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寶玉看本書都要藏匿著,賈珍卻妻妾成群,封建禮教後的婚姻制度

看過《紅樓夢》的都知道,賈寶玉對傳統四書五經是棄之鄙之,反而對《西廂記》情有獨鍾,甚至頂著被責罵的風險也要偷偷來看。反觀寧榮國府的其他父輩,則是妻妾成群還四處沾花惹草,對比為何如此之大?

《西廂記》講述的是貴族小姐與窮書生的自由戀愛,放到如今是三觀無誤的文學著作,書中文采斐然,頗具詩情畫意,為何在大觀園內就成了人人口中的禁書?

清朝的婚姻制度講究門當戶對,男子的正妻只有一個,但是妾可以有很多個,因此大觀園內賈珍賈璉賈赦可以擁有很多妾,眾人不能進行阻攔而是司空見慣。但是賈寶玉偷看的《西廂記》,則具備了濃重的反封建反禮教色彩,在那個時代屬於叛逆之舉。

一、崇尚愛情自由的《西廂記》,成了清朝人人口中的雜書禁書

《紅樓夢》第二十三回:“寶玉偷看《會真記》,抖花瓣於水中,遇見葬花之黛玉。寶玉用《西廂記》中詞句相戲,黛玉豎眉瞪眼,帶怒含嗔,說寶玉“欺負”她。”

關於寶玉偷看雜書的情節有幾處,其中之一就是遇見黛玉在拾落花,於是兩個人便一同看了。另一個情節就是寶玉的小廝茗煙,幫寶玉偷偷從外面帶來厚厚一沓書溜進了大觀園,一路上遮遮掩掩,生怕旁人見了去。由於急急忙忙,還險些撞到寶玉,滑稽至極。

賈寶玉看本書都要藏匿著,賈珍卻妻妾成群,封建禮教後的婚姻制度

身為富裕之家的公子哥想看書,還得小廝偷偷摸摸從外面拿了來,不免覺得可笑又好奇。作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朝代,清朝的封建禮教和苛刻相比於前朝,有過之而無不及。《西廂記》中推崇的是男女自由戀愛,而且是貴族和平民之間的相識相知。作為封建等級制度森嚴的清朝而言,這一類書絕不允許公諸於世。

相當於古代推崇的“女子無才便是德”,認為女子不用讀書習字,不必知書達理,只需要在家相夫教子即可,殊不知這種風氣極大的壓抑了女子的真性情。“越壓制慾望越反彈”,在這種壓抑本性的教義之下,生性爛漫的年輕人便愈發對這類書感興趣,連寶釵也不例外。

寶釵笑道:“你還裝憨兒!昨兒行酒令,你說的是什麼?我竟不知詩那個上頭的?”黛玉一想,方想起來,昨兒失於檢點,那《牡丹亭》、《西廂記》說了兩句,不覺紅了臉,便上來摟著寶釵。

到底一句什麼話,惹得黛玉瞬間紅了臉,原來是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這一句話出自湯顯祖的《牡丹亭》。《牡丹亭》中表達的是女孩子可以自由的追求心中所愛,要直面自己的內心,衝破封建禮教的束縛找尋自我,而不是一味的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任由他們裁決自己的命運。

賈寶玉看本書都要藏匿著,賈珍卻妻妾成群,封建禮教後的婚姻制度

黛玉自從跟寶玉一起偷看《西廂記》之後,又偶然在路上聽到梨香園的小戲子唱《牡丹亭》,腦海中便一直響著那些韻律。以至於後來大觀園行酒令的時候,黛玉不假思索脫口而出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旁人倒沒有察覺,但是被寶釵聽了進去。於是,就有了上面寶釵找黛玉說話的情節。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雖然寶釵勸說黛玉不要看那些雜書,黛玉也將寶釵的諄諄教導聽了進去。但很明顯的是,身為大家閨秀表率的寶釵也是看過了的,不然為何她只聽了一句便明白黛玉看過。由此可知,越是禁書,越是引得眾人一目十行去也要去看的,連循規蹈矩的寶釵也不例外。

小時候看《還珠格格》的時候,有一個情節很不懂,如今卻漸漸明白了。當老佛爺要給五阿哥納側福晉知畫的時候,被永琪一口回絕,老佛爺氣得大動肝火。於是晴兒在一旁勸老佛爺消消氣,針對永琪“情有獨鍾”的說辭,她舉出了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例子說道:“當年司馬相如要娶二夫人,卓文君作了一首《白頭吟》給他,最終讓司馬相如斷了再娶的念頭”。

賈寶玉看本書都要藏匿著,賈珍卻妻妾成群,封建禮教後的婚姻制度

賈寶玉看本書都要藏匿著,賈珍卻妻妾成群,封建禮教後的婚姻制度

晴兒的話一出,老佛爺立馬變了臉色,說不要在她面前提司馬相如,古人裡面她最討厭的就是他,沒事就彈什麼琴啊蕭啊,還去挑逗人家閨女,最後還帶著卓文君私奔,完全不成體統。卓文君也不自愛不知廉恥,容易被琴聲蕭聲所誘惑。

賈寶玉看本書都要藏匿著,賈珍卻妻妾成群,封建禮教後的婚姻制度

只見老佛爺剛說完,鏡頭立馬給到了晴兒,一臉震驚和惶恐。在場的都知道,老佛爺口中的卓文君和司馬相如,相當於暗指了蕭劍和晴兒。於是晴兒就成了老佛爺口中那個不自愛不知廉恥的人,因此晴兒才會一臉驚恐。

小時候不明白為何老佛爺的一句話,能讓素來穩重的晴兒如此反應。眾所周知,晴兒也是一個深受封建禮教束縛的女子,從小養在老佛爺身邊,知書達理深明大義。面對老佛爺如此不堪的說辭,晴兒內心向往自由的想法,與從小接受的教育觀念產生了強烈衝突,兩種思想在她腦海裡糅雜輾轉,從而讓她陷入兩難之地。由此可見在清朝的時候,卓文君和司馬相如這類,以及《西廂記》中推崇的戀愛自由,在當時都是被眾人所不齒。

二、清朝婚姻制度受等級分化影響,正妻需要門當戶對,妾的要求隨意

1、父母有包辦子女婚姻的權力,門第和貧富是主要考察對象

“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禮記》

在古人的觀念中,婚姻不只是兩個人的結合,而是雙方家庭的大事,關係到整個家族的傳承和發展。在這種觀念下,子女對自己的婚姻都沒有決定權。

賈寶玉看本書都要藏匿著,賈珍卻妻妾成群,封建禮教後的婚姻制度

“婚嫁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無者,從餘親主婚”—明代法令

清朝沿襲了明代的法令,對於子女的婚姻自主權,統一由父母或者家族長輩決定。父母和祖父母不在的,由叔伯姑兄等決定,這就是所謂的包辦婚姻。因此很多新人在成婚前都不認識彼此,新婚當天就是兩人第一次見面。

“婚姻擇,先門第”—《浙江通志》

“婚姻之家,必量其貧富而後合”—《無錫金匱合志》

清朝社會等級制度森嚴,除了社會交往,婚姻也深受等級制度的影響,門當戶對成了父母為子女選擇婚姻對象的重要考慮因素,這一點在《紅樓夢》中可以深切感受到。

金陵四大家族(賈史王薛)互相依靠因此發展壯大,各族之間相互通婚都是常態。賈母作為賈府最高掌權人,孃家就是四大家族中的史家。而賈璉的媳婦王熙鳳,則是出自四大家族另一個王家。

寶黛愛情的悲劇,也是因為林家家道中落,賈府為了平衡利益,最終選擇了薛家的薛寶釵。在子女婚姻的考慮方面,利益與等級分化永遠擺在個人感情前面。

2、正妻只有一個,地位在家庭所有女子之上,需要明媒正娶

“凡以妻為妾者,杖一百;妻在以妾為妻者,杖九十並改正;若有妻更娶妻者,亦杖九十(後娶之妻離異)。”—《大清律例》

清朝時期並不是三妻四妾,而是一夫一妻制,但是可以納多個妾。妻子需要門當戶對,明媒正娶,遵從父母的意願來選擇。妻妾的角色地位很明確,權利也有很大的區別。

《紅樓夢》中最體現正妻絕對權力當屬王熙鳳,作為賈璉明媒正娶的二奶奶,每次與賈璉發生矛盾的時候,就隨意拿旁邊的平兒出氣。當賈璉揹著她納了尤二姐,又收了秋桐做妾的時候,她一波以退為進的操作,以二奶奶的身份號令府內丫環和道士,一同出面演了多出戲,自己既當了好人,又最終使尤二姐失了孩子丟了性命,自己成了贏家。

3、納妾的手續隨意,主人可以自由買賣

清朝時期妻妾地位懸殊,這是因為做妾的女子一般家庭貧困,父母為了生計而將女兒賣給大戶人家做妾。或者是富貴人家的傭人,常年伺候主子得到了主人青睞,成為了妾。因此,這類妾室身份地位普遍不高,不需要經過繁瑣的迎娶禮儀,便可以納入府邸為妾室。

賈寶玉看本書都要藏匿著,賈珍卻妻妾成群,封建禮教後的婚姻制度

寧榮二府作為世襲世家,府內貴公子納眾多妾室很普遍。光是妾室,在《紅樓夢》中就出現了多個等級稱謂:二房、姨娘、通房丫頭。很多妾室是從丫頭上升而來的,而丫頭晉升為妾的通道,可能就是主人的一次看對眼而已。一旦主人不喜歡或者犯了錯誤,就可以攆出家門或者賣出去。

《紅樓夢》是中國一部偉大的長篇小說,通過對寶黛愛情的悲劇描寫,反應了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悲情結局。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是整個悲劇的源頭。由賈寶玉和林黛玉為代表的青年一代,象徵了對封建禮教的反抗和抵抗。無奈的是僅僅依靠個人力量,遠遠不足以改變整個社會的常態,寶黛愛情也最終葬送於封建婚姻制度之下。

1、《清代的婚姻制度與婦女的社會地位論述》

2、《不平等的清代婚姻制度及其特徵探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