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家業務近期成熱點,農夫、今麥郎、娃哈哈等是這樣做的.....

疫情陰雲不散,在傳統渠道不振的時候,直達C端的“到家”業務意外成為熱點,我們先來看三組數據:

①美團買菜在北京地區的日訂單量達到了春節節前單量的2-3倍;

②京東生鮮配送到家業務相對節前環比增長370%;

③春節期間,每日優鮮平臺實收交易額較去年同期增長321%......


不難看出,疫情催化了配送到家各種相關業務的快速增長,主要幾個平臺在春節期間都出現了訂單量暴漲。

生鮮蔬菜行業如此,與人們息息相關的快消品行業亦如此。近日,農夫山泉、今麥郎、娃哈哈三大巨頭在這個特殊時期,開啟一場全新的渠道之爭。


農夫山泉:惠民抗“疫”,直送社區


為了保障辦公企業和社區居民水、米等基本生活用品供給,在大部分物流停工的情況下,農夫山泉和養生堂動員員工、經銷商和合作水站親自上陣進行配送。

到家業務近期成熱點,農夫、今麥郎、娃哈哈等是這樣做的.....

到家業務近期成熱點,農夫、今麥郎、娃哈哈等是這樣做的.....


此外,農夫山泉還開始大範圍招募社區合夥人(也可稱“社區小老闆”),並打出“0庫存、0投資、0風險”的誘人口號。據企業招募人員表示,成為社區合夥人門檻並不高,主要由合夥人在社區群、朋友圈發佈產品信息,發起社區團購,只要單筆訂單滿200元,便由企業統一完成配送服務,整個過程無需合夥人承擔任何費用(需提供取貨地點)。

到家業務近期成熱點,農夫、今麥郎、娃哈哈等是這樣做的.....


娃哈哈:線上下單,配送到家


不止農夫山泉,近日,娃哈哈部分區域也開啟“線上下單,配送到家”服務。

據娃哈哈山東區域的相關人員表示:“目前疫情期間大部分人員不能出門,所以社區用戶的消費需求特別大。為此,我們大範圍招募社區合夥人。通過社區合夥人聯繫消費用戶,達成訂單,由我們完成配送。作為轉化酬勞,我們將每箱支付合夥人3~5元。”

到家業務近期成熱點,農夫、今麥郎、娃哈哈等是這樣做的.....


今麥郎:送貨到家,社區團購


由於疫情影響,今麥郎也開啟同樣的服務。據瞭解,消費者只要通過電話、微信、掃描二維碼下單,企業會根據地址就近安排工作人員進行派送,全國區域、縣市鄉村均可訂購,滿100元起送。目前,僅有今麥郎涼白開、軟化水兩款產品可送貨上門。


到家業務近期成熱點,農夫、今麥郎、娃哈哈等是這樣做的.....


此外,為保障安全,所有配送人員一日三測體溫,規範佩戴口罩,每單配送之前都會進行嚴格消毒,全程“無接觸配送”,即消費者通過電話、微信、掃描二維碼等方式下單,並與接單人員溝通好商品放置的指定位置,配送人員送達後通知顧客自行取走。


今麥郎銷售人員通過微信社群完成一筆訂單

到家業務近期成熱點,農夫、今麥郎、娃哈哈等是這樣做的.....


到家業務火熱背後的思考


直達C端的“到家業務”,可理解為“社區團購”或“社區社群”之下的產物。這種售賣方式對於企業來說,是非常時期的全新嘗試;對於消費者來說,更是封閉生活狀態下一種特殊的購物體驗。那“社區社群”何以成為疫情期的香餑餑?營銷實戰專家劉春雄老師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1、傳統門店不管用了。除涉及民生剛需的部分門店允許開業外,很多門店不讓開門。即使開門,很多人也害怕到人群密集區。

2、電商也突然無力了。對於高頻剛需,比如蔬菜、日用品,這不是他們的強項。說白了,電商是特定品類的聚集地,比如長尾產品、高附加值產品、高價值產品,以非剛需為主。

3、私域流量突然不靈了。一方面,私域流量是個性化、小眾產品為主,非剛需;另一方面,私域流量也沒有這麼大的覆蓋率。蔬菜、日用品,這是涉及數億家庭的品類,哪個私域流量有這麼高的覆蓋率?

能夠實現無接觸訂單,以及最後一公里的“無接觸配送”,社區團購成為疫情期間最佳選擇。


猶記得,去年以線下實體店為代表的傳統零售主體大量進入使“社區團購”突然躥紅。而今年以農夫山泉、今麥郎為代表的品牌商迅速跟進,那麼在風口之下,這樣的銷售方式能否持久,疫情過後是否還有春天?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