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不罵,看聰明媽媽如何用“三角凳理論”管教孩子

下面這些話,你一定聽過:

  • 你為什麼總是不聽?
  • 說了多少遍了,就是不長記性……
  • 你每次說改,但是你最後還是老樣子!

這些話,相信每一個父母應該都很熟悉,或多或少對自己的孩子說過。為什麼說了無數遍孩子總是不聽?為什麼每次承認錯誤之後卻永遠不改?為什麼好好的說就是不改,最後還是一頓胖揍解決了問題?到底是孩子的問題還是父母的問題?

很多父母都認為是孩子不改正,但其實是父母的問題。父母沒有從一而終的價值觀。父母總希望孩子改變,其實真正可以改變的只有我們自己。

人和人之間相處的基本準則之一,就是一個人只能改變自己,伴侶,父母,子女,同事都是如此。不要指望對方改變來符合你的期待,實際上,只有你改變自己,才能改變與周遭人的關係,其他人也會對此作出反應。教育兒童也是一樣的,只有改變自身行為,孩子才會表現得更好。

實戰派育兒專家伊麗莎白·克拉裡結合自己40多年的育兒經驗,提出了著名的“三角凳理論”。兒童的教育就好比一把三角凳,三角最穩固最穩定。兒童教育中構成凳子的三條腿分別是:對自身價值觀的瞭解,對孩子的合理期待,對自己需求的尊重。


不打不罵,看聰明媽媽如何用“三角凳理論”管教孩子

首先,如果父母自己都沒有明確的價值觀,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只會導致一片混亂。

你搞不清楚到底什麼時候要堅持,什麼時候要通融,以至於不該堅持的時候堅持,該通融的時候不通融。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朝令夕改,孩子第一次做錯事你選擇了懲罰,但是第二次你卻選擇了獎勵,孩子就會非常困惑。如果父母是這樣混亂的教育方式,那怎麼能指望孩子有清晰的規則意識呢?

無論對自己還是孩子,父母都必須清楚地知道自己真正看重的是什麼。如果父母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會常常莫名地對孩子失望。明確的價值觀可以幫助父母區分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如果父母不清楚自己要什麼,也不可能給孩子制定清晰的計劃。

明確的價值觀完全因人而異,而且價值觀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甚至有些時候價值的理念會相互矛盾,但是父母必須要把自己的價值觀捋順,不然孩子就會變得很困惑,什麼時候該節約,什麼時候該慷慨?什麼時候需要服從,什麼時候需要孩子獨立?父母必須要有一套從一而終的價值觀。


不打不罵,看聰明媽媽如何用“三角凳理論”管教孩子

其次,無論父母期望什麼看重什麼,都必須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來調整。

無論是同齡孩子還是同一個孩子的不同階段,他們的行為差異都很大。如果對孩子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父母很可能把大把的時間和精力浪費在無法實現的事情上。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和孩子都會感到深深的挫敗感。

期盼一定是要有的,根據皮格馬利翁效應,孩子的成就和父母/老師的期望值成正比但是過高的期盼只會導致父母焦慮。父母應該隨時調整自己的期望值,要知道每個孩子的學習速度都不相同,必須給孩子成長的時間。


不打不罵,看聰明媽媽如何用“三角凳理論”管教孩子

最後,如果父母自我感覺良好,他們做事就會非常有效率,所以父母必須學會自我激勵,享受生活。

父母不需要繃得太緊,時刻要求,事事要求自己都要做到完美。只有父母感到快樂、放鬆、幸福,身邊的人才會更容易感到放鬆、愉快。

當父母源源不斷地把時間注意力給予孩子時,就會開始空虛,也會漸漸喪失耐心和理解。一味地壓抑自己,強迫自己要犧牲,要全部奉獻給孩子,只會讓父母喘不過氣來,而父母這種被壓制的狀態,孩子一定能夠感受得到。

父母可以通過得到他人的關心和支持,做一些令人愉快的事情,來恢復和充實自身的內心世界。做自己喜歡的事,給自己留點時間,安排好自己的時間。這樣才能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有更好的狀態,對孩子產生更積極的影響。


不打不罵,看聰明媽媽如何用“三角凳理論”管教孩子

當我們明晰了兒童教育中的“三角凳理論”,我們再來看看,在實操層面,父母應該如何管教孩子?說了孩子不僅聽,還能改正?父母可以從三個方面三管齊下:

第一,強化好行為

提到強化,我們必須說到斯金納。

斯金納是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集大成者,他系統地發展了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這一理論對教育實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我們接下來要說的幾種教育方法都是圍繞著斯金納的理論展開的。

斯金納提到了兩個概念,正強化和負強化。正強化是通過呈現想要的愉快刺激來增強反應頻率,負強化是通過消除或終止厭惡、不愉快的刺激來增強反應頻率。

舉兩個例子來說明。媽媽對孩子說,“如果你今天按時完成作業,媽媽就獎勵你看電視15分鐘。”看電視是孩子喜歡的,通過呈現孩子想要的愉快刺激來激勵孩子做作業,這就是正強化。

“如果你按時完成作業,今天就不用洗碗了。”洗碗是孩子不喜歡的,通過消除孩子不愉快的刺激來激勵孩子完成作業,這就是負強化。

當三歲的孩子學會自己穿衣服,媽媽及時地鼓勵他,這就是在運用正強化,孩子意識到媽媽喜歡他這麼做,孩子就更有可能保持這種行為。

我們應該儘量少用負強化,因為負強化和懲罰有些類似,通常是通過威脅、恐嚇等手段,讓孩子感到害怕,怨恨或躲避,長此以往,會造成親子關係疏遠,產生隔閡,同時,負強化很難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我們主要運用正強化。


不打不罵,看聰明媽媽如何用“三角凳理論”管教孩子

正強化中最普遍的手段就是表揚,我相信很多父母已經無師自通的使用了這個手段,但是表揚不是都有用,必須注意以下五點。

①表揚必須明確

不僅要清楚地陳述孩子做了什麼,還要表達自己的感受。比如“寶貝,我很高興你把外套掛起來了”,而不是說“你真是個好孩子”,後者無法讓孩子明白你到底在表揚什麼?所以表揚必須要明確而具體。

②表揚要及時

當孩子表現出你所期待的行為時,你要馬上表揚,不要拖延。哪怕只是遲一會兒表揚,也有可能起不到鼓勵好行為的效果。

③態度要真誠

父母不要以為可以糊弄孩子,孩子總能感覺到表揚是否出自真心。雖然有的時候父母可能對孩子做的某件事情不滿意,但又不想打擊孩子,那可以選擇自己滿意的部分來表揚孩子。

比如女兒畫了一幅畫,你看了之後覺得不怎麼樣,你總不可能違心地誇她,“寶貝你畫的真好呀。”

正確的誇獎方式應該是這樣的,找出這幅畫中你欣賞的部分,可以是線條、色彩,也可以是形狀,孩子的努力等等,找出一個具體的,你相對滿意的部分來誇獎。

④警惕“夾心表揚”

“夾心表揚”即表面上聽起來是表揚,實際上夾雜了負面評價和比較。比如很多父母會對孩子說,“寶貝,我很高興你今天把玩具收起來了,希望你下次不要忘記哦。”

這樣的表揚只會讓孩子覺得,我可能做得還不夠好。他會對明天產生一種消極的期望,從而消解掉了當下被表揚的興奮。

⑤過分的表揚會讓孩子厭煩

積極的讚賞對培養孩子樂觀向上的性格至關重要,但如果讚賞的頻率太高,表揚就沒有激勵的效果了。孩子終於學會了自己吃飯,父母高興得過了頭,對孩子誇個不停,事實上這樣的表揚對孩子來說毫無意義。

所以,並不是表揚就是好的,表揚必須要明確,表揚時態度要真誠,不要夾雜私貨,也不能過分的使用。

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最有效的表揚,最有效的正強化,就是父母的關注和陪伴。哪怕僅僅只是一句表揚的話,一個簡單的手勢或者一次親子活動,就能夠讓孩子的奇怪要求和不良行為明顯的減少。


不打不罵,看聰明媽媽如何用“三角凳理論”管教孩子

第二,減少壞行為

孩子表現出壞行為,父母都會很頭痛,那我們應該如何有效地減少孩子的壞行為呢?同樣有三種方法:

方法一:忽視法

很多孩子會故意做一些讓父母很煩惱的事情,前面我們說過了,想要孩子擁有好行為,我們要學會正強化,反之,如果孩子表現出不好的行為,那就選擇忽視它。每次出現壞行為,一定要置之不理。

比如,孩子學會了一句髒話,你不想讓他說,你就假裝沒聽見,完全不要有任何反應。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覺得很無趣,不會再說了。

當然,孩子的不良行為只要不因其他的事或其他人而強化,忽視法就能夠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很多時候忽視法並不能奏效,常常會有外界干擾。有些行為父母特別惱火,孩子還是死活不改,父母最終選擇了妥協,那如果是這樣的情況,就要換換其他的方法了。


不打不罵,看聰明媽媽如何用“三角凳理論”管教孩子

方法二:替代法

替代法就是用正確的表現方式來代替不正確的表現方式。替代法可以從兩個方面給孩子建議:地點,方式或工具。

比如孩子拿著畫筆在牆上亂塗亂畫是不對的,但是你可以告訴他,可以拿著畫筆在紙頭上畫。這給孩子更換了工具。

又比如,孩子在家裡打籃球是不對的,但是可以到樓下的寬闊處去打籃球。這種替代法是更換了地點。

我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變換替代物,對孩子的活動進行引導。隨後還要對孩子的好行為進行多次正強化,確保孩子真正接受了。


不打不罵,看聰明媽媽如何用“三角凳理論”管教孩子

方法三:調整環境法

有時候很難幫孩子找到合適的替代物,那我們可以通過改變環境來解決。

比如當孩子和父母感到煩躁不安的時候,可以去公園散散步,或者帶孩子去遊樂場玩耍,這就是通過改變環境來改變現狀。

又或者孩子在睡覺之前總是要和爸爸打鬧一番,打鬧完之後孩子反而興奮得睡不著,那麼用講故事來代替玩鬧,這樣就可以讓孩子早點入睡了。

兩個孩子為了爭一個玩具而大吵大鬧,你可以拿走玩具,再給一個相同的玩具,或者給孩子提供其他的玩具。這些都是通過調整環境來改變孩子當下的不良行為。

我們通過忽視法、替代法、調整環境法這三種方法來減少孩子身上的壞行為,但是這三種方法並不是孤立的,一定要學會靈活使用,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不打不罵,看聰明媽媽如何用“三角凳理論”管教孩子

第三,培養新行為

如何培養孩子的新行為?我們也有三種方法:

方法一:親自示範,身教勝於言教

孩子會模仿他所看到或聽到的一切,如果你希望孩子心平氣和地講話,你講話時一定要平心靜氣;如果你不想讓孩子喝飲料,你自己就堅決不能喝,至少不能當著孩子的面喝。

也就是說,你想讓孩子怎麼做,你就必須嚴格地怎麼做。親身示範是培養孩子行為最有效的方法。孩子不會聽你怎麼說,他只會看你怎麼做。當孩子表現出你所期待的行為時,要進行正面的鼓勵和強化。


不打不罵,看聰明媽媽如何用“三角凳理論”管教孩子

方法二:指令簡單

父母通過語言和手勢對孩子發佈命令,都必須簡單明確。

你希望孩子收拾玩具,小孩子可能還不能理解收拾是什麼意思,你可以告訴他,先把車放進車庫裡,然後再把積木放進箱子裡,最後給橡皮泥蓋上蓋子。

孩子做完一步,完成一個指令之後再接著告訴她另一個指令,通過這樣一步一步的指令,再配合一定的手勢,孩子就能逐漸明白收拾玩具是什麼意思。

方法三:行為塑造

行為塑造即把你所期待孩子習得的行為拆解為若干步驟,並且在孩子一步步做到之後及時進行強化。當然行為習得必須在父母和孩子雙方情緒都正常和穩定的時候才能進行。

如果父母或孩子其中一方氣急敗壞時,要教孩子學會新行為,勢必不可行。

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假如你想讓孩子學會自己穿長褲,但他怎麼穿也穿不進去,你應該怎樣幫他呢?

①把褲子攤開放在地板上

②坐在地上把褲腰撐開

③把一隻腳放進褲腰、褲腿

④拉褲腿讓腳露出來

⑤另一隻腿重複前面的第3和第4個步驟

⑥站起來抓住前腰把褲子提起來

⑦手伸到背後,抓住後腰把褲子提起來

通過這7個步驟,多次練習,孩子就能學會穿褲子了。有些父母要問,花這麼多時間還不如我自己來,更快更省力,但是你一定要知道,當下花時間是為了以後節省更多的時間。孩子如果一直學不會穿褲子,他自己也會產生挫敗感,你也會失望和難過。

行為塑造是一個非常有用的培養技巧,父母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假以時日,孩子的成長一定會讓你大吃一驚。


不打不罵,看聰明媽媽如何用“三角凳理論”管教孩子

結語:

如何有效管教我們的孩子?我們可以通過三個大的方向來努力:強化好行為,減少壞行為,培養新行為。通常使用正強化來強化孩子的好行為,在使用表揚的時候必須要注意表揚要明確、及時,態度要真誠,不要過分表揚。

我們可以通過忽視法、替代法、調整環境法,來減少孩子的壞行為。如何培養孩子的新行為,也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培養:親自示範,指令簡單,行為塑造。

每一種方法都不是孤立使用的,而是組合使用。在培養新行為的時候可以減少壞行為,同時強化好行為,這樣才能夠達到最好的效果,才能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成為一個獨立自尊,積極而有幸福感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