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真有那么神吗?

九世书生讲故事


《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

刘伯温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了,各种传说、轶事数不胜数,影视剧也层出不穷。民间有句诗云: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更是将刘伯温与诸葛武侯相并列。那么正史上的刘伯温真的如民间传说中的那么“神机妙算”吗?

刘伯温本来是元朝时的进士,但是不得志所以过起了隐居生活。当时就有人将他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元朝末年朱元璋起兵反抗腐朽的元朝,到浙江时,听说宋濂、刘伯温等人的名气,所以派人去拉人下水,就像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才出山一样,第一次就出来显得太廉价了。所以刘伯温第一次根本不吊朱元璋。

朱元璋再次派人去邀请,刘伯温才出山,这或许就是文人的傲气吧。诸葛亮有隆中对,刘伯温也来个时务十八策,所谓隐士就是在一间茅屋里就能看清天下大势,运筹帷幄决战千里之外,说得就是这些人吧。

我认为刘伯温在历史上的确是个人物,但是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陈友谅、徐达、常遇春、李善长等名将的光环下刘伯温显得不太耀眼。刘伯温助朱元璋夺取天下后被封三等诚意伯,开国元勋中算是中等吧,上面的徐达、常遇春、李善长等皆为公爵,后面还有邓俞周德兴等人被封侯爵。朱元璋这样封应该有原因吧。

刘伯温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说法,所以现存刘伯温的故事大多是后人编的,毕竟这是不符合科学的。明朝建立后,刘伯温在朝堂仅四年便回家乡了,如果看他在朝堂的表现,远不如影视剧那般精彩,可以说在当时的朝堂上没什么作为,远不如李善长、胡惟庸等人。这也是我说刘伯温在正史上功绩不太显著的原因。 所以现今关于刘伯温的故事大多是后人艺术加工的。

知晓更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欢迎关注道人,为你带来不一样的历史解答


科普道人


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说明刘伯温在民间的评价很高,很多地方都有关于刘基的传说,说他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载,能掐会算,知道天文知道地理。

那么,刘伯温真有这么神么?我们不妨来看看几个关于他的传奇故事。

传说清朝入关初年,在江南地区大肆杀戮。有一个亲王带领清军打到江南以后还师,从南方往北方走,走到了刘基的故乡青田县,说刘基既然是个神人,那么他的坟墓必然要留意,就把他的坟墓挖开,看看有什么神秘。一挖不要紧,发现一个石碑,这个石碑上写了句话,“顺治三年春,如何开我坟”,就是说刚刚建立的清朝,入关不久,你怎么能够开我的坟呢?他已经预测到这一年清朝的军队要挖开他的坟。而且碑的背面写了几句话,把这个亲王吓坏了,说“贝勒贝勒,天下无敌。生于北方,死在浙直”。结果亲王回去以后吓得一身病,一命呜呼了。

还有人说刘伯温曾经得过一部天书。一次刘基在山中独坐,突然发现墙壁上有四个字,“山为基开”,这座山为刘基而开。他走上前去,山突然打开一道石门,继续走进去,又一道石门打开,只见一个道士横卧在石床上,指着一本书。刘基上前一看,是一部兵书。道士一翻身,问,什么人进来?你对这部书有兴趣吗?如果你明天能够把这个书的内容背诵下来,我就把我掌握的全部术数全部本领传授给你。刘基记忆力惊人啊,这部书第二天就倒背如流,所以他就得到这个道士的真传,成为神人。

当然,这些都是民间的传说,那么真实的刘伯温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刘基小时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他在石门山那里读书。他读书“七行俱下”,五经俱通,后来精通天文、术数之学。不仅懂得儒家学说的五经,而且还懂得天文、数学,这就跟我们刚才所讲的,他能掐会算,懂得天文就有关系了。

当时正逢科举之年,刘基他不够年龄。按规定25岁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他才21,就虚报年龄报考,一举中了举人,再举中了进士。

刘基考中进士以后,被任命为官员。但是,他先后四次辞官,期间著书立说,最著名的一本书叫作《郁离子》。他在《郁离子》当中表达了对社会的批评,同时,他也表达出了自己身怀满腹经纶想贡献给社会、为社会做一点事情的心境。

元朝末年,社会黑暗,天下已经开始大乱。这个时候,群雄并起,既有张士诚,又有陈友谅,还有大家都知道的朱元璋。朱元璋到了浙东以后要找贤才。当时浙东有什么人呢?号称有四学士。刘基、宋濂、叶琛、章溢。刘基就是其中之一。

据记载,说刘基一见到朱元璋以后,就给上了一个《时务十八策》,就是把他在信中提到十八项策略和方式进献给朱元璋。按照朱元璋后来对于刘基贡献的回忆,说刘基为他“勘定天下之机,措安黎庶之道”,一起讨论如何平定天下的策略,还讨论如何使百姓得到安定的办法。

到此为止,刘基都是纸上谈兵,打仗到底怎么样?到战场上试一试。刘基到了南京三个月,就碰上了一场战争。不出刘基所料,陈友谅依仗地广人多于至正二十年,顺江而下,直接攻打朱元璋的地盘,夺取了朱元璋在应天府附近的重镇太平,现在是安徽当涂。你想,朱元璋刚刚夺取南京,立足未稳,这时候遇到了强敌怎么办?他下面的将领意见不一了,有的人说陈友谅的势力太大,我们要避其锋芒,撤离躲一躲;有的人说,南京城的钟山地势很高,我们不如在钟山上面安营扎寨;也有人甚至说不如投降。

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刘基来到了会场,一言不发,看大家说的什么话。这时候刘基示意朱元璋,说你随我来,咱们有话单说。朱元璋说,我看出你要说话,你说,什么意见吧。刘基说,先赐我尚方宝剑,斩那些号召投降的。别看他们先发制人,我们后举的也可以得胜,现在就是要统一军心,诱敌深入。结果这一仗打胜了,奠定了刘伯温在朱元璋军队当中的军事地位。

之后,又爆发了鄱阳湖大战,朱元璋在这遭遇了他的劲敌—陈友谅。

这一场战争打得非常长。陈友谅的船是上下三层的大船,上面都包了铁皮,上下说话听不到,马可以在上面行走,而朱元璋是小船。大船有大船的优势,小船有小船的灵活,于是朱元璋下令火攻。在这场火攻当中,陈友谅的弟弟战死。陈友谅一下子泄气了。弟弟死了,而且跟朱元璋打了这么长的时间,离开自己的后方很远,所以供给就发生了问题,这时候陈友谅他们就准备撤离。

刘基又提出了一个计策,说现在要封锁湖口,断绝他们的回路。后来陈军粮食断绝又突围不成,士气低落,而陈友谅又在乱军之中被一只飞石流弹射中头颅,穿过眼睛而出,陈军惨败。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这个强敌。

第二年,朱元璋的西边全部扫平了,所以下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先汉后周”,朱元璋就按照这个计划,最后实现了统一天下的大治。


时针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刘伯温是否真的神机妙算,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

中国四大预言之一《烧饼歌》

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广大汉族人民重新过上了美好的生活。在当时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也是得到很多人的帮助,比如大将徐达,谋士刘伯温等,而刘伯温智无双善推算,堪比诸葛亮。于是朱元璋想考考他,便让他猜东西,而这刘伯温不仅猜出碗中是一个被朱元璋吃过一口的烧饼,并且还预测了明朝的未来“倒置三元总才说,须是川水页台阙”。川水页台,合起来是“顺治”,暗示明朝将来被被顺治皇帝灭掉。而历史也确实是这样发展的。



“回天碑”

抗日战争初期,连报纸上也登载了《刘伯温回天碑》出土的消息,曰:古预言家刘伯温回天碑出土,抗战必获胜利。新上海社云:顷据浙东来人谈,邮兴整理炉峰委员会,日前雇石工开广炉峰仙人桥,斧斤之下,在石桥下发现明代刘基预言之回天碑一方。其碑长二尺半,阔一尺半,石刻尚极清晰,察其语意,则为抗战必获最后胜利,勖江浙英杰努力。事虽可异,然碑文殊有深意,盖与今日状况,多符合也。兹录如下“回天碑,起七七,终七七,冀、宁、粤、汉、暗无天日,引胡深入,一鼓歼灭,吴越英杰,努力努力,刘基题。”



开馆见尸者死
在刘伯温死后,朱元璋听信小人谗言,说“刘伯温的坟墓依山傍水,有天子气,恐怕危害大明江山的安稳”,本来在刘伯温生前,朱元璋就对他多有顾忌,谗言正中朱元璋要害。他命人找到刘伯温死后下葬的地方,将坟墓打开后,郝然六个大字吓坏了挖墓的人,正是“开棺见尸者死”,除此外,棺材上还放着一本大明律。 原来在刘伯温生前就已经料到了自己死后,会有如此过劫。

刘伯温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小染爱历史


说到刘伯温,这是一个可以和诸葛亮相提并论的大智者。虽然二人所处的历史时期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他们都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明朝开国皇帝也是在请到刘伯温这位智囊出山后才开始了其传奇的一生,在建立大明的功绩簿上刘伯温当仁不让应位列前茅。

这边既然问到刘伯温究竟有多神奇,那我和您说说他一生中的四大预言吧!第一个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烧饼歌》。据说在公元1368年大明初期,一日朱元璋正在享用早点,才刚咬下一口烧饼时,宫内太监便来报说护国军师刘伯温晋见。这时朱元璋突然想起:“自元朝顺帝十九年,刘伯温助我一臂之力以来,一直到收复汉室江山为止,共九载寒暑,大小战役无数,尤其五年前与陈友谅六十万大军会战於鄱阳一役,军师用兵如神,以寡击众,好比诸葛孔明再世。果真刘伯温有如此神算,朕倒要好好测试一番。”于是,朱元璋将盘中的烧饼用碗盖上,再召请刘伯温晋见。等刘伯温坐定,朱元璋就问说:“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刘伯温于是就掐指推算,回答说:“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依臣之见这碗中乃烧饼是也。”明太祖为之赞叹曰:“我朝之中,有如此博学异人之国师,真是我大明子民之福份。”自此便有了刘伯温的《烧饼歌》传世,别看这《烧饼歌》名字平平无奇,但却预测了明朝之后发展的轨迹,这里面总共有40多首歌,基本上与之后发生的历史事件完全吻合。《烧饼歌》虽是刘伯温最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传世神作,但他还有“金陵塔碑文”、“救劫碑文”,以及“铁冠数”三大预言流传后世,也都一一应验。如果您对刘伯温感兴趣的话,可以查阅更多的相关资料,相信看完后您会更加惊讶于此人的神奇之处。


三十历史


刘基,字伯温。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军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豪放,都是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刘基掌握奇门斗数知识,有孔明之才。

1.元统元年1333年,刘基赴京大都参加会试,考中进士。至元二年,被元朝授为江西高安县丞,协助县令处理政务,他勤于职守,执法严明,很快做出了政绩。他对县衙内贪脏枉法的官吏进行了整治,体恤民情。社会风气得到好转,他刚正不阿,一身正气赢得赞赏。

2,至正三年:(1343年),朝廷征召江浙儒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他后因检举监察御史职,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他只好上书辞职。

3,至正六年(1346年),刘基接受好友邀请,过了一段半隐居的生活。

4,至正十二年,朝廷重新启用他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主要是平定浙东一带的盗贼,终被谴责辞官还里。

5,至正二十年,委任他为朱元璋的谋臣,朝廷并采纳他的建议,他以"大明"为国号招揽天下义师。

6.1367年刘基呈上《戊申大统历》,荧惑星出现在心宿位,预示有兵灾祸乱,刘基请求处理久积冤案,朱元璋当即命令刘基平反,大雨从天而降,刘基请求建立法制,防止滥杀现象,元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即皇帝位,定都应天,国号大明,明朝建立,任刘基为太史令。刘基辅佐朱元璋严明法纪,不徇私情。

7,1307年,太祖授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大封功臣,封诚意伯,赐还家乡。

8,

1375年,刘基因病逝世。

刘基帮助朱元璋建立元朝,起了智囊的作用,施仁政,顺民心是刘基思想核心,民本思想是他施政的基本方针。


物语情归


有个手表理论,说的是一个手表可以看时间,如果有两块手表而且快慢不同,搞的无所适从反而不如没有手表。

宋江手下有个这样的人叫入云龙公孙圣,刘备手下有个诸葛亮,曹操手下有个郭嘉,袁绍的悲哀在于有这样的大仙一样的谋士而且一来就是两个,最要命的是袁绍好猜疑、无所适从、因小失大。



这种人叫战略指导,预见和指导方向用的,比如在先打陈友谅和张士诚方面朱元璋决心先打陈友谅,可是很多指挥官遇到强大的陈军反而提出投降,刘伯温提议将其中叫的最响的斩首,以定军心。


在对待陈友谅这个强敌时,刘伯温提出诱敌深入,靠着这个战略思想朱元璋居然靠三万将士打败陈友谅二十万兵马,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奇迹。

但是从后来论功行赏上看,刘伯温的功绩没有其他谋士的高,符合朱元璋讲实效的风格,刘伯温主要是被后来人给神话了,比如他的《烧饼歌》,有人居然推算到了今天,如果真那么神,能推算到十年后我们的房价是什么样的呢?

有时也装神弄鬼

刘伯温的专业在现在叫天文学,他只是把自己的意见以星辰变化来表现出来,增强自己的权威性,比如袁天罡对李世民说天有异像,预示有个姓武的祸乱后宫,后来查到后宫只有武则天姓武,
当时只是个才人,怎么可能被宠爱而且当上皇后还能当权呢?可见袁天罡当时瞎说一通。刘伯温稍微靠谱些,但是如果那么神能预示几百年后有谁盗他的墓,为什么当时不能逃脱朱元璋的杀戮呢?


黄蜂二师兄


刘伯温又名刘基,字伯温,元朝时期生于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人。童年时期的刘伯温聪明好学、智力过人,十二岁时便考中秀才,被乡民誉为“神童”。元统元年,二十三岁的刘伯温赴京赶考,一举中第考中了进士,只是当时处在元末时期,兵荒马乱、战事连连,受环境影响不得不在家闲居三年。三年后才被朝廷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其职务主要是帮助县里处理事务。由于他深入民间,体察民情,且执法严明,大公无私,很快便做出了政绩,很受当地人爱戴。但当时的元朝以腐朽不堪,其空有一生抱却负难以施展,后刘伯温辞官返回青田。直到至正三年,朝廷征召,命他出任儒副提举兼行省考试官,由于其性格刚正不阿,多受朝中官员排挤,只好又上书请辞。


仕途多舛的刘伯温,直到至正二十年,朱元璋知道刘伯温有大才,后被朱元璋邀请,委任其谋臣。与朱元璋初次相见,便提出“时务十八策”的建议,朱元璋大喜,从此视刘伯温为心腹。刘伯温自从跟随朱元璋之后,为其出谋划策忠心耿耿,直至帮助朱元璋打下江山。明朝初定,有一天朱元璋正在殿内吃烧饼,宦官来报说是刘伯温前来觐见,朱元璋听闻有些不高兴,想要为难一下刘伯温,便把咬了一口的烧饼用碗扣住让刘伯温来猜。刘伯温沉思片刻,掐指猜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依臣之见,这是一个烧饼。朱元璋听闻大惊,接着又问了刘伯温些许国事,刘伯温一一作答,这就是著名的《烧饼歌》一书的由来。


据野史记载,民间曾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的说法,刘伯温颇感不服,便要前去挖诸葛亮的坟。到了坟地之后见有一巨碑挡住去路,巨碑之上写着“吾到无人到”,刘伯温上前施礼,说道没想到今日,吾到了吧,不如砸了石碑以免惑乱众人。话毕,随从上前便砸烂石碑,拂去粉尘上面赫然写着“只有伯温到”,刘伯温一时之间羞愧难当,前去跪拜,嘴里忙道,学生自大辱没先师,实在罪过。礼毕难起,正为难之际,忽见碑下刻有一行小字“伯温戴盔行礼,脱盔而起”,刘伯温连忙脱盔,再次行礼。这时的刘伯温已是冷汗淋漓衣衫尽湿,从此之后对诸葛亮心服口服。


洪武八年正月,朱元璋得知刘伯温病重,便派胡惟庸带御医前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方抓药后煎来服用,只觉得身体更加不适。同年二月,刘伯温带病见圣,婉转的向朱元璋说了御医看病后的经过,令刘伯温没想到是,朱元璋只是说了几句让其安心养病的宽心话,这让刘伯温顿感心寒。三月下旬,病入膏肓的刘伯温已不能自由行走,自知时日无多,唤来儿子交代后事。四月十六,刘伯温愤恨而终,享年六十五岁。一生学贯古今,上通天文下晓地理的刘伯温,终了也没能明白,他为大明朝一生殚精竭虑,会得到朱元璋这样的对待。

小编认为,有些传奇人物多为后世所传颂,不过他们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学习。神机妙算的刘伯温,真如历史上所说的那么神吗?对此大家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分享,喜欢的朋友也可以点击一下关注哦,小编每天都会发布新的内容,您的评论分享关注都会是小编写作的动力。


小粟看动漫


刘伯温我认为并没有那么神,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是我们形容刘伯温的神机妙算,在民间人们心里历史之中能与之相比的恐怕只有诸葛亮了。

刘伯温(1311-1375年),名刘基,字伯温,刘伯温小时候就很聪明,天赋极高,从小就熟读儒学经典,成年后对天文地理兵法等都颇有心得。

当时是元朝,元朝汉人基本上读书者少的可怜,一个如此有学识之人必定被人熟知,但是还不到神的地步,只是人们知道刘伯温有知识是个饱读诗书之人,也算是在当地有名气的人吧。

后来我们知道民间传说刘伯温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足可以证明刘伯温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但是正史中刘伯温并没有如此神奇,当年朱元璋礼贤下士求得刘伯温出山,只是朱元璋手下众多谋士之一。

为什么刘伯温会被传的神乎其神

刘伯温有大才这个是毋庸置疑的,怎么突然会如此神奇,通过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刘伯温的神奇之处都与一个人有关系,这个人就是朱元璋。

传说刘伯温在未投靠朱元璋之时,也有人说是朱元璋还是放牛娃的时候刘伯温已经算出朱元璋是真龙天子,我们不难想象谁才是这件事的最大受益者,不错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我们都知道从一个放牛娃到明朝开国皇帝绝非等闲之辈,历代开国皇帝都会用天道自我炒作一下。比如刘邦炒作自己是赤帝之子,甚至于某些造反之人都会用离奇的现象来给自己造势。

朱元璋出身底层自然知道造势的重要性,如何造势成了关键。直接神话自己有点让人有所怀疑,毕竟朱元璋出身容易被有心人利用反而不是最佳的选择,再者说神话自己已经被历代枭雄用过了。朱元璋这时想到了一个人,对就是刘伯温,当时刘伯温因为学识过人已经有很大名气了,朱元璋通过神话刘伯温来给自己造一个成为帝王的威信。

于是朱元璋就不停的给刘伯温造就声势,把刘伯温打造成一个神机妙算的神人,人们会想一个如此神的谋士去帮助朱元璋,上天注定让朱元璋当皇帝一统天下,朱元璋的目的达到了。

在建立明朝之后,朱元璋知道刘伯温的价值已经用的差不多了,加上淮西勋贵和刘伯温不合所以就疏远了刘伯温。

那怕刘伯温死后,明朝帝王还利用过刘伯温来达成自己的目的,我想大家已经知道了是明成祖朱棣,利用刘伯温的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来达到迁都的目的。

纵观刘伯温的一生,刘伯温每一刻不是在被朱元璋利用,利用刘伯温造势,利用刘伯温打压其他集团。刘伯温不管是否真的像传说中那么神,依然不影响我们对刘伯温这样的有学问之人的崇拜。


豫北老崔


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谋士非诸葛亮莫属,不管诸葛亮是否有被神话,毫无疑问的是,他代表着“人智”的巅峰。而在明朝就有一位谋士,他被民间誉为“在世诸葛亮”,朱元璋称他为“吾之子房也”,甚至有人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他独占八分功劳。这位谋士,叫做刘基,他还有一个更著名的名字:刘伯温。

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先不说刘伯温是否真的有诸葛亮的才智,他出山的经历确实与诸葛亮十分相似。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出诸葛亮,而朱元璋也是诚意十足的来到刘伯温隐居的地方,才让刘伯温出山。事实证明,朱元璋的付出是值得的。

当然,朱元璋对于刘伯温也是十分重要的。在遇到朱元璋以前,刘伯温就已经有匡扶社稷的志向,他天资聪颖,年少好学,同乡都说他有卧龙之才。二十三岁的刘伯温考中进士,却因元末的战乱在家中闲居三年,被启用后也不过是一个正八品的小官,人微言轻。刘伯温有一腔热血,他体察民情,除暴安良,打击豪绅,甚至还检举朝中贪官污吏。乡里百姓对刘伯温十分拥戴,但地方豪绅对他却恨之入骨,缺乏朝中大臣支持的刘伯温很快就被排挤出去。年轻的刘伯温是忠于元朝的,他将自己视为元朝的官吏,然而元朝的腐败让刘伯温愈发失望,他在《郁离子》里说道:“贿赂公行,以失人心!”对元朝失望透顶的刘伯温不再寄希望于蒙古人,他知道在这样的环境下自己的抱负得不到施展,于是他愤而辞官回到家乡开始隐居。

在遇到朱元璋以前,刘伯温最多算一位能吏,却谈不上不世之才,直到他遇到朱元璋以后,他传奇的一生才拉开序幕。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的起义军走到了生死存亡之际,他势力不是最庞大的,却受到陈友谅、张士诚以及元朝的夹击,身后还有韩林儿的掣肘。朱元璋急需要一位谋士,一位能够带他脱离泥沼的谋士。就在这时,有人向朱元璋推荐了刘伯温,说他有诸葛亮之才,对此朱元璋不置可否,毕竟每一位谋士在投奔自己时都是这样说的。不过如今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朱元璋别无他法,于是他携带重金,诚意十足的去邀请刘伯温出山。

刘伯温起初对于朱元璋恐怕也是不甚满意的,不过纵观天下豪杰,似乎只有面前的这个人称得上枭雄,刘伯温最终同意出山,辅佐朱元璋。出山的刘伯温立刻为朱元璋制定了战略方针:避免两线作战,先铲除陈友谅与张士诚,并摆脱韩林儿的控制,以“大明”为国号招揽天下贤才义士。

与诸葛亮类似,刘伯温在出山以后朱元璋集团也面临危机,陈友谅攻陷太平,声势浩大。朱元璋手下的许多谋士与将领都劝说朱元璋投降或者暂退南京,然而刘伯温的意见却截然不同,他对朱元璋说道:“凡言降者或议逃者,应尽诛之,以免扰乱军心。”刘伯温认为陈友谅骄傲自大,目空一切,准备不足,正是可以对他一举重创的良机。朱元璋对此摇摆不定,对于强大的陈友谅他还是惧怕的,刘伯温见状说道:“天道后举者胜,吾以逸待劳,何患不克,莫若倾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伏兵伺隙击之,取威制胜,以成王业,在此举也”。(《明史》)刘伯温的话让身处岔路口的朱元璋醍醐灌顶,他明白自己已经无路可退,于是按照刘伯温的建议,诱敌深入,最终大败陈友谅。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刘伯温出谋划策,统揽全局,数次在集团内部军心涣散时凭借自己的魄力稳定军心,并让朱元璋下定决心,最终灭掉陈友谅、张士诚与元朝,建立大明。说朱元璋建立明朝刘伯温独占八分功劳有些夸张,但可以说,刘伯温对于朱元璋来说至关重要。

而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刘伯温更是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朱元璋手下有许多能人,比如常遇春、徐达等人都是骁勇猛将,但他们对于治国理政却一窍不通。刘伯温曾出仕元朝,虽然官职不高,但他拥有丰富的治国经验,且切身的体会到了腐败的危害。于是刘伯温向朱元璋提出一系列建议,比如处理久积冤案,建立法制,防止滥杀无辜,赦免无罪之人;制定军卫法,严明军纪。刘伯温的一系列举措彻底让朱元璋的军队从草莽流寇转变成为国家之师,也让朱元璋坐稳了帝位。朱元璋深知刘伯温的重要性,数次对他人评价刘伯温道:“吾之子房也。”

而且刘伯温心胸宽广,李善长与他素来不合,三番两次与他作对,然而当朱元璋想要罢免李善长并询问刘伯温建议时,刘伯温却替他求情,说他是大明梁柱,不可随意更换。刘伯温看人的眼光极准,在李善长辞官以后,朱元璋向刘伯温询问宰相人选,朱元璋先后提到了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但刘伯温却说这些人都不合适,而最后这三人果然都因事获罪。

不过,与刘伯温的功劳不匹配的是他在朝廷中的尴尬地位,不仅李善长比他爵位更高,就连胡惟庸都压他一头。刘伯温深知朱元璋的性格,共患难可以,同富贵艰难,更何况自己的能力在明朝建立以后对于朱元璋来说不是财富,而是威胁。

刘伯温染上风寒以后,朱元璋派胡惟庸带着御医前去看望,刘伯温服下御医的药,却痛不欲生,不久之后就去世了。然而直到临死前,刘伯温都十分镇定,他向自己的儿子交待后事,并说胡惟庸迟早会败。果不其然,在刘伯温死后不久,胡惟庸就被朱元璋诛杀,诛灭三族。

民间里的刘伯温是一位神人,他被塑造成一位可以预知未来的先知,关于他的传说不计其数。这些自然做不得真,但可以确定的是,刘伯温的确是一位不世之才,仅从能力来看,他当得起在世诸葛亮的评价。

《郁离子》 刘基

《明史》


历史战争


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杀功臣,明朝的皇帝一个比一个怪,而明朝的文武大臣中,倒是出现了几个很有名的人物,比如徐达、常遇春、张居正、王守仁、于谦、徐阶等,但是,如果从谋略角度看,朱元璋身边的谋士刘基,该是明朝的第一谋士,为朱元璋出谋划策是干得最出色的,被传得比较神。

刘基,字伯温,出身于名门望族,二十三岁中进士,但在之后的二十多年时间内,他于元朝的宦海生涯中,过得并不如意,直到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三月,已是不惑之年的刘基接受了朱元璋的邀请,成为其参赞军务的高级谋士,刘基从此迎来了他施展才能,发挥智谋的好时机。有刘基在身边出谋划策,朱元璋很满意,他曾称刘基为“我的张子房也”,把自己比为刘邦,而把刘伯温比作汉初的杰出谋士张良。刘伯温的名号在后世确实很响,明之后,民间俗称“上有诸葛亮,下有刘伯温”,而张良、诸葛亮、刘伯温,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三大谋略宗师。


刘伯温在关键时刻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对明王朝的建立起很重要的作用:

比如,元末,天下群雄并起,争斗激烈,朱元璋听谋士朱升的建议,采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逐步积累了实力,悉心经营所占领的根据地南京,成为当时的三大强势军事集团之一。当时,朱元璋所面临的强敌有两个,一个是占据通州(今江苏南通)、常熟、松江、常州等地并定都平江(今江苏苏州)的张士诚;另一个是占领安庆、池州、龙兴(今江西南昌)、瑞州(今江西高安)、邵武、吉安、抚州、赣州、信州(今江西上饶)、襄阳等地,在太平(今安徽繁昌、芜湖一带)称帝的陈友谅。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五月,陈友谅攻下太平后,杀了朱元璋的养子朱文顺及太平的守将花云,并在太平建国称帝。刚称帝的陈友谅十分猖狂,他调集舟师,直指应天(今南京),并声称没有张士诚的配合,他也可以攻下应天。

面对这样的局势,朱元璋该怎么办呢?该如何对待陈友谅和张士诚,集团高层意见不一,有人提议朱元璋出兵收复陈友谅占领的太平,以牵制张士诚;也有人提议朱元璋亲自率兵出健康应敌,正面与陈友谅激战,但这些建议都被朱元璋否决了。

朱元璋想起了刚被他请来当谋士的刘基,慎重地征求他的意见。刘基胸有成竹地分析给刘邦听:“陈友谅劫主称帝,骄横跋扈,其目标就是要攻下应天。现在他气势汹汹,顺江东下,就是在展示威风,想在气势上压倒吾军,逼迫吾军退让。千万不能上当,而要针锋相对,坚决抵抗,才可能获胜。”他认为:“常言说,后举而得胜,陈友谅虽兵骄将悍,但彼毕竟千里来犯,军队疲惫,又是不义之师,而吾军后发制人,以逸待劳,待敌深入后,吾军则以伏兵攻击之,必获全胜。此战关系重大,务必要打好。”

刘基的一席话,坚定了朱元璋抗击陈友谅的决心,朱元璋立即采纳刘基的计策,利用奇兵打败了陈友谅的进攻,不仅成功地守住了应天,还乘胜追击,收复了太平,巩固了朱元璋的根据地,在与陈友谅、张士诚的较量中,占据了优势。

史书上有记载,朱元璋请来刘伯温当谋士后,刘伯温曾向朱元璋提出了《时务十八策》,为朱元璋作了建立明王朝的战略规划,人们常把刘伯温提交的这一策略,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相提并论,可惜,《时务十八策》没有像《隆中对》那样有明确的记载。根据人们的推测,刘伯温的战略计策,应该是关于如何对对付东边的张士诚和西边的陈友谅的,因为有对付这两个劲敌的策略,是朱元璋当时最需要的。

面对着强弱有所不同的陈友谅、张士诚两股势力,到底应该先对付谁,朱元璋身边的文武臣僚意见很不统一,刘伯温认为:张士诚生性怯弱,胸无大志,只求自保。这种人不足为虑,完全可以留在后面再对付他。相反,陈友谅野心勃勃,力量比较强大,而且占据长江上游,对应天的威胁最大。如果先打东边的张士诚,陈友谅一定会从西边乘虚进攻应天。而如果先讨伐陈友谅,张士诚则不一定敢轻举妄动,他出兵来犯应天的可能性很小。在刘伯温看来,除掉陈友谅是优先必须选择的策略,因为陈友谅一灭,张士诚就成为孤立势力,成不了大气候了,张士诚的存亡便由朱元璋来决定了。进一步说,平定了陈、张两股势力后,朱元璋便可以挥师北上,横扫中原大地,成就大业。


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朱元璋按照刘基的策略,亲率水陆大军沿长江而上,西征陈友谅。先攻打安庆,但久攻不下,刘基知道陈友谅以重兵驻防安庆,他的老巢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必定空虚,便建议转攻江州,朱元璋听刘基的建议,转军攻击江州,果然一举而攻下江州,陈友谅从安庆逃到了武昌。不久,驻守江西的陈友谅部臣,行省丞相胡廷瑞向朱元璋议降,条件是保留他率领的军队,在刘基的劝说下,朱元璋接受了胡的条件,胡的投降引发了江西的其他守将纷纷来降,整个江西很快成为朱元璋的属地。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朱元璋北上为小明王韩林儿安丰解围,陈友谅乘机围攻洪都,陈友谅想夺回江西属地,洪都守将朱文正竭力抵抗,陈友谅久攻不下,之后,朱元璋率大军南下,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上。两军在鄱阳湖鏖战,双方相持不下,死伤惨重,这时,刘基向朱元璋献计,建议派重兵扼守鄱阳湖四周出口,把陈友谅困在湖内。最后,陈友谅被困后想率军突围,被朱元璋率军拦住,陈友谅战死,陈友谅的军队大溃败。朱元璋成功地消灭陈友谅势力,之后,他乘获胜之势,挥师东进,攻进张士诚的属地,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占领了平江(今江苏苏州市),张士诚走投无路,自缢身死。

朱元璋在面临重大战略选择时,果断采用刘基的策略,荡平陈友谅、张士诚两大势力,占领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实力大增,他已经没有真正有力的对手了,明王朝根基基本确立了。难怪朱元璋把刘基看成是占领江山的第一等功臣。

刘基确实是很了不起,大明王朝没有他,情况会大大不同。朱升为朱元璋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帮助朱元璋确立了崛起时的基本战略,而面对陈友谅、张士诚两股势力,在决战前,刘伯温及时提出妙策,才让朱元璋取得重大胜利的,所以,与朱升相比,刘伯温的谋略所起的作用更大,刘基才是当之无愧的明王朝第一谋士。在历史上,刘基被认为是谋士中最神的一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