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漢、匈漠北之戰為例,談談漢軍戰略指導和戰術運用上的高明之處

戰國末期,中國北方的蒙古高原上崛起了一個少數民族——匈奴,其政治中心單于庭位於漠南的頭曼城。

為了阻止匈奴南侵,趙武靈王曾在陰山南麓修築長城,但不久後就被匈奴突破,並佔領了河套地區。

以漢、匈漠北之戰為例,談談漢軍戰略指導和戰術運用上的高明之處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於公元前214年派遣蒙恬統軍40萬北擊匈奴,並收復了河套地區。

到了公元前209年,匈奴太子冒頓殺父自立為單于。自此,匈奴在一代雄主冒頓單于的帶領下,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匈奴則趁機奪取了河套地區。此後,匈奴多次襲擾中原北方的燕郡和代郡。

公元前200年,匈奴趁漢王朝根基未穩,大軍南下突然包圍了幷州的馬邑城,緊接著又南侵太原。

漢高祖劉邦親率32萬大軍北上反擊,一直攻到平城。結果反被三十多萬匈奴大軍一夜間包圍在平城以東的白登山上。最後還是在謀士陳平的計策下才得以脫身,此後幾十年裡漢朝都奉行著屈辱的和親政策,並在軍事上採取守勢。

以漢、匈漠北之戰為例,談談漢軍戰略指導和戰術運用上的高明之處

冒頓單于

漢廷與匈奴之間的第一次大戰以漢朝的失敗而告終,一部分原因是漢初剛剛結束了秦末亂世,百廢待興,實力不逮。

但更主要的是,當時漢軍完全不適應機動性極強的騎兵作戰方式,一夜之間將三十萬大軍包圍起來,這對當時的漢軍來說是難以置信的。

自此,漢朝在惠帝、呂后與文、景兩帝時期都奉行與民休息的治國方針,大力恢復生產力。

而在軍事方面,漢朝開始重視騎兵作戰方式,在全國範圍內養馬。漢文帝時,朝廷規定每家農戶要養馬一匹,以資軍需。

而匈奴方面則佔領了河西走廊,又征服了西域,從正北和西北兩個方向對中原形成包圍之勢。

和親政策使得漢匈雙方沒有爆發大規模戰爭,但小規模衝突從來都沒有停止過。

從公元前180年開始,匈奴騎兵就頻繁地對長城以南地區進行擄掠襲擾,而漢軍也在堅決反擊,使戰線基本上穩定在西北邊境線上。

但是自從漢武帝時期開始,攻守情形就不同了。少年天子無法容忍屈辱的和親政策,因此對匈奴作戰就成了漢武帝心中的第一要務。

在軍事上,加強騎兵部隊的建設,修築軍事要道;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實行“推恩法”以削弱地方勢力;在經濟上,實行鹽鐵官營以進一步充實國庫。

於是從元光六年 (前129) 起,漢武帝展開了大規模對匈作戰,漢軍深入匈奴境內,對匈奴實施嚴厲的打擊。

經過漠南、河西兩大戰役,漢軍收復了河套地區地區並佔領了河西走廊。

以漢、匈漠北之戰為例,談談漢軍戰略指導和戰術運用上的高明之處

收復河套地區的意義,在於消除了匈奴對京師長安的直接威脅;而攻佔了河西走廊,使得漢朝和西域得以相通,匈奴與青藏高原上的西羌之間的聯繫則被斬斷。至此漢軍已完全佔有了整個戰爭的主動權。

但是漢武帝還是不滿足這樣的戰果,因為漠南、河西兩戰只消除了了匈奴右部的威脅。東北的匈奴左賢王部和漠北單于本部的實力尚存,因此他希望可以發動一場深入漠北的大戰,徹底殲滅匈奴主力,從根本上消除威脅。

所以,漢朝便發動了漠北之戰。武帝集中了精銳騎兵10萬人為主力,另以步兵數10萬、戰馬10餘萬匹作為後勤保障。

漢武帝兵分兩路,分別由衛青、霍去病率領。

元狩四年 (前119) 春,衛青、霍去病各率精騎5萬,步兵後勤和支援部隊數十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沿東西兩路北進。

以漢、匈漠北之戰為例,談談漢軍戰略指導和戰術運用上的高明之處

  • 先來看看衛青這一路:

匈奴單于得知漢軍勢大,於是便轉移輜重、部眾、牲畜到更遠的北方,並且屯精兵於漠北,打算以逸待勞。

衛青得知單于的戰略意圖後,當機立斷,率主力直撲單于王庭。兩軍遭遇後,衛青下令用武剛車環繞為營,以防匈奴騎兵襲擊,同時指揮數千精騎向單于軍發起猛攻,單于當即派遣萬騎應戰。

雙方廝殺到黃昏,這時大風驟起,飛沙撲面,兩軍難辨彼此。衛青乘勢派兩支輕騎從左右迂迴包抄,將匈奴軍包圍。單于見戰況不利,慌忙率領數百騎兵從西北突圍逃走,匈奴軍潰散。

於是衛青立即派遣輕騎連夜追擊單于,自己則率大軍在後面跟進,漢軍一夜追了兩百多里也沒追上,於是放火焚燬了趙信城,然後勝利班師。

這場戰役共殲滅匈奴軍兩萬多人。

  • 再看霍去病這一路軍:

霍去病出代郡後,北進一千多公里,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盡殲其精銳部隊,俘獲和斬殺匈奴屯頭王以下7萬餘人。左賢王棄軍逃逸,僅以身免。

霍去病乘勝追殺,直抵狼居胥山 ,在山上舉行了祭天,又在姑衍山舉行祭地,然後凱旋而還。

以漢、匈漠北之戰為例,談談漢軍戰略指導和戰術運用上的高明之處

封狼居胥

漠北之戰是漢匈之間規模最大的一場戰役。這一戰,漢軍深入漠北之遠是前所未有的,但即使是在漠北艱苦的條件下,漢軍依然取得了完勝,共殲匈奴軍9萬餘人。

從此,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五年後,漢將公孫賀率15000騎再次出塞,軍行2000餘里,竟然看不見一個匈奴人。可見漠北一戰使匈奴傷亡殆盡。

漢匈戰爭是古代中國第一次大規模同北方遊牧民族作戰,從軍事角度分析,我們可以從中發現許多值得稱道之處。

①漢朝在開戰之前進行了幾十年的準備,根據對手的特點大規模建設騎兵。同時在外交上,拉攏西域各國以孤立匈奴。其次實施戰時經濟體制,保障了對匈奴作戰的後勤供應。

②高明運用騎兵戰術。在對匈奴開戰之前,漢軍從未有過大規模騎兵作戰的經驗,但漢軍依然充分發揮了騎兵快速、機動的特點,實施遠距離迂迴包抄,給匈奴軍以重創,最終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③高明的戰略籌劃。漢軍在打擊敵手時循序推進,先取河套、再奪河西,使得匈奴左右部不能相顧之後才和匈奴主力決戰。同時,在戰術上注意主力與偏師之間的配合,以偏師牽制對手,以主力重創對手。


以漢、匈漠北之戰為例,談談漢軍戰略指導和戰術運用上的高明之處

漢匈戰爭對中國軍事方面的意義,在於它改變了傳統步兵作戰方式,全面進去騎兵時代。原來只是作為軍之“耳目”的騎兵部隊現在成為作戰的主力。

而步兵也必須具備抗擊敵之騎兵密集攻擊的能力,於是弓弩兵的配置受到重視。在面對匈奴騎兵進攻時,步兵可以依託地形用弓弩給敵騎兵以重大殺傷。

而戰國時期被用來衡量一國軍事強弱的戰車則成了防禦利器,比如衛青常常用武剛車環繞為營,以防敵騎突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