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每次读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时候,都有一种恋爱的感觉?

宇宙之崖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确初看很像一位男子写给恋人的词作,词句话的表面意思是说等到山花烂漫时,我约我暗恋的人或者女友去看遍地的山丹,的确,山丹开花红艳艳,而她在花丛中微笑,看的人的确是满腔诗情,便随口说出来了,不似人工雕琢,倒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两者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若回到词文中,这是毛泽东同志的写《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词人即是对悬崖边的寒梅盛开的欣喜,又是对革命前景的自信,虽然寒梅生于崖边,但她具有顽强的意志,风吹雨淋都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今天读来,虽很多人会读出恋爱的感觉,也不能仅仅以断章取义来说,恰恰说明此人独具浪漫情怀,慧眼识人,十分有诗意,十分可爱!


觉非女公子优生活


我第一次读到伟人的这首诗时,正是读小学四年级时。当时只是从字面上理解,觉得梅花很谦逊。在百花丛中默默含笑,并不和其他张扬的花朵争艳斗奇。

等到大了几岁后,学到了唐诗宋词,忽然发现它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很相似。直觉得就像一个脉脉含情的少女,不管不顾,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一往情深。


七个葫芦八个娃


毛泽东同志诗词《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能在毛主席的诗词《卜算子·咏梅》当中的“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两句读出“爱情”,说明对毛主席的这首词的背景和立意不甚了解。

但如果仅仅从这两句诗词本身的意境来看,还真有一点“众里寻她千百度,莫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思,现在的年轻人读此诗有“爱情”的感觉一点也不为过。

毛主席的这首诗词,实在不是说“爱情的”,这首诗词总的来讲与“情怀”有关。

毛主席的这首诗词创作于一九六一年,这一年,中国遇到了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和苏联的赫鲁晓夫集团发生了空前的争论,中国被“社会主义大家庭”孤立,中国从此走上了一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建设之路。这是这首诗词创作的背景,其实在一九六一年,毛主席还创作了一首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也是有感而发。

毛主席的这首咏梅诗词前有一个小注: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陆游的咏梅词是这样的: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嫉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显然,陆游的咏梅词和毛主席的咏梅词意境完全相反。

陆游眼里的梅花和他自己一样“寂寞开无主”,是陆游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写照,而陆游也和他的眼中的梅花一样没有了抗争精神:“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忌”。但是陆游的“士大夫的傲骨”还是有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总的来讲,陆游眼中的梅花就是四个字“孤芳自赏”。

而毛主席的“反其意而用之”,则是歌颂梅花的“傲雪迎风”、“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同时,也赞扬了梅花的“虚怀若谷”,“谦逊乐观”的境界,这种立意和情怀的格局就比陆游的“孤芳自赏”要高得多。

毛主席的这首词其实是诠释了中国人民不会惧怕任何困难的决心和毅力,应该算是对当时的国际反华势力的回应:中国人民是不会向任何人地头,一定会战胜暂时的困难,迎来我们的春天——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在毛主席的笔下,既“傲雪迎风,不畏艰险”又“虚怀若谷,甘为陪衬”的梅花跃然纸上。

当然,也许在现在的年轻人眼里,那束“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冰清玉洁的梅花,就是他们心中的“女神”。

不同的时代,就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是诗歌的魅力。


步武堂


不请自来!题主的问题恕我直言,是望文生景,来意他人之心,有待商榷!若如此会意,毛主席的《卜算子 咏梅》的意境,真要大打折扣了!可能是电影场景看多了!

毛主席《卜算子 咏梅》,不敢讲是千古雄篇,起码也是一篇非常优秀与浪漫的作品。无论是立意胸怀,还是格调气度,都显得很高雅,且富有情趣。词句清新,构思巧妙,内涵丰富。

虽是步和宋朝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而作,但在气势上比陆放翁豪放多了。若把陆游的梅比作一个多愁善感的小女子话,那么毛主席的梅就是一个乐观豪爽的勇敢姑娘。

两词的原文和解读,在此就不想铺垫与赘述了。我只想说有什么样的胸怀,就能产生多大的格局。陆游在中国文学历史上也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他的才学与诗作在宋代仅次于苏辛俩位,绝对排名第三!但由于受到封建文人的局限性,尽管惜梅爱梅,但目光中的梅,就是一个与世无争,忍辱负重,洁身自好的梅。其实就是在暗喻自已壮志难酬的心境。

放眼领袖的梅,就是一个敢于不怕严寒和悬崖百丈冰的革命志士。为了春天的到来,他们与严冬飞雪作斗争,在寒风中怒放。若将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句真要想像的话,倒让我想起了《红岩》中江姐等革命烈士们,正如歌曲中所唱,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尤如浮现出一个画面,呈现出革命烈士的音容笑貌,在微笑着冬天终于过去,在微笑着山花盛开的春天……


夜光珠2


看了这么多发言的,我竟然一下无从下笔。好话赞美的话,我不想再重复,虽大家的见解大同小异,但我想在写意梅花的诗词歌赋中,写得能让诸位看客仅以梅花去遐想无限的实属罕见。

谈到毛泽东诗词中有两首诗中带有梅花,一首就是这一首: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另一首诗是:

七律.冬云

雪压冬云白絮飞,

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

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

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喜欢漫天雪,

冻死苍蝇未足奇。

其中《卜算子.咏梅》1961年冬的作品,而《七律.冬云》,这是1962年年底的作品。前者在原文中注明了,是读陆游的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而后者则是抒发了一个大无畏的革命者战天斗地的壮志满怀的精神来。

梅花作为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吟咏不绝的主题中,称得算是这些咏梅诗里难得佳作之一的有陆游《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这首诗里表述的是梅花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而在

毛泽东的咏梅诗中,说的却是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独,而是具有现实的革命者的操守和傲骨。它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难得的佳作,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一扫千百年来,在咏梅诗中那种过去文人所时常带有的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召唤新时代要有新的景观与新的气象,这首词,结构精致和谐,以梅花为中心的主题中,上阙重点在背景,背景反衬对象,下阙则浓墨重彩写梅花,突出了其情操,妙就妙在一个“俏”字上,让上下阙浑然一体,在咏梅名志诗词中达到了难以超越的境界。





LH42386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是毛泽东的作品当中我最喜欢的一首词,但是我一直都有一个疑惑,“待到山花烂漫是,她在丛中笑”,这一句话我读出了爱情的味道。参考当时的情景,毛泽东不应该会考虑爱情上的问题,国家大事当然是重中之重。毛主席这首诗词创作于1961年11月,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历史背景,苏联共产党刚召开完苏共二十二大会议,而在会议期间苏共又出现分歧,此后中苏两国出现重大隔阂。

据我了解,毛泽东是根据国家形势而写出的这首词,他以梅花为主题,表达对对革命形势和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充滿必胜的信心。而梅花是中国的国花(也有人说牡丹是中国的国花),但是梅是国民政府时期定下来的国花。以梅花为题,腊梅经历过寒冬的酷寒侵袭和考验,就像革命先烈为了战争的胜利而奋斗一样。梅就是一位忍辱负重,与暴风雪作斗争,它在寒冷的冬天伴随着雪花怒放。我觉得这里的梅毛泽东应该就是指的那些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人,比喻中国共产党以及人民不惧艰险和困难,具有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和刚毅性格,具备寒梅不惧困难的革命精神和勇气。

当时中国刚刚走出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将春来报,这个花枝和俏字用的及其好,意象深远,有非常深的寓意。俏字代表俊俏钢强的党,领导人民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从整个诗词来看,好像是借景抒情,的确也是借景抒情,但是说到底还是以梅花为题,以景,梅花,雪为内容,触景生情,运用所见所思所想,这就是一代领袖,真不愧毛主席有气吞山河的风骨。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就好像革命成功之后的感受,中国共产党人送走了漫天飞舞的大雪,迎来了万物复苏、鸟语花香的春天。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一定能取得胜利,这个笑是发自于全体人民内心的笑,尤其是那些为国家事业而牺牲了的革命烈士,他们看到人民站起来,社会的进步,民富国强的伟大时代,英雄为之而欢笑,这笑是充滿幸福欢笑。如果你把“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理解为爱情或者读到了爱情的味道,那么你对这首词的背景真的是太不了解了。


娱乐乐人心


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开首有一段序言,说要将陆游的同名诗词“反其意而用之”。原词如下: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这首词里,一个寂寞不得志而又无力争取什么的词人形象跃然纸上。毛爷爷也是大词人呀,他读到这里,拍案而摇头,太悲观了!来个“反其意而用之”,咏出“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怒放的梅,还不仅仅只是“画形”,他还要“画龙点睛,再画出梅的“魂”:“俏也不争春”,极富画面感的“山花烂漫时”,梅花,她“在丛中笑”。这首词中挥洒的是词人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读来被一种强大磁场吸引,如同“恋爱的感觉”。



诗酒花


一首好的作品就是这样,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畅想的空间,有着不同经历的人,对同一首诗词作品会有不同的解读,并且通过思想的碰撞产生不同的火花和联想。

历史上以咏梅为主题的诗词很多,特别是陆游、王安石、林逋不但咏出了梅的高洁,更是赞美了它凌寒迎春的性格。只是卜算子咏梅就有很多首,最著名的要数陆游、朱淑贞和苏轼的流传最广。

毛泽东的这首卜算子咏梅作于1961年,最早发表于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这首词,借用陆游的原调原题,但整首词所反映出来的意境却截然不同,故作者说:“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此词的目的主要是鼓励全国人民蔑视困难,战胜困难。

卜算子是一首小令,上下阙共44字,每阙两仄韵,北宋时期开始盛行于世。我们一起来看看毛泽东和陆游的这两首词作。

咱们先来欣赏一下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词以梅花自比,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颂梅的精神,从而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词的上半阕着力渲染梅的落寞凄清、饱受风雨之苦的情形。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人迹罕至、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令人怜惜。作者通过“寂寞开无主”,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以情语来回应首句的景语。

词的下半阕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虽然摆脱不了百花的嫉妒,却有着自己的崇高气节,即使花落了,化成了泥土,轧成了尘埃,品格依旧像香气一样永驻人间。 “群芳”在这里代指南宋时期的“主和派”。“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表现出陆游标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嶒傲骨。最后一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特别是末句具有扛鼎之力。

这首咏梅词.通篇未见“梅”字,却处处传出“梅”的神韵.且作者以梅自喻。比必寄托。物我融一。显示出词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

再欣赏一下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革命者的乐观精神跃然纸上。

这首词的上阕主要写梅花在悬崖百丈冰的恶劣环境下傲寒开放的俏丽。起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以平直的语气叙述了季节的变换,蕴含了一定的哲理性。才说到“春归”,却又“春到”,这春是风雨所送,是飞雪所迎,而在这风雨和飞雪中俏然盛开的却只有梅花,所以说梅花才是真正的迎春使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梅花不仅在如此严寒的环境中开放,而且开放得还特别俏丽。作者以冰雪衬托风骨铮铮的梅花,以梅花的品质、梅花的形象象征中国共产党人的品格。作者笔下的梅花形象是全新的,不仅是诗人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诗人自己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

  下阕首句有点像顶针格,紧接上阙的尾字用了一个“俏”字承接。把俏丽的梅花比做春天的信使,当春天真正到来时她已经飘零成为山花烂漫中的一枝新绿,从而体现了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崇高使命和博大情怀。

这首咏物词运用了逆向思维的写作方法。用“反其意”的创作思路使读者找到了进入这首咏梅词艺术境界的极佳通道。

一首好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跨越性,绝不局限于某个历史时期和某一特定环境,这就是经典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所在。

当我们身处忧愁时,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会闯入脑海;当我们思念远方的亲人朋友时,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会成为共鸣;当我们抒发情怀时,就会想起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当我们想家的时候就会想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曾经的社会背景,历史原因一概忽略,撷取的是那种意境的升华,情怀的生发,而非局限于原诗的本意。

两首卜算子所处的历史背景不同,所要传递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境界,胸怀和担当不同,所体现出来的托物言志的结果和高度也不同。诗言志。只有了解了作者在比兴的手法之外所要表达的意境,即情语的内涵,才能真正把一首诗读懂。当然,好的作品是会生发联想的,当读者脱离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国际风云的变幻,脱离了中国革命所面临的困难,把这首咏梅和心中最神圣的爱情联系在一起,也未尝不是一种拓展。因为革命先烈所做出的一切,都是为了后来者的幸福,这幸福也包括爱情。


一孔之见,如果喜欢别忘了点赞,谢谢您的关注。


飞鸿鸣春


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旧,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凯甲纷纷飞,顷刻遍宇宙,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这首诗写的是数九寒冬,漫天雪花飞舞,一片萧杀的景象。一老翁头戴草笠,骑着毛驴前行,忽见桥边河畔一株梅树的枝头,满是绽放的梅花,欺霜侮雪,凌寒独自开。梅花开了,春天还会远吗?这漫长的冬季,若没有梅花衬托,苍茫天地岂不尽失容颜。枝头花开,是为了告诉人们,漫长的等待就要结束,你要的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个希望是那树梅花传送的,它让在澶烈寒风中艰难前行中的人们看到了希望,当他们漫无目的的前行,绝望了,放弃了求生的欲望,睁眼再看一下这银白世界时,忽的发现那一树的梅花,又有了生的勇气,继续前行。主席的《卜算子.咏梅》更加意境深远,六十年代初,我国正处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还要偿还苏联外债,反华势力妄图将新中国扼杀到摇篮里。那冰崖边屹立的满梅花,象征着中国人民坚强的意志和勇于面对艰难险阻的决心。困难是暂时的,不会永远是黑夜,光明就要到来了。梅花清香淡雅,品格高尚,万花萧瑟我独开,待到山花漫烂时,它己经过了花期,飘落了一地的花泥,它完成了它的使命,那曾经怒放了的寒梅,没有白开。


管钱庄


这是因为伟人写这首词时,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梅花当成少女来写的。伟人大手笔,把梅花拟人化写成了一个青春少女,高洁脱俗,出淤泥不染,迎风雪不弯,体现出崇高的浪漫主义,乐观主义,英雄主义情怀。



这句诗出自伟人诗词《卜算子.·咏梅》。全词是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伟人他老人家这首词是,在宋陆游《卜算子咏梅》基础上,“反其意而用之”,有感而发的。

宋人陆游《卜算子咏梅》原诗是,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伟人写这首词的时代背景是,60年代初,正是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既后来我们党定论的“三年困难时期”,当时,内忧外患,苏联背信弃义,撕毁合同,撤走专家,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

伟人以他博大浪漫主义情怀,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同时期还有一位将帅陈毅元帅,也写下一个《青松》诗词。大背景跟主席这首词一样,可以说,一个直白的白描手法,一个拟人化拟人手法,殊途同归,同样表现了敢于胜利,面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陈毅元帅《青松》原文是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我们把这两首诗词放在一起阅读学习,才能更深刻理解当时的背景,作者的博大浪漫主义情怀。

现在人们读起主席的词,有恋爱的感觉,正是伟人诗词大家的风范,把严酷的国内外形势,举重若轻,形象比喻,给人亲切感,胜利感,让人们在最困难的时候,坚定信念,坚定信心,勇往直前,争取胜利。

这才是这首词的魅力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