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一个被画名掩盖了的书法大家


无心斋聊书画 ||  李可染:一个被画名掩盖了的书法大家

#今日头条##马未都# #书法作品# #书法艺术# #书法家# #山水画#

无心斋聊书画 ||  李可染:一个被画名掩盖了的书法大家


无心斋聊书画 ||  李可染:一个被画名掩盖了的书法大家

中国有很多艺术大师,他们几乎是一个全能型的艺术大家,诗词文学、书法、篆刻、绘画、理论,无一不精。都有很深的专研,也有极高的造诣。但往往因为他们在某一方面过于突出,光芒四射。把他其他各领域的光亮都淹没了。李可染的书法就是这种情况,他的书法完全被他的绘画所遮掩,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足够重视,甚至是完全被忽视了。

无心斋聊书画 ||  李可染:一个被画名掩盖了的书法大家


今天我们回过头来审视李可染的书法作品,就会有一个全新的发现。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文&革”中,由于诸多原因无法继续作画,他就常以习字为日课。他对书法的学习也没有循规蹈矩,而是完全依照自己的喜好和审美情趣出发,从临摹颜鲁公《关斋帖》开始,上溯魏碑、汉隶。自创了一种融众家之长成一家之体的“酱当体”(李可染对自己书体的戏称),并以此字体来纠正自己书风中的“流滑”病。“酱当体”的由来,据李可染自己回忆说,是源于旧时酱园招工牌上工匠所写的大字,多是笔画粗重平实,线条缺少韵味和变化,极近似于“横平竖直”的一种极其刻板的书体。李可染先生曾说:“字体削瘦容易丰厚难,就像人的肢体要有骨力,有弹性,苍而润。瘦笔只见骨头比较容易,若在丰厚之中见出筋力就好了。丰厚比瘦削好。传世多颜字,是有道理的,颜字有庙堂之气”。此后,他的书风有了突变,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轻灵优美转变为沉实厚重了。形成了非常明显的自我风格。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渐趋凝重厚拙,点画圆浑与方圆兼之,线条极富立体感。这种书风的形成有他个人的审美取向,也有时事大环境的影响,人和字都是当时环境的产物。

无心斋聊书画 ||  李可染:一个被画名掩盖了的书法大家

纵观李可染的书法作品,一幅字中真草隶篆多种字体兼具,而且是极其和谐自然,毫无娇柔造作之感,呈现出雄浑厚重的大家气象。尤其是一些章草笔划的突然介入,让作品更显高古、华兹,如作品中“过、笔、种、年”等字,独具匠心,精彩至极。另外作品中也极强的保留了李书特有的“酱当体”风格,如作品中“把、革、命”等字的处理,就犹如大字报,形神毕现。这也是大家手笔,踏雪无痕而风规自远。

无心斋聊书画 ||  李可染:一个被画名掩盖了的书法大家

(本文由无心斋苦果原创,欢迎与同道一起交流、学习!)

无心斋聊书画 ||  李可染:一个被画名掩盖了的书法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