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亮去了,我们能给李文亮们的只有这些

躲疫蛰伏,只能提笔,为抗疫尽绵薄之力,这是我的第十六篇“撸文抗疫”文章。


2月7日凌晨,武汉中心医院眼科医生李文亮,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工作中不幸感染去世,整个武汉想起悲愤的哨音。

中午有武汉人大声叫着:李文亮的家人和孩子,由我们武汉人养起来。

尽管李文亮的家属已经发布声明:“我们不接受任何个人形式捐款”,一张长长的武汉大学校友捐款名单仍在朋友圈流传,雷军等武汉籍企业家,纷纷解囊,总额已经高达数百万。

中国人民保险立即启动快速赔付,根据前期制定的保险保障方案,当天就将80万赔款支付给其家人。

李文亮夫人付医生系爱尔眼科医院集团下属武汉爱尔的员工,集团已经将付医生列入了《爱尔员工关爱计划》,承担其子女生活费和学费直到大学毕业。

更多的社会捐赠正在陆续涌来......

人都没了,钱还有用吗?但除了钱,我们又还能那什么来进行进行实质性的感激?

李文亮去世的当天,财政部副部长余蔚平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明确对确诊新冠肺炎患者个人负担费用实行财政兜底,中央财政补助60%。对疑似患者,由就医地制定财政补助政策,中央财政视情给予适当补助。

同日,财政部网站还发布了《关于支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公告》,公告称,对参加疫情防治工作的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者按照政府规定标准取得的临时性工作补助和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对于单位发给个人用于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药品、医疗用品和防护用品等实物(不包括现金),不计入工资、薪金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

在此前的治疗一线,因为费用问题,实际上已经发生了一些悲剧。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身在前线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彭志勇,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讲的一个悲剧事例:一名来自黄冈农村的孕妇,病症很严重,在ICU住了一周多,治疗花了近20万,治病的钱都是找亲戚朋友借的。其实病人的病情已经在好转,有可能存活。但是孕妇的老公最终决定放弃治疗,孕妇最终去世了。而就在放弃的第二天,政策变了,对于新冠病人国家提供免费治疗。

彭志勇因此事而哭泣。闻者亦肝裂。

由于初期事态的不明晰,新冠肺炎引发了很多悲剧,这只是其中之一。时至今日,与疫情作战,必须有一种决绝心态,绝不应吝于资金的投入。

回想83年前抗战之初的那句名言“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新冠肺炎疫情虽然还没有形成那么严重的威胁,但在道理上是一致的。所谓当前疫情防控才是头等大事、第一位的工作。可能只有身困武汉的人才能有更深刻认识。

尤其是,一定要对疫情一线人员全力做好经济保障工作,不能吝于资金上的花费。

李文亮牺牲了,但在疫情一线,还有更多医疗人员还有服务人员,实际上都是在冒着生命危险“逆行”,他们肯定不是为了个人利益在一线拼搏,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生命健康更宝贵。但作为他们的大后方,却不能“耻于言利”、“吝于激励”,应该在不危害整体公平的基础下,使其获得更多的物质回报。

毕竟,疫情总有平复的一天,这些特殊环境下的“勇士”们脱下防护服后,仍然是平常人,仍然要面对日常的茶米油盐姜醋茶。

在日常的突发灾难救援中,勇者的精神更容易被推崇。而此次疫情的不同在于,它不是一次单独的战斗,而是一场整体的战争,需要动员无数人参与,采取各种各样的策略来保障战争的最终胜利。这就使得经济上的鼓励成为一种重要措施。

要保障救援的积极性和持续性,就不妨对参与救援人员获得相应经济回报、对捐赠企业获得税收或声誉上的回报、对适当的激励性市场行为持更积极态度。

战争有明确的前线,但疫情的前线是如此模糊而广阔,前线在武汉,也在北上广等所有城市,医护们战斗在前线,仍在工作快递小哥何尝不是战斗在前线。

李文亮已经去了,再不能在让仍顶在一线的勇士们寒心。

自我隔离期间,如果我么不能做出太多,至少可以多给送快递的小哥们道一声感谢,打一点“赏钱”。

一定要相信,这寒冷的冬日里,他们收到肯定不止是一声“谢谢”,和一些“赏钱”!


李文亮去了,我们能给李文亮们的只有这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