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为什么那么恨岳飞?连他的儿子也要杀?

土律师


1.不贪财

有宋一代,文臣贪财成风,武将黩货流行,

南宋诸将中张俊最贪 ,却最受高宗重视和厚待。被加封为少保的杨沂中在西湖建造豪华住宅,引西湖水环绕宅 院四周 ,“置歌儿舞女”,与诸将竞相侈靡。韩世忠于新淦县购买田产 ,“高宗闻之 ,御札特以赐”,并赐名为 “旌忠庄”。但岳飞是个例外,当高宗因他平寇伐虏、南征北战屡建功勋给他加官晋爵,并打算 在杭州为其修建上等府邸时,他严词拒绝。

宋太祖就曾鼓励将帅敛财 ,到高宗时这种做法有增无减,对于许多将领的贪财,高宗是高兴、纵容甚至奖励的,其用意在于使诸将腐化,从而达到于己销蚀理想、于人不会仰慕的目的。

手握重兵的岳飞不贪财,引起高宗产生猜忌不仅在所难免,更在情理之中的。

2.不好色

岳飞在南渡之后娶李氏为妻 ,一直没有纳 蓄姬 ,这和另外几员大将是截然不同的:南宋初年诸将贪财好色 、互相攀比成风 ,诸大将的宴会一般都有姬侍侑酒 ,还有歌女助兴

3.得民心

1129 年,主持长江防线的宰相杜充降金后 ,“诸将多行剽掠 ,惟飞军秋毫无所犯 。”正因为岳飞爱 民恤 民,老百姓才能对其统帅的部队“争挽车牵牛,载糗粮 以馈义军 ,顶盆焚香迎候” 。有 了民众 的支持 ,岳家军有 了更加稳固的后勤支持 ,还获得 了充足 的储备兵源。岳飞和他领导 的岳家军能得到民众尤其是金国统治区民众的大力支持

4得 军 心

岳飞幕僚黄纵见一兵士严寒之天只穿一件单麻布衫,便问他:“汝怨乎?”这个兵士回答 :“不怨也 。他军所得请给 ,则有减魁。又如科作纳袄之类 ,自身虽暖,老小则冻馁矣 。宣抚则不然 ,所请食钱若干,不减一钱,听士自用之。某 自因家累重而费之 ,非在上者有勉于我也 ,何怨之有。” 正是因为岳飞军纪严明,又爱兵如子 ,岳家军才能勇往直前 、所 向披靡 。1140 年秋 的颍 昌决战中 ,岳家军面对数倍于 自己又处 于“高秋马肥 ”战斗力最强时期的金军誓死奋战,“人为血人 ,马为血马”,将士无一人肯回顾、想退却。金兵由此战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5.得士心

岳飞幕僚很多 ,“食客所至常满 ,一时名人才士皆萃幕府,商论古今。一次,面对幕僚们“天下纷纷,不知几时才可太平”的慨叹,岳飞讲出了只要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天下 自然就会太平的千古名言 。正是在和幕僚们相互激荡 、彼此砥砺的谈论 中,岳飞逐渐有 了历史穿透力的谈吐和识见 ,有 了 自我的价值观和生死观。

岳飞之死

高宗认为岳飞是他一手提拔起来 的,并且是忠于他 的:从建炎三年 (1129 年 )当留守司统制官到绍兴七年 (1 137 年 )升任湖北京西宣抚使兼营田大使 ,短短 8 年时间 ,岳飞不仅超越了张俊、韩世忠等前辈武将,还达到了武将的顶峰:拜太尉 ,他称赞岳飞“忠义绝伦”,并 曾把绣有“精忠”二字的军旗授予岳飞以示褒奖。

但一个 “淮西事件” 和“立储事件” 就能让高宗从爱到恨 ,非要杀了岳飞不可呢。答案只有一个 ,就是他感到 自己的皇权受到了威胁 。

高宗听从 张俊 、秦桧的意见收回交付岳飞的部队归朝廷指挥是情理之中的决定 ,而岳飞因此的赌气离职的举止,使高宗自然而然就有了除之方能安宁的想法 :“卿前日奏陈轻率 ,朕实不怒卿。若怒卿 ,则必有行遣。太祖所谓犯吾法者 ,唯有剑耳 ! 所以复令卿典军 ,任卿以恢复之事者 ,可以知朕无怒卿之意也 。”

淮西事件之后的岳飞 ,并没有因高宗杀气重重的告诫而停下一心一意为国的脚步,为避免因金人要立钦宗儿子为帝而欲制造两个宋朝不利局面的产生 ,他建议高宗早立太 子的举动又加深了高宗 的猜忌 ,“卿言虽忠 ,然握 重兵于外 ,此事非卿所当预也!” 因为在高宗看来,因不给其扩充军队就敢于未经许可自作离职主张的岳飞,无论其动机是否真的爱国,但他对 自己的忠心已发生改变 ,并且有了挑战自己皇帝至高无上权力的嫌疑和征兆 ,如果再听从他的立储言论 ,手握重兵 的岳飞不仅有挟立储君以自威 的可能 ,甚至有黄袍加身代君自立的可能。对此 有着祖宗训诫的高宗不能不对岳飞产生猜忌。

在听到接十二道金牌撤军途中岳飞“天下事竟如何”的发问和唯独张宪 “在相公处置耳 ” 的回答之后,明 白岳飞不造反则已,一旦造反定会成功 ,只有杀了岳飞和他的儿子岳云及得力猛将张宪才是能让 自己安心的唯一选择。这样,高宗走完了从利用、猜忌到杀岳飞的历程,而岳飞也在其践行以“天日昭昭”为道德本源的人生历程中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留取丹心照汗青”。


君临天下的人


宋高宗对岳飞产生不满的原因有很多。包括: 岳飞不同意与金国议和,执意要“直捣黄龙,迎回二圣”;岳飞受命兼并刘光世淮西大军后,麾下兵力达到南宋总兵力的五分之二,引起宋高宗的猜忌;岳飞几次以回乡守墓要挟朝廷,让宋高宗很伤面子。但是,最让宋高宗痛恨岳飞的是,岳飞奏请早立太子一事。这件事不但犯了武将干预朝廷内政的大忌,还十分严重地侵犯了宋高宗不可启齿的隐私,以至于宋高宗必欲杀岳飞而后快。

公元1127年,宋高宗赵构在河南商丘称帝。在金军的追击下,于1129年退驻扬州。扬州市井繁华、人物辐辏,美女如云。向来好色的赵构如鱼得水,整日在行宫中花天酒地、肆意淫乐。这年二月,完颜兀术率金兵突袭扬州,正在行宫中御女的宋高宗闻此消息,心胆俱裂,在突然惊吓之下,竟然丧失了性功能,从此不能生育。赵构在称帝以前,曾育有一子,但是在“苗傅兵变”中被惊吓致死。于是,宋高宗这一脉就绝后了。这对于不满30岁的赵构来说,是内心最为伤痛的隐私。

虽然没有了嫡生子,但皇位还要传承下去。宋高宗隐瞒了自己不能生育的隐疾 ,暗中派人在赵宋宗室子弟中挑选了一个名叫赵伯琮的七岁小孩,养在宫中,作为以后继承皇位的人选。这个赵伯琮,就是后来的宋孝宗赵昚。

这本来是一件宋高宗不忍提起的宫廷秘事,但是还是被传到了岳飞的耳朵里。公元1137年九月,岳飞被宋高宗召到建康去汇报军情。在奏对完前线战事情况以后,生性耿直坦率的岳飞突然向宋高宗提出:“陛下不能生育龙子,应当早立建国公赵伯琮为皇储。” 宋高宗一听此言,立刻惊呆了。随后强忍怒火,淡淡地对岳飞说:“卿身为大将,似不应干预此事!”就马上结束了会见。岳飞受此责难,愧悔莫及,下殿时面如死灰,匆忙返回防地。

岳飞在宋高宗面前莽撞进言立储一事,确实是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首先,宋朝一贯“重文抑武”,皇帝本来就对手握重兵的武将十分忌惮,现在岳飞竟然干涉皇家私事,大谈立储之议,很有“僭越”之嫌;其次,岳飞直言宋高宗的生理隐私,这让宋高宗无地自容。于是,公元1141年,宋高宗不但将岳飞斩首,并且还处死了岳飞的养子岳云,可见宋高宗对岳飞的“僭越犯上”是多么的痛恨啊!


棒槌袄袄


岳飞是南宋抗金派的旗帜,是南宋苦苦支撑、对抗金军的全部希望。但就是这样一个肱骨之臣,这样一个在战场上杀得金军魂飞魄散的英雄,最后竟落得个风波亭遇害,死在自己人手里!

那么,宋高宗为什么要处死岳飞呢?

首先,岳飞爱国胜于忠君。岳飞心中常怀着“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爱国信念。他之所以坚决抗金“直捣黄龙”,就是要“迎二圣,复失地”。这目标虽然宏大高远,爱国之心虽然日月可鉴,却一点也不现实。连金国皇帝都说:“徽、钦返国,何以处之?”这两个前任皇帝,是现任皇帝的父、兄,他们要是回来了,怎么安置好呢?在标榜孝道的宋朝,这就是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高宗嘴上也说要“迎二圣”,但那真的只是喊一喊口号,做一做样子的。你岳飞倒好,不仅真喊,还真干!你让高宗情何以堪?你考虑过高宗内心的真实感受了吗?

岳飞犯高宗忌讳的事还不止这一件。他还高度关心高宗立嗣的大事。高宗一直没有子嗣,岳飞三番五次上书劝高宗为社稷长远计,当早立储君,以安众心。秦桧趁机构陷岳飞,跟皇帝说:“岳飞这是断定皇帝今后不会生儿子了,太可恶。况且,一个手握重兵的大将,干预皇子人选,这绝不是社稷之福啊!”

封建帝王选任臣子,第一条就是绝对忠诚,而岳飞却把“爱国”放在“忠君”前面,高宗皇帝从此对岳飞“深忌之”。这就是岳飞被害的内在原因。

其次,南宋官僚内部勾心斗角、嫉贤妒能、各逞其私,终至自毁长城,败坏国家。

岳家军威震江湖,不仅令敌人闻风丧胆,也使同僚如张俊、韩世忠等名将,羡慕嫉妒恨,嫉妒岳飞风头太劲、升官太快。岳家军日渐壮大,最后连朝廷都深深忌惮。高宗即位之初就遭苗、刘之变,一度下台,险些被杀。如今岳飞功高震主,高宗不能不对岳家军有所戒惕!所以,秦桧执行皇帝意旨,构陷岳飞。关键时刻,所有前线将领都默不作声,不置一词。连屡次受岳飞大恩的韩世忠,也仅仅只是向秦桧问了一声:“莫须有何以服天下?”没有人仗义执言,更没有人敢于直言犯谏!岳飞失去了免死的最后机会。

南宋“举朝之士皆妇人”。金兀术在郾城、汴京附近被岳飞打得魂飞魄散,赶紧跟秦桧密信,明令杀岳飞是和议的先决条件。

这时的高宗皇帝只顾自身安危,只想议和守残,只求偏安江南。无论忍受多少屈辱,也不管付出多大代价。因此他连父兄都可以不顾,连祖宗陵寝都可不管,连北方大片国土都可以拱手相送;区区一个岳飞,何足挂齿?高宗绝不能让一个岳飞坏了议和大事!

高宗的脸变得比翻书还快。需要岳飞浴血奋战抵抗南下金兵之时,岳飞就是国之栋梁,“一切事宜均可自专”;需要与金议和息兵之时,岳飞就是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可悲的是,岳飞至死仍不醒悟——他还向人展示背上的“精忠报国”刺字, 那四字分明深入肤理!


纪录影像


关于岳飞之死,有人说是宋高宗听信了秦桧的谗言,最终导致岳飞被杀。也有人说是因为岳飞功高震主,威胁到了皇帝,皇帝才下令处死他的。还有一种说法就显得十分牵强了,有些人说岳飞是因为“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种原因才被杀的。

其实以上三种说法都不全面,岳飞一定得死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他的一个决定让皇帝的皇位不稳,这才招致杀身之祸。

岳飞死后,宋高宗去祭拜时曾经说:“非卿不忠,非朕不明”。其实就已经把原因说的很清楚了。就是宋高宗其实在心里知道岳飞是被冤枉的,而且莫须有的罪名也确实是很牵强的。但是他“非朕不明”这一句则是在为自己开脱,因为他自己也有说不得的苦衷。

岳飞一心为大宋尽忠,并且在前线屡次大败金兵,有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他要迎回宋徽宗和宋钦宗,来洗雪大宋的前耻,可是他没考虑过的是,如果宋徽宗和宋钦宗回来了,那么现在的皇帝宋高宗该怎么办?是继续当自己的皇帝,让宋钦宗和宋徽宗当太上皇充当花瓶?还是交出自己的皇位,让他们两人复位?

不管怎么样,对宋高宗来说,这都是个难题。所以他最不希望看到的局面就是岳飞打败金兵,迎回宋钦宗和宋徽宗。他只希望岳飞能够抵挡住金兵,保家卫国就好了。岳飞没能想明白这一点,已经注定了他的结局。

而且还有一个原因也十分重要。宋高宗的皇位来的不正,他本来是宫女的孩子,做皇帝是没他的份的,而且在继位之前,他还被军官们软禁,受过手下大将的背叛,所以对军人本身的印象就不好。

而岳飞的岳家军战斗力极强,并且只听岳飞的号令,这就犯了皇帝的大忌了。相当于这支军队是岳飞的专属军队,皇帝是无权调动的。

而且岳飞自己也放弃了最后一线生机,如果他接到撤军的命令就立即班师的话,还有可能不被杀,而当皇帝用了12道金牌才召回他时,等待他的结局就非常确定了。


多尔衮爱新觉罗


众所周知岳飞是军事奇才,他的部队号称“岳家军”,在对金作战中所向披靡,屡战屡胜。最厉害的一次,岳飞重创金军主力,一路回了开封。当时金国疲惫,而南宋的经济、军事恢复情况都很不错,再加上北方地区有大量的百姓愿意支持抗金事业,金国又出现内斗。以当时的形势看,岳飞恢复北宋领土,甚至一鼓作气恢复燕云十六州都是有可能的。但是,岳飞的获胜和赵构的利益产生了根本的冲突。\r

一方面,赵构是个胆小鬼。在对金的战争中,他是万事以逃跑为上,为了保全性命甘愿付出一切代价。举个例子,中国历代的南方政权都首选南京为国都,赵构也是在南京登基的。可是赵构不顾百官的苦劝,非要选择杭州市作为首都(当时称为“临安”)。因为杭州更远离前线,也更容易出海。这么一个无能胆小的人,对形势的判断自然过于悲观。所以他害怕岳飞主动出击,在给岳飞的指令中多次嘱咐他不要和金军的主力决战。他生怕一次惨败输光了家底,又会引来金兵席卷。\r

另一方面,如果岳飞真的获得全胜,打败了金军甚至恢复了北宋故土,那岳飞等于立下了不世之功。这功劳太大了,如果都让一个人得了去,那时的岳飞会不会拥兵自重,反而威胁到皇权?虽然岳飞本人在赵构面前极其恭顺,后世的史学家们也都认为岳飞没有野心,但赵构多疑的性格让他总不能放心。也就是说在赵构看来,无论岳飞是打胜仗还是打败仗,都会威胁到自己的身家安全。所以他最反对的就是岳飞主动出击。可岳飞总把“靖康耻”挂在嘴边,总在策划“直捣黄龙府”,偏偏这说法又符合朝野上下的呼声,赵构根本没法反驳——你爸爸、你哥哥被金人当奴隶一般使唤,你的原配夫人、你的姐妹被金人凌辱,这种情况下你公开说咱不进攻了,咱不复仇了,不救这些人了?那你还是不是人啊!所以,本以为自己是精忠报国的岳飞,实际上是把皇帝放到了火堆上去烤。这个时候,拯救赵构的天使来了,这个人叫秦桧。\r

秦桧是个坚定的投降派,甚至有不少历史学家认为,他其实是金人派来的奸细。金人在和岳飞的战争中连吃败仗,授意秦桧促成两国的和谈。赵构和秦桧俩人一拍即合,开始了一唱一和的和谈之路。在这条求和之路上,最大的阻碍就是以岳飞为首的主战派。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在战场形势全面占优的情况下,岳飞被赵构强行从前线拉了回来,剥夺了军权。不久之后,又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赵构和秦桧处死。光处死岳飞还不够,赵构和秦桧又对和岳飞有关的人进行大清洗。株连之广令人匪夷所思,甚至因为厌恶“岳”字,下令把“岳州”改成了“纯洲”。\r

岳飞之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冤案。在迫害岳飞和其他主战派的同时,赵构和秦桧同金人签订了和约。宋朝在原本军事占优势的情况下向金国称臣,每年进贡大笔金钱,甚至还把岳飞攻下的土地又割让给了金国。\r

赵构之后,继任的宋朝皇帝开始给岳飞平反,但是上一代的名将已经被屠戮干净,金人逐渐学会了如何统治农耕文明,如何把农田变为自己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南宋和北宋相比失去了半壁江山,也就失去了大笔的收入。可每年给西夏、金国的进贡、以及庞大的军费并没有减少。因此时间拖得越久,南宋的国力就越弱。再想恢复岳飞时的军事优势已经不可能了。





天香引


宋高宗为什么恨岳飞,连他儿子也杀掉。其实,如果你是宋高宗你也会这么做。为什么呢?且听我分析。

我们先了解一问题点-----宋高宗原名赵构,是南宋的开创者,话说北宋经过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后,要说宋人不恨金人不想收付北地是不可能的。那么为什么不收复呢?

首先,军事力量不够强大。相对于金来说,两宋军队就是弱鸡,根本没有能力收复失地。

其次,如果收复失地迎回宋钦宗宋微宗父子,那么你让赵构这个皇帝如何自处?毕竟皇家血统没有他们纯正,不要说这个不重要,古人的皇帝非常注重这个。

再则,南宋前期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北宋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结果北宋被灭,南宋刚立,经济处于恢复期。也就意味着没有过多的财力物力去长期作战(南宋要收复北地,势必是长期的过程,这个不分析了吧)。


然后我们来看岳飞这边是怎么做的?


首先,我们经常讲的岳家军其实不是私军,但是民间缺叫出了“岳家军”的说法。大家想想,岳飞功高震主到什么程度了。只要他愿意,推翻宋高宗不难。

其次,大家想想,宋高宗不收复北地,好说歹说你岳飞就是要一意孤行,一路直追到中原,你让宋高宗面子何在?这是做臣子的态度吗?

再则,岳飞能不能收复北地先不提。他战后归来,人气势必高涨,加上在军中的地位...朋友们,如果你是执政者,你会怎么做?那为什么连他儿子杀掉呢?其实未必是有多恨岳飞,更多的应该是斩草除根。毕竟岳飞在军中的地位太高,谁能保证岳飞的儿子不会在岳飞忠实部下帮助下再次接受岳家军呢?从而报杀父之仇呢?


岳飞是有民族大义的人,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永远不会变。我以上言论没有任何诋毁的意思。仅从客观角度分析提问者提出的此问题。


我是0华生0,欢迎大家留言指正。


0华生0


绍兴十一年一月,金国再犯淮西,岳飞领八千骑兵驰援被秦桧18道金牌召回朝廷。还朝后罢宣抚使,授枢密副使。岳飞仍反对和议,力图保全韩世忠及其旧部,遭秦桧,张俊,万俟卨等党羽弹劾,罢官赋闲。十月被诬入大理寺狱。十二月(1142年1月)以莫须有罪名被害于大理寺,时年39岁。

公元1103年(北宋崇宁二年),岳飞诞生于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传说岳飞出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故父母给他取名飞,字鹏举。

少年岳飞,为人沉厚寡言,常负气节。喜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之书,常手不释卷。拜周同(《说岳全传》等改为“周侗”)为师,学习骑射,不逾月尽悉其术,能左右射。之后又拜陈广为师,学习刀枪之法,“一县无敌”。岳飞生有神力,能挽弓三百宋斤,腰弩八石,“时人奇之”。

1122年(宣和四年),童贯、蔡攸兵败于契丹,河北宣抚司官员刘韐于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县)招募“敢战士”以御辽(一说是为征辽)。岳飞应募,经过选拔,被任命为“敢战士”中的一名分队长。20岁的岳飞自此开始了他的军戎生活。贼寇陶俊、贾进在相州作乱,飞请命前去除害。飞表现突出,带领百骑骑兵,用伏兵之计,生擒二贼以归。

这年岳飞的父亲岳和病故,飞辞别刘韐,离开军队,赶回汤阴为父亲守孝。宣和六年,河北等路发生水灾,岳家生计艰难,飞为了谋生,又到河东路平定军投戎,被擢为偏校。

1125年(宣和七年),金灭辽之后,便大举南侵攻宋。宋徽宗禅位于长子赵桓,即钦宗,次年改元靖康。东路金军渡过黄河包围开封,钦宗用李纲守卫京城,但最终还是答应议和,供奉了大批金银,许割太原等三镇与金。

1126年(靖康元年),钦宗反悔割地,两路金军于攻破太原后会合,二次南下围困开封。钦宗在求和的同时使人送蜡书命康王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征召各路兵马以备勤王。

在相州城里,武翼大夫刘浩负责招募义士,收编溃兵。从平定军突围回到家乡的岳飞目睹了金人入侵后人民惨遭杀戮、奴役的情状,心中愤慨,意欲投军,又担忧老母年迈,妻儿力弱,在兵乱中难保安全。岳母姚氏是位深明大义的妇女,她决不愿意拖累儿子,而是积极勉励岳飞“从戎报国”,还为飞后背刺上“尽忠报国(后世演义为‘精忠报国’)”四字为训(刺字者是否岳母尚存疑)。飞牢记母亲教诲,忍痛别过亲人,投身抗金前线。


历史回放机999


赵构恨岳飞恨的是岳飞的“迎二圣”,赵构的皇帝当的好好的,如果岳飞真的“迎二圣”成功了那赵构怎么办?让位吧,不可能,自己好不容易当上皇帝怎么可能让给其他人,那怕那人是自己的老爹和哥哥。要是杀了“二圣”吧更不可能,赵构不管怎样也不可能背负弑父、杀兄的罪名,要是他真的下狠心干掉他老爹、老哥那他的皇帝才是真的做到头了,赵构没那么傻。所以在他看来干掉岳飞才是最好的选择,至于杀了岳飞的儿子应该是怕岳飞的儿子日后为岳飞翻案,一块杀了一了百了。


胖哥老小伙


宋高宗及儿子都是为了保住他的皇位,才恨岳飞,北宋的靖康之变,金兵掠走宋钦宗及儿子徽宗大臣宫妃3000多人,北宋灭亡。金人将宋钦宗及儿子宋徽宗关押在大牢并未杀,而赵构就是宋钦宗的弟弟在临安称帝,建南宋,金兵继续进攻南宋,以岳飞韩世忠为首的抗金将令打的金兵连连败退,如果照这样打下去,金朝会灭亡,那么宋钦宗及儿子徽宗会被救回,那么他就会跟宋高宗赵构及儿子争多皇位,那么他的皇位就不保了,所以特别恨岳飞。


haonanrenjiushiwo


岳飞在抗金的战场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使金人感叹,撼天易,撼岳家军难。但就当时的战场形式而言,金也灭不了了南宋,宋也灭不了了金。最好的方式议和。而金人的条件是杀岳飞。并且不得更换首相,那时的首相是指秦桧。就这样宋高宗为了保全半壁江山,答应杀岳飞以为议和前提条件。至于为什么杀他的儿子,我感觉是因为当权者为了避免日后翻案所致。另外,岳飞以迎二圣为口号,这是为高宗所不容。加上岳飞屡抗君命,这也注定了岳飞一家的命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