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背后,有多少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背后,有多少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最近很流行的一句古话“冬去春来,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新冠病毒如一场浩劫,在江湖上掀起轩然大波,在灾难面前,生命的脆弱,人类的渺小,不堪一击。处于水火之中的黎民百姓,愤慨、无助、迷茫,不知所措。多少医务工作者不顾生死,不计报酬,毅然决然的走上阵地,抗疫的号角吹响,他们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此次疫情蔓延,影响深远,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不少外国人伸出援助之手,彰显着人性光辉。最让人感动的是岛国日本,第一时间为中国捐赠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在他们捐助物资的外包装上,有几句话,让人热泪盈眶。其中一句便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另一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抛开往日恩怨,民族情怀,单就这一举动而言,确实让人佩服,心生敬畏!

这几句文字背后,有多少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背后,有多少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同样是抗疫,为何国人只会说“加油”、“挺住”?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可继承和发扬却远不如岛国日本。举个例子,日本捐赠医用品所引用的这两句话,其实都有出处。

绣袈裟衣缘

唐 长屋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据说,在唐明皇时期,日本王子馈赠大唐袈裟上正是绣的这十六个字,当年的鉴真大师被这几句话打动,决意东渡,传播佛法。

一千多年前的故事,也许只是传说,我们也无证可考,但一千年后的今天,真实的故事就摆在我们每个人的面前。日本人既表达了他们的爱心与诚意,也传承了千年的经典文化。在这一点上,国人确实该自省。

也许有人会说,这本就是日本的文化,兴许是凑巧,刚好会这一句。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的本土文化《诗经》。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无衣》

《诗经》是我大中华几千年前最早的一部诗歌著作,其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说的是战场上,谁说没有战衣,我们同穿一件衣服。在灾难面前,没有国界,没有新仇旧恨,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中国的诗歌文化在大唐时期传入日本,他们很好的传承下来,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融为一体。我们看到这几句诗,再看看国人振臂高呼的“加油”、“挺住”,不禁汗颜!为何外国人都可以说得这般优雅,有深度,而我们,作为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却如此这般“肤浅”、“直白”?文化没有国界,我们如果不继承发扬,终将被岁月消磨殆尽,最终不复存在。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背后,有多少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二、灾难面前,外国人无偿捐赠,为何不少国人却起内讧?

刚说到的岛国日本捐赠物资,体现人文主义关怀,而很多无知的国人却在做什么呢?哄抬物价,不少地方出现天价白菜、蒜苗;卖假口罩、发横财的黑心商家更是不胜枚举;双黄连事件、十字会,多少事让人寒心?

外国人尚且知道“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国人为何还有如此冥顽不灵之辈,我们不禁感慨,是什么出了问题?学识?社会?还是教育?在我看来,一切恶行的根源都在于人心,提高国民素质,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背后,有多少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三、疫情背后,有多少中华儿女为之付出心血?

有国才有家,国难当头,草木皆兵,最让人敬佩的便是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作为03年“非典”时期抗疫的领军人,义无反顾的扛起大旗,率领团队奔赴一线,此等胸襟与情怀,把国家与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再如,李兰娟团队,竭心尽力做科研,分离毒株,不眠不休研制药品,在他们眼里,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特别欣赏她曾说过的一段话,她希望经过此次疫情,国家能高薪留住杰出的科学家、军人、医务工作者,年轻人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能盲目追星,特别是小鲜肉。当灾难来临之际,能救你们的绝不是拿着天价年薪的明星偶像,而是这一群默默奋斗的普通人。他们才是民族的脊梁,祖国的希望。为一线的工作者点赞!

再比如,此次武汉修建的火神山医院,以惊人的速度创造出了世界奇迹,让人叹为观止。与病魔作斗争,与时间赛跑,让全世界看到了什么叫中国力量。这些才是年轻人应当崇拜和学习的对象。

“风月同天”,同一个世界,同一片天空,同一个梦想。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背后,有多少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四、面对疫情,我们能做什么?

疫情虽然恐怖,但也有一些人不顾生死,坚守在一线,与病魔搏斗,他们才是时代的勇者,应被人称颂。作为普通人,宅在家中,不给社会添乱,不信谣,不传谣,时刻关注疫情最新动态,落实防护疫情的措施,科普防疫知识。但作为当代有情怀的文学青年,关注时事的同时,更应该创作一些激励人心的作品,弘扬正能量,向前线的战士致敬。

情书不才,最近关注疫情,亦写过很多拙作,一来弘扬中华古典诗词文化,二来亦想为前线的战士鼓劲。

《抗新冠肺炎》

微情书

为防瘟病暂封城,昨夜医坛又点兵。

万众一心同抗疫,何愁天下不清平。

全国多地为抗击肺炎已采取封闭式管理,最大程度的抑制病毒传播,全国各地已有几批志愿者奔赴灾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何愁天下不安宁。

《无题》

微情书

常将口罩掩香腮,秀发飘飘自剪裁。

且待他朝归故里,再梳云鬓理珠钗。

惊闻国内很多年轻的姑娘为了抗疫工作,自发剪短了自己心爱的长发,她们才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天使。而香港却有很多医务工作者,逃避疫情,躲避危险,纷纷辞职。如此一对比,真是相形见绌。

《立春》

微情书

疫病风波尚未平,街头巷末静无声。

潇潇雨后春回暖,祈盼明朝早放晴。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愿山河无恙,天下皆安,雨过终究会天晴,疫病终将消逝。

也许有人会问,写这些诗词有什么用?对抗疫有半点帮助吗?举个熟悉的例子,鲁迅先生,他原本是个救死扶伤的医生,最终却弃医从文,因为他明白当时的国人患病的根源,不是疾病本身,而在于人心。同理,如今亦有很多不明是非之人,颠倒黑白。如果人人都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问题,群策群力,总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大家一味的消极懈怠,终不战自败。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背后,有多少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结语:

悠悠历史长河,从来都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文化没有国界之分,总会有人继承和发扬,但我真心希望诗歌文学能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发扬光大。从《中华好诗词》到《中国诗词大会》,让更多人喜欢诗词,爱上诗词。我始终相信那句“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从一个人的举止谈吐,便能感受到她的气质与情怀。

多少年后,不奢望当下创作的诗词能如大唐盛世般璀璨夺目,名传千古。唯愿老之将至,我们再翻开这尘封的诗句,证明我们也曾青春过,放肆过,就足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