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辽国国都都在哪里?

742787154


辽国的国都有三,但无固定中央政府所在地,三都者,一为上京,一为中京,一为虎思翰耳朵,另有三京,东京、西京、南京作为陪都,作用主要用来控制属国。

契丹建国,皇都新立,北京即南京,皇都名上京

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契丹,并于神册三年,也即918年 ,于西楼邑,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南建立都城,号皇都。

92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病死,辽太宗耶律德光即位后,于928年辽灭渤海国,置南京东平郡。主要用来控制原渤海国的区域,并未迁都。

石敬瑭献幽云十六州后,幽州升为南京,幽州即今天的北京,原东平郡改为东京辽阳府,而皇都改称上京临潢府。

辽圣宗为掌控全局,同时在与宋朝的斗争中占据主动地位,1007年迁都中京大定府。

最后,1044年置西京大同府。至此,辽作为中原主导力量时期的两个首都,和三个陪都建设完毕。

国祚未尽,皇室西行,末日都城

就如西晋灭亡后,晋室南迁定都建康,北宋灭亡后,宋室南迁定都临安一样,

辽朝也没有在金国的攻击下直接灰飞烟灭,耶律大石带领残部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建立了西辽,定都虎思翰耳朵,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虎思翰耳朵也可以算作辽国的一个国都。

当然了,蒙古灭西辽后,西辽残部又苟延残喘了几年,国都几可忽略不计。

需要说明的是,国都的意义一般来讲要作为政治中心使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辽国的几个首都真正起到该作用的反而只有近乎亡国时的虎思翰耳朵一个。

因为当辽国全盛时,疆域之广阔,较之于宋和西夏,甚至远远超过三国时期,曹魏之于蜀吴的优势。当此之时,辽国皇室有着极大的选择权,例如遵从古时的规矩,皇帝四时外出游猎,百官则随皇帝行账运动,如流动的国都一般,号称“捺钵”。这个时候,任何一个都城反而都失去了政治中心的意义,或者可以说辽国其实有着一个流动的国都,也未尝不可。

顺便说一下,辽国疆域广阔,为了处理好民族问题,实行蕃汉异治”、“因俗而治”,游牧民族按照游牧民族治理,农耕民族按照农耕民族治理,并开创了两院政治,南院就主管汉人租赋军马一类的事务,著名的武术家,军事家,兼不太成熟的政治家萧峰就是受封南院大王。


盘达说


辽国有五京,就是五个都城,它的上京,至今在地图上都能看到。

辽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由契丹族建立,疆域辽阔,远超华夏正统王朝宋朝,共传九帝,享国达到二百一十年。在中华大地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中,是数一数二的。

事实上,在当时中国地图上,北宋西夏辽也类似于一个三国演义,而辽国,比三国时的魏国更为强大,对于西夏和北宋都具有压倒性优势,只是后来完颜阿骨打的金国的出现,才终结了这种势头,但也换来了北方游牧民族对汉族更猛烈的压制。

在唐朝衰落后,中原朝廷再也无力控制塞北,契丹民族乘机崛起,经过一系列攻伐,由超级强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916年建立,两年后,耶律阿保机就开始兴建上京(临潢府),为辽代五京之首,其余四京是东京辽阳府(辽宁省辽阳市)、南京析津府(北京市)、中京大定府(内蒙古宁城县)、西京大同府(山西省大同市)。

史载,上京为辽太祖创业之地,负山抱海,天险足以为固,水草便畜牧。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在龙化州(今敖汉旗东部)称帝建辽,918年命礼部尚书康默记充当版筑使建都城,仅百日便初具规模,名曰皇都。辽太祖死后,太宗即位继续营建皇都。

938年,太宗改皇都为上京并设临潢府。上京城分南北二城,北名皇城,为皇族居所;南名汉城,为汉族人居所。两城相连呈“日”字形。两城建筑与布局是辽“以国制治旗但,以汉制待汉人”的政治制度的反映。

辽上京作为辽之都城历经204年。1120年金兵攻占上京。金时将上京改为北京临潢路,至元代上京逐渐废弃。皇城内现存石刻观音、龟形碑座各一具,附属建筑有南北二塔。现皇城内仍遗存皇城残墙、雕花柱础、石刻观音像及大量珍贵的地下文物等。

根据历史考证,辽国上京的位置,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南。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曾在此挖掘,不知是否挖走了好东西。1962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进行了全面勘探和试掘。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而在2015年,上京的宫城位置也已经被初步确认。2014年,考古工作队已对辽上京遗址宫城北墙、南墙、西墙上的6处城墙遗址以及西门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面积1000平方米。

这是考古现场的照片。


小院之观


在历史上,辽国一共有五个都城,分别是上京、中京、东京、西京和南京。那么,为什么辽国要建立五个都城呢?

这主要原因是在于他们的生活习惯,他们辽国人有喜欢四处游走的习性,皇帝喜欢“以打猎为由,视察各地”,所以为了满足皇帝的这个出行习惯,多都制就这样建立了。当然了这只是一个直接原因,最为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这些个地方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和统治意义,


接下来我们具体来看一看这五个都城。

临潢府

上京临潢府位于今天的内蒙古巴林左旗,而且这座都根据南北方胡汉文化的不同分别建造了两座城池,以满足南北分治的条件。

在耶律阿保机统一了蒙古大地之后,开始效仿汉人的制度寻找都城,将地址选在了这里,而这座都城的建筑在耶律阿保机时期并没有完成,他的儿子辽太宗上位之后建成,并改名为临潢府。

在这五座都城中,临潢府才是辽国真正意义上的首都,其他的四座都城不过是其陪都罢了。


大定府

中京大定府位于今天的内蒙古宁城,这座都城是在辽圣宗时期开始修建的,直到后来辽兴宗时期,才修建完成。

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大定府成为了辽国“商业大都市”,养殖业、纺织业、胡汉之间的贸易非常发达。辽国被宋金联手消灭之后,大定府也没有倒下,继续沿用,直到后来蒙古再一次崛起,这里也再度出现繁荣。

辽阳府

东京辽阳府位于今天的辽宁省辽阳市。辽阳府本来是渤海国的首都,在辽国凶悍的铁蹄之下,渤海国倒下了。

早在耶律阿保机刚刚建国之后,就开始对这里实施管理了,到了辽太宗时期,这里成了辽国在东北地区的政治中心,并改名为东京府。

东京府的建立,给辽国人在东北地区的统治带来了极大便利,而且也更有利于这里的经济文化发展,女真族崛起之后,这里虽然被攻占,但依旧作为陪都使用。


析津府

南京析津府位于今天的北京市,五代十国时期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送给辽国,这让中原门户大开,随后,辽太宗在这里部下了重兵,并且在幽州建立了析津府,以达到对燕云十六州的有效控制。

之后,析津府成了阻止汉人收复十六州的前线阵地,后周柴荣、宋太宗赵光义都曾试图收复这里,最后都被挡在可析津府。

宋徽宗时期,童贯率领十九万宋军试图收复十六州,仍旧大败而归。几次收复,都以汉人的失败告终,足以见得析津府对辽国的重要性。


云中府

西京云中府位于今天的山西大同,建于辽兴宗时期,西京的建造目的出于这里战略位置的重要,可以帮助辽国有利的抵御南方的北宋和西方的西夏。

自从唐朝以来,大同就一直是一个富饶的地方,后来辽在之前的基础上成立了云中府,这并没有花费多长时间。

再接着,云中府就成了辽国的军事重镇,对于管理西北的军队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辽国被消灭之后,这里被金人改为大同府。


捡史官


据史书记载,契丹作为一部落联盟性质的草原政权,原本分为8部,每部都有“大人”为首领,并从这些大人中再经过联盟会议,推举出一人担任契丹的首领,此人通常自封为可汗。


契丹的可汗在早期并不是世袭制的,而是有任期的,一般在没有灾害的平常日子里,规定每三年开会选举,轮换首领;而当遇到大灾害发生的时候,8部会打破惯例,聚集在一起选出下一任首领。

耶律阿保机属于8部中较强的一部,并被当时的可汗赏识,被任命为掌管契丹军事的首领,类似于兵马大元帅的职位。

足智多谋又骁勇善战的耶律阿保机果然不负契丹上下的众望,他北伐室韦,南击奚,东攻女真,让契丹的统治地区迅速扩大。

他甚至还攻入已经陷入一片混乱的唐末的疆土中,掠夺大量的人口、牲畜和财物而归。

然而,耶律阿保机可不仅仅满足于做一位受人尊敬的兵马大元帅,他有着更高的人生追求,他要带领契丹人成为草原甚至更为广大的土地的主人。

不过首先,他要成为契丹的可汗。

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终于如愿以偿,成为契丹可汗。

早在担任契丹的“兵马大元帅”的时候,耶律阿保机就南下华夏,多次掠夺华夏人口北归,根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902年契丹境内就出现了头下军州。

在成为契丹可汗后,他继续收拢华夏流民和劫掠人口,建立大量的头下军州,这一时期出现了几十座类似的城镇,其中一些是耶律阿保机的弟弟修建的,也有一些是其他契丹贵族修建的。

头下军州一般都有防御城墙环绕,居民居住在城中。城池按照华夏流行的四方城的模式建造,四边有城门,此外还有城楼、街道和带有钟鼓楼的集市。一些大的城池里,还会修建孔庙、佛寺、道观等与信仰相关的建筑。此外,还有用作政治、军事乃至民间需求的驿站。 所以,头下军州并不是把汉族人集中在草原上服劳役的场所,它们是充满活力的贸易据点和制造业据点。

城池外面则是粮食生产基地,解决人口增加带来的食物不足的问题。 回忆一下,回鹘汗国曾经在草原腹地兴建过类似的城池,比如可汗城、可敦城等。显然,耶律阿保机时代的契丹的头下军州以及城池人口有着数量和质量上的跃进。回鹘人的城池只是以聚敛贸易财富为目的的场所。而契丹这些城池功能更为繁多,也更加像华夏的城池。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大辽。

而此时的大辽已经是一个辽阔的帝国,面对治理广大疆土的难题,耶律阿保机决意要把他的契丹从一个曾经的单一草原政权变成一个以草原为主体的混合政权行进。

公元918年,耶律阿保机下令建造辽上京。经过不断的扩建和完善,最终,辽上京形成了“双城”的格局。

南面是一个单独的汉城,房舍密集,市场兴盛。汉城应该是契丹以外的各族群如汉、渤海、回鹘等普通民众、工匠的居住区。

北面是皇城,与汉城之间以墙相隔。皇城中央是大内,应该是皇帝起居和办公的场所。

皇城北部空旷平坦,考古学家猜测这里是毡帐区,契丹皇族仍然喜欢居住在毡帐之中。

从辽上京的格局就可以猜测耶律阿保机对于国家治理的构想,他既想保持草原传统,又想引入华夏的管理体制,将草原世界与农耕世界融合起来,建立一种以草原为主体的混合政权。

兴建永久性都城,这是一种华夏王朝的治理方式,标志着契丹政权的权力趋向于集中而不是分散。

这时,耶律阿保机似乎已经着手建立契丹帝国的双重行政管理体制:北面官负责管理草原游牧地区的部落事务,而南面官主要仿照唐朝制度设立,负责处理定居人口特别是汉族人的事务。

早在910年,耶律阿保机就任命他的兄弟管理北面官系统。这一制度于947年契丹政权正式设立北院和南院时达到顶点。

契丹帝国的根基是草原,所以草原传统不能放弃。

虽然兴建了类似华夏的城市甚至都城,但是契丹的可汗/皇帝一直坚持草原上的游牧生活方式,他们一年中有规律地在草原上迁徙着,从一个传统的季节性放牧草场(捺钵)转移到下一个草场。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在草原上度过,可汗与草原各部首领聚会、商谈,处理草原事务。一年之中,他们也会途经繁荣的城市,并在里面居住一段时间。比如一般情况下,每年两次在辽上京,可汗会把官员召集起来商讨国是。讨论完毕后,那些负责契丹南部地区的官员南下管理汉族臣民,而可汗则带着契丹高官继续以游牧方式行军。

同时,华夏政权的经营方式也广泛开展起来,因为在契丹的疆域中,可供开垦的土地相当多。首先是长城地带的农牧交错带,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燕云十六州也位于这一带。这里原本就有着相当可观的耕地,契丹将这块地区纳入版图之后、就等于有了一座可靠的粮仓。

耶律阿保机带领着契丹族开辟了一条中华文明区域融合的新道路——以草原民族为主体,兼容农耕民族的混合政权模式。

自匈奴帝国以来,历代游牧政权都是马上打天下,马上治天下,以松散联合体的形式管理庞大的疆土。

耶律阿保机的契丹一方面要保持游牧民族的机动性和战斗力,保持草原地区固有的游牧生产方式;另一方面,他在契丹境内建立了包括首都辽上京等五京在内的许多城郭,并移居了大量的人口到城郭里外定居,从事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把华夏王朝的国家治理模式也嫁接到契丹帝国的体系之中,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草原政权的松散特性。

在一个草原世界中导入农耕系统,耶律阿保机的这一创举给契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国力和稳定性。

自从单一华夏政权——汉朝与单一草原政权——匈奴的白登山之战后,历经千年洗礼,直至契丹,草原与华夏的融合之路终于登上了新的台阶,可以同时驾驭草原和华夏的、更为有效的政权模式已经初露锋芒。

而辽国的上京、中京、东京、西京和南京五个国都的出现就是辽国以草原民族为主体,兼容农耕民族的混合政权模式下折中的产物。


陈子帅菌读文史曰


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正式建国称帝,成为辽政权的创始人,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

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灭后晋,耶律德光于开封登基改汗称帝,并改国号为辽,改年号为“大同”。983年曾复更名“大契丹”。1007年辽圣宗迁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1066年辽道宗耶律洪基恢复国号“辽”。1125年为金国所灭。共传九帝,享国二百一十年。

辽朝全盛时期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沟河。

辽国的主要敌人,是赵匡胤所建立的北宋。

在北宋建国之前,赵匡胤跟着周世宗柴荣去收复过燕云十六州,也就是辽国的南京所在的大致区域。

这个仗刚开始打的是极其的顺利,可以用一路所向匹敌,来形容。但是,就在关键的时刻周世宗柴荣生病了,他一生病,仗就不能打了。所以只好打道回府。回去没多久,他就去世了。

他死了之后,赵匡胤就黄袍加身,然后当皇帝了,建立了大宋王朝。

赵匡胤当皇帝的时候,辽国的契丹人,是他最大的一个敌敌对国。

当然大宋的国土还是相当小的(见上图),宋朝的四周全部都是其他国家,赵匡胤要统一全国,所以他必须采取一个方案,不能南北共同出兵,否则,他就成了夹心饼干了。赵匡胤和部下商议,先统一南方还是北方,最后决定先南后北。

就是这个策略的实施,让辽国暂时得到了喘息、发展、和壮大。

最后赵匡胤把南方的几个国家都给灭了,就是没有来得及打辽国,他就一命呜呼了。

后来,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开始登基当皇帝,他就是宋太宗。

宋太宗也想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但是,经过他两次率兵伐辽之后,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宋太宗更是差点丧命在契丹。还好,他命大,被人在乱军中救了出来,骑着驴跑了回去。总算是逃得过了一劫。

至此之后,宋太宗再也不亲临战场打契丹人了。但是,他不打契丹,不代表契丹和宋就相安无事了。

宋太宗开始派得利干将继续伐辽,但是,结果输赢各半,根本突破不了人家的堡垒。收复不了燕云十六州。

最后大宋和辽国就开始讲和了,讲和之后大概有一百多年的时间,辽和宋没有发生过战争,那个时候,边界上的百岁老人,都没有听说过辽和宋的有战事过。可见,两国还真是和平了不少的时间。

就是辽国和宋国长久不打仗,然后给了女真族建立的金国一个机会,他们本来是属于在辽国管辖的地界之内,当完颜阿骨打统领女真族的时候,他决的自己的族人,经常受辽国人的气,这样让他很不爽,所以,他开始起兵联合南边的大宋灭辽了。

这个战争一打,女真人才知道原来辽国就是一个纸老虎,是个花架子,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所以女真族就顺势把辽国给灭了。自此辽国的领土都划到了金国的统治之下。

灭了辽国之后,女真人又开始惦记起大宋来,大宋连辽国都打不赢,所以战斗力更加的不行。他们就发兵攻打宋朝,最后北宋皇帝被他们俘虏。北宋也亡了国,北宋的皇室成员出了赵构之外,全部被俘虏了,也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难。

唯一逃走的那个赵构,在南北建立了一个政权,就是南宋。


史学达人


大辽国是东北地区契丹民族建立的一个强大的政权,契丹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北魏的历史记载中。契丹主要游牧在辽河之北的西拉木伦河流域,契丹最早是游牧后来又有了农耕。据《旧五代史》记载:契丹者,古匈奴之种也。代居辽泽之中,潢水南岸,南距榆关一千一百里,榆关南距幽州七百里,本鲜卑之旧地也。



这里说契丹是匈奴遗族,但是大多数史书则记载契丹是鲜卑宇文部的后裔。《魏书》《隋书》《新唐书》《旧唐书》《北史》等都有记载,《新唐书》记载:契丹,本东胡种,其先为匈奴所破,保鲜卑山。魏青龙中,部酋比能稍桀骜 ,为幽州刺史王雄所杀,众遂微,逃潢水之南,黄龙之北。至元魏,自号曰契丹。 契丹在唐朝时先后依附高句丽突厥后来归附大唐,曾助唐朝讨伐高句丽。后来其地被唐朝设置松漠都督府,契丹首领被封为松漠都督府都督并赐姓李。



武则天时契丹首领李尽忠孙万荣起兵造反,武则天多次派兵镇压曾几次失利损失数十万大军。最后联合其他部族才消灭契丹势力,契丹余部逃亡突厥。 唐玄宗时契丹又归附唐朝,此后一百多年双方保持了相对的和平。到了唐末五代中原很多汉人躲避战乱逃到辽东。契丹部落收留了很多汉人谋士,契丹开始建牙帐立城郭发展农业逐渐强大起来。《新五代史》记载:契丹自后魏以来,名见中国。或曰与库莫奚同类而异种。其居曰枭罗个没里。没里者,河也。是谓黄水之南,黄龙之北,得鲜卑之故地,故又以为鲜卑之遗种。当唐之世,其地北接室韦,东邻高丽,西界奚国,而南至营州。



917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阿保机多次和割据幽州的刘仁恭刘守光父子征战双方互有胜负。后来耶律阿保机和晋王李克用约为兄弟相约一起进攻后梁,但是耶律阿保机却又向后梁朱温求取封号。因此后唐和契丹翻脸多次在北方发生冲突,契丹大败。到辽太宗耶律德光时期后晋石敬瑭向契丹求援,提出以向辽太宗称儿皇帝进献贡赋和割让幽云十六州为条件。辽国得到了农业发达的幽云十六州,占据了对中原的战略优势。 后来的后周和北宋也曾发兵企图夺回幽云十六州,但都由于种种原因而失败。



1004年辽国承天太后萧绰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进攻北宋,一路势如破竹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北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的簇拥下亲临前线御驾亲征,宋军士气大振又射死了契丹先锋萧哒凛。辽军顿兵坚城师老兵疲提出和议,通过谈判双方达成合约史称澶渊之盟。

双方约定以白沟河为界,各守其土。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真宗为兄辽圣宗为弟宋真宗称萧太后为叔母。在边境设立榷场开展贸易,宋朝每年送辽国岁币银十万绢二十万。 自此以后双方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时期,双方官方民间往来不断。“(宋辽边界)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干戈”。



萧太后重用汉人韩德让等发展经济改革军政,使辽国发展到极盛。《辽史》记载契丹之盛:太祖以迭刺部之众代遥辇氏,起临潢,建皇都;东并渤海,得城邑之居百有三。太宗立晋,有幽、涿、檀、蓟、顺、营、平、蔚、朔、云、应、新、妫、儒、武、寰十六州,于是割古幽、并、营之境而跨有之。东朝高丽,西臣夏国,南子石晋而兄弟赵宋,吴越、南唐航海输贡。嘻,其盛矣!


辽国皇帝四时巡行,有四季捺钵制度。契丹旧俗以游牧为生,四时逐水草而居。捺钵是契丹语汉语的意思就是宫帐行营的意思,皇帝巡游各处期间军政事务也都在行营处理。此外辽国还有五个都城即五京制度,分别是辽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的总称。(契丹)总京五,府六,州、军、城百五十有六,县二百有九,部族五十有二,属国六十。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朐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


(契丹皇帝巡游剧照)

1.辽上京临潢府,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也是契丹故地,是契丹的正式首都。神册三年(918年)城之,初名曰皇都。天显十三(938年)年,更名上京,府曰临潢。上京地区是契丹族的发源发展之地,土地肥沃水草丰美地势险要。《辽史》记载:上京,太祖创业之地。负山抱海,天险足以为固。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

耶律阿保机平定渤海国后,回到王庭以后有感于渤海国城池之盛。仿照中原和渤海国制式修建了宫殿城池,命名为皇都。并修建开皇、安德、五鸾三大殿。三大殿里供奉历代帝王御容真像在初一、十五、节日之时祭祀供奉,又在城中修建佛寺道观孔庙等场所。



上京城城墙高两丈有余,周长二十七里。北城是皇城高三丈有城楼敌台,皇城四门东曰安东,南曰大顺,西曰乾德,北曰拱辰。南城是汉城里面除了渤海汉族等外,还有回鹘街有很多回鹘商人长期在此经商定居。中原商人以北方各州居多,包括辽统治下的幽云十六州。《辽史》:上京西楼,有邑屋市肆,交易无钱而用布。有绫锦诸工作、宦者、翰林、技术、教坊、角觝、儒、僧尼、道士。中国人并、汾、幽、蓟为多。

2.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市),本渤海王所都之地。原为高句丽故地,唐朝平定高句丽后设立安东都护府。后逐渐被粟末靺鞨占据,粟末靺鞨首领曾被武则天封为震王。698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建立政权初名震国。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自此大祚荣以渤海为国号。中宗赐所都曰忽汗州,封渤海郡王。十有二世至彝震,僭号改元,拟建宫阙,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为辽东盛国。



(渤海国疆域)

926年,渤海国被契丹所灭。耶律阿保机改渤海国为东丹国,以其子耶律倍为东丹王。次年契丹在渤海故地设为东平郡,928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升东平郡为辽南京。辽阳城城高三丈,有敌楼望台周长三十余里。里面居民多为当地渤海人和逃亡而来的汉人,汉城有南北两市供各族商人百姓贸易交换。《辽史》记载辽南京:城名天福,高三丈,有楼橹,幅员三十里。八门:东曰迎阳,东南曰韶阳,南曰龙原,西南曰显德,西曰大顺,西北曰大辽,北曰怀远,东北曰安远。外城谓之汉城,分南北市,中为看楼;晨集南市,夕集北市。天显十三年(938年),改南京为东京,府曰辽阳。

3.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秦汉时为辽西郡。后为鲜卑游牧之地,唐太宗东征高句丽曾驻陛于此。后为契丹同属的库莫奚游牧之地,契丹强盛建国以后库莫奚全族归顺契丹。契丹迁移大量渤海人汉人契丹人与奚族杂处。中京之地,奚国王牙帐所居。奚本曰库莫奚,其先东部胡宇文之别种也。所在分奚、契丹、汉人、渤海杂处之。

(辽中京所在地内蒙古赤峰市开鲁县地图)

辽圣宗和承天太后看出此地战略位置重要,决定在这里建立陪都加强控制。奚地居上、东、燕三京之中,土肥人旷,西临马盂山六十里,其山南北一千里,东西八百里,连亘燕京西山,遂以其地建城,号曰中京。



(辽中京结构图)

辽圣宗从控制的幽云十六州等汉地选拔能工巧匠来营建中京,其中城郭府库宫殿官衙市肆都一律仿照北宋东京汴梁。中京城分为外城内城宫城,中京城位于契丹统治区中心部位是控制地方的重要据点。

4.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南京本幽州地,乃古冀州之域。舜以冀州南北广远,分置幽州,以其地在北方。幽,阴也。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楼烦、白檀,西有云中、九原,南有滹沱、易水。唐置范阳节度,临制奚、契丹。

燕京地理位置之重要无需多言,北枕燕山东临大海西接太行南控华北大平原。地理位置优越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自唐朝设立范阳节度使后自安禄山始其后史思明、李怀仙、朱滔、刘怦、刘济相继割据。唐末五代幽州被刘仁恭刘守光父子占据,后被后唐所灭。后唐末年末帝李从珂围攻太原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石敬瑭以向契丹割让幽云十六州为条件请契丹出兵相助。并认辽太宗耶律德光为父自任儿皇帝,幽云十六州自此为契丹所有。938年辽太宗定幽州为南京,1012年改称析津府,取自以燕分野旅寅为析木之津。


燕京城周长三十六里,高三丈城墙宽一丈五城楼敌台皆具备城高水深。外城八门:东曰安东、迎春,南曰开阳、丹凤,西曰显西、清晋,北曰通天、拱辰。皇城大内在西南角,城内坊市寺庙道观廨舍多不胜数十分繁华。燕京城人口众多有三十万,城北市集汇集各国商品前来的商人远及西域近地朝鲜西夏北宋等国。

5.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禹划九州属于并州。战国时属于赵国云中郡,北魏曾在此建都号曰平城。唐开元十八年置云州,唐末被河东李克用占据。后唐时同幽州一起被石敬瑭割让给契丹,1044升格为西京大同府。


幽云十六州地图之云州(大同)

西京城地势险要周长二十里,城楼敌台具有。四个城门,东曰迎春,南曰朝阳,西曰定西,北曰拱极。北魏的宫殿都在城北,辽国没有重新营建宫室。大同南临北宋西接西夏地理位置非常险要,《辽史》记载:辽既建都,用为重地,非亲王不得主之。

辽国名义上设置五京实际上起的地方军政中心的作用,实际辽国皇帝的中央政府并无局限于五座京城之中。契丹的游牧民族传统保持良好,皇帝经常巡游各地巡视到哪里哪里就是政务中心。契丹建立城池主要居民是汉人和汉化的渤海人居多,契丹为了统治多民族的需要。设立了南面官北面官制度,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这个制度较好的解决了辽国的民族矛盾,是个伟大的创举。


湘泪飞蝶


相比于同时代的宋朝来说,现代人对辽朝的了解是微乎其微的,从重视历史的角度上来说,实际上宋朝并不是一个能完全代表那个时代的国家朝代,它更像是一个南北朝里面的南朝,先后和辽朝、金朝对分起了当时的天下大势。



辽国所占据的土地面积非常庞大,比当时的北宋还要大上不少,而古代的辽国现在主要包括了内蒙古、外蒙古、东北,还有河北、陕西、俄罗斯的一部分等等。

辽国一共有五个国都,这五个国都中除了一个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都之外,其他的四个很多时候都是起了一个陪衬、调节的作用。

当然我们要清楚的是,辽国真正意义上的国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当时的状况有点像“日本天皇在哪里日本的国都就在哪里”的制度,那就是他们的皇帝在哪里他们的实际国都就在哪里。



一旦他们的皇帝选择在了一个国都当政,那其他的国都就会自动沦落为陪都。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辽国的这五个国都分别都在哪。

辽国的五个都城

辽国的第一个国都是上京临潢府,位置在现在的内蒙古,位于如今内蒙古赤峰巴林左旗附近。

辽国的第二个国都是他们的东京辽阳府,位置在现如今辽宁省辽阳市。

辽国的第三个国都是他们的南京析津府,位置差不多在现在的北京附近。

辽国的第四个国都是他们的中京大定府,位置差不多在现如今内蒙古赤峰市的宁城县附近。

辽国的第五个国都是他们的西京大同府,当时的地名和现在的地名一样,此地就在现如今山西的大同。

辽国建立那么多都城的原因

这就是辽国时期的五个国都,至于辽国为什么设置那么多国都,其实原因很简单。

因为他们是游牧民族出身,本身并没有太多的人口,导致了他们对自己庞大的地盘是有些掌控不了的。


他们本身的掌控力有点类似于一个功率并不是很强的动力中心,如果只设置一个动力中心的话,那他们输出的电力将很难供应他们如此庞大的厂房。

于是他们为了维持整个厂房的运转,就在这个厂房各个关键部位多设置了几个这样的动力中心,以应付他们动力中心输出电力不足的尴尬。

在五代十国乱局中成长起来的契丹人

在了解完辽国的国都之后,如果有大家有兴趣的话接下来也可以了解一下辽国的简略历史。

辽国的主体、开创民族是契丹人,这些契丹人在唐朝的时候因为受到了唐朝的压制,所以并没有展现出他们太过于惊人的风采。

不过唐朝对他们的压制并没有持久,唐朝在它最为强盛的时候因为一场安史之乱的爆发而开始从它的辉煌跌落,走向了苟延残喘的晚期。


唐朝虽然在安史之乱后仍旧存活了100多年的时间,但是他们的力量相比以前庞盛的时期,却开始变得极度萎缩起来。

随着唐朝朝廷的衰弱,唐朝各地的节度使开始变得强盛起来。

这些节度使就是五代十国各个割据国家国王的前身,在唐朝灭亡后,这些分裂各地的节度使们开始成立了自己的国家。

因为国家的众多,所以那时候的很多国家被人们统称为了十国,而五代则是那段混乱时期不同时间出现的五个最强势力。

在五代十国各大军阀们分别称王称霸的时候,北方的契丹人在没有压制的情况下就迅速发展了起来,他们很快成长为了一股非常强悍的势力,并很快建立了他们的国家。

辽国从部落向帝国的转变

最后在他们获得了石敬瑭敬献给他们的燕云16州后,他们开始获得了大量的中原百姓、中原技术、中原制度。

于是他们就通过从燕云16州获得的这些东西改变了自身,在他们原本部落制的国家基础上,建立起了汉人式的帝国。

他们在对他们原本生活的区域采取胡人统治手段时,也对汉人百姓们采取了中原朝廷式的统治手段。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胡汉双轨制,在这种特殊的统治机制下,他们开始拥有了两个不同身份,他们在既是中原的皇帝的同时、也是他们原本区域的胡人首领。

宋朝在后来之所以一直没能打得过辽朝和金朝,除了他们失去燕云十六州的牧马之地、没有可用的战马之外,其中最大的原因就跟这种特殊的胡汉双轨制有关。

辽朝和金朝之前的许多游牧民族虽然同样很强大,但是他们都保持了游牧民族所拥有的原始状态。


在那种原始状态下,一旦遭遇到些微的变故,那他们就会很快地消亡在历史中。

而采用起了胡汉双轨制的辽朝、金朝,他们则从简单的部落联盟转化成了底蕴深厚的帝国。

在中原农耕文明的支撑下,以往随便就能给他们带来巨大损失的风雪对他们已经没有那么可怕了。

他们在草原中实在活不下去的时候,还有着中原的粮食供应着他们,正因此使得他们有了以往游牧民族所没有的强大。

这才是宋朝一直被这两个朝代压着打的重要原因。

所以说辽国的国都总共有五个,这五个国都分别是他们的上京、东京、南京、中京、西京。


孤客生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明显。辽朝是五都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皇帝想去哪里住就去哪里住,不必如明清皇帝那样整天呆在紫禁城,天天搞什么闭关锁国的封闭主义。

辽朝五都分别是:

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林东);

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

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

南京析津府(今北京);

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

大家一定都很奇怪,从汉朝以后的政权除了辽、金、元三朝之外都是单一首都,为什么辽金元三朝是多都制呢?只是因为他们是游牧民族?

《史记高祖本纪》八年:“且夫天子四海为家”

这句话说明了汉朝前,包括秦朝在内,都城都是双都制的多。商朝到处迁都就不用说了,也难保这个都城建成了,早先的都城照样继续保留,比较有祖先的宫殿在,不能随意抛弃。

西周有丰镐和洛阳两个都城。只有东周因为丰镐成为废墟,不得不只有一个都城——因为东周国土只剩下洛阳了,也没有办法再高第二个都城。在春秋时期,因为王子争位,诸侯们也不得不在周国内再新建一个都城为被夺位的王子暂时居住。这段时期实质上也是双都制,只不过是互不承认对方而已。

秦早期定都雍,但无论是秦献公迁都栎阳,还是秦孝公迁都咸阳,从秦始皇即位是在雍的这个事实来看,雍作为秦国都城的地位并未失去,秦国在秦献公迁都栎阳之后,秦国在事实上就是双都制。更何况秦人在周孝王时期就是两个派别:非子的秦和嫡子成的西犬丘两大势力。秦国的基础就是这两大派人的合并。

因此,先秦时代,双都制是中国的常态,即如萧何所说的天子四海为家,所谓的国都,不过是天子的一个驿站。汉朝之后,中国才开始了单都制的主要模式,但多都制,就被匈奴等草原民族继续保留,直到契丹才重新回到世人的眼光之众。


历史哨声


很多人看到这个问题都不免会想,这问题这么简单随便查下就知道啦,毕竟一个朝代的国都最多就两个,比如明朝的国都就一个首都北京和一个陪都南京,不是很容易吗?的确一般情况下一个王朝的国都基本上都采取两京制,即一个首都加一个陪都。但是辽朝却是个例外,它不但经常变换国号,反复使用着辽和契丹这两个国号。其国都的设立更是与众不同,它不是采用一般王朝普遍采用的二京制,而是采取更为独特的五京制。



辽朝是公元907年由契丹族人耶律阿保机所开创的朝代。它历经二百余年一共有五个国都,分别是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南京析津府和西京大同府。且这五个国都是同时存在的,而非先后存在的。那么这五个都城是怎么来的呢?又是什么时候设立的呢?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这里澳古君为你一一揭晓。



上京临潢府

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临潢府(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郊)登基称帝,建国“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当然这个地方并不是叫上京临潢府,而是叫苇甸。当年耶律阿保机成为部落首领后,就将这里选为政治中心并建立“龙眉宫”,史称“西楼”。


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在此继任为契丹大首领,并在“西楼”开始营建宫殿。后随着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其余的六个部落,并于公元916年称帝,建国“契丹”,即在“西楼”开始大规模的营建皇城,而这个时候西楼也更名为“皇都”。后在927年随着契丹国力的增强,契丹的第二位皇帝耶律德光开始有计划的对皇都进行扩建,史载“太宗诏建日月四时堂,图写古帝王事于两庑”,自此日后的上京基本营建完毕。



927年11月随着契丹灭亡后唐并夺得燕云十六州后,耶律德光先是改国号为“大辽”,后将“皇都”改为上京,并建临潢府。自此上京临潢府被正式定名,并开始了长达二百余年的辽国都城的历史。当然辽国之所以会在此定都,那是因为上京从耶律阿保机开始就一直都是契丹族的政治中心,而且也是契丹族的发源地,同时也是契丹族在内蒙古建立的第一座京城,所以它是首都自然理所当然。



东京辽阳府

辽阳府所在地原是渤海国的辽东城,也就是今辽宁辽阳。渤海国是唐朝时期东北地区的一个割据政权,在宋之前一直有着“海东盛国”的美誉,其国力也一直都在北方其他民族之上,但到了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国主都太过无能,导致国力极速下降。公元926年耶律阿保机为了向东扩张契丹的势力,于是在一年就集中全部兵力攻向了已软弱不堪的渤海国,并于同年占领了渤海国全境。



而在耶律阿保机灭亡渤海国后,并在此国建立了一个由其子耶律倍所掌控的属国“东丹国”。那么讲到这里很多人都不明白了,为什么明明是讲东京辽阳府的,为何要讲“东丹国”呢?其实辽阳府之所以会成为五京之一,就是跟东丹国有关。当年耶律阿保机在灭亡渤海国的二年之后就驾崩了,原本继位的应该是作为太子的耶律倍,但是由于当时的耶律德光受到述律后的支持从而替代了耶律倍坐上了帝位。



而耶律倍因势力薄弱也没办法,只能在东丹国做他的国王。但耶律倍虽已安心的做他的国王,不过耶律德光可不放心他和他的东丹国,毕竟本来这皇位是他的,所以他登基后就借口辽国的边境需要将原本的辽东城升为辽国南京,并在此驻扎重兵,以此来死死盯住东丹国和耶律倍,而后更是借口辽国南京作为辽国国都需要大力发展,而发展就需要人,于是就让耶律倍从东丹国的都城天福城迁移人过来,而作为属国国王的耶律倍也绝对不能不同意,最终在这样的操作下,东丹国就被耶律德光弄的国力骤降,甚至在930年作为国王的耶律倍都被迫逃到了后唐。



而后随着东丹国的名存实亡,实际上辽国已经开始直接管理着这片土地。于是耶律德光最终就在辽国南京设立中台省,并有这个机构来管理整个东丹国,后在938年改南京为东京,府曰辽阳府。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前期的东京辽阳府并不是辽国的国都,而是东丹国的行政都城,它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辽国掌控整个东丹国。后在后期随着在982年东丹国被废,辽国直辖了这块土地后,作为当时东丹国的行政首都东京辽阳府才开始真正的成为了辽国的行政首都,它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着整个辽东的土地。



南京析津府

析津府就是今北京,为辽国陪都。公元938年随着辽国吞掉了幽云十六州,辽国开始在此地建立行政治所,在幽州建立“幽都府”并升为南京(后改为燕京析津府),自此成为辽国五京之一。众所周知幽州历来是经济发达的农耕地区,也是中原王朝最重要的屏障,辽国得到这块地方自然而然就要牢牢掌控住,再加上此地多是汉族,辽国的首都上京又离这块地盘较远,管理上来说未免有点鞭长莫及。



于是最终辽国决定在此地设立陪都,同时建立了一个“南院”机构,由它来治理辽国在整个北方地区的土地和臣民。后到公元1004年宋辽两国签订澶渊之盟之后,辽国南京的地位就显得更为的重要,在这个时候辽国南京是辽宋两国的贸易点,也是宋朝向辽朝输送贡品的交接点,宋朝每年向辽国赠送的岁币、布匹等都由此地直接送往上京。自此辽国南京的五京地位就一直未有取消,直至辽灭亡。



其实初期辽国在南京析津府设立陪都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加有效的掌控辽国在北方地区的疆域和汉族百姓。后来在经过与宋的和谈后这里就更是成为了辽国的经济中心,辽国几乎一半的钱粮都是从这里获得的,而且宋朝的进攻的巨额财富也是从这里送往上京的,所以在这里辽国自然要特别重视,而且由于这里的条件要比辽国的任何地方都要好,所以在当时辽国的皇帝在这里修建了豪华的行宫,且在这里待的时间要远远多余其他四京的时间。也就是如此此时这里也自然就成为了辽国的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那么作为辽国陪都也名副其实。



中京大定府

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公元1007年随着辽国相继征服奚、乌古、黑车子室韦、鞑靼、回鹘与渤海国等国,又获得了幽云十六州及漠北地区,可以说到了辽圣宗时期辽国的国土已经远远大于辽刚建国的那个时候。而随着辽国国土的极具扩大,曾经位于中心的上京此时已然是变成了偏居塞外的城市,显然此时的上京已经无法再作为疆域广阔的辽朝的都城。



最终在1007年辽圣宗决定迁都中京大定府,并在这里仿造故唐“神都”洛阳营建全新的都城来作为皇室的新居住地。至于为何要在这里营建新都,那是因为此地正好处于上京和南京的中间,而且气候宜人,四通八达,宜农宜牧,可以说是最适合建立大都市的地方。再加上当时辽宋两国当时正处于和平期间,两国贸易不断,两国来使更是接连来往,而刚好皇帝在中京有便于接待宋使,而且当时的辽国南京又是辽国的经济中心和贸易中心,所以在中京这个位置既能照看到幽州,又能照看到上京,这绝对是最佳的去处。




简单的来说辽国之所以会迁都于此,原因就在于中京可以说是属于辽国的核心地带,这里离辽国的其他都城都不远,且交通也更为便利,在这里建立都城可以更好的协调辽国各都城的关系,亦能更好的控制整个辽国。



西京大同府

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也是辽国的陪都。公元1044年辽国将云州升为西京,府曰大同府,自此成为五京之一。云州是辽国当年从后晋手中取得的幽云十六州之一,本来云州的地位并不突出,因为有幽州的存在,所以并未收到辽国君主的重视。但是在了辽兴宗时期,随着辽夏两国关系的恶化,西夏对于辽国西境的威胁越来的严重。



于是位于西境要地的云州就越发显得重要,再加上宋朝对于辽国西境也是虎视眈眈,最终辽国决定将云州升为西京,并作为陪都,同时派驻重兵,并有王公贵族来直接管理。当然辽国在云州设立陪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云州在当时是幽云十六州最中心的城市,在当时如果要设立都城就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刚好云州周边的城市就可以提供一切资源,再加上云州四通八达,交通本就便利,所以最终选择了云州来作为辽国西境的陪都。



当然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辽国在云州设立西京,其目的就是为了阻止西夏和宋对于西境的觊觎之心,从中确保辽国对于西境疆域的掌控,和其周边城市的管理。



可以说辽国之所以会在全国设立五个都城,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治理和控制着这个幅员辽阔的辽国。它设立的五个都城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目的,比如设立东京辽阳府是为了更好的掌控原渤海国的土地和子民,设立南京析津府是为了更好的控制北方的土地和治下的汉族百姓,同时也为了便于与宋朝的贸易。实际上辽国实施的这种针对不同区域分而治之的方法的确加快了辽国对于新占领地区的征服脚步,同时也加快了新占领地区的经济恢复,所以不得不说辽国的五京制的确是一种实际而又有效的管理制度。


澳古说历史


辽国前后共拥有5个都城,这也反映出了契丹族喜欢四处活动的习性。辽国的皇帝并不像中原的皇帝那样喜欢待在固定的国都里,而是喜欢四处出巡打猎。这种习惯后来演变成了辽国皇帝以打猎为理由视察各地的固定制度,史称“四时捺钵”制度。为了满足辽国皇帝随时出行的习惯,辽国营建了五个都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辽五京”。笔者需要说明的是辽五京并不完全等同于中原王朝的都城,但也能行使国都的职能。这五京分别是辽上京、辽中京、辽东京、辽南京、辽西京。辽5京既有国都的职能,也有分管所属地区军政大权的职能,更类似于汉人王朝的都督府。




第一、上京临潢府

公元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称帝建国,并效仿汉人王朝开始物色国都位置。918年,耶律阿保机命令礼部尚书筑造了辽皇都。耶律阿保机死后,由耶律德光即位,这就是辽太宗。辽太宗继续营建皇都并且完工,将之改名为临潢府。临潢府就是辽国的真正意义上的都城,后来的四京都属于陪都的性质。临潢府位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分为南北两座城,北城和南城分开,实行胡汉分治。




第二、中京大定府

公元1003年,辽圣宗耶律隆绪开始修建辽国的中京城,这就是大定府最初的起源。一直到辽兴宗耶律宗真在位时期,大定府才修筑完成。辽国皇帝不仅常年居住在这里,还在城中鼓励汉人百姓养殖桑蚕,推广纺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京都是辽国的商业都市。金国灭辽以后,继续使用这里,直到后来蒙古兴起。大定府的遗址也在蒙古自治区境内,也就是今天的宁城。


第三、东京辽阳府

辽阳府原本是渤海国的都城,后来被辽国所占领。918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将之划归东丹国管理。辽太宗耶律德光在位时期,又将之改为东京城。辽国的东京就是今天的辽宁省辽阳市,也是辽国在东北的行政中心。12世纪女真族攻陷了这里,并依然作为陪都使用。

第四、南京析津府

南京析津府就是幽云16州中的幽州城。五代十国时期,后晋高祖石敬瑭将幽云16州全部割让给大辽。辽太宗耶律德光在938年得到了这座幽州城,并部署下重兵镇守。辽南京是阻挡汉人北伐的前沿阵地,柴荣、赵光义等人均未能突破这里北上。北宋宣和2年,太监童贯率领19万宋军北伐,也在辽南京被守将耶律大石击溃,可见辽国南京城池坚固,十分难以攻取。非常有趣的是,辽国的南京其实就是今天的北京市。


(耶律大石在南京阻挡宋军进攻)

第五、西京云中府

西京是辽兴宗耶律宗真所修建,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大同市。1044年,辽兴宗出于防御西夏和北宋的目的,将原来唐代遗留下的旧城改建为西京。这里也是典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出处。西京是辽国西南的军事重镇,可以管理西北诸路军马,意义重大。许多年后,金国人得到西京城,将之改名为大同府并沿用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