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網癮少年"到自信學霸,家長做對三點,幫助孩子戒掉網癮

我鄰居家的男孩,名叫劉一水,今年以667分的高考成績考上了浙江大學。我聽說後非常吃驚,因為他曾經是一名"網癮少年",有段時間都不願意去上學。

他剛進高三時,聽同學議論一部網絡小說,內容精彩,很是好奇,便借了同學手機來看,結果一看再也放不下。正是因為偷看小說,無心學習,自習課上還被老師抓住,學校給他一個處分。原本還不錯的成績也下滑了十幾名。

但後來劉一水從"網癮"中跳脫出來,逆襲成為了別人眼中的"學霸"。從"網癮少年"到自信學霸,家長可以說功不可沒。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網癮少年",家長很是苦惱,不知道怎樣幫助孩子。讓我們一起來看劉一水的家長是如何做的。

你家孩子是"網癮少年"嗎?

關於"網癮",目前社會上有很多認識,且概念並不統一。

一般認為,網癮是指上網者由於長時間、習慣性地沉浸在網絡時空當中,對互聯網產生強烈的依賴,以至於達到痴迷的程度,而難以解脫的行為狀態和心理狀態。

早些年,網絡成癮者大多利用電腦上網,他們的主要陣地在網吧。

這幾年,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湧現出大批的"低頭族",他們每天低頭打遊戲、看視頻、刷抖音,看網絡小說等等,那些沉迷其中,不可自拔的人群,便成為新時代的"網癮患者"。

據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統計,我國初中生和職高學生網癮現象嚴重,佔比高達53.8%。其中,13—17歲的未成年人佔比17.10%,這個數據是驚人的。

從

那麼,"網癮少年"都有哪些表現?

1.思想上:沒有理想和目標,有厭學傾向。不能專注於所做之事,思想愛走神,總是想以前上網的經歷,經常有上網的衝動與想法。

2.心理上:若幾天不能上網,便會出現明顯的煩燥,易怒,脾氣暴燥,失眠等症狀,嚴重了會有抑鬱症傾向。

3.行為上:對正常的社交活動沒興趣,不願意參加。明知道上網已經影響到自己的身心健康,但仍然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曾試圖努力過,控制自己不去或者減少上網,但沒有成功。

4.品行上:常常因為上網問題,多次向家長、老師、同學撒謊,觸犯校紀校規,甚至出現暴力傾向等等。

如果家中有少年出現以上症狀,就可以斷定為是"網癮少年",需要引起家長的足夠重視,嚴重時需要到精神衛生專業機構,或心理機構去專業治療。

從

"網癮少年"背後的家庭成因

"網癮少年"的出現,表面上看癥結在青少年自身及手機上,但更多的原因在家長身上。

第一、家長缺乏正確的教育理念

一些孩子上網主要是打遊戲,而家長談"遊戲"色變,看到孩子玩遊戲就變臉,對孩子極力打壓,結果適得其反,反而激發了孩子對遊戲上癮。

還有一些家長,平時對孩子嚴加管束,不許孩子上網、玩手機,但孩子一旦考試成績好,或別的什麼事做得好,家長一高興,就以允許孩子上網玩遊戲作為獎勵。

家長一方面痛恨網絡遊戲,另一方面又把上網作為"獎品"送給孩子。這樣,孩子的價值觀就被搞亂了,他們對遊戲的興趣被刺激得更濃了。

第二、家長不能以身作則

有些家長讓孩子努力學習,多看書,但自己平時卻迷戀手機,"機不離手",必然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

雖然中小學校都嚴格管控學生配帶手機,但仍有家長給孩子配上智能手機,卻對孩子上網玩手機不加以管控。未成年人由於心性還不成熟,自控力差,面對網絡上的不良誘惑,把握不好,極容易出問題。

第三、家長管控孩子太多

研究表明:網絡成癮的孩子,他們家長的共同特點就是"管"孩子太多,對孩子不斷提出限制性的要求。

他們經常給孩子安排這,安排 那,何時學習,何時看電視,何時打籃球,都安排的妥妥的。孩子沒機會學習自我管理,無法自己調整學習與娛樂的時間,從而主動放下手機。

第四、家長缺乏一定的教育技巧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是一門藝術"。

一些家長對待有網癮的孩子,就是簡單粗暴,沒收手機、斷網,缺乏一定的方式方法,結果收效甚微。其實教育有網癮的孩子,一定要把握青少年的心理特點,結合每個孩子的不同性格稟賦,因材施教。

從

家長做對三點,"網癮少年"變自信學霸

第一、改變教育理念,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堅決對"不良誘惑"說"不"

網絡遊戲也就是一個遊戲,並不是毒品,孩子們也並不是一粘遊戲就會成癮。據說姚明也喜歡玩電腦遊戲,還有一些事業及學業上,很有建樹的年輕人,也喜歡玩遊戲。

互聯網時代,家長所要思考的是,如何讓孩子既能玩遊戲又懂得自我約束,怎樣才能娛樂、成長兩不耽誤?

家長看到孩子玩遊戲時,不要強加干涉孩子,或者在旁邊反覆嘮叨,這樣會激起孩子的逆反情緒,讓產生內疚感和負罪感,時間久了會成為低自尊的孩子。

家長也不要去管控孩子的一切,讓孩子學會自己處理好學習和娛樂的關係 。當孩子學會了自我管理,許多問題才迎刃而解。

我們看劉一水的家長,在孩子玩手機上癮時,並沒有強制孩子不去玩,而是對孩子表示出極大的信任,留出時間讓孩子自己處理這件事。

劉一水長期以來,就是個很會自我管理的孩子,當他認識到看網絡手機給自己帶來的危害,選擇"立即抽身"——小說說不看就不看,就算別人議論,他也會馬上躲開。他把自己的心思全部投入到學習中,最終實現了高考的逆襲。

從

第二、讓孩子有豐富的課餘生活,讓閱讀沖淡孩子對網絡遊戲的興趣

《卡爾·威特的教育》有一句話:不論是兒童還是成人,任何放縱都與內心空虛及道德墮落有關。

豐富的課外生活,特別是閱讀,會讓孩子的精神世界豐富,更聰明更理性,形成更好的道德意識,而它強大的力量會擠佔陣地,不給遊戲留下更多的空間。

當然,家長在孩子閱讀的時候,可以陪伴孩子,親子共讀有利於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劉一水的爸爸為幫助孩子戒掉網癮,就每天一起和孩子共讀,陪伴孩子學習。

試想,一個自己手機不離手,沉迷於網絡世界的家長,你又如何指望孩子熱愛閱讀,戒掉網癮呢?

當然,除了閱讀,家長也可以和學校老師溝通,讓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體會自身的價值;帶孩子出門旅遊,參加親子類活動;假期報名參加志願者活動等等。

總之,一切有利於孩子成長的課餘活動,都可以讓孩子多多參加。只有在現實生活中找到樂趣,孩子才能從虛幻的網絡世界中走出來。

從

第三、運用逆向思維和延遲滿足的方式幫助孩子戒掉網癮

家長不要把玩手機遊戲作為獎勵讓孩子玩,可以採用逆向思維,把它作為"任務""懲罰手段"來用,上網必須連續玩夠十小時,不夠就懲罰再玩十小時,直到他累得求饒。這樣,孩子慢慢覺得上網不是種樂趣,是一種懲罰。反覆多次,可能會讓他對上網產生逆反心理。

延遲滿足也可以產生較好的效果。著名心理學家戈爾曼的《情商》一書中,提到了一個案例,讓分到糖的孩子,一個小時以後再吃。後來作了跟蹤調查,發現提前吃糖的孩子幾乎都沒有什麼出息,而延遲吃糖的孩子,大都很有成就。

在對待網絡小說的態度上,劉一水就是採用了延遲滿足法則。當他意識到看小說,會影響到自己的學習。當時的想法,並不是完全不看了,而是決定高考後的暑假再看,結果給自己好的心理暗示,既戒掉了網癮,又沒耽誤自己學習。

結語:佛教有一句名言:"三毒起時兩眼瞎。"所謂"三毒",就是貪婪、憤怒和執迷不悟。這裡排在第一的就是貪婪,受不住誘惑就是貪婪的體現。面對網絡上的不良誘惑,真正戒掉網癮,並不能光靠家長,還需要少年們不斷努力,增強自控力,學會自我管理。最後,想對少年們說一句:當你面對不良誘惑時,請說"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