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司礼监掌印太监没有决策权?掌握了批红为什么不是决策权?

木眼


明朝是一个皇权相当集中的朝代,不管是内阁还是司礼监,都是皇帝的平衡术,最终的决策权还在皇帝手里,太监只不过是代皇帝行事。



一、“票拟”和“批红”。来自朝廷的所有章奏,先由内阁大学士看过,拿一张小签条,写出他们的处理意见,附贴在奏折上送进宫里,再由皇帝细阅决定,这在当时叫做“票拟”,是说用一个小条子(即票)拟具意见,送皇帝斟酌。待皇帝自己看过,拿这条自撕了,亲用红笔批下,名为“批红”,批好了才能算文件正式生效。




二、司礼监掌印太监。司礼监掌印太监是明朝十二监中最具权势的职位,有“内相”之称。在司礼监中排名第一,位在秉笔太监之上,负责完成明朝国家决策中“批红”的部分最后的审核盖印。明朝明宣宗时期,为了压制内阁的权势,设置“票拟”“批红”两个方式。由于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大都懒于政事,于是“批红”的权力落到了太监手里。司礼监秉笔太监,负责用红笔批示处理意见是否可以执行,然而最后不是秉笔太监却说了算的。因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要再次审核一次,如果认为可以,就盖上公章。如果认为不好,有权打回去重新批红。所以司礼监掌印太监是太监中的一号人物,有最终的决定权和审核权。



三、明朝的中央决策程序。大家都知道,明朝是一个皇权相当集中的朝代。明朝初年,朱元璋废宰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成祖朱棣时期,内阁权势愈重,凌驾于六部之上。到了明朝中期,皇帝又利用一群太监制衡内阁,负责管理太监的官署叫司礼监。慢慢地发展下来,明朝中央政府的决策方式就成了:内阁商议进行票拟,然后送皇帝批红,再有司礼监掌印太监盖印,决策生效。由于批红的权利落到太监手里,所以太监开始代替皇帝行事。

评语:所以即使司礼监掌握了盖印、批红的权利,首先只是决策过程中的一环,并不是全部,其次不管谁干活,最终其决定作用的还是皇帝。


文史刘砖家


在一个正常的封建王朝里,决策权永远都在皇帝手中,无论是掌印还是批红,都是最高决策者对权力平衡的一种流程而已。

明朝是一个皇权非常大的朝代,但是权力集中于皇权,并不代表着所有的事情都由皇帝亲自处理(朱元璋除外,他太能干活了)。

内阁与票拟

如果要说到决策权,先要搞清楚明朝的权力结构。明太祖时期,朱元璋费九牛二虎之力改变了历经千年的丞相制度,相权收归皇权所有,但是到了明成祖时期,由于没有丞相的设立,朱棣干活儿没有朱元璋那么勤勉,亟需有人帮忙,但是又不能恢复丞相制度(那就打他爹朱元璋的脸了)。

于是,朱棣巧妙的设置了自己的私人秘书团——内阁。内阁的设置,相当于把丞相权力恢复到几个内阁成员手中,他们可以帮助皇帝处理一些政务,但是依然没有决策权。

内阁成员会把朝中的政务奏章处理意见写在一张小纸条上,粘在奏章上,一同送给皇帝,由皇帝来最终决策该奏章所陈之事,而那张小纸条就是——票拟。

批红

皇帝拿到了内阁递交上来的奏章以及内阁意见的票拟后,要做出指示,这个指示需要皇帝参照内阁票拟意见亲自动笔用红色朱砂书写在奏章上,这个过程就是——批红。

皇帝的批红就是最终的皇权意见,这个意见可能参照内阁的票拟意见,也可能与之意见相左,如果分歧很大,皇帝会把奏章和票拟一同退还给内阁,让内阁重新出建议,拿方案,重新写票拟。

掌印

皇帝的批红写好后,这个奏章以及皇帝批示还没有最终的权力认可,必须有一道程序要走——盖印,就是要在皇帝的批示上盖上玉玺,这可是体力活儿,不可能皇帝亲自拿着玉玺沾上印泥一封一封奏章去盖。

于是,这个工作就交给皇帝值得信任而且经常皇宫的人,那就是太监,而这个掌管玉玺,负责盖章的太监就是——掌印太监。

掌印太监的权力极大,因为印把子在他手上拽着的,中国历来都是盖章的那个人是最牛的,掌印太监也不例外。但是,给谁盖印,什么时候盖印,还是皇帝说了算。

秉笔

大明的皇帝除了个别的勤政,其他的皇帝都很懒惰,懒得上朝的万历,懒得生孩子的武宗,懒得立太子的嘉靖。

而大多数懒皇帝甚至都懒得亲自批红,于是就有又产生了一个权力太监——秉笔太监。

秉笔太监说白了就是帮皇帝批红的,大家不要以为皇帝就把决策权交给了他,皇帝依然把决策权牢牢的抓在自己手中。

皇帝看完内阁送的奏章和票拟后,把同意执行的奏章放在一旁;把需要考虑的奏章放一旁(留中);把需要内阁重新票拟的放在另一旁。

秉笔太监就把同意的奏章拿上,用朱笔写上“准”或者其他皇帝特别交代的意见,然后交于掌印太监进行盖印,最后送达给内阁,根据批红进行执行。

但是秉笔太监自己是无权自己做主,随意批示的,一切的批红内容必须请示皇帝,所以决策权还是在皇帝手中。当然也有极个别的太监可以打个擦边球,比如魏忠贤,他就利用天启皇帝做木工的时间去请示皇帝意见,天启皇帝一句:你看着办,别欺我。魏忠贤就能自己处理朝政了,魏忠贤为明朝第一权宦,就是因为他几乎掌握了批红权。

综上来看,无论是内阁,掌印太监,秉笔太监,都是皇帝掌管帝国的司职机构,所有的最终决策权都在皇帝手中,至于皇帝把这些权力放大放小,既有皇帝平衡权力的因素,也有皇帝惰政的原因。


沉墨I方之城


司礼监是明朝内廷特有的建置,居内务府十二监之首,二十四衙门之一。司礼监由太监掌管,在明初并没有太大的权力,而且受到限制。朱元璋曾说:“此曹止可供洒扫,给使令,非别有委任,毋令过多。”还说:“此曹善者千百中不一二,恶者常千百。若用耳目,即耳目蔽;用为心腹,即心腹病。驭之之道,在使之畏法,不可使有功。畏法则检束,有功则骄恣。”并规定内侍毋许识字。洪武十七年还铸造铁牌,悬置宫门,明令“内臣不得干予政事,犯者斩”,并敕诸司“毋得与内官监文移往来”然而,明中叶以后,皇帝多深居后宫,荒嬉享乐,不理国政,常常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行“批红”大权,明朝人往往认为宦官势力由此而攫取了宰相之权。“然内阁之拟票,不得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批红”就其权力性质而言,属于最高决策权,是实现皇权的一种方式。故司礼太监代皇帝“批红”,是在代行皇权,而不是攫取了相权。由此可见明代皇帝授权司礼监代行“批红”,与其说是要太监代为处理国政,还不如说是利用宦官势力牵制内阁,代表皇权监督和控制政府机构的施政活动,以确保皇权的利益不受损害和侵犯,并防止任何违背皇帝意图的行为出现。至武宗时刘瑾、熹宗时魏忠贤,大权独擅。



舟晓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大致要知道明代的政府行政运转的流程。


对于某项政事需要处理,一般先由内阁商议一个结果和实行办法,就是所谓的票拟,交到皇上这,这就是建议权。

司礼监说白了就是皇帝的机要秘书部门。所有的文件,公文,印章都由司礼监负责传递保管。

因为一般来说,内阁的票拟都是比较成熟的实行办法,皇帝一般都会准的。皇帝在票拟上批红,就是准许了,这就是决策权了。

之后就把公文递到六部,由六部去具体施行,这就是行政权了。

最后由御史去监督施行的效果,进而反馈,这就是监督权了。


内阁票拟(建议)——皇帝批红(决策)——六部(行政)——御史(监督)


但是还有一种情况。皇帝比较懒,或者公文太多处理不过来,就会由司礼监的秉笔太监或者掌印太监直接代为批红。所以这里就有了太监可以钻的权力漏洞。


虽然规定,司礼监太监批红,需要在皇帝的监督下或者口授下才行,但有时候,明代的几个皇帝基本就是全程由太监进行批红,自己不管事。


所以司礼监的太监到底有没有决策权?有。如万历的冯保,比如天启的魏忠贤。

但是他们的批红权是依附在皇权基础上的,随时可以被剥夺,也可以说没有决策权。


所以,要看具体在什么时期,什么情况。


朝史暮想,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朝史暮想


披红也帮着皇帝批,代表的是皇帝的意思。如果皇帝比较圣明,那么这份工作纯属就是写字盖章的。即使皇帝比较昏庸,司礼监的披红也无法左右阁老们。

内阁大臣票拟,拟订一个章程和方案,然后批红,是否采用。如果太监专权,皇帝啥事都不管,太监也只是可以把一些奏折压下来,或者不给批,不赞成这个方案。虽然是代替天子,但是他们也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想法随便在奏折上写,这事你要怎么办。要是出了事,内阁大臣一翻脸,集体闹着找皇上,太监也兜不住。所以,也不能随便写。

但是明朝有一些太监专权比如刘瑾,魏忠贤。他们是在源头上控制了大臣,一些大臣投靠了他们,魏忠贤想要啥结果,那就让大臣上书写啥,然后一批,这样就完全把控朝廷了。所以,如果太监和阁老不能站在同一战线,太监也无法专权。

张居正和冯保结成同盟,便很好的合作,内外配合,万历初期的改革才很顺利。太监其实权力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因为他的权力都是皇帝的,一旦皇帝翻脸,他啥都没有。魏忠贤掌控朝堂那么久,崇祯一上台就把他收拾了,要说根基,崇祯弱的很。但是皇权是至上的,明朝太监没有兵权,皇帝一句话,就能废了他。

所以,明朝太监有专权的时候,那是皇帝不想管,一旦皇帝生气了,便都结束了。批红始终是皇权赋予的,代行罢了。


未济


朱元璋时,太监不可识字,更不可以干政,明太监是从朱瞻基开始可以识字,慢慢的被皇帝倚重,有东厂,西厂,两大太监掌权机构。因对皇权构不成威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