过那一夜的味道那么好的毛豆了。”


冯雷文化传播者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书自然便是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

相信这本书应该很多人都读过吧,也有些人称赞它影响了一代人,至今它还是浙江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图书榜单的榜首。

这本书我原著读了两遍、广播听了两遍、电视看了一遍,而就其中精彩部分的重温基本上数不可数了。算是读的比较透的了,因此获得的感受也是非常的深刻。

初次读这本书是在初中的时候,来源于父亲和老师的强力推荐,后来又因为听说故事的背景同样是黄土高原,几乎是我周围所发生的故事,所以才开始下决心啃这本有四本单本的百万长篇。

初读此书时便被深深吸引,黄土高原的环境以及高原上的民风民俗乃至用词的特点让我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孙少安、孙玉厚、润叶、田福堂……这些性格迥异的任务被作者刻画的惟妙惟肖,仿佛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物。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翻天覆地的改革风貌放映似的从眼前一一掠过。孙少安等人的改革精神和理想情怀让人向往,而几对年轻人之间的爱情却又让人十分揪心和遗憾。

后来再读时,更关注的则是这本书对于人性的刻画、对于亲戚的描述以及对整部书背后所表达情感与意义的探究。

后来,每读一次都有一次的收获与感悟。

很多作家因为路遥学历的原因,对《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嗤之以鼻,认为它没有什么文学的价值。

诚然,这本书在文学上可能没有很高的地位,但是对于经典的评判并不只是文学上的技巧,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是尼采、黑格尔和曹雪芹。对于现实生活的描绘,对于人们心灵的启迪与开化同样是经典的重要的评判标准,而路遥的这部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

每个中国人,只要是识字的有过生活经历的,我认为一生至少要读一次这本书,它将给你带来一生的启迪。





迷茫的大学生


你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书是语文书。因为语文书认到了我的亲人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叔叔大爷,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以及其他的亲人,认到了那么多的字,有亲情有感情知道的事也是认的字看到的,大道理也是老师们教的也是书本里学的,如果没有文化没有学问也就不知道那么多,也就不能有事做,找活干也就不好找,在这里平安顺利谢谢有文化的学问人老师们,真感谢大家,


超神刘玉超


应该算是《追风筝的人》吧,那是我寒假时看的,看得很入迷,并且还为剧情哭了几次,令我最深刻的一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

这本书是由美籍阿富汗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小说,卡勒德·胡塞尼1965年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后随父亲迁往美国,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这本书是作者以他的经历再增添一些人性的探讨为背景创作的。他和他兄弟在喀布尔度过的日子就像文章中阿米尔和哈桑的生活那样,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去上学,冬天则去放风筝。他对童年生活的记忆非常美好。

这本书叙述了一个富家少爷与家中仆人关于风筝的事情,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主人公阿米尔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在与仆人哈桑玩耍时怂恿哈桑用弹弓将胡桃射向邻居家的狗,朝山羊掷石头等恶作剧被发现后,从来都是哈桑来背负,并且以为理所当然。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仆人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表白,为了阿米尔,他愿意做千千万万的事情。阿米尔的父亲,同样也是哈桑的父亲,他身上结合了阿米尔与哈桑的个性。他说盗窃是一切罪的宗源,可是他却与管家阿里的妻子生下哈桑,偷走了阿里的忠诚;他向阿米尔隐瞒真相,他隐藏哈桑,偷走了哈桑本应得到的父爱与社会认同感。他的朋友拉辛汗说过:“当恶行导致善行时,那就是真正的救赎。”所以阿米尔的父亲一生都在行善事,帮助别人。希望可以救赎。

童年时的阿米尔和仆人哈桑经常一起玩耍,游戏。阿富汗有这样一个传统是切断而落下的风筝归追到的人所有。阿米尔是出色的“风筝斗士”,即善于用自己的风筝切断别人风筝的线;哈桑则是“风筝追逐者”。爸爸对两个孩子都很喜爱,但嫌阿米尔过于怯懦,两个孩子和人打架时,总是哈桑出头。

社区中一个仰慕纳粹的阿塞夫是个有暴力倾向的孩子,他生性暴躁,喜欢欺负别人。有一次,他和阿米尔,哈桑发生冲突,哈桑用弹弓维护了阿米尔,他一直怀恨在心。在一次风筝比赛中,阿米尔想赢的爸爸的好感而勇夺冠军,哈桑则去追风筝。当哈桑拿到风筝时却碰到了阿塞夫一群人,他们要哈桑把风筝交出来,但哈桑不肯,因为这风筝对阿米尔很重要。结果,阿塞夫竟然强暴了他,而这一切都被阿米尔看到,但怯懦的他没有挺身而出。

之后的日子里阿米尔无法面对哈桑想尽一切办法让爸爸把阿里他们解雇,爸爸严词拒绝。在阿米尔的生日那天晚上,他有陷害哈桑,而哈桑洞悉了一切并承认了盗窃,阿里不顾爸爸的反对离开了阿米尔家。

由于战争的来临,父亲带着阿米尔迁往美国,阿米尔在美国上大学,毕业之后成了作家并且结婚了,爸爸在此期间肺癌去世了。突然一天,爸爸的朋友拉辛汗给阿米尔打电话,让他再回到阿富汗,因为“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原来哈桑娶了妻子并有了一个儿子索拉博,由于战争的残酷,哈桑和妻子不幸被枪毙了,索拉博进了孤儿院。拉辛汗希望阿米尔去救索拉博,但阿米尔不愿意。最后,拉辛汗说出了哈桑是爸爸的儿子这个秘密。

最终,阿米尔历险去喀布尔救索拉博,而阿塞夫则是了那里的头目,他成了一个性侵犯的变态,他又找到了哈桑的儿子并做了同样的事。阿米尔为了救索拉博不得不与阿塞夫打斗,但不料索拉博用形影不离的弹弓打瞎了阿塞夫的左眼,他们这才趁机逃走。

但由于美国签证的事情,索拉博不得不又暂住在孤儿院,处于对孤儿院的惧怕和担心又被抛弃,索拉博割腕自杀,之后被救起了。阿米尔把他带到了美国,索拉博因为感情受到伤害不再与任何人交流。

一个星期后,在一个公园里,索拉博因为追风筝终于对阿米尔微笑了。

我想,任何人都会有那么一只风筝,它可能是信仰,精神,追求以及忏悔,风筝的高低都取决于自己,希望我们的风筝越飞越高。





梨花泪笑


余华的《活着》

余华的这部小说《活着》,初看时总觉得太悲惨,命运好像捉弄人一般,总是在看到希望时,转眼便将主人公福贵最亲的人一个个夺走,最后只剩下富贵和一头也叫富贵的老牛为伴。后来经历了一些事情,才逐渐明白,生活原本就是如此,它夺走你身边的一切,你却无法反抗,只得默默接受。可即便已经千疮百孔,依旧要努力的坚持下去,这才是活着的意义。

主人公福贵原本是一个纨绔子弟,吃喝嫖赌,最后把家都给败光了。他的妻子家珍是一个富家小姐,却没有半点大小姐的脾气,正是因为她, 富贵才开始改过自新,勤劳的过着自己的小日子。生了两个孩子,凤霞和有庆,都是孝顺懂事的好孩子,凤霞虽然哑了, 但遇到了真心待她的男人,日子是清苦了点,却简单安稳。最先离开的是有庆,他因为抽血过多而死。接着女婿、女儿、外孙、妻子,一个个都离开的他,他成了一个孤独的老人,独自守着一间屋子,默默的坚持活着。很多人都以为富贵活不下去了,在面多这么失去,受到这么多打击,纵然是石头一样硬的心,也都伤碎了。可福贵依然活着,而且活了很久。

如此悲惨的命运,换着是我,也是早就绝望了,即使是现在,只是一些小挫折,都时不时会有不好的念头出现, 懦弱不堪。我一直都在困惑,活着,对于福贵来说,究竟是为什么,会有什么样的理由,让他还能在独自一人的情况下,有要努力活着的念头。黄渤饰演的福贵说:“老子死了也要活着!”也许活着并不为什么,活着只是为了活着,那些残忍的经历统统都不能让他放弃活着的念头,这是福贵一辈子的观念,是他的局限,也是让他没有被命运打倒的信仰。

是不是我们想要的太多,太复杂,才会认为生活艰难,才会认为自己活着没有意义。也许活着本身就是意义,只要还活着,才会有精彩人生的可能。




尚老师MrShang


我看过的印象最深刻的书一,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写的《飘》,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三、莫言的《蛙》。

《飘》以女性的感受写出了女人在不同成长阶段对爱情的认知和感受,说明生活和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了强有力的催化和成熟作用。人从天真无知,懵懂愚蠢走到精明势利这个过程是艰难的,基本上是基于生存的需要,在环境的逼迫下一步步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最初的一些欲望、理想都会被打碎、扭曲、直至重塑。只是改变的程度取决于个人性格的坚强与懦弱。《平凡的世界》基本上是一个穷家子弟在新旧政策交替时的励志成长过程,也是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有主动,也有被动,那种对苛刻环境的克服、忍耐与《飘》的女主角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因为男女之别,所处的国家和时代不同,主角们的方式有不同而已。

《蛙》个人认为是时代利用人生存的需要对人性格、命运的一种强大力量,在这强大力量面前,没有人能全身而退,基本上都有各种变形,这些变形有向上向好的,但多是荒诞扭曲的。


蚁行人间


毛泽东选集。因为集中体现了毛泽东思想,学习后使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思想方法及工作方法。


用户53357754243


由于专业和职业的关系,我经常会看一些外国小说,原著和译本都会读。最喜欢的是英国小说家毛姆及其他的作品,诸如《人性的枷锁》、《月亮与六便士》等。

毛姆最擅长从人性的角度去谈人生这个命题,告诉我们人生什么最重要,我们该怎么去寻找和感知自己的存在。关于读书,他说:“若一个读者既没有好奇心,又没有同情心,那么任何书对他来说都是不可读的。”

其实,读书,就是发现自己。在文本中的某个角落,我们总会看见自己的影子。就像三毛说的,“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我们曾经读过的书,即使时隔很久,想不起细节,但其中的内容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塑造一个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