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产业的老板们:怎样熬,才能过冬

银发产业网&健康产业人 专栏作者 胖子马


一场疫情,聚焦了全社会的眼球,

所有人都在呐喊:

生死面前,一切都是小事。

我却认为,

疫情总会过去,生活一定会慢慢回到原来的轨迹,

那时,被掩盖的真相暴露出来的时候,

我们怎么办?

——题解


健康产业的老板们:怎样熬,才能过冬

“快”与“慢”的对碰

“这次疫情,对整个中国社会而言,是一次难得的刹车机会。大部分中国人狂奔突进,很少有机会像现在这样,关在家里,安安静静的总结,梳理自己”。

健康产业的老板们:怎样熬,才能过冬


这次本次疫情期间,我最欣赏的一个观点,但我并不好看这个观点。


因为,我们确实太快了:快吃、快喝、快做事、快成功、快成熟、快拿结果……快餐文化、速度竞争等等,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每个人都不愿意慢,因为似乎慢是对自己最大的不负责任,慢就要被淘汰。所以,“快”不是一个人的认知,是一群人,乃至一个社会。


健康产业的老板们:怎样熬,才能过冬


我为什么不看好这个观点?


因为,今天的“慢”不是主观、自愿的,而是被动的、无奈的。不是“自己想慢”而是“不得不慢”,打心眼里不想“慢”,所以即便身体被束缚了,被迫“慢”了,但心还是燥的,还是急的。如果不是国家管着,有人看着,恨不得下一分钟就冲出去。


你问:冲出去做什么?买卖不能做、公司不能回,出去有事吗?


也许,他不一定有事,但就是在家待不住。


是因为:快习惯了,突然慢下来,心里就没了着落,没了依靠,似乎不找点事干就觉得自己被社会抛弃了,吃不好,睡不着。


所以你看,人们之所以“快”,其实根子还是缺乏安全感。


健康产业的老板们:怎样熬,才能过冬


会销人是缺安全感,还是“快习惯了”?


坦白说,我不知道,所以没办法下结论,也许“兼而有之”吧?


如果:一个需求旺盛的市场,一个持续发展潜力较大的业务,只要你有信心、有恒心准备长期做下去,那么,慢一点又何妨?买货的人永远都有,永远都在,早一点迟一点有什么区别?该是你的总归是你的,不该是你的你争也没用。


健康产业的老板们:怎样熬,才能过冬

如果没有这场疫情,2020年保健品会销的日子会不会比2019年好一些?


这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认为:


在这场疫情中,如果要反思、要总结、要梳理以便更好的应对疫情过后的市场,“无疫情假设”必然是整个思维的出发点!如果不建立在这个出发点上,不能把自己彻底分析清楚,那么任何所谓的准备、反思等等,都毫无价值。


健康产业的老板们:怎样熬,才能过冬


疫情不是天天有,但我们过往存在的问题却一直都在,这些问题不会因为一场疫情而改变。


有人说:挺着、熬着,一定会迎来曙光。

是的,曙光必然会出现,但你不一定能接得住。


不知道“熬”的目的是什么,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就落到需要“熬”的地步了,这样的熬,没有任何意义,也必然会死在寒冬。


看不清自己,怎能看清未来?

所以,熬,是过不了冬的。


健康产业的老板们:怎样熬,才能过冬


健康产业的老板们:怎样熬,才能过冬


百日行动的真相:健康产业踩在了全社会的“前列腺”上


健康产业的老板们:怎样熬,才能过冬


通过阿尔巴尼亚案例,国际社会有一个基本共识:传销与变相传销带来的最严重问题是:

精神洗脑与不劳而获。


前一个如果与宗教尤其是邪教结合,容易引起社会动荡;后一个容易让社会大众丧失前进动力,不仅影响国家社会运行体系的稳定,如果人人都想不劳而获,那么社会何谈发展?国家何谈进步?


直销在中国的发展本来就带有强烈的“直传混合”特征,所以国家对直销的管控一直很严,直销牌照的发放一直都很慎重。


如果不是因为一直没有发生过影响社会安定的群体性事件,且直销公司涉及部分涉外事务,外资在华经营毕竟还有个国际影响问题,不然直销可能会更早被严格管制。


揭了“权健”的盖子,暴露出了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本质,且遍地都是人血馒头、直销难民,可能导致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已经客观存在了,所以整顿治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健康产业的老板们:怎样熬,才能过冬


会销缘何受牵连?


自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老年人就已经从“社会组织部分”转变为“社会关爱部分”了,这个转变的背后是“一般性群体”到“弱势群体”的角色转换;


当一种群体成为社会主体,成为“大多数”的时候,稍有不慎就特别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而保健品会议营销正好站在了这个敏感的群体面前,且多年来社会口碑低、形象差、投诉多,被牵连不足为奇。


群体性不安定风险、弱势群体保护关爱需求以及“中国梦、健康梦”的大力度倡导,无一不是社会敏感点,正好站在这些敏感点上的直销、会销乃至背后的整个健康产业,处境可想而知。


加上直销、会销本来的营销思维、销售方法黑灰的多、白亮的少,所以2019年持续近一年的整顿行动,在情在理,一点都不冤。


健康产业的老板们:怎样熬,才能过冬


纵观2019全年行市以及国家政策导向,分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的百日行动“典型案例”,我们应该得出这样的基本结论:


◆1、把“关爱弱势群体”这个六个字的内涵想明白,以“价值观”而非“营销观”为起心动念,那么你的事业就能做下去。


毕竟,中国面临巨大的养老压力,不能所有适龄中老年人都去医院、都去养老院,社会资本必然有生存的空间,但前提是你也必须承担应有的责任,而你只有在尽到这个责任的基础上,才能谈获取利益。


◆2、健康之于我国,之于中老年人,之于整个社会,仍然是热点、焦点和痛点,市场潜力仍然巨大、消费规模仍然会扩张、会扩大,做买卖卖产品的机会仍然很多,但你得遵纪守法、老老实实,弄明白“质优价廉、童叟无欺”这八个字,不仅会销保健品能卖,任何保健品都能卖。


回归健康产业的本质,以促进健康、提升国人身体素质、使国人长寿长乐,且产品质量好、价格低,这样的买卖就能做长远。


会销不是问题,保健品不是问题,那么问题在哪?在“快”,在“急”,在“不择手段”,在恨不得让消费者第一次就把一辈子的产品买了,一辈子的钱放下,在恨不得一夜就脱贫致富奔小康。


健康产业的老板们:怎样熬,才能过冬


“百日行动”对健康产业,对会销,是一次“刹车”,正好2020年迎头赶上了这场新冠肺炎疫情,借这个空档,不管愿意不愿意,自家好好歇着,仔细琢磨琢磨,想一想,整理整理,问问自己当初为什么出发?再琢磨琢磨疫情过去了之后怎么开始。


慢点,错不了。


(本期完)



第二期内容揭秘:

被掩盖的真相之二—去会销化的真相:去“会销”=“不会”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