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枢密使和丞相,谁的权力更大?

往来是客


  

  北宋的枢密使与丞相,谁的权力更大,地位更高?

  我们暂且不下结论,一起来看一则史料。

  庚寅,以枢密使赵普为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院大学士,宣徽北院使、判三司上党李崇矩为检校太尉、[案宋史宰相表作检校太保。]充枢密使。上既除普及崇矩,乃无宰相署敕,上时在资福殿,普因入奏其事,上曰:“卿但进敕,朕为卿署字,可乎?”普曰:“此有司所行,非帝王事也。”……窦仪曰:“谷所陈非承平令典,不足援据。今皇弟开封尹、同平章事,即相之任也。”上从仪言。

  史料背景是,北宋太祖乾德二年正月,在宋太祖的强烈要求下,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一起上表请求辞职。这三位宰相都来自后周,属于后周遗产。宋太祖为照顾后周旧臣势力,继续让他们担任宰相。一晃五年过去,宋太祖不但牢牢掌握了原后周故地,并且已开疆拓土。故此,后周三相也就到了功成身退的时候。

  不过,因为三位宰相一起辞职,于是就出现了从唐朝以来数百年从来没有发生的怪现象:中书政事堂没有宰相值班!

  史料中所说故事大意是:宋太祖任命枢密使赵普为宰相——宋朝职务中有“平章事”者即为宰相,“同平章事”则即享受宰相待遇。任命宣徽使李崇矩充枢密使(代理枢密使)。

  命令下达后,有关部门要去走程序,走程序时候发现出了大问题:

  按照隋唐以来数百年的规矩,凡事任命新的宰相,都必须有现任宰相签字盖章。可是,如今中书政事堂三位宰相都被罢免,没有人能够签字。

  宋太祖不以为意,告诉赵普说:朕是天子,我亲自给你签字,你看如何?

  宋太祖本来以为自己签字是给赵普长脸,没想到赵普直接拒绝,道:“这可不好!此事乃是中书政事堂改做的事情,并非帝王该做的。”

  换言之,即便有宋太祖签字,赵普这个宰相任命没有现任丞相的签字,也属于程序有亏,会大大影响赵普以后的微信。

  宋太祖无奈了,幸亏有个叫做窦仪的官员想出了一个折中办法。宋太祖的弟弟赵光义现在担任开封尹、同平章事。同平章事也是宰相,由赵光义签字,也算符合规定。

  由以上故事可以看出,在北宋期间,宰相地位崇高,有时候皇权都要退让。

  从赵普、李崇矩官职升迁也可以看出,宰相权力大于枢密使,枢密使权力大于宣徽使。

  当然,若是在五代战乱时,军权高于一切,枢密使的实权自然就比中书宰相要大些。但若论品级地位,还是宰相略高一筹。

  


叶之秋


宋朝不设丞相,宰相的官称是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则是参知政事。北宋时期,为了防止相权威胁皇权,通过设置枢密院和三司对宰相权力进行了分割,所以丞相权力相对来说已经小了很多。枢密院主要负责军事,不过宋朝实行以文制武,除宋初外权力其实也不大。此外,宋朝的相权后期曾经历了两次变更,所以各时期相权大小有所变化。

宋承唐制

由于赵匡胤的北宋是通过陈桥兵变得来的,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他必须削减地方和朝中大臣的权力。其中一个重大调整就是相权,宋朝设立了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

而且,在宰相权力被分割的同时,还在宋太祖乾德二年(公元964年),通过设立参知政事来牵制相权,导致了相权的进一步削弱,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这一时期的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实际上是互不统属的,所以宰相(中书门下平章事)、枢密使、三司使的实权也几乎不相上下,且三者互不统属。而且,宋初时期由于战事较多,武将地位较高,这一时期的枢密院权力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大的。

所以,我认为宋初阶段的枢密使权力是要超过宰相的,例如赵普虽然为门下侍郎、平章事,但实际上并没有行使宰相署敕之事,同时还有薛居正、吕余庆等参知政事牵制于他。

北宋的两次相权变更

1、元丰改制。这是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开始推行的一次官制改革,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撤销了中书门下,重新恢复了唐初的三生制度,设置了尚书令、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三个三省长官。不过虽然框架和唐朝时期相同,但实际上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宋朝的三省更像是虚职,且从不授人。二是仿照唐制,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代行侍中职权;以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代行中书令的职权。此次改革后,上书左右仆射实际上便成为宰相,同时也取消掉了参知政事,改为增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四位副宰相。这一时期的宰相权力和枢密使基本持平。

2、政和改制。这是在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年—1118年)推行的改革,当时蔡京担任宰相,自称“太师”,总领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之事,改尚书左仆射为“太宰”,兼领门下侍郎;改右仆射为“少宰”,兼领中书侍郎。但在宋钦宗靖康年间,“太宰”和“少宰”又被废除,重新改回了尚书左右仆射。这一时期的宰相权力是显然要远超枢密使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宋初的宰相权力没有枢密使大,元丰改制后双方基本持平,但在政和改制之后,宰相的权力开始加大,宰相再次开始统领朝政。


香茗史馆


先下结论,当然是丞相的权力更大。

在宋代,大丞相、丞相是宰相的别名。从宋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到南宋左右丞相,总名都是宰相。

宋初沿袭唐代制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作为宰相一职,没有定员。在宋朝前期,从尚书左、右丞、六部侍郎以上到三师都有资格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品则由本官的官阶而定。此时首相领昭文馆大学士,次相带兼修国史,末相领集贤殿大学士。

【吕蒙正】

元丰改制以后,以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左相,行(元丰改制之后,寄禄官官阶高出职事官一品的情况,带行字)侍中;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右相,行中书令。官品为正一品。

【蔡确,元丰五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政和二年九月(1112年),徽宗下诏改三师为三公,以三公官太师太傅太保为真相(也就是“实任宰相”的意思),以左辅、右弼为宰相。官品为正一品。

靖康元年(1126年),又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官品为正一品。

枢密使是枢密院的长官,他的职责是辅佐皇帝,职掌军事,凡是边防军旅事务,和中书分班禀奏,由此可见枢密使并不是独揽兵权。

  • 北宋在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就没有设置枢密使这个官职了。

  • 元丰改制后,中书为三省,即中书门下,是宋前期宰相治事的地方。

【狄青,仁宗朝曾任枢密使】

宋代的相权还是很强的,虽然宋代设立了枢密院来分割宰相的兵权,设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财权,但是从总体来说,并没有改变宰相辅佐天子总领百官的格局。

宰相节制着枢密院政务和事务,行使着自己“事无不统”的职权,所以枢密院并不能甩开宰相独立行动,在一些重大军事决策上面,必须得到宰相的支持。有的宰相为了保证自己的军事权力不惜辞官。

宋初多宰相兼任枢密使或者宰相由枢密使升任的情况,所以当时枢密院的权力和相权某种程度上得到了统一,加上皇帝善于调配,也就相安无事。

到了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入侵,当时的真宗每次得到边地的奏报,都要先送到中书门下,并且对毕士安、寇准说,军旅之事,虽然份属枢密院管理,但是“中书总文武大政,号令所从出”。(《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7),可见宰相军事权力都是超过枢密使的,更不提其他方面了。

【寇准,景德元年与毕士安一同出任宰相】


浔阳咸鱼


先回答一下问题,北宋无丞相官职,枢密使也是宰相(宰执、宰辅)。



区别下丞相和宰相。

丞相:中国古代官名,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也即百官之长。 历史:先秦时期有相、相邦等之名,秦朝才正式设置丞相。西汉也设丞相,至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这段时间有220年,是历史上丞相这一官职设置最久的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除去曹操复设的几年,东晋初年以及北朝有较短时间外,不设丞相,隋朝不置丞相,唐宋时期也基本不置丞相,唐玄宗开元元年,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北宋不设丞相,南宋乾道8年亦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 元朝于中书省置丞相,自秦至明朝初年朱元璋(通过胡惟庸案)废丞相的1600年间,丞相的设置断断续续,作为官名的丞相在历史上存在时间并不长。

宰相: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的通称,不是具体的官名。需要注意的是: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职对应。实际上从隋朝开始,宰相就是一个群体。据史料记载,北宋共有宰相九十三人,其中仁宗一朝便有宰相二十三人。

历史上只有宋朝设枢密院,如北宋名相寇准(寇老西)就是枢密使,包拯担任的最高官职就是枢密院副使。其实南宋韩世忠也做过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彼时枢密使已无实权)。



北宋官职是极其复杂的。分列为政事、军务和财政三大系统,相互平行,分别由皇帝直接统属。中书省与枢密院号称“二府”。同平章事与枢密使分别朝奏,彼此不相知,皇帝由此分别控制了文武。此外还有三司使,总管四方贡赋和财政,地位仅次于“二府”宰相,称“计相”。


生活印象派


丞相在宋基本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元丰改制之后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同时去掉三司,左相兼门下侍郎,侍中,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之前的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什么集贤院大学士或者监修国史之类的。知枢密院事一般称为宰执,副丞相,地位介于宰相与参知政事之间,北宋的话,宋夏爆发战争前基本泾渭分明,仁宗英宗之后丞相兼枢密院事,枢密院兼中书门下事。南宋所谓两府基本名存实亡,权相不断,秦桧史弥远赵汝愚韩侂胄贾似道,基本可以决定废立,枢密院完全是陪衬。


tomas340


当然是宰相的权力大。

它沿用了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尚书省,草拟政令,无执行权,中书省,无权草拟,但有否决权,也就是"审核"权。那么,门下省,应该是负责实施,事先,政令或法规、政策,需送皇帝过目后,而后"签字"才能生效。那么,具体事项,就是三省"负责与落实"的事了。这里面,还有"皇帝的秘书",也就是"谏官",一般是由德才兼备的读书人担任,可以"弹劾百官",说错话是没关系的,虽官品(职务)不高,但权力很大。而枢密使,应该是管军事方面的,官品比宰相低。它并不是御史大夫或御史台,御史大夫是"副宰相",是协助宰相工作的,就像现在的"中纪委或监察委"。而具体管理军事方面事务的,是兵部的行政长官~兵部尚书,兵部还有侍郎、郎中。所以,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明太祖朱元璋,在"胡惟庸案件"后,废宰相,后来"殿阁大学士"(首辅),应是代行宰相职权。而清朝,是"军机处",实际权力很大。


手机用户55103251421


枢密使比宰相小半级,是军事的最高长官,在北宋中后期,这个职位都是由文人担当,其实是一点都不懂军事的,武人最大做到枢密副使。唯一个例外的是狄青,武人出身做到枢密使,做枢密使的时候战战兢兢,天天被那些文人指手划脚,最后郁郁而终。


兔子奶爸


北宋时期,丞相是总览国政的人,而枢密使只是最高军事长官,要受到丞相的节制。

在北宋这种重文轻武的大环境下,武官的职权必然低于文官。

北宋奉行的是士大夫治国之策,相权还是很大的,皇权被下放了一部分,所以丞相要比枢密使的权力更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