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在三十年前最喜歡逛的兩個地方

不知還有多少人記得,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成都,有兩大熱鬧的圖書市場:春熙路的龍池書肆和展覽館外面的小書店群落。

更早的時候,逛春熙路,我們必逛的是在春熙路的新華書店。我在我的《食光機——食物中的當代小史》中,曾寫到,我讀中學時,想起春熙路就想起的是這家書店,這家新華書店當時在我看來,是書最多最全的地方。所以,和外地來的筆友約會,第一個地點,想到的就是春熙路的新華書店。

成都人在三十年前最喜歡逛的兩個地方

但到了九十年代,圖書市場的格局就變了。大家逛春熙路,會在逛衣服、吃小吃之餘,專門留一個時間給龍池書肆。

龍池書肆位於孫中山銅像附近,是由無數個書攤構成。新書、二手書、掛曆都有,內容以暢銷書為主,包括不少地攤讀物。

那個時候的孫中山銅像,底座沒有加高,看起來比現在親切好看的多。雕塑最初的設計便是觀眾視線略向上的平視,完全不像現在這種仰視。

後來這個區域改造,孫中山銅像被憑空架高,雕塑的魅力大減。如果做成仰視,雕塑當初設計的比例應根據視覺原理調整才對。當然,這是另話。

成都人在三十年前最喜歡逛的兩個地方

還是那時好,孫中山就坐在他的藤椅上,親切地看著身邊熱鬧的書肆。

正因這裡的書以暢銷類型為主,所以,這裡成了春熙路最擁擠的區域之一。

到了新年之前,這裡更是擠得水洩不通。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家家戶戶過年都有一樣必備物品:掛曆。興旺的人家,幾乎是每個房間都要掛上一個,連廚房都不放過。

掛曆來自單位發放,也來自親戚朋友相送。掛曆是最常見的送禮佳品。

一個收穫很多掛曆的人,說明交遊廣,能力強,混得好。

掛曆對身份的標示作用,有點像後來中秋的月餅。月餅送來送去的,越做越豪華誇張,也是為了標示人的身份。

成都人在三十年前最喜歡逛的兩個地方

因此,十一、二月,龍池書肆主要業務,就變成了賣掛曆。這裡的掛曆有濃妝豔抹的明星,衣著清涼的美人,有椰林海灘,有美食美酒,也有貓貓狗狗,雅緻的也有外國油畫、中國書法。人們夢想的好生活,都會在掛曆上呈現。

但對於我來說,擠龍池書肆是為了圖個熱鬧,真正買書還是得到展覽館門口。

成都人在三十年前最喜歡逛的兩個地方

展覽館那時,有個新華書店。在它外圍,開了無數的小書店。

小書店各有特色,有的以社科人文為主,有的以文學藝術為主,有的主打教輔教材,有的專攻科技建築等等。

在九十年代,這些小書店相當活躍。經營者們目光敏銳、專業,經營得又相當靈活。起先,我和許多人一樣,到這裡,先逛逛新華書店,再出來逛小店。後來,來了就直奔自己心儀的小店。

這裡的氛圍景象,有點像後來我熟悉的廣州購書中心。廣州購書中心也有一些生動的小店,風頭蓋過了新華書店。

1998年前後,我在成都一家媒體當讀書版的記者和編輯,每週都要到這些書店來搜尋獵物。很快發現了這裡最好的一家社科人文書店,書店老闆為我的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這家店叫弘文書局。

按照現在的提法,這便是一家相當優秀的獨立書店。相信,成都很多讀書人,都對它有深刻的印象。

這些影響了一座城市的書市與書店的故事,後面我還會慢慢道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