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機器生態之下,我們如何避免成為“局外人”?


新機器生態之下,我們如何避免成為“局外人”?

機器變得越來越智能

近年來有個網絡名詞叫“刷存在感”,意思就是故意做出某些動作,彰顯自己的存在或者重要性,從心理角度而言,是不希望被周邊的人忽視,屬於中性詞範疇。

法國作家加繆寫了一本廣受歡迎的存在主義文學代表作《局外人》,通過塑造莫爾索這個言談離經叛道、行為驚世駭俗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世界的荒謬性以及人與社會對立的狀態,主人公用他的行為來抗擊和嘲笑小說裡荒謬的世界。

如果說“刷存在感”是為了避免成為“局外人”,那麼加繆筆中的“局外人”並非為了“刷存在感”,反而是通過“入局”的方式與這個荒謬的世界徹底隔離,這是在精神層面的“局外人”,而非“刷存在感”體現的現實中的“入局”。

但人類終歸是崇尚現實主義,每個人從心理上都希望得到尊重和認可,美國作家塞繆爾·阿貝斯曼在《為什麼需要生物學思維》書中提到一個觀點是:我們進入了一個新機器生態, 人類面對機器不可能及時應對

。照此說來,面對越來越智能的機器,人類是不是越來越不重要了呢?或者人類成為了“局外人”呢?


新機器生態之下,我們如何避免成為“局外人”?

人和機器耦合

技術的複雜性

機器成為生態,源於技術的高速發展,我們現在處於人類歷史上技術的高光時刻,得益於技術的產業化,人類第一次距離技術是如此之近。

舉個最貼切的例子,比如智能手機,這個我們每天握在手裡的高科技產品,現在的手機幾乎聚集了我們想象得到的高端技術,比如傳感技術相關的指紋解鎖、隔空操作手機界面、臉部及指紋識別解鎖等等,我們使用的時候覺得很方便,但就一個臉部識別解鎖技術,其原理卻是極其複雜。

我們都喜歡用手機拍照,如今的手機拍照成像效果可以和專業相機媲美,而且還在不斷地進化,按照德國徠卡專家的說法,手機3800萬像素足以滿足人們拍攝的需求,但廠商顯然不滿足於這一點,小米的攝像部門技術人員已經將成像像素提升到了1億,索尼作為全球最大的手機感光器廠商,現在集中精力在做的是如何把感光器性能做的更好,做的更小

從下圖的一張華為Mate 30 Pro 的拆機圖,我們可以看到一塊子板上的元器零部件相當複雜精密,包含了像海思Hi6365射頻收發器等眾多模塊,另外,手機的劉海部分就集成了姿態傳感回器、3D深度攝像頭、環境光與距離傳感器、自拍攝像頭等部件。


新機器生態之下,我們如何避免成為“局外人”?

對於機器系統的複雜性,我們通過上圖可以窺見一斑,可以設想一下,像阿里巴巴的飛天系統、亞馬遜的AWS雲計算、百度的小度機器人等會更加的複雜,這是技術發展到今天的一個必然現象和趨勢。

今天,計算機硬件和軟件比之前的任何事物都要複雜得多:一個程序可能包含數百萬行計算機代碼(看看阿里騰訊華為動輒數萬名程序員),微芯片內集成微型元件的尺寸也已經小到接近原子量級,而這些現在已經被廣泛運用在智能汽車、物聯網家居、5G手機、以及金融、物流、國際貿易等領域。

而我們面對的技術系統始終保持迭代更新,其結果是我們使用可能越來越方便,但系統卻越來越複雜。

比如被廣泛使用的物流系統,在技術還沒有那麼複雜的時候,我們查詢快遞基本通過電話查詢,而現在,我們通過微信小程序、順豐APP就可以查詢,當阿里整合了多家物流企業後,我們查詢和使用快遞更方便的同時,可以想象阿里菜鳥的物流系統將中通、韻達等獨立的系統進行合併,這是個多麼複雜的工程!

隨著技術越來越複雜,同時技術的應用卻越來越廣泛,一個新機器生態由此形成,技術本是人類創造,而生態則對人類自身產生了事關人性的思考:

我們是否習慣人類之外的一個機器生態的存在?


新機器生態之下,我們如何避免成為“局外人”?

生態從近代機器出現就開始形成


新機器生態

塞繆爾·阿貝斯曼在書中的一個觀點值得我們深思:

從整體上看,技術和基礎設施已經變成了極其複雜的、物理化和數字化的系統,好似血液循環系統那般,牽引著地球上所有原材料的流動,同時“排放”出道路、摩天大樓、芸芸眾生,以及化學廢水。技術加速了地球的“新陳代謝”,而這個過程是在一場極其複雜的“材料之舞”中完成的,這一切甚至改變了地球表面的光芒。

阿貝斯曼站在上帝視角,人文高度俯瞰技術對人類造成的影響,當我們今天很多人為技術而痴迷喝彩時,也不得不反思新技術在帶來光芒的同時:如果我們面臨以技術傍身的機器成為地球的主角時,人類充當什麼角色呢?此刻,我突然在腦海裡出現了那部高分的美劇《西部世界》。

2013年9月,英國科學界權威的《科學報告》期刊發表了一篇論文說道:一個完整的人類不可能及時應對的新機器生態已經出現了,而在塞繆爾·阿貝斯曼看來,在股票市場的各種機器通過各種形式進行交互,從根本上,這和利用不同算法進行交易沒有兩樣,此時,人在不在沒有任何意義,那些運營基金算法的機器照常運行,人類則成為了“局外人”。

新機器生態之下,我們如何避免成為“局外人”?

空無一人的美國紐交所

為什麼是新機器生態?可以從三個角度去理解:

第一,生態意味著自成一體。機器如何能自成一體成為生態?比如豐田的機器人生產線和特斯拉汽車會成為生態嗎?所謂生態,具備物種性,也就是趨向於同一物種相互關聯才會成為生態體

,當具備某個條件時,豐田生產線和特斯拉也存在生態的連接,比如特斯拉使用豐田的發動機的話。

最能說明這點的是智能家居生態,在一個家庭裡,通過一部5G手機,可以連接家中所有的機器,如空調、電視、遊戲機、窗簾、抽油煙機、冰箱,甚至汽車等,如此多的機器共享一個生態,對於技術的要求相當複雜。當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家裡的機器人就能操縱一切,人類根本不用參與,按照提前設定好的程序運行即可,到這個時候,你真的不會參與而讓機器控制你生活的一切嗎?

第二、機器越智能,技術越複雜。阿里巴巴的“飛天城市大腦”是一個超級複雜的城市管理系統,紅綠燈的智能管理面對城市上百萬的汽車如何做到有效科學,這不是考驗城市運營能力,而是考量技術的複雜程度有多高,所以,如果你需要更高的智能,技術只有越做越複雜,系統越來越龐大,最後,人為的干擾就會越少。

第三、機器超越人類認知和理解能力。人類對技術的接受往往是在技術應用到身邊的時候,比如刷臉支付技術,你會在被商家要求刷臉時才會有意識去了解和接受這個技術,而這個技術其實早就存在了,超越了你的認知和理解。

所以,新機器生態在某個程度下,比如技術得到廣泛的應用,必然會自成體系,形成生態效應,相互之間互相影響和融合進化,這個時候,人類需要考慮的僅僅是我需要入局還是出局。


新機器生態之下,我們如何避免成為“局外人”?

物聯網也是新機器生態的入局者

入局和出局

面對“新機器生態”,人類應該入局佔據主導,還是出局放手享受技術賦能?這個選擇題事關人類對自身的定位,無論選擇那個答案,都是一個方向性的選擇。

但有一點需要明確的是:人類不應該成為新機器生態下的“局外人”,而應該成為生態的核心。

儘管技術的複雜性會導致人類對此比較迷惘,但技術的複雜性不應該成為人類脫離新機器生態的理由之一,人類主導了技術的發展後,“甩手掌櫃”式的出局最終可能會失去對技術的掌控,就如《西部世界》裡機器人對人類的反戈一擊。

塞繆爾·阿貝斯曼的《為什麼需要生物學思維》其實就是告訴我們不要成為新機器生態的“局外人”,如何避免呢?答案只有一個:

讓自己融入到新機器生態中,成為生態的一份子,你才不會“被出局”。

生物學思維其實就是“生態思維”。

在2017年,人工智能成為熱點時,杭州娃哈哈的創始人宗慶後曾經和百度李彥宏有過一次激辯,宗慶後擔憂:

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也不能把所有東西都替代人,這樣的話人就沒用了,什麼都被機器取代了,人還能派上什麼用場?

對此,李彥宏的回答是:

很多活都是可以自動化的方式完成,一些職業在可預見的未來就不存在了,大多數這個領域的人都要去尋找新的方向,或者去學習新的技能。

這其實就是本文的關於“入局和出局”之爭,能說明這場激辯結果的是,在2019年3月,宗慶後成立一家哇哈哈智能機器人公司。

新機器生態之下,我們如何避免成為“局外人”?

哇哈哈機器人公司

宗慶後從一開始的出局,到入局,也反映了本文的態度,我們要避免成為“局外人”的法門就是主動“入局”,像小米、華為這些企業都是主動入局的典型案例。

那麼,作為我們個體而言,並不能以己一人之力去改變生態的運作,那麼,最積極的姿態就是擁抱“新機器生態”,參與體驗從而發現和反映問題,讓新機器生態能健康地運行,真正造福人類。

結束語

儘管我們面臨越來越複雜的技術,這也許讓我們恐懼和徘徊,但技術引領的世界仍然帶給了我們美好的暢想和希望,還是用塞繆爾·阿貝斯曼的一句話作為本文的結束語:請永遠不要失去對這個世界的激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