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瘟疫最早已记载于甲骨文,为何却极少有历朝皇帝感染的记录?

我国瘟疫最早已记载于甲骨文,为何却极少有历朝皇帝感染的记录?

图:网络整理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其实历朝历代,一提到瘟疫,平民百姓都不会觉得陌生,因为这样的灾害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实在是经历得太多了,而且每一次都令人毛骨悚然,刻骨铭心。

特别是在古代,瘟疫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兵荒马乱、饿殍遍野,那景象实在是令人惨不忍睹。

可是留意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不是很容易理解的现象:

<strong>为何历朝历代,无论是多么严重的瘟疫,无论是否发生在京城,都极少有皇帝感染瘟疫的记载呢?

我国瘟疫最早已记载于甲骨文,为何却极少有历朝皇帝感染的记录?

要知道在罗马帝国,公元166年爆发了“安东尼瘟疫”,当时的皇帝马克·奥里略不幸被感染,痛苦地挣扎了七天,还是没能挽回性命;公元250年,罗马帝国又爆发了“西普里安瘟疫”,死掉了三分之一的人口,连皇帝克劳迪乌斯也没能幸免。

可是在中国,就算是有了最终成为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的大瘟疫,也没见这样的事发生在皇帝的深宫里头。

有个化名为“花村看行侍者”的明代遗民,他就亲历了1643年的京师大瘟疫。在他的回忆录《花村谈往》里,他是这样描写当时令人闻之变色的景象的:

一名官员前一刻还在和同僚喝茶打恭,后一刻就“不起而殒”了;两个人一前一后骑马聊天,后面的人刚向前面的人打了招呼,结果前面的一扭头,却发现此人已经“殒于马鞍,手犹扬鞭奋起”。

据史学家统计,在明朝末年,仅在北京,被鼠疫夺去性命的人数就不下20万,占京城四分之一的人口。瘟疫的严重性已经到了“十室九空”和“日出万棺”的地步了,就连明朝的军队也是溃于瘟疫,最终才被李自成打垮。

但饶是这样,在深宫里头,万历皇帝、崇祯皇帝还是安然无恙。

千百年来,我国确实鲜有关于皇帝感染瘟疫的记载。就算是在东汉末年黄巾作乱的年代,皇帝被劫来劫去的,也没见有皇帝感染瘟疫。最严重的,也就是康熙了吧,得了天花,最终还给治愈了。

那么,这些现象到底是属于巧合呢,还是深宫里头真的存在什么玄妙之处,能够有效抵挡瘟疫的侵袭?

下面就让我们来细细剖析。

01 我国流行瘟疫最早见于甲骨文中:乎比疫,正?

我国瘟疫最早已记载于甲骨文,为何却极少有历朝皇帝感染的记录?

众所周知,我国出土的甲骨文主要记载的是殷商时期关于卜卦的事情。

而对甲骨文最有研究的,当属中国近代的四位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学者,号称“甲骨四堂”: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

在四堂之一的董作宾的著作《小屯殷墟文字乙编》中,有一段被破译下来的甲骨文字:

甲子卜,殻贞:疒役(疫),不彳止(延)?

贞:疒役(疫),其彳止(延)?

据翻译,这里的意思是,巫师在日期为甲子的这天占卜,问的问题是:商王武丁是不是得了瘟疫,这次的瘟疫会不会大幅扩散呢?

我国瘟疫最早已记载于甲骨文,为何却极少有历朝皇帝感染的记录?

此外,据《小屯殷墟文字乙编》记录,在甲骨中还出现“乎比疫,正?”之类的文字。

这里的“疫”是“民皆病”的意思,这句话描述的是巫师在占卜时问的问题:传染病(疫)能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正)?

这些都说明在殷商时期,我国已出现过多次足以致命的传染病,而且它们都得到了上层的充分重视。

至于这里记载了商王武丁疑似得了瘟疫,但是否真的是传染病,我们不得而知。据说,商王武丁是因为勤于政事最终累死的。

02 皇宫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私人场所

我国瘟疫最早已记载于甲骨文,为何却极少有历朝皇帝感染的记录?

在古代,等级制度森严,普通人想要进入皇宫以内,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被发现了是要人头落地的。

皇公贵族需要的物资(柴米油盐、丝绸布匹等),都统一由下人出外采购。

这样一来,在发生瘟疫的时候,皇宫就相对成为了一座“孤岛”,在那个时候或者可以说是世外桃源。这些贵族,很少会在老舍笔下的《龙须沟》之类的脏乱差的地方出现,那么感染疾病的概率自然就比较低了。

当然,就算是皇宫以内,也避免不了有人进进出出,从而将病毒带进皇宫来。况且那个时候,人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病毒,顶多知道有些瘟疫可以人传人,是由肉眼可见的病人传出去的。

可是,就算是臣子,除了皇帝宣召,平日里也只有在上朝的时候能够和皇帝谋面。就算是见面了,也要顾及皇帝的威严,要保持距离,要俯首称臣。

我国瘟疫最早已记载于甲骨文,为何却极少有历朝皇帝感染的记录?

而如果发现大臣家族里有三人以上感染了疫病,就算是臣子本人没有病,也是不给入宫上朝的。东晋永和末年,就出现过“百官多列家疾”的情况,很多官员都不能上朝,从而导致了宫廷内“门可罗雀”。

总之,在皇宫内,皇帝接触从皇城内进来的病人的概率是很低的。尽管在明末大瘟疫的时候也有臣子感染鼠疫,但是估计那臣子是没有和皇帝谋面的机会的,不然崇祯皇帝也不会活到明朝灭亡的时刻了。

再者,明朝的万历皇帝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这样的防御手段简直比现代人还要密不透风,染上瘟疫的概率不低才怪呢。

03 古人已发现了应对瘟疫的有效方法:有效隔离、处理尸体、注重公共卫生

我国瘟疫最早已记载于甲骨文,为何却极少有历朝皇帝感染的记录?

根据一封出自秦墓的竹简的内容,我们发现,早在战国时期,秦国就已经有专门安置瘟疫感染患者的隔离机构,唤作“疬迁所”。据考究,这可能是全世界第一所传染病隔离医院

当然了,对这些被隔离的病人,当时的官府并不是置之不理,而是派太医进行巡行,发派医药。特别是在宋代,每当疫病流行,朝廷都会专门委派太医局和翰林医官前往疫区救治。这个时候,一切的医药费都由朝廷来拨付。

从哪里可以看出古人知道瘟疫感染可以人传人?

据相关文献记载,在秦国,一个叫作“丙”的平民,因为邻里患有“毒言”(一种流行传染病),于是他也被怀疑患有这种病。于是知情者呼吁大家,尽量不要和丙接触,如果实在没有办法的话,也不要和丙共同饮食,或者共用杯碗,以免被丙传染了。

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不应该低估古人的智慧,关于瘟疫的威力,他们了解得并不少。

而我国处理尸体,防止病毒感染的做法,也从先秦时期就开始了。

凡是遇到瘟疫,官府都有掩埋死者尸体的责任。在宋代,官方还设立一处叫作“漏泽园”的地方,专门用来掩埋无人安葬的无主尸体。

在宋代,官府还会招募志愿者,帮忙处理无主尸体。当然了,完事了,官府会给这些志愿者一些物质方面的奖励,这样才有人积极过来帮忙嘛。

至于公共卫生,也是从殷商时期就有了。如《韩非子》一书记载:“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

就是说,把垃圾随意丢在公共区域的,将会重重责罚(断手)。

我国瘟疫最早已记载于甲骨文,为何却极少有历朝皇帝感染的记录?

此外,为了让人们外出时不至于随地大小便,官府还会支持修建公共厕所,而且还会有专人来进行管理。

<strong>通过有效隔离,处理尸体,搞好公共卫生,再加上皇宫的层层屏障,也难怪皇帝会难以感染疾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