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护两个昭襄王即位,一个差点灭强齐,另一个更坑40万赵军

春秋礼崩乐坏之后,强大起来的诸侯国开始为了自身利益着想,不断起兵攻伐和兼并弱小的诸侯国。经过几百年的攻伐、混战和兼并,到了战国时期,虽然还存在一些小的诸侯国,但是最强大的就有七个了,这就是“战国七雄”。

赵武灵王即位,其父王刚刚去世,就遭到秦、楚、魏、齐、燕五国各出一万精兵来“吊唁”的挑战。在托孤重臣肥义的帮助下,最终这场危机得以化解,知耻而后勇的武灵王开始发奋图强。

《史记·赵世家》:“十一年,王召公子职於韩,立以为燕王,使乐池送之。”

赵国在赵武灵王和肥义的统治下,国力蒸蒸日上,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不满于赵国的天下,把目光投向了国外。到了赵武灵王十一年(公元前315年),此时二十六岁的武灵王正是血气方刚、雄心万丈,继承其父未完成的事业,更为报即位受五国“吊唁”之辱。


赵武灵王护两个昭襄王即位,一个差点灭强齐,另一个更坑40万赵军


公元前318年,赵国北方的燕国国君姬哙听信苏秦等人的游说,竟然学起尧舜禅让,把燕国国位让给了相国子之,自己做了臣子。这自然引起了燕太子平和燕国其他公族子弟、贵族等的不满,他们联合起来攻打子之等人,但是都不能战胜。

野心勃勃的齐宣王趁人之危,派出军队名义上是帮助燕国平乱,实际是想以此来占领燕国。当齐军和燕太子平一起把乱国的子之和前燕王哙一起处死后,齐军却不愿撤军回去,又不愿意立太子平为燕王。齐军在燕国不法守纪,常常横行霸道,作恶多端,抢劫民众财物,不但引起民众的愤怒,更激起了太子平等贵族的强烈不满。

最后太子平也被齐军杀害,赵武灵王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齐国一直联合魏国、中山国、燕国对赵国打击,是赵国东面最大的威胁。燕国和韩国也一直有盟约,以至燕国把公子职送到韩国当人质,以巩固这层友好关系。赵国与韩国关系虽也友好,但在赵武灵王看来也是一个威胁,所以燕国现在的情况,赵武灵王利用自己的强大国力,说服韩国把燕公子职由赵武灵王安排送回燕国。韩国一来也不想得罪赵国,搞砸关系,让赵国来面对齐国;二来公子职成为燕国国君,两国关系也可以得到了维持。


赵武灵王护两个昭襄王即位,一个差点灭强齐,另一个更坑40万赵军


所以史记简单地介绍了赵武灵王十一年,派出一支由一代老将乐池到韩国把公子职亲自护送回燕国。

乐池可是名门之后,其祖上乐羊是魏文侯时的大将。魏文侯派他出兵攻打中山国,乐羊的儿子乐舒正好在中山国为将,中山王把乐舒给杀来迫乐羊也无用,最后灭了中山国,魏文侯把乐羊封在中山国,乐池就是乐舒的儿子。

公子职的母亲是秦惠王的女儿,所以赵武灵王在送燕公子职回国前,趁着燕国之乱也出兵占领了燕国部分土地。现在又这样护送他回国就位,所以又拉上秦国一起来出兵帮燕公子职打齐国以恢复燕国地位。

燕公子职即位燕王,是为燕昭襄王(也称燕昭王)。燕昭襄王即位后,在母亲和秦国的扶持下,开始实行轻赋薄敛、促进农业生产、施行仁政。更是设置黄金台招贤纳士,这样招来了不少人才,乐毅作为乐池的后人,燕昭襄王感恩于乐池护送的恩情,就重用了乐毅。


赵武灵王护两个昭襄王即位,一个差点灭强齐,另一个更坑40万赵军


燕国在乐毅的管理下迅速强大起来,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乐毅在燕昭襄王的全力支持下,联合赵、秦、韩、楚、魏五国一起出兵对齐国进行攻伐。经过多年的打击,齐国被打得节节败退,最后只剩下莒城和即墨两座城,几近要灭国。强齐担心被灭国,就纷纷派出使者带上大量财物游说秦、楚等国,从而导致联军瓦解,齐国才得以日后复国。

赵武灵王通过这次护送,不但从燕国中占到了土地,更是借助其他国家的力量重重地削弱了齐国,为以后灭掉中山国提供了条件。


赵武灵王护两个昭襄王即位,一个差点灭强齐,另一个更坑40万赵军


《史记·赵世家》:“十八年,……赵王使代相赵固迎公子稷於燕,送归,立为秦王,是为昭王。”

赵武灵王十八年(公元前308年),提前得到秦武王在周王室的王庭和人举鼎比赛意外死亡消息后,又开始行动了。操作如护送燕公子职流程一样,开始运筹护送公子稷回秦国。

燕昭襄王为感谢赵武灵王护送的恩情,只好把公子稷交给赵武灵王派来的护送队。而秦国国内拥护秦武王之母等掌权人没有及时得到秦武王去世的消息,而耽误了夺权的有利条件。国外的形势,在秦武王举鼎事件之前,越国拉拢楚国一起攻打齐国,但楚国失约,后来越国又一起拉齐国一起打楚国,这样搞得周边大国都没空插手秦国夺位这个事情。加上赵武灵王避免有意外发生,也提前和宋国结盟,以防魏国和其他国家插手此事。


赵武灵王护两个昭襄王即位,一个差点灭强齐,另一个更坑40万赵军


赵武灵王也是趁着秦国国内混乱之时,出兵攻占秦国的领土,一边又护送着秦国公子稷继位。护送队日夜兼程,公子稷回国后,经过其母宣太后和舅舅魏冉等人与拥护秦武王之母一派很短时间的权力争夺,最终即位秦王,是为秦昭襄王(或称秦昭王)。

秦昭襄王即位后,大权主要落在了由宣太后和魏冉等权贵手上。秦国经过权力更迭过渡期动乱后,很快走向了稳定,掌权的宣太后继续沿着商鞅变法的路子,选贤任能,加强推进农耕生产,强化军事实力,秦国综合国力又开始得到了大大增强。


赵武灵王护两个昭襄王即位,一个差点灭强齐,另一个更坑40万赵军


强大起来的秦国又开始对外不断用兵,不停攻伐周边国家,这就是生在战国时期各国的生存法则。在长平之战中,赵军四十多万大军由老将廉颇统帅,经过多时的相持,秦国占不到便宜,进攻受阻。秦国为了尽快打开局面,利用离间计使得赵军临时换了老将廉颇,而改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为主将;而秦军把有“杀神”之称的白起调来任秦军的统帅。白起充分利用对手轻敌、冒进等诈术,诱敌深入、故意失败,然后两分夹击,派出多路精兵分别对赵军的指挥营、粮草队等主要作战重心进行袭击,最后合围困死并坑害四十多万赵军。经这一战,强大一时的赵国从此走向了衰落,赵武灵王地下有知,可能也恨自己当初不应该护送这位送赵军走向衰亡的秦昭襄王上位。


赵武灵王护两个昭襄王即位,一个差点灭强齐,另一个更坑40万赵军


说起燕昭襄王和秦昭襄王还是舅甥关系,燕昭王之母是秦惠王,秦昭襄王之父也是秦惠王,所以燕昭襄王还得叫秦昭襄王为舅父。而处在这样的一个乱世之中,就是有再亲的亲情,但是到了国与国之间的生死攸关时刻,谁不都是以国为重,以自己的最大利益为目的,更何况是在战国这样的局势中?茫茫战国中,求生存是各国的终极目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