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殺功臣:韓信、彭越、英布相繼身死,敢問開國功臣路在何方?

文|歷史時刻錄

劉邦殺功臣:韓信、彭越、英布相繼身死,敢問開國功臣路在何方?

〈左:彭越;中:韓信;右:英布〉


引子

寂靜的道路上,一囚車緩緩前行,似乎所有人均沒有興致,不願發出一絲聲響,沿途只有車輪碾壓過落葉的絲絲聲,突然一人仰天長嘆:“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如今我要被烹殺了”,此人正是曾經叱剎風雲的大將軍韓信……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公元前196年:韓信、彭越、英布相繼慘死,“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是西漢開國功臣的真實寫照。

一、韓信

韓信大家家喻戶曉,漢初三傑之一,劉邦曾經說過:

“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可見劉邦對韓信能力的認可,韓信也為劉邦鞠躬盡瘁,甚至可以說:因為有了韓信,才有了創立大漢王朝的劉邦。

  1. 在劉邦被項羽“欺負”,分封他到巴蜀之地時,韓信棄項羽而投劉邦。
  2. 劉邦被困關中,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為劉邦打破偏居一偶的尷尬局面。
  3. 劉邦彭城慘敗,韓信紮根睢水收拾殘局,為劉邦創造東山再起之機。
  4. 劉邦與項羽對峙滎陽相持不下,韓信為劉邦開闢第二戰場,打破僵局。
  5. 韓信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斬殺項羽,為劉邦除去大敵,穩定天下。

綜上,可以說沒有韓信就沒有開闢大漢王朝的劉邦,但是韓信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劉邦殺功臣:韓信、彭越、英布相繼身死,敢問開國功臣路在何方?

〈韓信影視劇形象〉

“被誘殺於長樂宮鍾室,夷滅三族”!

實在令人痛惜!

二、彭越

彭越盜賊出身,後投靠劉邦,起初楚漢滎陽對峙時,劉邦是處於劣勢的,甚至多次險些退卻。

很多人認為是蕭何源源不斷後勤補給幫助劉邦穩住了戰線,而這只是其中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就是彭越在項羽後方所搞的令人頭疼至極的“游擊戰”。

彭越置身於敵人後方,騷擾梁地,切斷楚軍的糧道,在楚漢滎陽對峙時,彭越又攻下睢陽、外黃等十七座城池,徹底打亂項羽後方的部署,迫使項羽不得不帶兵回援。

項羽帶兵回援,彭越轉身就走,讓項羽抓不住蹤跡,項羽的鐵拳就如同打在了棉花上,無處著力。

而項羽帶兵回援,處於滎陽對峙的楚軍則又出於下風,戰局不利,項羽又急忙趕回,就這樣項羽無奈來回奔波,逐漸處於不利地位。

蕭何源源不斷的補給使劉邦逐漸增強,彭越連綿不絕的破壞使項羽逐漸減弱,這一增一減註定了項羽走向失敗,彭越為大漢王朝的建立,也立下了汗馬功勞。

那麼彭越最後的結局如何呢?

劉邦殺功臣:韓信、彭越、英布相繼身死,敢問開國功臣路在何方?

〈彭越影視劇形象〉

被定以“反形已具”的罪名,夷滅三族!彭越的頭顱被掛在城門上示眾,身體被剁成肉醬分給其他的諸侯王吃。

實在是悽慘至極。

三、英布

英布原本處於項羽陣營,鎮守九江之地,被封為九江王,是項羽的左膀右臂,作戰勇猛至極。

後受漢營之人遊說,反叛楚國,而效力漢國,帶兵騷擾敵軍,後與劉邦等人會兵垓下,打敗項羽。

英布與韓信、彭越共稱漢初三大將,而公元前196年,韓信、彭越相繼慘死,被夷滅三族,英布看著彭越的“肉醬”驚恐至極,害怕那一天自己也是如此下場,於是決定放手一搏,起兵反叛,但是由於實力不濟,很快便被平息,英布身死。

同韓信、彭越一樣,英布的結局同樣悽慘。

劉邦殺功臣:韓信、彭越、英布相繼身死,敢問開國功臣路在何方?

〈英布影視劇形象〉

西漢開國功臣相繼被殺,自此,很多人認為劉邦忘恩負義、自私自利,劉邦被冠於“小人”稱號,很多人談及到劉邦都嗤之以鼻。

但是不知你是否看到大漢創立光輝下的另一面。

大漢創立:歡呼聲下的隱患

隨著項羽被打敗,天下大勢已定,接下來便是勝利者瓜分勝利果實的時刻。

劉邦根據所立功勞,大封諸王,其中異姓王有八個:

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趙王:張敖;長沙王:吳芮;韓王:韓王信;燕王:盧綰(後封)

劉邦將此八人分封在全國各地。

小背景:西漢初年,劉邦雖然被稱為皇帝,但是此時的皇權並不集中,諸王們的權力仍然很大,自由度很高。

起初,大家還相安無事,但是隨著日子越來越久,問題逐漸的暴露出來。

劉邦殺功臣:韓信、彭越、英布相繼身死,敢問開國功臣路在何方?

〈西漢初期勢力分佈圖〉

一、異姓王方面

眾異姓王均有開國之功,長時間的高度自由,土皇帝生活,使他們野心膨脹,越來越不願臣服於劉邦,只是礙於此時劉邦實力極強,不得不服從罷了,而一但劉邦衰落,他們必定會趁機發難,某得更大的權益。

二、劉邦方面

自始自終,劉邦都不是要成為一個類似項羽的“盟主”,而是要成為權力集中的皇帝。所以大漢創立之後,劉邦便開始著手削弱異姓王手中的實權,從而集中皇權。

劉邦拼命削弱異姓王,異姓王拼命擴充自己的實力,自大漢創立之際,劉邦與異姓王們之間的價值導向便不在相同,而是處於對立。

長此彼往,君臣猜忌,矛盾的爆發只是時間問題而已。此時的大漢王朝,表面繁榮,實則隱藏著巨大的危機。

逆向思維:劉邦不削弱異姓王,會如何?

雖然歷史沒有假設,但是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倘若劉邦不削弱異姓王會如何?

一、維持現狀

第一種方式就是維持現狀,劉邦劉氏做他的皇帝,諸王們做他們的王。

但是,這有一個前提:

中央力量遠遠大於地方,形成絕對威懾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風水輪流轉”,一個“地方”要長時間的保持對另一地方長時間的絕對優勢,是很難的。

“政治腐敗”、“權力中空”、“內部紛亂”、“外戚專權”、“宦官干政”,這些問題,一個國家可能永久性不發生嗎?

劉邦殺功臣:韓信、彭越、英布相繼身死,敢問開國功臣路在何方?

〈呂后影視劇形象〉

答案顯然是不能,而一但中央國家出現以上問題,而地方政權仍然保持強大,藩王之亂便會直接爆發,從而出現更大的國家內亂問題。

周朝末年的春秋戰國、東漢末年的十八路諸侯,等,均是如此。

二、異姓王造反

劉邦在世,很多事情都好說,異姓王們礙於劉邦的權威,以及懸殊的實力,也不敢過分放肆。

但是倘若劉邦去世,異姓王們仍在,他們還會甘心臣服於劉氏嗎?

我看是未必,從英布起事時所說的話中便可看出一二:

皇帝已經已經老了,無法帶兵遣將;士兵們原本只是害怕韓信和彭越兩位將領,現在他們也都死了,如今這天下我誰也不怕!

可見沒有絕對的威懾,是很難維持地方的穩定的。

尤其是漢朝出現類似呂后干政這種事情,中央不穩,異姓王們難免不會尋找藉口,趁虛而入,某得更大的利益。

這也是呂后著急剷除異姓王的原因,有異姓王在,呂后無法鞏固自己的權力。

劉邦殺功臣:韓信、彭越、英布相繼身死,敢問開國功臣路在何方?

〈劉邦影視劇形象〉

別說異姓王,即便是同姓王,仍然是如此,否則漢景帝時期也不會爆發七國之亂。在政治權力面前,最無價值的便是個人情感。

封建社會的完善過程,就是中央集權的過程,而地方勢力則阻礙著中央集權,封建社會中:中央與地方一向是對立關係。

敢問開國功臣路在何方?

封建社會,中央君主與地方藩王向來都是處於對立地位,中央君主追求集權,地方藩王想要擴充自己,從而割據,這是兩者的根本矛盾。

開國功臣往往伴隨著開國君主,開國君主一向都是很有政治手腕的人,因此與開國君主鬥爭的人往往都會處於下風。

這也是開國功臣大多沒有好下場的原因,那麼敢問開國功臣路在何方?

開國功臣的路主要有兩條:主動交權、降低聲望!

一個君主忌憚臣子也都是忌憚臣子擁有的這兩條屬性權力、聲望,臣子手中有權力(尤其是軍權),有聲望便可以威脅到君主的統治地位,所以臣子要保全自己就要想方設法放棄這兩樣。

一、張良

劉邦建國後,大封功臣,起初要封張良為齊王,食邑三萬戶,齊地地大人多,這算是一個非常高的獎賞了,

但是張良卻以:

臣自願在家閉門練功,不願再受封侯累贅

直接拒絕了劉邦的封賞,張良最後選擇了小小的留縣,成為了留侯,這相當於是隱居起來了,張良最後得到了善終。

劉邦殺功臣:韓信、彭越、英布相繼身死,敢問開國功臣路在何方?

〈張良影視劇形象〉

二、蕭何

蕭何見劉邦三番五次的懷疑自己,他最後主動去貪財,並且主動的讓人去告發自己,讓天下人認為自己是一個貪財的人,從而降低自己的名望,保全自己。蕭何最後也得到了善終。

張良放棄了權力,蕭何放棄了聲望,從而保全了自己,得到了善終。

很多人說,張良、蕭何是自開始便追隨劉邦,相比韓信等人,感情深厚,所以劉邦沒有對他二人下手。

其實不見得是這樣,我在舉兩個小例子:

劉邦發小盧綰,自小跟隨劉邦,感情深厚,更是因為這層關係,以盧綰所立之功本不可封王,但是劉邦卻也給他封了王。

再說一個人物,樊噲,也是自開始便追隨劉邦,在鴻門宴上更是捨身救了劉邦的姓名,對劉邦也算是有救命之恩。

但是在劉邦晚年,也仍然要對此二人不利,可見帝王家是不講私人感情的。

劉邦殺功臣:韓信、彭越、英布相繼身死,敢問開國功臣路在何方?

〈蕭何影視劇形象〉

所以,開國功臣的路,永遠都是想方設法降低自己的功勞、權力、聲望,而不是再去建功立業,與皇帝攀感情。

時刻錄品歷史

置身事外,“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很多人都懂。

但是置身其中大多數人卻都無法正確判斷自己的處境,再加上權力、名望的誘惑,開國功臣們往往會沉迷在政治場上,爭權奪利,更別提讓其主動交權,自己降低名望了。

這也是開國功臣往往沒有好結局的主要原因!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