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的汉族是何时来到青海的?

善于伪装城府


汉族是我国的第一大族,无论在哪一个省份汉族都缺占着主要的比重。中国西部的青海虽然说地域广阔,但是人口非常稀疏。

在青海的所有人口中,汉族的比重占到了53%,另外47%主要有藏族回族蒙古族这三个民族组成。除此之外,还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

在中国历史上,汉族最早居住在中原地带,不过后来不断的向四方迁入,汉族是什么时候到达青海地区的呢?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中原地区的人口最早从商周时期开始向西部地区迁移。等到汉朝时期,在青海地区已经有大量的中原人在此地生活居住,比如青海发现了大量的汉朝墓葬。

根据汉朝相关资料记载,在当年汉朝统一西域之后,为了稳固统治,也曾经向青海地区进行大面积移民。当时青海地区主要以一些西方的少数民族居住为主,只有部分的汉人数量也不是很多。后来历经各种战乱,有一部分汉人被迫再次迁回中原,或者说直接融入到了其他民族之中。

一直等到隋唐时期,隋炀帝再一次挥兵西征将青海地区彻底的纳入了中原王朝直属统治的版图,而在之前大多都是以附属国的形式存在。

隋炀帝彻底将青海纳入国家统治版图的时候,中原地区才算是大规模的往青海地区移民。

特别是在通唐朝对青海地区建立有效统治的140多年内,由于青海地区地广人稀,土地非常的肥沃,从中原地区迁移到此的农民还是非常多的。

不过在唐朝与吐蕃对峙的战争时间内,青海作为双方的主要战场,也导致此地的汉族人口有所降低,后来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此地的汉人遭到了大量的屠杀,基本上没了。

随着中央王朝对于青海地区的统治越来越微弱,此地汉人就越来越少。在北宋刚建立的时候,青海还算是属于北宋的陇右都护府的行政范围。

随着北宋不断的衰弱,此地彻底落入了西夏以及吐蕃的控制区,此地的汉人也遭到了大幅度的屠杀,因此变得少之又少。

等到元朝建立之后,此地的汉人已经所剩不多,记录在册的还不足1万户。这些人口后来又被迁回了内地不让他们留在青海。直到明清建立之后,为了填充西部边防,才开始不断的从中原地区往青海地区移民。

尤其是在清朝时期,为了开垦青海地区的荒土,将大部分的汉民移居至此。同治年间汉族人口已经达到了青海地区总人口的40%。

只不过后来在青海又发生了回族叛乱,导致此地的汉人大部分被屠杀,造成当地的汉人人口曾一度锐减。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时候为了巩固沿路统治,从内地又迁来了一批汉人,并且将他们训练成兵马镇压在此地。

直到民国后期,中原地区由于受到日本的侵略,很多人为了避免战争,就到了青海地区安家落户。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西部大开发,又有一大部分的汉人迁移至此。


夏目历史君


当今青海省的汉族,最早主要来源于同治左宗棠平定战乱之后,也就是1875年以后。其他则是建国后陆续迁入,历史上进入青海的汉人,大多又回迁或者同化为其他民族。

青海是我国一个内陆省份,因为经济体量和人口体量都比较小,并不受我们重视。青海被大家广泛知道的就是青海湖,事实上青海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最新的2016年的统计数据中,青海汉族人口约占53%,其他民族有藏族、回族、蒙古族等。

青海的汉族人口,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进入,题主的问题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方面是历史上青海地区的汉族是何时来到青海,另一方面是现在的青海省的汉族是何时来到青海,我认为题主想要问的是后者。

青海的汉族,如果从历史上讲,秦汉甚至周天子时期已经进入,有文献可以考证的是汉武帝时期,上世纪青海出土了大量的汉族墓葬,专家考证属于汉武帝时期。但是这不能说明现代青海的汉族人口,就来自于汉武帝或者宋明时期,因为历史上几次游牧民族占据优势后,当地的汉人多数被屠戮或者融合。

例如历史上著名的同治回乱,因为清朝统治者的胡乱作为,导致民族矛盾无法得到有效处理,爆发了惨绝人寰的同治回乱。回民大量屠戮手无寸铁的汉民,尤其以陕西关中地区、甘肃南部和青海伤亡最为严重,死亡总人数在两千万以上,青海地区的汉民在这次动乱中,基本损失殆尽。

所以说青海的汉族,主要不是来源古汉武帝时期、或者明朝时期的驻军移民,而是每次大的改朝换代之后,汉族人口基本又迁移回内地,或者被同化为其他民族。而今天的青海汉族,来源于同治左宗棠平定回乱之后的移民,民国时期青海被马步芳统治,汉族人口发展有限。

青海汉族成为主要人口,是发生在建国以后。内地知青和工程人员大量迁往青海,数量更加庞大的家属就留在了青海这片美丽的地方,生根发芽,一代代定居青海,为青海的发展贡献力量。


白杨说史


村庄史是村庄的一部完整的历史回顾和写照,其中溶入村民各自独特的经验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丰台沟村土族村民居多,村庄史的历史笔墨对其偏多。关于当地土族村民的来源,有多种多样的演绎版本。

祁姓是本村的大族,是村里最早的住户。

李姓土族是外来户,迁来的时间约三代人左右。李家是在清末从临近的互助五峰乡迁来,据说是家境贫困,投靠在丰台沟的阿舅家,后来素性定居下来。

王姓土族现有四户,也是外来投靠亲友,后来定居下来,至今已有三代人。

姜家是从互助沙棠川迁移而来,根子上是汉族,从叙述者(姜二爷, 70多岁)记事起曾听老人说过此事。姜氏还在三代之前确属汉族,后因家境贫困,兄弟二人流徙之此地,其父娶土族妇女为妻,生有四子,解放后改为土族。后代通婚都与土族结亲,精通土语。据说,丰台沟村的姜家还有家谱,与沙棠川姜家基本能衔接上。

比较有意思的是,同样根子上是汉族外来户的叶姓,虽与土族杂居,可是始终没有改变民族身份叶家在丰台沟上、下庄分布居住,有十几户,是村里的大族,仅次于祁姓。关于叶姓的来源,民间有如下传说:

据叶家老爷爷(八十多岁)讲,很久以前,有叶家兄弟二人从双树儿(今互助县双树乡)迁到班家湾。后来因为生计的缘故,兄弟之一到山后(今互助北山)谋生,娶妻藏族女子,家境从此逐渐好转,后在班家湾繁衍发展。

在青海地区的土族中有很大比例的汉族融入的现象。在他们的家族谱中记载着从哪里迁移而来的一些史事,很多是从南京、山西等地迁来。南京迁来的这些汉族大部分均为发配或流放、屯田驻戍;从山西迁来的部分移民是明清两代官方移民实边政策的后果,也有部分山西的客商来西北地区甘、青一带经商,后来与当地妇女通婚结亲而定居,其嗣后逐渐转为土族。因为汉族历来有修纂家谱的习惯,他们迁移到一个全新的区域后,也会续修家族谱以绵延家族历史,抑或凭着家族老人口述史的传承,由后人们重构本家族的渊源或记述族人迁徙的历史。

青海汉族来源传说中,较为普遍的是“南京珠玑巷”说。

传说在明朝洪武年间,有一年的元宵节灯会,一户人家在灯笼上画了骑着马的大脚女人,怀里抱着一个大西瓜,让路人猜测灯谜的意思。朱元璋一看不禁大为恼火,认为灯谜有意侮辱马皇后,一气之下拟了一道圣旨,将全巷子的居民发配到了地处边塞的青海。

元宵玩社火,因涉嫌讥讽马皇后而迁民到河湟的传说,是否确有其事?人们认识不一。据查,《纲鉴总论·广注明朝篇·杀京民条》有注说:“帝(太祖,即朱元璋)以元宵节谜,画一夫人,手怀西瓜乘马,而马后脚甚大。上曰:彼以皇后为戏谑。盖言淮西妇马后脚大也。乃大杀京民之不守本分者。”又据余继登《典故纪闻》载,镇南卫造官船,擅伐民间树木,被控。朱元祖命斩为首者,其余被杖,“谪戍甘肃”云云。[3]据芈一之先生考证,朱元璋正妻马皇后,乃宿州人氏,非淮西妇女也。而且据史记载,马皇后未闻貌丑脚大,而且在传说发生之前的洪武十五年即已去世。鉴此,此说属无稽之谈。关于河湟地区一部汉族的先祖源自南京结论的形成,是有一定的原因:

明朝初年经过多年的战争和变乱,特别是在西北地区人死的比较多,可谓十室九空,反映在经济上则较为萧条,于是大量向边疆地区移民屯垦或实边。当时的主要移民就是驻军,其来源之一就是珠玑巷。珠玑巷这一地点与明初的移民现象有关,当时在各地设有移民点,珠玑巷便是其中之一。很多人出去历经几代后不记得当初的祖源地,只记得当初派遣出发时的移民点,所以便有青海汉族祖源“南京珠玑巷”之说,此与许多山东人都记得祖源来自“山西洪桐县大槐树”的版本一样。

实际上,青海汉族移民的历史可以追溯得更早。秦汉时期,尤其是汉代,由中原向西北大规模的移民开始。汉武帝元狩2年(公元前121年),大将霍去病出征河西走廊,有大量汉人徙居河湟流域。自西汉大臣赵充国湟中屯田以来,大量汉人进入河湟地区屯垦戍边。及至明王朝,从南方大量汉人移民到青海,到清代仍有汉人源源不断从中原、南方迁徙而来。青海、甘肃地区汉人徙居的历史和年代久远,他们在这一地区长期与当地的世居民族和频繁变动、流徙的各族体间不断接触、融合,使民族总体分布格局形成了杂糅相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格局。这种格局极有利于族际交流和有效接触,使得民族之间的文化互渗和文化影响得以发生。各民族文化间发生文化因子的相互采借、吸纳的过程,也是文化认同逐渐发生转向的过程,族群融合和文化融合也不断得以发生。



吕小豪Nice


青海最古老的原始居民是古代羌人,汉族是从西汉武帝时期开始移居青海的。他们与其他兄弟民族一起聚居在此,之后又在隋唐、明清时期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迁入。

一、西汉时期的第一次大规模移民

西汉建立后,包括河徨地区在内的今青海省处于大汉帝国的塞外,社会发展还停留在父系氏族社会阶段。当时的青海人口约有四万,它的东北方有强大的匈奴存在。

汉武帝时期,西汉与匈奴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在河西之战中,霍去病将河西走廊和河徨地区纳入大汉帝国版图。当时的西宁一带被称为“湟中”,属于河西。

西汉对河西的经营开始后,中原成批汉族移居青海的历史由此开启。河徨地区属于金城郡管属,下辖十三县,其中允吾、破羌、安夷、临羌四县在今青海境内。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军在平定羌叛后,开始大规模开发河西。元狩二年和元鼎六年分别向朔方与河西移民,移民基本都是中原的贫苦农民,数量也不小。

据《地理志》记载,金城郡当时汉族移民有近15万人。汉宣帝时期,赵充国在湟中进行屯田,其吏士私从和兵士家眷有近万人留居在此。当时的移民大军都是拖家带口。

东汉时期,汉族继续成批移入青海。两汉和魏晋时期,汉族是河徨地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但在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期,河徨汉族部分融入鲜卑,其他成为附庸。

二、隋唐时期的第二次大规模移民

北魏时期,湟水流域曾设鄯州,下辖二郡六县。西平郡辖西都、乐都、金城、浩门(永登西)四县,洮河郡辖石城、广威二县和邯川、浇河二戍。其中浩门不在青海。

西魏时金城县改名龙支,设湟河郡替代洮河郡,石城改名华隆。隋炀帝大业四年,炀帝亲率40万大军大败吐谷浑,在吐谷浑故地置西海、河源二郡,大批轻罪移民迁入。

唐朝控制河徨地区约有140多年时间,汉族人口成批进入,这是青海汉族第二个发展繁衍阶段。唐初的战乱,使青海汉族人口大降,到贞观年间还未恢复到隋的水平。

经过贞观、开元之治和官府的开拓经营,到天宝元年,都州和廓州的人口已经成倍的超越隋朝数量了。唐朝与吐蕃对峙的八十多年间,青海是双方交战的主要战场。

这一时期,青海的军屯规模要比西汉赵充国时的湟中屯田规模大多了,其中的军屯人员绝大部分都是汉人。当时有八万多边防军常驻在青海东部,汉族人口猛增。

安史之乱爆发后,河西各地尽入吐蕃统治。青海的五六万汉人被汇于藏族之中,之后的移民处于衰落期,一直到六百年后的元末明初,期间北宋屯田驻军仅有二十年。

三、明清时期的第三次大规模移民

元朝统治的百年时间里,青海的汉族定居人口很少,整个地区不足六千户。西夏统治西宁州时,汉族民户还有,在蒙古灭掉西夏后,这里的人口全被迁到山西大同。

明朝建立后,为了巩固边防,从内地迁入了大量的汉族人口。洪武十年,邓愈留马军五百守贵德,到永乐四年,内地一千多户汉族人口被拨往贵德。

湟水沿岸为西宁卫,卫所的兵士和军户全由江淮地区移民而来,有数万人。现在这一带的汉族居民都有一个传说,即祖先是于明洪武年间由南京珠玑巷移民而来的。

关于这一说法还有一个民间故事,说洪武九年元宵会上,一个灯笼上画了骑马怀抱西瓜的大脚女人,朱元璋以为是在讽刺马皇后,便将珠玑巷的居民发配到青海。

这显然是夸张的说法,洪武时期确实有人因罪而被发配青海,但说数量很多且与灯谜联系在一起,并说这全巷的居民因被发配而成为青海汉族居民的祖先,有待商榷。

清朝时期移民继续,直隶、山西等五省罪犯在雍正年间被发往大通开垦。大规模的移民发生在乾隆年间,青海农牧区人口71万,其中22万是汉族,占三分之一。

到同治时期,青海汉族人口已达46万人,占总人口的40%。到解放初,青海的汉族人口已经占到全省的一半。新中国成立后,又有百万汉族人口大量涌入青海。

综上所述,青海的汉族移民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武帝时期,距今2100多年前。之后又经历了隋唐、明清的几次大移民,“南京珠玑巷”一说,并非最早且有待商榷。


野史也是史


这个问题还是有点趣味的,翻阅了一些资料,大概知道汉族第二次大量迁入,带动了青海农耕经济的 快速发展。当时的青海东部阡陌纵横,集镇林立,成了东西贸 易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明朝,汉族第三次大批迁入青海。蒙古 族经明代迁徙入青海后,出规了历史上著名的历史人物——固始 汗。


奎哥画媒


这个问题有点复杂,不过幸好我喜欢看历史的书之类的,今晚我下班虽然有点累,但我很乐意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

大家注意看了:

青海的汉族绝大部分集中分布在河湟谷地,青海最早的先民是羌族,而汉族是史上著名的历史人物——固始汗。

由此、青藏高原真正开始纳入了中国的版图。 明政府设立茶 马互市,进一步促进了青海经济文化的发展。

各民族相互学习,交融、最终形成了今天“谁也离不开谁”的局面。第四次向青海大量移民,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通过建政调干、移民垦荒、“三线建设”、“知青”插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贸易经商,其数在百万左右的汉族人口大量涌入,改变了青海居民的构成。在青海 省会西宁市及格尔木、德令哈等新城以及部分州府、县镇,完全成为全国各地人等杂居的地方,南腔北调、东风西俗、相互并存,呈现出一种难得的“百花齐放”的社会风景。


罗甸音乐人


只能说明无知『无知:不明白、不知晓、不了解、不知道』认知。我与你扯一下。关于汉族族称的由来,起源于清朝末期中华民国初期,由一群留洋派学习西方蛮夷划分的族群。而西方世界从十七世纪起就开始破坏我国之团结稳定。这一历史事实不可磨灭,其中就牵扯着正政治话题。政治不可乱谈。



已知朝代历史史记记载,夏朝至清朝末期其国家政府机构是没有划分族群的,同时也没有族这一概念的,古代以地域而代称人称非族称,族大于人称,非种族。事实是汉族族称的由来也是近代而起,以汉朝为起点归纳区分而行成的。其实关于族与后来划分的其他氏族同属华夏民族,华夏民族以长江黄河流域也就是中华两河流域为起点,向四方迁徒的一个过程。同样古芜羌也不列为。古芜羌(地域名)的由来随地域而得人称,古芜羌为炎帝部落,炎帝为燧人氏的继承者之一,炎帝共有九世,(炎帝族群首领,王的名号。)其中一世中就有黄帝兄弟为炎帝。黄帝是炎帝的继承者,也同时是所有诸侯国的王,看过很多史载黄帝时代其实就已经实施分封制了,什么禅让制?什么城邦联盟个都扯淡的,都是一些人推断的,不可信,就像他们不相信传说一样的,但考古证明了传说是真实的。



大家都知道藏族、三苗、彝、黎、壮、独龙、布衣、等等都出至芜羌,为芜羌分支之一都生活在长江黄河流域,不是华夏族请问一下是什么族?羌始祖炎帝、黄帝及蚩尤。三人为中华民族始祖,有人说因部落战争而混居?不是这样的,只想说一点,人性人心都是有私欲的。



中华历史之中除河西走廊进入我国疆域内的波斯后裔为少数民族之外,其他地域上的人全是华夏子孙后裔。如:藏、彝、黎、布衣、独龙、壮、苗、土家、客家、侗、傣、瓦、羌、京、朝鲜、布朗、僳僳、珞巴、毛南、门巴、满、蒙等等都为华夏民族,这些氏族大多因战争而迁徙。所谓中原王朝,只是中华疆域之中的政治中心版图非完整国家疆域版图。



当时政权和其他诸侯政权机构统称中原地区人,为中原人非族非种族,同样四夷之地非族非种族。四夷指夷、蛮、戎、狄,古代代表的是方向及地域,代指东方、南方、西方、北方,四方之地域。商朝时期所指四夷为四方之诸侯国。如:东夷指江浙一带,南蛮指福建广州、广西、贵州、四川、云南一带(四川一部分地域),西戎指西安(西安一部分地区)、甘肃、宁夏、青海、西藏、新疆一带,北狄指蒙古(包括外蒙及俄罗斯一些地域)、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朝鲜半岛及远东库页岛一带。这就是四夷(四方)之地,属中原王朝(中央政权)管辖范围。东周开始衰弱失去四夷管辖权。司马迁史记所记整个国之疆域大小诸侯国除中原之外有六百多个。到了东周时期中央政权是无暇顾及其它地域的,担心自己被其它诸侯国所灭。只能说秦皇死早了,不然北狄肯定是会被统一的。而汉代时期刘邦及刘邦后人也是没有统一到北狄的。

以后不要提这样无知的问题,青海高原上的人民通为华夏民族,为祖先后裔封地之一。

时间有限,没有时间详细介绍,凑合着看吧!有不对之处还请提问者见谅。


奚譽贤


汉族人在汉帝国的时候统治了青海省

在青海基本住的是羌族

公元前2世纪移居青海省

公元前121年 汉代霍去病进军湟水沿岸,在西宁市以西置临羌县。西汉时设护羌校尉。公元4年,设西海郡。397~414年,鲜卑族在青海省东部建立南凉国。隋设西海、河源二郡。唐、宋为吐蕃属地。元代东北部为贵德州,属甘肃行中书省,其余属吐蕃、朵甘思等处宣抚使司。明属西蕃地。清时东北部设西宁府,北属青海蒙古额鲁特部,南为玉树等土司属地。1928年设青海省,以其境内有青海湖而得名。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省政府驻西宁市。

其实我也明白青海省是什么时候被汉人打下来的.

最早打下青海的是汉武帝时代 但是巩固青海省要到隋唐了


嘉嘉尔的小生活儿


青海李土司,参看,乐都,民和,大通互助等地。有西,东之分,祖,有西夏,唐遗之分!不知道对不对[抠鼻][抠鼻][抠鼻]



阿尼玛卿的鹰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西汉末年王莽执政时期托古改制,其中对国内地名的变动尤为频繁。当时西汉境内有东海郡、北海郡、南海郡。王莽一寻思不行啊,这没有西海郡这也不对称呀,但是也不能随便找个地方改名西海郡,西海没有海起码也得有个湖,于是王莽就把目光瞄向了青海湖,当时在青海居住的多为羌人部族,王莽威逼利诱连拉带打击败羌人,在青海湖边上建立西海郡,并迁内地汉人往西海郡。

(汉·西海安定瓦当)

不仅如此,在此之前汉宣帝时期,名将赵充国为平羌乱,曾在青海河陇等地驻军屯田。

上述都是汉人进入青海的史料。而内地人大规模进入青海则在明朝开始,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有规模的将江南屯民军户和不少商客往青海迁移,一直持续到明中叶,前前后后大概迁了三十万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