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元璋被称为“明太祖”,朱棣被称为“明成祖”呢?

骑蜗牛走高速


按照古代庙号命名规则,

创基立业曰“太”,《孔子家语·庙制》:“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谓之祖宗者,其庙皆不毁。”有功曰祖,有德曰宗。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严格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太宗发扬光大,太宗是仅次于太祖的昭穆制度最为重要的环节。

(明太祖朱元璋)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

朱棣死后,仁宗皇帝朱高炽给他爹上的庙号为“太宗”。永乐二十二年,第五次北征蒙古,朱棣崩于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享年六十四岁,庙号太宗,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葬于长陵。明世宗即位后,发动“大议礼事件”,追谥『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成祖

(明成祖朱棣)

至于明世宗为何更改朱棣庙号“太宗”为“成祖”,其实是有着自己的盘算。《礼记·王制》有言: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明嘉靖十四年,嘉靖帝改明七庙为九庙

按宗庙制度,当太庙位满,就要将离现任皇帝血缘关系最远的一位先帝移到祧庙奉祀,这个过程叫“祧迁”。只有一类祖先不会进祧庙,那就是祖,即万世不祧

从朱元璋的父亲仁祖朱五四到明武宗朱厚照,太庙正殿已经有九位皇帝,九庙已满,嘉靖帝通过大礼议为自己父亲兴献王争得了帝号,即“睿宗献皇帝”,自然也是要入太庙的,太庙正殿已满,就要迁一位和在位皇帝血缘关系最远的祖先入祧庙,仁祖和太祖万世不祧,其后便是太宗文皇帝朱棣了。

(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

但朱厚熜认为自己与朱棣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二人都是以藩王入继大统、以小宗入大宗的皇帝,朱棣当年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做了很多事,自己当然也要强调自己的正统性。朱厚熜坚持“继统不继嗣”,称孝宗为皇伯考,奉祀自己的亲生父母,那么必须从其他方面找寻自己的正统性,于是他选择与自己经历相似的朱棣来提高自己的正统性,也就是通过凸显朱棣得位不仅是合理合法的,而且是有大功业的,应证自己即位的合法性和正统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嘉靖帝势必不能让朱棣迁入祧庙,于是改“太宗”为“成祖”,朱棣由此也是万世不祧,然后将仁宗皇帝朱高炽迁入祧庙。

这就是朱棣庙号由“太宗”变为“成祖”的原因。


牧荑


太祖和成祖都是皇帝的庙号,就是皇族祭祀太庙的称谓。

《孔子家语》曰:“祖有功而宗有德”,这就是“祖”和“宗”的区别,即有功曰祖,有德曰宗。这里的功,指开创之功,这里的德,指守成之德。

朱元璋是大明开国皇帝,有开创之功。朱棣开创永乐盛世,有守成之德,因此开始的称谓并不是“明成祖”,而是“明太宗”。

为什么把太宗改成了成祖呢?

源于大明第十一个皇帝(嘉靖帝)的小心思。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之后,未有子嗣,按照大明“兄终弟及”的继承法则,朱厚熜名正言顺作了皇帝。他自己作了还不满足,还想追封他父亲兴献王为帝,也就是为期三年的大礼议事件。后来又想让他父亲入主太庙,享受皇族祭祀。

根据《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太)祖之庙而七。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太庙的正殿里应当放置7个祖宗的牌位,同时周礼对此牌位的放置顺序作了规定,“亲尽则祧”。也就是说太庙的主殿供奉的皇帝牌位如果不够了,就将离现任皇帝关系最远的先祖请到太庙的偏殿(即“祧庙”)来供奉。三昭三穆指的是自开国皇帝以后左为昭、右为穆、父为昭、子为穆的这么一个排放顺序。

但是正殿已经排满,没有位置留给他父亲,只能移出以为一位皇帝再偏殿,才能在正殿留下空缺。由于最远的朱元璋是开国皇帝,礼制说法称“万世不祧”,所以只能动一动朱棣了。

如何才能让群臣都满意,不会有意见?

他权衡再三,恢复了古礼“明堂制度”,就是郊外祭祀太庙以朱元璋作为主角,宫殿内祭祀上天,朱棣作为主角。

并将朱棣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于是乎朱棣的庙号就由“太宗”变成了“成祖”。


史学浩瀚


朱棣是明朝第三个皇帝,庙号本来是”明太宗“的,但是他的后代,也就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嘉靖为他改了庙号,改为了“明成祖”。

明朝以前,大部分的皇帝是以庙号来称呼的,例如李世民,人们就多叫他唐太宗,而很少有叫“贞观皇帝”的。从朱元璋开始,皇帝的年号逐渐开始代替庙号,例如“嘉靖”、“雍正”等。那庙号是什么呢?

庙号一般都是皇帝去世之后,后人追加的,一般开国皇帝会被称为“祖”,比较典型的就是唐高祖、宋太祖等,因此朱元璋被称为明太祖是正常现象。

继位者一般被称为“宗”,比较典型的刘彻的庙宇就是世宗。但其实也有特殊情况,例如在明清就有两位皇帝,他们并不是开国皇帝,却被子孙称为“祖”,这两位皇帝就是明成祖朱棣和清圣祖康熙。

今天我们称呼朱棣为“永乐帝”或“明成祖”,“永乐”是朱棣在世时的年号,“成祖”是他死去的庙后(起初庙后为“太宗”)。

在朱棣去世100年后,他的后代嘉靖皇帝更改了他的庙号,并非出于对祖宗的崇拜,而是为了他切身的利益。

嘉靖皇帝是个大孝子,但是他原来只是个藩王,是因为他的堂兄明武宗正德皇帝去世后因为没有后代所以才被群臣选出来当上的皇帝,那么按照儒家的道统,嘉靖皇帝是继承的正德皇帝他爹明孝宗的宗祠,所以文官们需要嘉靖皇帝祭祀的时候是应该祭祀明孝宗,也就是你要当皇帝就得认明孝宗为父亲,以前的亲生父亲之能称“伯父”或“叔父”,这让大孝子嘉靖皇帝受不了,他非要把自己的亲生父亲追认为皇帝,因为这事嘉靖皇帝和文官集团产生了大礼仪之争,最后嘉靖皇帝代表的皇权获得了胜利,他顺利的让自己那个藩王父亲获得了皇帝称号的追认。

嘉靖的父亲被追认皇帝后,大孝子嘉靖皇帝还不满足,明朝的太庙中在正殿中供奉有九位皇帝,其余多出来的就之能请到偏殿去供奉,嘉靖皇帝想把他爹“兴献王”的牌位放到正殿九个位置当中,那么就只能请出去一位,最后和群臣商量来商量去,把朱棣的儿子只当过一年皇帝的明仁宗朱高炽给请了出去,把他爹的灵位给放进正殿,在这之前嘉靖把朱棣的“太宗”升格为“成祖”,和朱元璋并列,大概就是因为要把朱棣的儿子灵位挪到后殿怕朱棣在天之灵怪罪,所以才拍朱棣的马屁,升了朱棣的江湖地位,算是给朱棣一个大大的贿赂。


二十八画生Payne


朱棣的庙号本来就不是祖,是明太宗皇帝。是因为嘉靖皇帝的大礼仪事件被抬升了一级,才变成了祖。

正德皇帝死后由于没有子嗣(正德皇帝喜欢吃喝嫖赌,还好孕妇,竟然耽误了生孩子?)朝廷首辅杨廷和根据血缘关系选择拥立朱厚熜做皇帝是为嘉靖帝。这时候如果按照礼制尊祖上庙号的话,嘉靖皇帝就不能认自己的亲生父母为父母了,而是要认明孝宗朱佑樘做亲爹。

年轻气盛的嘉靖不同意,总不能做个皇帝,把爹妈给做没了。于是就发动了著名的大礼仪之争,最后杨廷和告老还乡,嘉靖胜利,终于可以把自己的亲爹妈抬进太庙了。不过,这个时候问题来了,如果把自己的爹妈抬进太庙,庙号已经满了,嘉靖爹妈进太庙就意味着需要从太庙里再抬出来一个人,可是太庙里的都是正牌皇帝,谁也出不来。

嘉靖皇帝眼珠一转发现了明太宗朱棣,如果把他的庙号升一级,从宗抬升成祖,那不就都解决了。思来想去,明太宗既不是开国皇帝,又不是中兴皇帝,也不是一统天下的皇帝,世祖的庙号他不能用。这可怎么办?嘉靖皇帝异想天开般的解决了问题,给朱棣上了个成祖的庙号。





小新谈史


简单说一下“祖”和“宗”的别,“祖”和“宗”是庙号,庙号创立于周朝,秦朝废除,汉朝再次实行起来。

一般皇帝驾崩,后代的皇帝都会给先皇建庙祭祀,随着时代的发展,后代的皇帝会将所有祭祀庙拆除,将列祖列宗的牌位统一供奉在太庙中。因为太庙是供后代子孙代代祭祀的,所以不是所有皇帝都有这样的殊荣。

太庙是最高荣誉,所以能够进太庙的皇帝,必须是对社稷有大功的,比如王朝开创,开疆拓土等。所以,在南北朝前,庙号的追封是极其严格的事!整个西汉也只有4位皇帝有庙号。

在庙号,中,一般开国帝王都是“祖”,后面的帝王都是“宗”。所以有“无功不称祖,无德不称宗”的说法。唐朝开始,庙号开始泛滥,只要是个皇帝,死后都有庙号。和庙号泛滥想对应的,是“祖”的泛滥。比如元朝有两个祖,明朝有两个祖,清朝有三个祖。

在“祖”里面,有“太祖”和“高祖”的区别。一般太祖都是靠着自身实力开创王朝基业的开国皇帝,比汉太祖刘邦,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而高祖则是借助祖上功业成事的,比如唐高祖李渊。

这里需要纠正的是汉太祖刘邦。很多人称为汉高祖刘邦,这是错误的。“高”是谥号不是庙号,所以不能混淆,正确称法应为汉太祖高皇帝刘邦。

再说朱棣,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他驾崩后,庙号为“太宗”,谥号为“文”,称为太宗文皇帝!到明世宗嘉靖皇帝,将朱棣庙号追封为“成祖”,为啥不是高祖?

朱元璋是从放牛挖,长起来,自己开创江山,朱棣是“靖难之役“,属于篡位,所以是太宗。






尘客人生


首先,中国历代王朝,在宗法制度上皆依据周礼,《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礼器》:“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

意思是说,太庙正殿中只能供奉七个皇帝,除了开国之君(一般是太祖)外,其他皇帝的牌位都是“亲尽则祧”。

“亲尽”就是说,超出了与现任皇帝的亲缘关系。“父为昭,子为穆”,如果死去的皇帝,出了这三昭三穆的关系了,就要被“祧”。

所谓的“祧”就是把牌位从正殿中挪出来,放到太庙后面的偏殿(称为“祧庙”)中单独供奉。而开国太祖则“万世不祧”,不管关系多远,都稳居太庙正中。

明朝的制度稍微有些变化,一般是供奉九位皇帝,除了朱元璋,多出来的就要去祧庙。

大家都知道嘉靖是朱厚照的堂弟,因为朱厚照没有儿子才继承皇位,他的爹兴献王并没有当过皇帝,因此也不可能入太庙。为了认爹,嘉靖还和大臣们结结实实的闹过一场,死了不少人,杨慎这些人都是因为这个倒霉了,史称“大议礼之争”,不详细说了。

就说嘉靖封自己的爹成了皇帝还不够,还想把他也弄进太庙去。但是那时候,太庙中的九个名额已经满了,要是再塞进去他爹,就得挑一个出来。论亲缘关系,朱元璋之下当然是朱棣和嘉靖最远,所以如果要祧的话,无疑该把朱棣挑出来。但就算嘉靖敢挑一个祖宗出来,也不敢祧他。这点自知之明嘉靖还是有的,于是嘉靖十七年九月,改朱棣的谥号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则改为“成祖”,这样可以使他与朱元璋并称祖,同为“万世不祧”之君,在太庙正中供奉。

这样,被祧的就是除了太祖成祖之外的亲缘关系最远的皇帝,于是就该轮到仁宗朱高炽了。徐阶等人也上书说“今仁宗为皇上五世祖,以圣躬论,仁宗于礼当祧”,于是兴献王成了睿宗,于嘉靖二十九年入太庙,而仁宗则被祧出来放进了后殿。


历史小白兔


朱棣,1360出生于应天,朱元璋第四子,被称作“永乐大帝”。1402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1424年驾崩,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后明世宗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庙号为成祖。



历史是神马


庙号,通常是一种对于皇帝死后功业的评价和排序,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 太祖 ”或“ 高祖”,比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等;后面的皇帝一般称“宗。

朱棣是明朝第三个皇帝,庙号本来是”明太宗“的,后来是他的后代,嘉靖皇帝为他改的庙号,改为了“明成祖”。当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曾经随着徐达远征蒙古好几次,后在“靖难”之后又有了几次北伐,可是说是威震四海。朱棣在位期间,蒙古势力对其十分畏惧,那时期也是明朝疆域最广阔的时期。再加上朱棣推行新政,曾经编修《永乐大典》,开疆拓土,远渡重洋结交外邦友好,发展了航海业、商业,虽不是开国之君,却有着开国之功。

根据《明史》等史料的记载,公元1521年,明武宗驾崩之后,由于其名下并无子嗣,并把皇位传给了他的堂弟——朱厚熜。朱厚熜继位之后,被称之为嘉靖皇帝。在成为明朝第十位皇帝之后,嘉靖皇帝朱厚熜萌生了想把自己的父亲追封为皇帝,并享受太庙的念头。

当时在太庙的正殿中,只能供奉七个皇帝,除了开国之君之外,其他皇帝的排位都是亲近则祧。而就明朝来说,朱元璋做了一些改变,太庙可以供奉九个牌位,不过,到了嘉靖皇帝朱厚熜在位时,太庙的牌位正好用完了。在此背景下,如果嘉靖皇帝想要让自己的亲生父亲进入太庙的话,必须把另一个皇帝的排位移出去。这个时候,有些大臣就提到了永乐皇帝朱棣。

最后,考虑到朱棣的历史功绩,聪明的嘉靖皇帝自然不敢将其朱棣移出太庙。于是,他便把朱棣的庙号改为成祖,享受和明太祖朱元璋同样的待遇。


老船长235


为什么朱元璋被称为“明太祖”呢?

朱元璋,字国瑞,生于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1356年,被奉为吴国公。1368年初,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后晋割让的幽云十六州也被收回。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

因为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一般开国皇帝都称为太祖.是他后人这么给他确定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确定的,用来表示皇帝在这个家族中的地位!

那么,朱棣为什么被称为“明成祖”呢?

朱棣,出生于应天(今南京),朱元璋第四子,被称作“永乐大帝”。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在位时,政治上设置内阁;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特殊管理机构。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缔造永乐盛世,1424年驾崩。

朱棣死后,庙号本是太宗,

1538年9月,明世宗朱厚熜改朱棣庙号为“明成祖”,使其和太祖朱元璋并列为“万世不祧之君”供奉于太庙正中。

所以,朱元璋被称为“明太祖”,朱棣被称为“明成祖”!


大江侃历史


朱元璋被称为太祖是因为他是开国皇帝,而且这是后人定给他的庙号,不是自己定的,以表示对先人的尊敬及身份地位。

而朱棣被称为明成祖是因为嘉靖帝为了让亲生父亲进明朝宗庙正殿,将朱棣儿子牌位移走,但是又怕死去的朱棣怪罪,所以就把朱棣明太宗的谥号改为明成祖。而朱棣是从侄子朱允炆手里夺取的皇位,所以庙号应该是明太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